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方】经方八大体质详解(上)

寒体

指身体机能处于收敛、低下、阴冷、减退、沉迷的状态。

体质特征:黄肿发胖而身体困倦的人;面部浮肿或有黄褐斑的人;皮肤干燥粗糙作痒的人;平时不易出汗的人;经常腰痛腿痛的人;有剧烈头痛的人;月经延后、经量少或闭经的人;经常大便不成形或腹胀腹泻的人;疲倦懒言而思睡的人;口不干渴、小便清长的人;脉象沉细微弱迟缓的人。

调体药物(1)麻黄  发汗、平喘、利尿、通经、兴奋。主治黄肿,兼治咳喘恶寒无汗而身痛者。

所谓黄肿是指面色黄暗而浮肿或有浮肿貌者,患者多见小便量少。

咳喘则是麻黄的兼治证之一,这种咳喘多伴有喉中痰声,或有哮鸣音。黄肿者的咳喘,用麻黄最为适宜。

恶寒无汗而身疼痛者,乃是一组综合症状。这种恶寒是指虽不当风而感觉有寒冷感;无汗的互词是皮肤干燥;身疼痛,是指全身性的疼痛感、困重感、拘急感。临床有恶寒而体痛气喘者;有恶寒而体倦、息微而脉沉迟无力者;有始虽恶寒,后必肌肤发热者;有恶寒而面目黄肿、精神困顿者;由于恶寒与身体疼痛均是属于患者的自觉症状,所以无汗一症的鉴别特别重要,患者多无汗或少汗并且平素不

易出汗,故其皮肤多见干燥而粗糙,或如粟粒,或如鱼鳞,其肤色多黄暗而缺乏光泽。张仲景在判定使用麻黄后的疗效时,常以患者服药后有无出汗作为标准。

麻黄体质:是寒体中相对来说较为充实的体质,具体特征是体型壮实,肌肉发达或较肥满,胖或浮肿、同时皮肤干燥而粗糙,不容易出汗,无光泽、发暗,困倦;感觉和反应比较迟钝;腹肌较有弹性,腹壁脂肪较厚,脉搏有力,心脏功能较好,无心脏病。

常用麻黄类方:麻黄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葛根汤、麻杏甘石汤等。

(2)干姜  温中化饮,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所谓涎唾即涎沫,即唾液及痰涎,多痰涎者,即口内唾液较多,或咳吐痰涎较多。而干姜所主的涎唾多清稀透明,或多泡沫,患者多无口渴感,或虽渴而所饮不多。临床见此等症,其舌苔必白厚或腻,或白滑,舌面若罩一层粘液,这种舌象表现正是所谓的“干姜舌”。

一般来说,干姜证多出现于下列情况:

1,反复的服用攻下的药物后----凡误下或屡下后仲景多使用干姜;

2,以腹泻、呕吐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以及伴有脉微而肢冷时;

3,以咳嗽或咳喘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

4,以腰部冷痛为表现的骨关节疾病等;

5,部分出血性疾病。

干姜体质:是寒体中以脾胃虚寒为主要表现的体质类型,特别是易于呕吐、易于腹胀、腹泻,而进食生冷时容易导致发病者。

干姜类方:甘草干姜汤、理中汤、甘姜苓术汤(肾着汤)等。

(3)附子  温阳,回阳救逆,止痛。主治痛证而脉见沉、微者。

脉沉微,乃指脉象极细极微,按之如游丝,似有若无,或脉沉伏不出,重按至骨方得,或可见脉象突然变得空软无力,此皆为所谓“附子脉”的常见特征,而这些脉象多见于大汗、大吐、大出血或者极度疲劳、寒泠刺激之后而导致体质情况相当虚弱的患者,也可见于一些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或者年高体弱的患者。

而常常与上述症状相伴而来的症状是:

1,精神萎靡、极度疲劳感,表现为声音低微;

2,畏寒,四肢冰冷而过肘膝;

3,大便溏薄或腹泻,泻下物多为不消化物----所谓的完谷不化,同时可伴有腹满腹痛等;

4,浮肿,尤其是下肢的凹陷性水肿,有时也可以出现腹水,如果检测血压,可以见到血压偏低,心、肾功能也可能会低下。所以我们不能把“脉微细”仅仅理解为一种复合的脉象的层次或者一个症状,而应该将之理解为一种体质状态,亦即所谓的“少阴阳虚证”。

附子所主治的痛证,其痛势多较为剧烈并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患者虽然可以苍白虚弱,反而又见烦躁不安,全身疼痛而痛无定处,例如一些肿瘤所引起的疼痛和或中枢性疼痛等。

2:关节疼痛、拘急而冷汗直冒,如某些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脱出症、痛风等。

3:胁腹大痛而局部按之并无硬满拒按或抵抗而且舌不红苔不黄腻者。

4:胸痛彻背并伴见四肢冰冷过肘及膝,如心绞痛等。

另外,《伤寒论》在使用附子的条文中多次提到“恶寒”、“微寒”、“不渴”,我们反向证明附子证决无口渴、恶热诸症----当然是指一般常规,我们读书要活,切不可死于句下。患者多面色晦暗,或有轻度浮肿,目睛无神,言语无力,多感觉身体困重而嗜卧思睡,即经文所述的“脉微细,但欲寐”的状态。如果没有以上指征时,我们使用附子时就要谨慎而不可随便使用大量了。

附子与干姜的主治相似,其区别在于:附子证多见心血管、循环系统症状,如脉象沉微;而干姜证则多见消化、呼吸系统症状,如呕吐、腹泻,舌苔白腻,咳嗽咯吐清稀痰涎等;附子能止身疼痛,而干姜能除腹胀满,两者有内外之别与整体和局部之殊。

附子体质:是寒体中体质更为低下的体质类型,是特征是精神萎靡,声低息微,少气懒言,身重恶寒,脉象无力、沉、微、弱,患者多有重大疾病,脏器功能低下。

附子类方:四逆汤、真武汤、参附汤。

(4)细辛  功效:散寒、化饮、止痛。主治:恶寒,不渴,兼治咳、厥冷、疼痛者。

患者多见畏寒喜暖,四肢厥冷,往往虽夏日而厚衣,或稍受风寒则冷气入骨,全身拘急不适。

所谓不渴,是指口不干渴,唾液清稀且量多,甚或自觉口内有冷气,唾液咽下也觉冰冷。凡恶寒不渴之人,多精神不振,喜卧懒言,小便清长,脉象或缓或迟,其舌质淡红,舌苔白滑,上罩一层稀滑粘液----此即黄煌教授所观察总结的“细辛舌”。

兼咳喘者,痰液清稀如水,或带泡沫;兼厥冷者,则四肢冷且痛,遇冷尤剧;兼痛者多为头痛、身痛、腹痛、胸背痛,以及咽痛、齿痛或目痛等。

细辛与附子的主治颇为相似,均用于恶寒而身痛者,但附子功可回阳救逆,用于脉伏不出时;而细辛只能化饮,不能担当救人于危难的大任。细辛证必有水,如痰涕清稀,或舌苔水滑,精神状态相对较好;而附子证则必有寒,如关节拘急疼痛、恶寒,精神状态较为萎靡不振。

还有,细辛与干姜均可用于不渴而苔滑者,但细辛长于止痛,干姜则善于治疗吐利,很明显,前者偏于神经系统,而后者则偏于消化系统。

细辛体质:是寒体中以寒饮为突出表现的一种体质类型。其特征是容易出现头痛、腹痛、身体痛、牙齿痛等,与之同时可表现为背部冷、四肢冷而咳吐水样痰涎者。

细辛类方: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

02

热体是指机体处于亢进、高涨、张扬、兴奋的状态。

体质特征面红油光的人;好动怕热的人;声音洪亮、中气十足的人;惯常生疮疖、脓包的人;经常咽喉红肿的人;经常鼻子出血的人;晨起有眼屎的人;汗多而皮肤油腻的人;烦躁易怒、焦虑不安的人;唇红舌溃的人;口干尿黄的人;血压高、脑溢血的人;脉数滑大的人。

调体药物

(1)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除烦。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者。这里所说的心中烦,主要指精神障碍,如烦躁不安、焦虑紧张、强迫症状,注意力不能集中,头昏头痛,甚至出现神志错乱或昏迷等;与之同时,患者多表现有身体的燥热感、胸中苦闷感、心脏悸动感等,即通常所谓的烦热、烦闷和烦悸等。与心中烦相伴的是----不得卧,即睡眠障碍,或表现为入睡困难,或为多梦易醒,或为醒后不能很快再次入睡,或为过早觉醒。总之,心中烦乃是黄连证的关键!

心下痞,乃指患者自觉的上腹部的一种不适感,似痛非痛,似胀非胀,医者按压其上腹部时,患者会感觉到有弥漫性的压痛,但却无肌紧张或肌卫现象,即所谓的“心下痞,按之濡”(154条),此时常常伴有口苦、嗳气、恶心、呕吐,甚至吐血、便血等症。

所谓下利,即指腹泻而言,或伴见腹痛,或里急后重,或肛门灼热,大便粘腻臭秽,或大便中夹带粘液及血液等。

黄连体质:乃是热体中偏湿热及心火为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其具体特征是患者的面部多油腻,烦热感明显,经常胸闷心悸或心下痞,或腹泻,其人多舌质坚老,舌色红或暗红,舌苔黄腻而较厚----黄连舌。脉多滑数或数促。

类方:黄连解毒汤、黄连阿胶汤、黄连汤、葛根芩连汤。

(2)黄芩   清热泻火止血,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治热利、热痞、热痹。所谓的烦热乃是一种难以解除的发热或发热感,患者表现为胸闷不安、躁动焦虑、睡眠障碍乃至精神障碍,同时又具有身体的热感,或汗出或心悸,或胸闷而有呼吸不畅感,或小便的灼热感,或口干苦,或舌红脉滑数等。黄芩所主治的烦热与黄连证大致相似,二者的不同之处是:黄芩证的烦热是手足心烦热,而黄连证的烦热则以胸中的闷热感较为明显。从热的范围来讲,黄芩之热所概较广,可以包括全身性的热感,而黄连证的烦热则较为局限,多见于心下或者胸中。

黄芩是止血良药,张仲景用黄芩、大黄、黄连治疗吐血、衄血,而后世则用单味黄芩治疗出血,如《圣惠方》黄芩散即以黄芩捣细为散内服治疗吐血衄血或发或止;《圣济总录》独圣汤以黄芩为粗末水煎温服治鼻衄或汗孔出血;《本事方》也单用黄芩为末治疗崩中下血。黄芩所主的出血,有吐、衄、崩漏、便血等,适用面比较宽泛,不过其血色多黯红,质粘稠或有血块, 则应是黄芩所主血证的特点。

黄芩所主的下利,以热利为主,所谓热利,多为腹泻的同时,伴有身热烦躁,或便下脓血,或腹痛如绞,或肛门如灼,或见舌红唇红,或脉象滑数等等。许多急慢性的肠道感染及消化道的炎症时多见此证,对于此种情况,黄芩可以作为首选良药。《伤寒论》黄芩汤是治疗热利的祖方,后世治疗腹痛下利的处方,大都是从此方演变而来。

所谓热痞,即心下痞而伴有烦热或出血者,其人多唇舌红而口干腻,上消化道的炎症、溃疡等多见这种表现。治疗热痞时,黄芩多与黄连配伍使用。

所谓热痹,乃指烦热而且关节疼痛,如《金匮要略》所谓的四肢烦热,患者多表现为关节肿痛而入夜尤甚,并见晨僵、盗汗、小便黄短等。

黄芩体质:是热体中而以出血倾向较为突出的一种体质类型。黄煌教授经验:凡是适用黄芩者,其人多肌肉坚紧,面红、唇深红,舌质坚老,脉象滑数。如为女性患者,则必见月经色暗红粘稠,并有血块而经量偏多等。

黄芩类方:黄芩汤、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半夏泻心汤。

(3)栀子  清热泻火、除烦止血  主治:烦热而胸中窒者。

烦热,即心烦不安,卧起不宁,往往伴有睡眠障碍。胸中窒,即患者自觉其胸部有重压感、窒塞感、呼吸不畅感,甚至疼痛感等,临床上常见的焦虑症、强迫症等多可见有上述表现。

栀子兼治黄疸、腹痛、咽喉疼痛、衄血、血淋、目赤。其黄疸多鲜明如橘子色,此时多配伍茵陈蒿、大黄、黄柏等;其腹痛多位于上腹部或剑突下,呈持续性的胀痛或灼痛,这种情况则多配伍黄连、连翘等。其咽喉疼痛时,多见局部充血或肿大,可配伍桔梗、生甘草;栀子治疗鼻衄尤为擅长;另外对于尿血、血淋,栀子常配伍滑石、甘草、阿胶;而目赤则是指结膜充血,同时可伴见疼痛等症状。

栀子体质:乃是热体中的一种以粘膜充血为特征的体质类型,其表现为烦热而胸中窒,多易患咽痛、目赤、鼻衄,小便短赤涩痛、舌红等症,舌苔粘腻而较厚为其舌诊特点。

栀子类方栀子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柏皮汤、栀子大黄汤。

(4)石膏   清热 除烦  止渴主治身热、汗出、烦渴,脉滑、浮大、洪大者。身热既指患有高热,也指身体的自觉发热感,还包括患者表现为畏热喜冷、喜饮冰凉食物者。

汗出,其特点一是量多,常常汗出湿衣,或者反复出汗;二是出汗的同时伴有身体的热感,患者不恶寒反恶热,而且还伴有烦躁不安以及强烈的渴感。

烦渴,也称大渴,石膏多配知母、人参,“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168条),舌上干燥,为舌头干燥缺乏津液,有的可表现为舌面干焦而如砂皮,是渴的客观指征;欲饮水数升,谓患者能够大量喝水,这是提示其口渴感的强烈程度,而与大渴相伴的,是大汗以及脉象洪大,如白虎加人参汤就主治“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26条)

脉滑、浮大、洪大,因为只有这种脉象的人,才可能会出现大渴、大汗出,并可见烦躁不安、易于兴奋等症。如果其人脉象沉微,则必精神萎靡,畏寒无汗,则与石膏证恰恰相反而当禁用石膏。

石膏体质:为热体中一种由于热甚而致津液不足的体质类型。其特征是面白而皮肤憔悴,虽然身热汗出,但却无健康时的红光而现憔悴之态,舌面干燥而舌苔则较薄,脉形则为浮大或洪大者。

膏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03虚体指物质匮乏及功能低下的状态。

体质特征极度消瘦的人;经常心慌气短的人;平时多汗或经过反复发汗的人;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的人;血压低而脉弱的人;有心肺功能不全的人;能食而无力动则心慌的人;高龄的老人;久病不起的人;经过放疗、化疗后的人;动过重大手术后的人;久病浮肿的人;大量失血的人;反复腹泻或反复呕吐的人;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人。

调体药物

(1)桂枝  功效:通阳、平冲定悸。主治气上冲而自汗者。所谓的气上冲,是指胸腹部的一种上冲感和搏动感,有三种情况:第一是心悸,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按压后舒适,或者病人全身均出现搏动感;第二是脐腹动悸,患者感到其脐腹部有跳动感,甚至可以导致晕厥;第三是颈动脉的搏动感也包括在动悸之内。临床可见,许多循环系统疾病如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低血压、心力衰竭以及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等,均可出现动悸的症候群。

自汗,为自动出汗,即天气并不热,也未服用发汗药物的情况下微微汗出,而且汗出后又出现心悸、乏力、恶风畏寒,关节疼痛,烦躁不安,同时皮肤湿冷或者四肢冷者,即所谓的冷汗。

桂枝证代表桂枝类方的主治特征,动悸、自汗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症状,而应该将之看作是一种疾病或者一类疾病,也可以将之看作是一种体质状态。

桂枝体质:是虚体中一种以循环系统疾病为常见的体质类型。临床可见到患者的体型多偏于消瘦而肌肉不够发达,皮肤湿润、细腻而缺少光泽,腹壁薄而无力,但按之表皮较硬,腹直肌多紧张,舌质淡红或暗淡,舌体较柔软而舌面较湿润,舌苔薄白。(桂枝舌)桂枝证的脉象以虚缓为多见,虚,指无力;缓,指脉不数,有时相反还较慢。容易出冷汗,汗后又觉不舒服,容易出现动悸感,或头昏晕厥;体力低下,容易疲劳,持久力差,容易腹痛(痉挛),此种腹痛一般多呈阵发对性;容易失眠多梦;对于寒冷和疼痛较为敏感;易罹患心功能不全、低血压、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和营养不良性疾病等。

桂枝类方:桂枝甘草汤、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大黄汤、小建中汤。

(2)人参  功效:补气、生津;主治:极度消瘦、食欲不振,脉微、沉、细者。

从上述人参的主治内容来看,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气(功能)阴(物质)两虚的体质状态,所以我们可以把人参看作是一味体质性的药物。

人参体质:是虚体中以气、液不足为特征的一种体质类型。患者多表现为消瘦或枯瘦,肌肉萎缩,而且肤色干枯缺乏弹性,没有健康人应有的红光,有皱纹;语声低微。腹部扁平而硬,又兼心下部不适,食欲不振,口干、舌面干,舌质必嫩红而不坚老,舌色不绛,脉象多见沉、伏、微、弱。小腿较细而腓肠肌不够发达或萎缩,并用肌肉较为松软;容易出现头昏眼花、气短或疲乏无力。这类患者大多患有重大疾病,如肿瘤、贫血等,或者重要脏器有损害,或手术、过劳后,大量出汗,反复呕吐、腹泻导致营养不良以及饥饿等诱因。

人参类方:独参汤、麦门冬汤、生脉散、桂枝加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薯蓣丸等。

(3)当归  功效:养血调经,止痛、通便。主治妇人腹痛当归主治妇人腹痛,其腹痛的部位多在少腹,常表现为刺痛、绞痛、急痛,而且疼痛的程度较重,前人常用“刺痛不止”、“痛不可忍”等词语来表述。这种腹痛可以牵引到腰背,且多与妇人的月经、胎产有关,即月经期、围产期、产后的少腹痛,大多属于当归证的范畴。另外,《本经》说当归主“绝子”,而后世又视当归为补血药,把此,月经过少以及闭经不孕等,也应该是当归主治。

当归体质:是虚体中以女性的月经不调为特征的一种体质类型。其外观体征为羸瘦,皮肤多枯黄干燥甚至有脱屑,头发枯黄易脱,易于出现腹痛,月经量少或闭经,其脉多细。

当归类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芍药散、胶艾汤。

04实体即体内毒素不能排出导致功能障碍的状态。

体质特征:经常腹痛便秘的人;经常饭后腹胀、嗳气反流的人;体型状实腹部按之饱满的人;患有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的人;思维减慢或思维错乱的人;容易头昏头痛、烦躁易怒的人;月经不调或闭经、或经来不畅、漏下不止的人。

调体药物

1)大黄  功效:清热、通便、止血、解毒、逐瘀、通经。主治:大实痛、烦热、口燥舌黄,脉滑实有力;兼治心下痞、吐血衄血,经水不利、黄疸、呕吐、痈疽疔疮等。所谓的大实痛,是指腹痛而大便不通,按之腹部有充实抵抗感,患者可感到腹部有不适感、压痛感或胀痛感,甚至痛不可按。如大陷胸汤主治“心下痛,按之石硬者”、“不大便五六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忍者”,这是比较典型的大黄证。

烦热,是精神症状,急症重症可见谵语、烦躁、其人如狂、独语如见鬼状、目中不了了等;慢性病可表现为头昏头痛、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情绪失控以及思维减慢或错乱等。

大黄证的客观指征为口燥舌黄,其舌质坚老,舌苔黄而干糙,或如干焦锅巴状-----此即黄煌教授总结的大黄舌!而与之相反的,对于见到舌面润滑、口不燥渴的,我们就要慎用大黄了!所以仲景才有“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130条)的训诫。

脉滑实,滑是指脉来流利、圆滑鼓指;二也指脉搏相对较快;实是指脉搏按之较为有力,可以提示患者的心功能较好,血压可能较高,体格也比较壮实,此亦即所谓的“大黄脉”,脉实、脉滑,或沉实,或沉滑,或滑数均属此类。

大黄体质:乃是实体中一种以积热和(或)瘀血为特征的体质类型。其体格健壮或胖壮,肌肉丰满,面红有油光,口唇暗红,皮肤易生疮痘,腹部多充实、饱满,腹壁脂肪厚,按之硬或胀痛,容易头昏头痛,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烦躁易怒,情绪容易失控,思维或慢或错乱等;食欲一般比较旺盛,但容易食后出现腹部的胀痛,容易大便秘结,容易出血。自觉身体发热,容易感染,容易生痈疽疔疮,血压偏高或血脂偏高,或者血粘度偏高。女性多月经不调或闭经,或表现为月经不畅,漏下不止。导致上述各症的常见诱因是:疾病、感染、创伤、中毒、精神紧张,长期饮食过量或没有规律等。另据黄煌教授观察总结,大黄体质多见于中、老年人。

大黄类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大柴胡汤、大黄附子汤。

(2)枳实   功效:消痞、消积、化痰、破气、通便。主治:胸腹痞满而痛且大便不通者。

所谓的痞,是一种患者自觉的堵闷不适感,满为胀满。而胸腹痞满乃是患者感到其胸腹部胀闷、疼痛、堵塞不通。用手按压,剑突以下可以明显的感到其腹壁的肌肉坚硬而有抵抗感。患者还可诉说按压后上腹部有不适感或疼痛感,这也就是张仲景所描述的“心下坚”和“心下硬”,同时多见其人大便干燥难解,或者数日一行,亦即所谓:“腹大满不通”、“脾约”,或者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等。

枳实体质:乃是实体中以气机的阻滞为突出特征的一种体质类型。其腹部一种多充实,按压其腹部时会有明显的抵抗感,容易出现腹痛、便秘,容易腹胀、嗳气或返流,容易出现头痛,女性容易患有乳腺小叶增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杂谈
经方中成药!(附六经辨证提纲辨证运用)二
古今秘方
经方葛根汤63条使用指证 !
伤寒杂病论研读(23)
伤寒论中几个治“喘”之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