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也说“笔墨等于零”

也说“笔墨等于零”

郭有生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有一篇题目是《笔墨等于零》的文章,开篇第一句,就是“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他在文中谈到“就绘画中的色彩而言,孤立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所谓优劣,往往一块孤立的色看来是脏的,但在特定的画面中它却起了无以替代的效果。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对这个问题,当记者问起时,他还进一步阐释说:“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所以,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

这里说了这么几个要点,一是孤立的艺术元素是无所谓好坏的;二是任何艺术元素,只有在联系中、在艺术整体中,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价值;三是一切艺术元素都是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等主旨服务的。

从第一点来看,比如一个孤立的“垂字,就无所谓优劣,但在“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却诗味十足,勾起人对平野的想象,蕴含着不尽的美学韵味。再比如“欣欣向荣”这个词语,单独看也不能说好坏,但在钱钟书的《围城》中,写三闾大学国文系主任汪处厚是这样说的:“谁 ,胡 ,又 ,挂在口角两 ,像新式标点里的逗号 ,既 ,也 够飘然而袅。他两道浓黑的眉毛,偏根根可以跟寿星的眉毛竞赛,仿佛他最初刮脸时不小心,把眉毛和胡子一股脑儿全 剃下来 ,慌 ,胡 ;嘴 毛,根本不会长,额上的是胡子,所以欣欣向荣。”这里褒词贬用,就很有艺术趣味了。再如国画中的十八描,孤立的看,琴弦描、铁线描、柳叶描等等,也无所谓好坏。那么书法艺术自然也是这样,孤立的看,也不能说方笔好还是圆笔好,是直线好还是曲线好,是繁密好还是空疏好,一句话也是笔墨等于零。

从第二点来看,艺术元素的好坏,要联系起来看。这种联系可能是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有这么一段话:“最好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紧紧勒死,他们既没有吃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地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这儿的“呜呜咽咽”单独看,并不能说好论坏,但在这个语境中,就和“欢天喜地”相联系,形成一种矛盾修辞格;和吃人者的心理相联系,表现出他们既想吃人又假装慈悲的虚伪面目;也和主题相联系,可以看到吃人的社会脉脉温情下的恶毒本质。书法也是这样,比如笔画的粗细、方圆,单独看无所谓好坏,但在一定的笔境中,因为种种联系而显示出自己的价值。比如,今天网络上看到一幅蒋经国致守中委员八十大寿的书法作品,自然一个大大的“寿”字,那粗壮的笔画,引人注目。粗与直相联系,更见壮实有力;粗与最长的三个笔画相联系,更感精力充沛;粗与方笔相联系,也让人感到筋骨强健。这粗粗的笔画,从被祝福者来看,我们似乎看到一个精神矍铄、精力旺盛的老人;从祝福者来看,是在衷心祝福老人身强体壮、长命百岁。从观赏者的角度来看,这笔画中蕴含着十足的信心,我们会感到长寿是无疑的。这里粗粗的笔画就从零走向了百。

傅一清认为,,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矛盾并且观察入微,最终目的是用作品表达出“两难”这个当代艺术的终极主题。这里表述了艺术元素的最基本联系就是对立与矛盾。在四川都江堰文庙有一次交互装置艺术展,她在其中有一个交互装置作品,一篇《傅一清:艺术就是用一种形式来呈现矛盾》中介绍说:“无论国内国外,只要是好的当代艺术,它表达的主题就是‘不知所措’”。人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选择,大到对外界事物的看法或是世界观的选择,小到朋友圈里你给不给一个人点赞,面对太多的选择和矛盾人难免会不知所措。傅一清选择通过蜡烛与箭做成各种矛盾体来反映这种状况,比如有的东西外表由柔软的蜡烛制成但内心却是坚硬的箭头,无论是材质或是心理感觉,极软的蜡烛和富有攻击性的箭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想通过这种对比来影射各种社会关系,“像媒体与名人,商场和消费者等等,它们之间此消彼长你强我弱,是不断互相变化的。”

书法元素的最基本联系有正联与反联,有实联与虚联,有直联与间联,但最受书法家注目的,也是这样的对比矛盾性的联系即反联,然后才是这种对比联系与其外部的各种书境相联系,并产生各种形式意味以及寄寓自己的思想情感。

 

 

从第三点来看,任何书法元素,都是为书法主旨服务的。我记得陈望道先生谈修辞的时候,衡量修辞的好坏,是从情境主旨出发的,他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我们一幅书法作品,看书法各种元素,也应当以此四字为衡量好坏的标准。我们创作一幅作品,可以表达思想,可以抒发情感,可以展示秉性,可以寄托情趣,可见题旨是具有多样性的。那么,能表现书法题旨的书法元素,就是好的,就是等于八十、九十甚至是一百的。书法表达思想,不是自己的长项,但我们看上面那个“寿”字,还是凭借粗重的笔画这个元素,含蓄的倾诉了作者自己的祝福。我看一幅朋友的作品,是鲁迅“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一联,那忽大忽小的文字对比,那凹凸粗粝的笔画边缘,那屈曲跌荡的行轴线,让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出离的愤怒。我们有时创作,是随着自己的秉性自由落笔,网络上有篇佚名的《笔迹分析的五层辩证》有一段文字说的很有道理:“字如其人,篇章疏松,表示作者大方洒脱、开明通达等。或从心手相应的角度看,结论类似:豁达豪放的性格导致笔划长大而字体大、行距字距宽;漫不经心、随意洒脱的心理导致笔划连接松散;不拘小节、省事图快的心理导致省笔减笔;轻松悠闲、潇洒浪漫的心理导致线条浅浮、飘逸。”我们表现不同的性格,有时选择不同的书体,表现凝重深沉、气雅性寂,宜用篆书;表现严谨认真、内敛规矩,宜用楷书;表现沉着从容、气舒稳健,宜用隶书;表现活泼开朗、灵动潇洒,宜用行书;表现狂放不羁、豪放豁达,宜用草书。书体这个元素符合我们这个题旨了,自然也是尽善尽美的。我们有时创作,又是我们审美情趣的表现。不同的审美情趣,往往表现出对某种书法风格的偏爱。颜真卿就喜欢那种大气磅礴、笔力劲健的风格,张旭就喜欢那种奔腾飞动、狂逸飘荡的风格,欧阳询就喜欢那种平稳规矩、严谨守法的风格。喜欢不同的风格,就会选择不同的书法元素,那么这些张扬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书法元素,自然也是美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书法元素应用的情境。在某个情境中只要是得体的,就是值得我们赞许的。这种情境包括书法情境和目的情境。书法家崔殿龙先生,给我谈这个问题时,一边书写一边说,因为上面笔画的放,那就应当注意下面笔画的收;因为上面的重笔,那么就应当注意下面的轻笔。这像格律诗的创作,平平之后要注意仄仄,仄仄之后要注意平平,上联与下联也要注意平仄相对。

要把握书法元素的联系达到一种境界,一种高度,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就当有文化修养的支撑。对此林岫认识深刻,发人深省,她在一篇《书法家应该是文化人》中说:

文化的概念看似宽泛抽象,却非常高深莫测。当年张大千作荷花,画毕请教齐白石,齐白石添了几条小青鱼,然后主翁恭请画题,张大千说题荷塘秋雨,齐白石认为太罗嗦了,既有荷花就不必言,题雨塘足矣。后来一位京剧名票友将此事告诉了溥心畬,想听听他的评说。溥先生认为画面已出,雨池、荷塘任由观者去想,原题唯有字可取,不如题听雨的好。这字何等精彩,一字之易,全画点活,神情尽出。试想,荷花静态,鱼儿动态,还有那能让画中鱼与画外人俱能领会的雨,其动静相生,就妙在字上;况且细雨鱼儿出(杜甫),基于科学观察,当然奇趣生焉。这种取舍增添,貌似简单,其间却大有文化意蕴。

这让我想起来,一次和某书友谈起文字的偏旁呼应,他认为偏旁笔画收笔与起笔的露锋遥遥相望是呼应,偏旁笔画穿插也是一种呼应,偏旁左欹右斜互相依偎也是呼应,俯仰向背的覆抱也是一种呼应,呼应让二者紧紧的结合成一个整体,这种呼应也反映的是一种联系,但这种联系是在“技”的层面,倘若要在“道”的层面产生联系,就非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不可,这真值得我们思索。

 

2016.02.22午修改于陕北榆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岫书法欣赏
林岫书法
不懂用笔,结体墨法等于零
传统的困境:离开书法的国画走到“穷途末路”了吗?
创作| 书法现代性创变对章法的要求
笔墨不等于零,关于笔墨的重新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