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识经济的规模效应 全国14亿人,如果每个人给我捐1分钱,我就成千万富翁了。这是一句经常见到的玩笑话...

全国14亿人,如果每个人给我捐1分钱,我就成千万富翁了。这是一句经常见到的玩笑话,却真真实实出现在一些常见的职业上,体现出一种特别的规模效应。

曾经去过一个小国的图书馆,他们的杂志专业之细分,让我很诧异,原来他们这么少人,还会出版这么小众的杂志,会有几个人看呢。心里暗暗佩服这些写文章的作者,明知道写出来可能就几十个人看,但还是怀着热忱去写。杂志社的也一样,有些杂志的发行量,我怎么算都很难上千,甚至发行量就几十本的杂志估计也不少。可想而知,不管是杂志社还是作者,经济上肯定是没有利益的。看他们的电视台广告,制作也很精美,如果算收视量的话,可能也高不了,毕竟总人口摆在那儿。

可想而知,不管是杂志文章的作者,还是广告明星,他们从中获得的经济利益,与受众人口数量高度相关,人口总数基本上限定了他们的经济利益天花板。如果换成在国内,14亿人口对应的杂志发行量、广告曝光量大概是小国的100倍,那么,杂志作者、广告明星获得的收入,理论上也是100倍的差距。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国内的明星们收入居高不下,一方面拜庞大的人口基数所赐,另一方面是这些特殊的职业存在受众的规模效应。毕竟,拍个广告给1亿人看,跟拍个广告给100万人看,回报肯定不一样。

具有受众规模效应的职业,在以前的工业经济时代并不多。工人自不必多言了,商业服务机构也很少存在规模效应。比如餐馆、理发店、出租车司机等服务行业,必须现场服务,决定了很难扩张受众,包括新兴的外卖也不存在规模效应。目前来看,存在受众规模效应的前提条件,不能是现场服务,不能是提供具体实物,只有这样,低成本或零成本的扩大受众才有可能。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恰恰不受这些约束,使得围绕着这些平台,出现了受众的规模经济。

也许这就是与工业经济相区别的知识经济吧,因为他们传递和贩卖的是信息或者知识,边际成本极低,且不受现场受众数量的约束。使得全国每人贡献1分钱,成了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以前,典型的规模效应出现在影视明星身上,即使不考虑广告收入,他们唱一首歌也可以轻松卖几百万张碟。那些港台明星如果不进军大陆的话,唱片发行量肯定少两个数量级了。除了影视明星外,现在涌现的大量直播、网红、自媒体,包括李子柒等,算是这种受众规模效应的典型。记得在影视明星涌现之前的80年代,写书也是暴富的机会之一。基金公司也算是出现较早的受众规模经济的模式,即使如万亿的货币基金,貌似一个人也就够了。目前大量的互联网模式都具备这种规模效应,比如网络游戏、在线教育。以前考研培训班人多的时候,都是在体育馆上课,但人数还是受限的,现在搬到网络,数量级立刻不一样了,罗振宇也是类似成功案例之一。

明白了这种受众规模效应,就可以相对容易能判断出,哪些行业或职业符合这种条件。那么,无论是择业还是选股,对我们都是大有裨益的。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从股票投资角度看职业选择”网页链接,解释基金经理、老师、医生、律师的职业前景,从服务的不确定性、劳方与资方博弈的角度,分析了这几个职业高收入的原因,是因为老板剥削不了他们。后来一直觉得还不全面,从博弈的角度,只解释了如何分蛋糕的问题,解释了基金经理的收入,但没解释基金公司的收入,即总蛋糕的问题。因为同样做后台岗位的,基金公司、互联网公司还是比其他行业要高。受众的规模效应,就可以解释这种模式的公司为什么存在超额的经济效益。体现在股票上,这种具备规模效应的公司,增长曲线经常是非线性的,完全不受投入产出的约束,也就是产出跟投入不成正比,简单的线性外推常常是无效的。

今天这个算是个补充吧,结论更加明确了。找工作选公司的时候,尽量选具有受众规模效应的公司。选岗位的时候,尽量选同时具备规模效应与博弈能力的岗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封面的市场价格
秘密时空让你成富翁
存钱是累积原始资金的最好途径?
拥挤效应、经济增长与最优城市规模
DM新人应该看看的文章:DM“刊号”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美国新媒体参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