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骨与关节再平衡》节段摘录

眩晕是人体对空间的定向感觉和平衡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种运动错觉。这种运动错觉可以分成两部分,即头晕和眩晕;前者是指主观感觉到自身、外物或自身和外物摇晃或浮沉的不稳感;后者是主观感觉到自身或环境按一定方向旋转、浮沉或翻滚。眩晕可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眼震、复视、错定物位、耳鸣、听觉障碍,以及恶心、呕吐、出汗、血压波动等自主神经症状。如果只是有头脑的不清晰感(黑蒙感、头重脚轻或轻度站立不稳等),但无自身或环境物体的运动错觉,不属于眩晕范畴,被另行称作为“头昏”。

眩晕涉及到广泛的躯体平衡相关感觉(躯体深感觉、前庭平衡感觉、小脑运动协调感觉、大脑皮质综合运动感觉和视觉反馈等)的器官功能(对躯体空间的定向和平衡信息的收集、传送、综合和协调一致),相关器官的功能障碍造成的躯体平衡信息不协调,都可以与眩晕症状相关联。其中内耳的前庭是人体平衡的感受器。

内耳在耳朵的最深处,为颞骨所包围。内耳由于结构复杂,又称为迷路,由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骨迷路和膜迷路之间的腔隙内被外淋巴液填充,内、外淋巴液互不相通。内耳可分成耳蜗和前庭两个部分,耳蜗是听觉器,前庭是平衡感受器,两者都浸泡在共通的内外淋巴液之中,在临床症状上因此会产生一些复杂的关系。所以,内耳又叫做平衡听觉器,支配内耳的神经叫前庭蜗神经(或位听神经、平衡听觉神经,是第八对脑神经),由前庭神经和蜗神经组成,前庭神经入颅后,终于脑干的前庭神经核和小脑。

前庭平衡感受器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左右耳对称,用于控制旋转平衡的三个半规管。三个半规管相互垂直,一端稍膨大处有位置觉感受器,感受旋转运动时淋巴液流动的刺激,探测头颅三维空间姿态,以维持运动时身体任何姿势的平衡。另一部分是用于控制直线性运动平衡的椭圆囊和球状囊,两者都是重力感受器,通过耳石膜上耳石的重力和其在淋巴液中的移动,感觉头颅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加速度。

前庭,词面上释义是“正屋前的庭院”,是正屋出入的必经之处。就人体对环境空间的感知而言,“正屋前的庭院”是脸的正前方,汇聚视、听、嗅、味、位、动等环境空间的感知信息;在颅脑,“正屋前的庭院”是脑干;在脑干,环境空间感知的神经中枢的“正屋前的庭院”是前庭神经核,身体任何环境空间的感知信息进入大脑前,必经前庭神经核过滤;加上前庭神经核处理的内耳前庭的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信息,被统称为前庭体系。

前庭体系在头颅,正好位于身体倒三角形架构的上方,并在C3上方(包括C2/3椎间关节)构筑了“云台”,是最容易感觉平衡状态的地方,也是平衡感上面最不平衡的地方。所以前庭体系是人体在大脑控制下执行躯体平衡的信息处理源头,躯体平衡体系的信息必须和前庭体系信息保持密切的协调,才能正确处理视、听、位置、加速度等信息和身体间的正确关系(头颅和身体间的正确关系),进而做出应有的行动,这便构成了所谓的前庭平衡。处理前庭平衡的整个感觉系统,则称为前庭平衡感觉。因此,包括视、听、嗅、味、位、动等感觉,头部和颈部的所有活动,以及这些信息和大脑功能区神经细胞的互动,都属于前庭平衡感觉。

前庭平衡也得到了神经解剖学的支持。前庭神经核位于第四脑室底,由前庭上核、前庭外侧核、前庭内侧核和前庭下核组成。所有前庭神经核通过内侧纵束与眼肌神经核联络。一些神经纤维与Cajal氏核(间质核)和Darkschewitsch核直至与丘脑相连。前庭神经核与小

脑绒球小结叶一起组成对维持身体平衡和骨骼肌张力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复合体。参与该复合体的还有其他调节平衡的系统,即脊髓小脑连接和大脑小脑连接。

当躯体平衡体系和前庭体系的器官发生损害时,两者的密切协调受到影响,眩晕则是这种协调不能保持的症状表现。

前庭性眩晕的机理,主要涉及到内耳前庭的前庭平衡感觉。内耳淋巴液因身体的运动而产生的流动刺激其中的感觉细胞发生电波。静止时,左右两侧前庭平衡器会各发出方向相反

强度相等的讯号给大脑,提示平衡状态。当身体或头部变位,则两侧发出不等的电波让大脑去诠释身体和周围环境相对位置的关系。如果有一边前庭平衡器发生障碍,则纵使身体或头部为静止状态,但是左右发出的讯号不相等,大脑诠释以后就会提出矫正的命令,以致改变身体的姿势及视觉定位来回应两边不等的讯号。于是身体就会“不自主的”倾斜到一边去,而眼球也会随之振颤,这就是失衡及眼振。所以平衡障碍不过是前庭体系障碍的肢体表现而已。前庭神经核与迷走神经核相邻,前庭神经核电位的异常变化常会影响到迷走神经核,引发迷走神经之兴奋,产生恶心、呕吐、冷汗等自主神经症状。

因此,前庭性眩晕有“平衡三联症”出现,除眩晕外,还包括眼球震颤和身体向一侧倾斜。解剖学以内耳门为界将前庭系统分为周围前庭系统和中枢前庭系统,前庭性眩晕也有周围性和中枢性前庭性眩晕的区别。

周围性和中枢性前庭性眩晕“平衡三联症”的特点比较如下:


临床上由内耳迷路或前庭部分、前庭神经颅脑外段(内耳道内)病变引起的眩晕为周围性眩晕(包括急性迷路炎、梅尼埃病、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等),其特点为除“平衡三联症”外,常伴耳鸣、听觉障碍和自主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出汗及面色苍白等),没有脑功能损害症状。中枢性眩晕是指前庭神经核、脑干、小脑和大脑颞叶病变引起的眩晕,其特点为除“平衡三联症”外,自主神经症状不如周围性明显,无半规管麻痹和听觉障碍,可伴脑功能损害(如脑神经损害、眼外肌麻痹、面舌瘫、球麻痹、肢体瘫痪、高颅压等)。

通过前庭功能检查,可以使前庭性眩晕的诊断更加明确。前庭功能检查包括:自发性前庭反应检查(自发眼震、位置和变位试验、转颈试验)、视-眼动系统功能检查(扫视、平稳跟踪、固视、视动眼震、视动后眼震)、前庭眼动系统功能检查(旋转试验和温度试验)、姿态控制检查(人体重力平衡试验)、前庭植物神经功能检查(Coriolis加速度耐力检查)、前庭皮层功能检查(前庭空间知觉、前庭诱发脑电图、前庭诱发电位)。

综合上述可以得出,所谓的颈性眩晕,是颈椎损害导致躯体平衡体系和前庭体系的密切协调关系不能保持,而出现伴有眩晕症状的综合征。

颈部是躯干的一部分,和头颅相连。颈椎在形态结构上区分枕-寰-枢联合和下位颈椎,两部分在C2/3部相接;枕-寰-枢联合只有枢椎有一对下关节突,向下与C3连接较为稳固,而其内部连接灵活性较强而稳固性较弱。在功能上,枕-寰-枢联合和头颅链接,主要参与精细调节头颅方位的运动(与视觉反馈和前庭平衡感觉密切相关),较为敏感灵活;下位颈椎和躯干链接,参与躯体运动,较为迟钝。可以发现,颈部平衡事实上被区分成上位和下位两部分,上位颈部进行的是调节头颅“前庭”的平衡运动,归属于前庭体系;下位颈部进行的是平衡躯体的运动,归属于躯体平衡体系。这样,在颈椎失稳时,上、下位颈椎平衡运动的不协调,类似于躯体平衡体系和前庭体系的密切协调关系不能协调,这应该是颈性眩晕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颈性眩晕的症状一般是以头晕为主,很少有“平衡三联症”中的眼球震

颤。至于颈椎框架结构损害的继发性损害推挤神经和脈管,或会影响到前庭体系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或会产生前庭性眩晕的“平衡三联症”,需要加以甄别。

颈性眩晕目前尚没有统一诊断标准,倾向于采取排除法。至少应有以下特征:头晕或眩晕伴随颈部不适;头晕或眩晕多出现在颈部活动后;颈部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失稳(如曲度异常、椎间关节紊乱、椎间盘退变等);颈部外伤史;颈椎诊断性治疗有显效。

颈性眩晕以改善颈椎稳定性为核心。适当的颈部牵伸、制动(以限制运动范围为主)和药物治疗在急性期是必要的。手法治疗以改善椎间关节成分运动,调整颈椎和脊柱运动链的稳定平衡,修正椎间关节的承重失衡和局部应力集中状况为目的。有前庭体系器官损害症状时,需要联合治疗。康复期积极运动锻炼。

注:“云台”是安装、固定摄像设备的支撑设备,可以水平和垂直的运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经系统概述(三)——脑神经(2)
唱高音为什么感到头晕
为何会有晕动病(晕车)晕动病(晕车)如何...
前庭功能与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脑干
脑神经 cranial nerves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