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248篇 中医视角—今年的水灾、天气与疾病

除了河南的水灾外,今年全世界很多区域都遭遇了暴雨和极端炎热天气。
一般来说,东南方靠海地区天气越热,蒸腾到空气当中的水分就越多,就会给降雨形成条件;另外,天气越炎热,山上的冰川也就融化的越多,河道就很容易涨水。
我国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海水比土壤更容易吸热。一年春夏季节,太阳照射在海面上,海水吸收了大量的热量,海面温度反而会比较低。西北方的内陆,由于土壤的比热容比较低,吸收热量较少,地面温度反而会比较高。温度低的区域地面大气压力高,温度高的地面大气压力低。气流通常从压力高的地方向压力低的流动,所以,我国通常在春夏两季吹东南风。秋冬两季相反,西北内陆的土地比热小,吸热能力差,地面的大气很容易冷下来,东南方向的大海吸热能力强,地面大气降温慢。所以,我国秋冬地区经常吹西北风。
我国的高山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高山地区海拔高、气压低,就形成了一个抽风机效应。西北的冷燥气流和东南的暖湿气流很容易汇集在高山形成冰雪和冰川。
以本次河南大水为例,从东海形成的暖湿气流台风“烟花”一直从东南向西北移动。由于我国的地形缘故,“烟花”在到达河南前经过的全是平原,几乎没有遇到高山。而河南西临太行山和伏牛山,暖湿气流遇到高山的寒冷气流后,会迅速形成凝结降雨。

那么,强降水为什么会出现在河南?这种情况是否可以预测?
笔者在2021年1月21日写了一篇《辛丑的年轮》的文章(点击链接查看),准确的预测了今天的夏天的湿热天气(从5月21日到9月22日)
总体说来,地球的气候条件受地球和太阳的运动规律所决定。另外,地月运动关系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我们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运动面称作“黄道面”。总体说来,黄道面是一个不稳定的平面,每年经常会有轻微变化,但这种变化对人类的感觉是显著的,很容易导致极端天气。这种变化主要是受太阳系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60年的周期性运动规律万有引力影响。这种变化导致每年的春夏秋冬和上年会略有不同。《黄帝内经》的作者总结出了这样的变化规律,把他写入《黄帝内经》上卷《素问》从第66篇到第71篇。只不过由于语言晦涩难懂、篇幅巨大,和现代人思维模式略有不同,一般情况下很难看懂。
十天干的变化规律是这样的:

每逢天干是甲年或者己年,受土星运动规律影响较大;每逢天干是乙年或者庚年,受金星运动规律影响较大;每逢天干是丙年或者辛年,受水星运动规律影响较大;每逢天干是丁年或者壬年,受木星运动规律影响较大;每逢天干是戊年或者癸年,受火星运行规律影响较大。
“过”代表的是对应星体呈加速度对地球气候产生显著影响,“不足”代表对应星体呈减速度对地球产生负的显著影响。例如今年是辛丑年,天干“辛”对应的是“水不足”,意思是水的流动不足。古人在命名五大行星名字的时候已经有所考虑,名字和气候直接对应了起来。“水不足”的内涵是:我国东南方天气炎热,蒸腾到天上的水汽很充沛,而西北方天气却不太冷。西北和东南的温差不够大,不足以形成强对流,没有足量的“风”,空气流动不好,气候就很潮湿。
12地支的变化是这样的:

不同的地支年份代表了不同的气候状态。
自然界的气候状态总体说来分为“风、热、暑(火)、湿、燥、寒”六种气候变量。如同本次的河南大水,具体的气候条件实际上是天文综合地理因素决定的。
今年地支决定的气候变量是“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意思是上半年夏季潮湿,下半年冬季多雨。
在《辛丑的年轮》(点击查看链接)里预测到2021年的气候条件每个阶段如下表:

河南以及安徽地区是中国的中原地区,河道丰富,黄河带着上游的泥沙堆积在中原形成很厚的黄土层,最厚可达400米,本身就很容易积“湿”。而河南的西边又紧挨着海拔近3000米的太行山、伏牛山、以及秦岭山脉,位置恰恰是一个冷热交汇点。冷热交汇点最容易引发暴雨。从地理位置上看,黄河在进入河南以前属于上游,大部分地区都是峡谷地带,水流湍急。在经过山西和陕西黄土高坡的峡谷地带带走了大量的泥沙。进入河南后黄河流经的地方变成平原,水流变缓,上游大量的泥沙开始沉积,导致河南流经的地方河床不断堆积,变成了地上河。自古,河南一直是黄河水患的地方。

去年2020年是庚子年,受“金星太过”影响,天气偏冷,所以山川融化的冰川较少,所以去年几乎没有出现过水灾。今年夏天偏热,去年积攒多余的冰雪都会集中在今年融化,引发水灾。
根据《黄帝内经》的计算推测,湿热雨水天气将持续到9月23日。一过9月23日秋分,天气和地气全面转成“阳明燥金”,北方和中原地区将立即转向干燥气候,一直持续到11月22日的小雪时节。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但过了11月22日小雪到2022年的1月21日大寒节,主客气都是“太阳寒水”,加上今年的在泉之气是太阳寒水,可以预见今年的冬天肯定是一个多雨雪的冬季。
自然界温度、湿度的变化是主要的致病因子。
《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说:“四之气,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否隔,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胕肿。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终之气,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持于气交而为疾也。

上段话的意思是7月22日到9月23日这61天(第四气),天气非常湿热,大气流通不好,风偏少,中国东部和中部的平原地区很容易引发强降雨。空气中的湿气挤占氧气位置会导致人们缺氧,疲倦和水肿。肥胖内热的人更容易出汗、腹胀甚至出血症状。从9月23日秋分到11月22日小雪这一段时间(第5气),秋天会迅速到来,北方会有霜降提前到来,草木迅速凋零,很容易患上感冒。结合今年的疫情,德尔塔病毒受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将由湿浊性质改变为冷燥性质。其实人类永远不可能消灭流感,与其穷尽的追逐病毒和研究疫苗,不如想办法回归到全民健康上来。从11月23日小雪到明年1月21日大寒,天气寒冷,中国的华北、中原、黄河和长江流域多雪,南方地区多雨。人们很容易患湿寒为致病因素的腰痛、关节痛、风湿等疾病。
人类生长于自然之间。是大自然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风、热、暑、湿、燥、寒”的气候条件创造了人类以及人体的五脏六腑。同样,自然界温湿度以及气候变化同时也是致病因子。
中医不仅可以治病,而且可以根据自然规律预测气候变化以及相关的致病因素。从哲学角度看,可以帮助我们运用自然规律尽量的避凶趋吉,顺势而为,不再为疾病所担心恐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谁都能看懂的五运六气(一)——什么是“五运六气”
为何水患从古至今都是河南人的噩梦?
至暗时刻:郑州、德国洪水到消失的北极...
哀河南水灾
今年的水灾频繁出现在北方,这是一种什么预兆?
奇门遁甲学会有多恐怖?诸葛亮只学会一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