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贵如胡椒 | 香料贸易与威尼斯的财富

欧洲文明是围绕地中海诞生的,商人们凭借地中海互通有无。然而7世纪伊斯兰教的扩张改变了这一切,阿拉伯征服了地中海的东、西、南三面。于是在地中海的沿岸地区,形成了互相对峙的新月旗世界与十字架世界。

于是从8世纪中叶起,随着阿拔斯王朝的建立,这广大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转向了巴格达。阿拔斯王朝的领袖曼苏尔在选都城的时候,他说:“这个地方(就是巴格达)是一个优良的营地。此外,这里有底格里斯河,可以把我们和老远的中国联系起来。”阿拉伯也的确和中国建立长时间的商贸往来,像我们中国的蒲氏家族,就是很好的证明。

阿拉伯的兴盛,间接带来了地中海盆地西部的贸易衰败。从9世纪到11世纪,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实际上被封锁住了。地中海西部的航运完全停顿,曾经兴盛的商业活动也陷入了停滞。西欧几乎退回到纯粹的农业社会,交易与商品流通降到历史上的最低限度,商人阶级严重压缩。

那么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把欧洲拖出商业停顿的中世纪呢?专门研究早期中世纪的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朗认为:答案就是香料贸易。

他说香料是中世纪远程贸易的首要商品。香料不仅促成了威尼斯海上霸权的兴起,也创造了地中海西部所有大商埠的财富。欧洲11世纪的商业复兴,是在威尼斯的影响下开始的。威尼斯毗邻的地中海是欧亚两洲交流的通道,而那里首先是香料贸易的交通要道。

什么是香料?

什么是香料呢?英文里Spice,香料这个词,来自拉丁文Spicies,指的是品类和品种。而 Spicies和Special是同根词,都有“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含义。因此从语源学的角度上看,香料是特殊的商品。

但香料为什么特殊呢?其实欧洲本土也生产像百里香、牛至、月桂叶、风轮菜、茴香、芫荽、大蒜等等,然而这些今天再我们看来都算是香料的东西,在当时的人眼中却只能算是辛香佐料,还不够格叫做“香料”

能被那个年代的西方人称为香料的,都有前提条件。比如从产地来说,香料必须是来自地中海东岸地区名声显赫的商品。意大利的史学家卡洛·奇波拉认为:香料充满了“迷人的东方”的全部声望,实际上还包括所有异国的货物和其他物品在内。可见产自迷人的东方、遥远的异域,是香料的首要特征。欧洲本土的芳香植物,因为在贸易活动中的地位无关紧要,所以不能被称为香料,也就是说它们还不够特殊。

此外,香料还应该有昂贵的价格,能为商人提供巨大的利润,是一些能对欧洲贸易的复活作出特殊贡献的商品,比如印度的胡椒,还有亚洲的其他香料。比如说1561年,威尼斯帆船“卡罗塞”号从亚洲返航,这艘能载 540吨货物的商船,满载着印度的胡椒、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的肉豆蔻、阿拉伯半岛的乳香、印度与东南亚的檀香、中国的生姜与桂皮等等,这就都是贵重的香料。

你没听错,生姜也是香料。生姜的原产地在中国。在丝绸之路畅通的时代,伊朗人(也是波斯人)从中国获得了大批生姜,然后再转销给拜占庭人、阿拉伯人、以及当时被叫做“拉丁人”的西欧人。

欧洲中世纪的制药业固然要消费大量的生姜,烹饪中对它的需求也如同胡椒一样多。中世纪的波斯医药学家认为:生姜可以治疗由于受寒而引起的肠胃病、肠梗阻。英国人还用生姜做生姜葡萄酒、生姜米酒,真是驱寒保暖的利器。中国生姜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向西方出口,磨成粉,做罐头,晒成干姜,后来中国可以制作冰糖,又有了冰糖生姜饯。

同样产自中国的,还有桂皮。穆斯林们用阿拉伯文darsini称呼肉桂或桂皮,出自萨珊王朝的波斯文dar-tchini(这里我就不会念了,大家可以看文稿),意思是“中国的药”。英文的桂皮Cinnamomum,从辞源学上来讲就是 “中国的桂皮”的意思。

中国的高品质桂皮是以金价出售的,比其他桂皮要贵15-20倍。当然了,像我们讲到的大部分香料,桂皮也有药用价值。比如开胃、化痰,治疗鼻炎,还可以解毒、增强视力。桂皮和三果药之一的诃梨勒(诃子)合用,可以大大增强人的记忆力。当然这些都是历史记载,各位听众如果想要尝试,记得咨询医生。

为什么是胡椒?

在众多的香料中,胡椒之所以脱颖而出,与欧洲人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有关。早在公元1世纪,胡椒开始流行于罗马,以至于《自然史》的作者老普林尼愤慨地评论说:

胡椒的使用成为一种潮流实在让人很惊讶。的确,我们用别的香料要么因为它的味道,要么因为它的样子。但胡椒不具备任何一种水果或浆果能起的作用,它唯一的特征就是刺激性。就因为这一点,我们还得从遥远的印度进口。

在罗马,胡椒有多流行呢?公元2世纪建立的图拉真集市附近,有一条街的香料生意很有名,从而得名“胡椒街”。当时1升(327克)胡椒的价格在4-15个古罗马银币不等;而同时期1升油才2、3个古罗马银币。古罗马著名的美食家阿皮基乌斯,留下了470多道食谱,每一道都要用到胡椒。最后罗马发展到有专用的胡椒仓库。等到蛮族入侵,410年,西哥特国王阿拉里克一世率军攻陷了罗马、大肆劫掠,他们的战利品中就有5000磅胡椒。

西方世界完美继承了罗马人对胡椒与香料的嗜好。12世纪时,西欧对东方的香料趋之若狂,并为之消耗了不少贵金属。这与中世纪的欧洲,肉食的充裕也有关系。西欧的上层社会无肉不欢。美国作家玛乔丽·谢弗的《胡椒的全球史》里就有生动的记载:

1309年,坎特伯雷庆祝某个修道院院长就任,在宴会上吃掉了大约1000只鹅、24只天鹅、200头乳猪、200头羊、30头牛;为了烹调这些肉食,使用了大量的香料,最后光是香料钱就花了不少。

中世纪,糖的使用还不普及,西欧人制作甜辣味的食物,依靠的就是大量的胡椒、肉桂、肉豆蔻。中世纪的烹饪书籍表明,欧洲对香料的嗜好席卷一切:肉、鱼、果酱、汤、高等饮料中,都要掺入香料。

除了吃,胡椒在西欧社会备受推崇,也和它奢侈品的身份有关,胡椒是西欧社会显贵阶层彰显身份地位、财富魅力的手段。

1468年,法国的勃艮第公爵为了得到英格兰的支持,娶了英王爱德华四世的妹妹为第三任妻子。在举行盛大的婚礼晚宴的时候,订购了380磅胡椒,天知道这几百斤的胡椒要怎么吃。1526年,葡萄牙的伊莎贝拉公主嫁给西班牙国王,她的哥哥葡萄牙国王若昂三世给她准备的嫁妆就是胡椒。还有统计说,在1231-1341的110年间,伦敦市长中有9位都是胡椒商人出身。

由此可知,对于中世纪的欧洲人而言,胡椒享有特殊的地位。今天我们把它看作一种普通的调料,但是几个世纪之前,当香料是西方与地中海地区贸易的主要项目时,胡椒却被视作香料。

那个时候有句俗语叫“贵如胡椒”(Cher comme poivre)。这是一句法国谚语,足以说明在中世纪欧洲人的观念中,胡椒是远比黄金、宝石更能彰显稀有与昂贵的存在。而胡椒对于欧洲的意义,其实还远比一般人认识与体会到的更大。正如玛乔丽·谢弗所说:不过是表皮皱皱的一颗小小香料,却把欧洲拖出了发展迟缓的中世纪,带进国际化的印度洋贸易网。

威尼斯的香料贸易

在地理大发现之前,胡椒因为稀有而昂贵。黑胡椒甚至被称为黑色黄金。白胡椒倒是没有白色黄金的说法。不过其实两种都是胡椒,只不过采收的时节不一样,白胡椒采收的比较晚而已。

从印度到欧洲,由于路途遥远,运费高昂,所以被运到欧洲的胡椒价格很高。一公斤胡椒在产地印度的价格为1至2克白银,可是在运送过程中,价格会呈阶梯式上升。在亚历山大港价格是10至14克,威尼斯达到14-18克,等到卖个欧洲各国则已经达到20至30克,是原产地价格的10-30倍。这就是典型的中间商赚差价吧。中世纪有一个俗语Pfeffersack(胡椒麻袋),就是称呼靠买卖胡椒赚大钱的商人。

远程贸易简直是超额利润,也是推动资本积累与资金流通的无与伦比的动力。威尼斯就是这种资本积累的极大受益者。

威尼斯的历任总督全都经商,最早的贵族全部都是商人。经商是威尼斯人的天赋,他们知道一切赚钱的途径,通晓所有来钱的门路。对商业的热爱,对利润的追求,已经融入了威尼斯人的骨血。他们称“金钱是我们的另一种血液。”有一位游客在1494年写道:“好像全世界都聚集到了威尼斯,全人类都在倾尽全力做生意。”

布罗代尔将1500年的威尼斯描绘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而威尼斯的中心,是里奥托桥。从亚历山大港返回的威尼斯商船在海关大楼处登陆(也就是著名的圣马克广场一带),交税通关之后,经由大运河到达里奥托桥。15世纪,里奥托桥是大运河上唯一的渡口,是威尼斯的第二海关大楼。所有通过意大利内河运输的货物,都要经过这里。可谓是世界贸易的轴心与转盘。

这里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生姜、乳香、胡椒等不计其数。在这里,每天香料的价格都会被编纂起来,整理成表格,分发到许多商人手中,无论是本地商人还是外地商人。通过里奥托桥,威尼斯控制着从莱茵河谷到近东黎凡特地区的贸易轴心,影响了从瑞典到中国的贸易,运转着整个世界的货物。

15世纪初,威尼斯商人通过掌控香料等东方奢侈品贸易,从中获取了巨额的利润。这一时期,意大利伦巴第各城市通过威尼斯的进口货物,单就胡椒一项,价值就达30万杜卡特。

15世纪威尼斯的全盛时期,胡椒在所有运往西方的香料中的占比高达80%。欧洲消费的胡椒和其它香料,大约要用65000公斤白银换取,这是什么概念呢,这么多白银可以买30万吨黑麦,养活150万人。

据估算,威尼斯每年通过远程贸易所获得的商业收入高达400万杜卡特,占到威尼斯总收入的1/4——1/2。威尼斯的财政收入也很可观。15世纪初,威尼斯这一座城市的财政收入就高达75万—80万杜卡特,和西班牙平起平坐,与英格兰也不相上下,远远超过米兰、佛罗伦萨、热那亚等意大利其他城市。如果再加上整个威尼斯共和国与海外领地的收入,威尼斯的财富可以跃居欧洲首位。

威尼斯,一座石头城

有了巨额的香料贸易收入,威尼斯就能铺上石子路面,运河上的木桥和木板码头一律换成石块的,商人们在运河沿岸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建筑。

《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在书里回忆,当他站在威尼斯圣马可洗礼堂两块不平坦的铺路石上,这一瞬间的景象带给他铺天盖地的幸福感,以一种和谐之音消弭了过去与现在的时间与空间。威尼斯的石头为他带来了喜悦,使他看淡了生死。

可以说,威尼斯是是一座石头城,或者说是一座石头王国,石头是这座城市的生命。但是事实上,威尼斯不产天然的石头,这些石头大多数是从外国进口的。比如大理石来自意大利的卡拉拉、希腊爱琴海的帕罗斯岛;粉红色的花岗岩与斑岩是从埃及进口的,也有许多石头来自伊斯特拉半岛等等。

上面提到的圣马可广场上的圣马克大教堂,便有超过50种不同的石头。其中有色彩多样的大理石石柱,闪耀着金光的马赛克镶嵌画,尖顶拱门上还有色彩斑斓的大理石镶嵌细工,整个教堂就像是一座珍贵的首饰盒。

圣马可教堂的正门,是13-14世纪的建筑,完美融合了蓝色与金色的装饰。其中的蓝色装饰是一种来自阿富汗进口的宝石,青金石的粉末。据说东罗马帝国皇宫大殿的柱子也是用青金石制作的,因为再建筑中使用青金石才显得出奢华贵气。威尼斯在建筑中使用青金石应当是受到了东罗马的影响。

无疑,威尼斯是一座美丽的水上都市,建造它背后也消耗了极其高昂的费用,正是香料贸易提供了极大的财力支持。

中国古代也从阿富汗大量进口青金石,当时叫瑟瑟,锦瑟的瑟。青金石在中国古代运用广泛。《谭宾录》说,唐玄宗在华清宫的温泉池中,用瑟瑟与檀香木建造了形似昆仑仙境、东海仙山一般具有梦幻感的假山,还制作了白檀香的木船,与杨贵妃一起,在温泉中穿行。

敦煌壁画中的青金石颜料也是来自阿富汗地区。从北朝到隋代,都可以看到青金石在壁画中的大面积使用。唐代景教徒也经常把瑟瑟输入中国,用来装饰他们的大秦寺,景教的教堂。在吐蕃,官员手臂上佩戴瑟瑟串,表示最高官职。瑟瑟制作的珠子,一颗就能换一匹良马。因此青金石还有“马价珠”之称。这些也都是全球物质流通的一部分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香记:香料的历史
《达·芬奇的秘密厨房》试读:意大利的香料贸易
各种香料配方大揭秘
哥伦布的香料迷途
链接全世界的香料:胡椒贸易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16世纪葡萄牙与威尼斯的香料贸易之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