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236篇 同人现代语言解读伤寒系列(4)

继续对《伤寒论》的解读。
中医从寒热的角度来看疾病导致的生理现象,而身体内广义的水(血液、津液、水分)是身体产生热和代谢热的载体。类似自然界,水的比热容最高,自然界水多的地方最能吸热。一般说来,小孩身体的水分偏多,当人体越衰老,体内的水分就会越少。衰老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身体逐步“失水”的过程。我们经常用“小鲜肉”比喻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用“老腊肉”比喻年龄衰老的人。这个比喻,与水分的流失有密切关系。
当人体比较健康时,身体内的气血比较充盈旺盛,会在五脏六腑和皮肤表面进行大范围的血液循环。当疾病或者衰老时,我们的气血运行的范围就会减少内收,尽量向五脏六腑收缩(从气色和皮肤颜色、皮肤水分度就可以观察出来)。津血是我们产生热量,进行热平衡代谢的载体,也是我们身体实现抵抗力和生命力基本防御力量。
通常说来,小孩和青壮年人身体单位质量的基础热量大,皮肤表面承担散热能力更重要。老年人和身体衰弱的人身体单位质量的基础热量小,皮肤表面承担的散热能力作用相对低。
7. 病有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当人体体表气血比较充足的时候,冷风作用皮肤上收缩关闭毛孔就会导致内热不能散出去,出现发热。寒冷会导致我们人体的血液循环变慢。人体依靠血液的快速循环流动,通过肺从外环境中获得氧气燃烧产生热量。寒冷会导致人体血液流动变慢,单位时间获取氧气量减少,所以会怕冷。这是“发于阳”的意思。人体的“太阳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结构组织。当皮肤表面气血不足时,寒邪就很容易透过皮肤进入到人体的脏腑,这样人体就不容易出现皮肤发热的现象。但无论如何,寒会降低人体的血液循环让人感觉到冷。这是所谓的“发于阴也”。
人体的气血不停的在厥阴、少阴、太阴、阳明、少阳、太阳六个层面循环。人体的气血如同战场上的士兵,当数量强大时,人体的布置的防线面积也大。当气血数量不足时,人体布置的防线面积也小。“发于阳”的人,一般身体比较健壮,气血从六经循环再次足量到达皮肤表面需要6+1天。“发于阴”的人,一般身体比较虚弱,体表太阳气血巡行不足,受寒的主要位置也不是太阳。气血一般在体内五经循环一次需要5+1天。

8. 太阳病,头痛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人体足太阳膀胱经是巡行在皮肤浅层的水道组织,通过背部水的巡行流动来维护皮肤的热量和散热。如果寒邪束缚收缩毛孔会导致人体散热不足,内热积蓄就会向上导致头痛。体质不错的人通常可以依靠自愈能力恢复。从六经的结构图上可以看到,人体五脏六腑都会产热。人体五脏主要靠净化运行血液支持六腑运行。阳明(胃、小肠、大肠)也在不停的通过血液循环产热。太阳表是人体散热的热阱和终端,太阳遇冷循环变差散热不足,阳明就会热起来。
通常来讲,针刺是一种疏导的方法,有很好的泻热作用。如果太阳不能有效承担为阳明的散热作用,用针刺阳明的方法可以实现泻阳明热的目的。
9.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人体的血液循环严格受到太阳运动规律的影响。一般说来,白天人体血液更多的分配循环在体表,晚上更多内收循环在体内。得了太阳病的原因通常是体表血液循环不好不足。从“巳至未”,是指从早上9点到下午3点这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是人体血液循环最旺盛,更多分配的体表的时刻。所以这段时间对太阳病有缓解作用。
从生活经验来看,一般儿童发烧,往往是半夜严重。清晨经常会自动退烧,中午症状最轻。
10. 风家,表解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容易得太阳中风,经常流汗不止的人。通常是身体体表津液不足,循环不够,身体正常散热不足的人(人体依靠津液水液在身体的不停循环流动来散热,就如同发动机冷却液的不停流动来循环散热,冷却液匮乏、流动不足,则会导致散热不足)。得了太阳中风后,经常有一些身体酸痛、出汗的遗留症状。如果身体可以自行修复,一般12天可以痊愈。
《伤寒论》讲的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十二日愈”等等,实际上是在泛指自然界的一些数理变化规律,而不是指具体的时间。人体气血在六经当中不断变化巡行,所以存在一些周期上的变化规律。自然界一年24个节气,一天24个小时,60年一个甲子循环,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等,宏观的地月运动关系、地日运动关系等等,存在着大量的周期性时间规律。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寒冷的空气作用在皮肤上会产生两个不良后果。第一个后果会导致皮肤毛孔表面收缩出现散热不足,人体产生的热量从体内到体外“一层层外散”,出现热在皮肤;第二个后果是寒冷空气会导致人体血液流速变慢,尤其是寒冷空气进入肺会导致肺泡收缩,人体依靠肺泡从环境中摄取氧气,依靠足够的血液流动速度在单位时间获取氧气。依靠血液带动氧气燃烧产生热量,单位时间获取氧气量不足,人体就会“冷”,出现“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一般说来,人体的衰老是以血液量的减少和血氧循环的变差为典型特征的。当人体体质变差,血液量减少时,有限的血液就会更多的内收到五脏六腑。皮肤的血液量越少,血氧燃烧值就越低,皮肤温度就低。体表循环的血液是人体产热和热代谢的“防线”,也是人体承担散热机能主要载体。体表血液量不足,人体受寒时,寒邪就很容易突破体表的“防线”,造成体内血液循环变慢,出现体内积热。出现所谓“寒在皮肤,热在骨髓”。
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中风的特点是很容易流汗,原因是皮肤表面流通津液不足而经常兼有体内散热不足。所谓“阳浮”指体内多余的内热从皮肤外溢导致流汗,“阴弱”指的是身体津液不足。阳浮和阴弱有关联关系,津血是人体产热和散热的载体,津液不足则身体散热不好容易积热,又有点怕风冷(怕冷是身体血氧循环不够,怕热是身体废热代谢不足,如同汽车尾气排放不好)。桂枝汤的机理可查阅第97篇《桂枝汤》(点击超链接)所以会出现“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的身体感受。津血就是人体的抵抗力和循环载体,人体肺部的津血不够,呼吸开合的力量就不足,就会出现“鼻鸣”人体的皮肤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正常的散热和“卸压”,皮肤散热“卸压”不好,内热积蓄在胃肠道向上就会出现“干呕”

桂枝和芍药的组合可以加强人体的津血循环,把更多的津血调动到皮肤表面。炙甘草,大枣的组合有补益津血的效果,生姜可以辅助津血在肠胃发散到血液循环当中去,其温热的性质也有加速血液循环的效果。总体来讲,桂枝汤加强了人体的津血循环,通过加强皮肤表面的津血流动改善了易出汗,怕热、怕冷的症状。
日常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稀粥最容易被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让人感觉到暖起来。现代医学用化学生物结构视角看待人体,把营养物质分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认为蛋白质在人体结构当中非常重要,建议食物应该高蛋白而少碳水化合物。但是从寒热的角度来看,人体恰恰是依靠热量来维持生命的。现代营养学认为高热量会转化成脂肪,实际上只看了事物的一面。可口可乐,炸鸡块的热量虽然高,但并不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人体热量的吸收利用需要依靠津液的流动作为载体,所以在生病的时候或者老年人群中,大家更有胃口喝粥,而不是去吃牛扒。所以要“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喝完桂枝汤,用热粥辅助桂枝汤的药性“微微出汗”,说明人体体表与体内的气血循环开始重新建立。如果出汗太多,又会造成损伤。服用桂枝汤应遵循“见好就收”的原则,“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如果没有好,则可以继续喝,还可以缩短两次服用之间的时间间隔“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如果病情严重,还可以“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就是白天和晚上都可以服用,“周时”指的是过一天一夜来观察恢复情况。


1. 跟随同人老师线上直播学习,带你走进中医之门

2. 来,参加四圣弘医改善睡眠的线上辅导吧

4. 《迈入中医之门》招生啦
5.《四圣弘医家庭健康管理师计划》招生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235篇 同人现代语言解读伤寒系列(3)
“两处一垂,阳气将灭”,是指哪“两处”?暗示了什么?
人体经络动画示意图(语音提示)
第228篇 上火的机理分析和原因
第217篇 用现代视角透视《伤寒论》的核心原理
是夏天跑步更煎熬,还是冬天跑步更难受?更快适应夏季跑步的黄金法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