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石化炼油专家:连续重整装置运行问题及对策

编 辑 | 化工活动家
作 者 | 周建华
来 源| 当代石油石化

关键词 | 催化重整  装置运行  解决办法

导 读

催化重整技术是现代炼油和化工行业的支柱技术之一。催化重整装置是生产高辛烷值汽油、芳烃深加工、供应廉价氢气的重要装置,能适应市场需求,由生产燃油转型生产二甲苯。重整反应过程中副产氢气,炼油企业所用氢气有50%以上来自重整装置,且成本相对较低。

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产销低于预期,传统燃油汽车首次出现产销双降,新能源汽车仍呈逆势高速增长趋势,产销量均首次突破100万辆。据预测,2020年电动汽车约有500万辆,替代成品油消费600万~1000万吨,折合1500万吨/年炼油产能规模。因此,新能源带来的巨大冲击将直逼传统炼油业务做出转型调整。国内的炼化企业汽油池中多以催化汽油为主,催化汽油约占汽油池比例的70%。更严格的汽油产品指标呼之欲出,重整高辛烷值汽油因芳烃含量高,调入汽油池的比例将会受限。未来重整装置将面临成品油市场萎缩、汽油质量升级等挑战,为此,对国内33套重整装置运行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优化建议。

1
装置运行概况

1.1加工能力

据统计,2017年全球共有炼油厂947座,原油蒸馏总加工能力71.2亿吨/年,其中,催化重整装置加工能力约5.4亿吨/年(见表1)。

美国催化重整装置总加工能力约1.8亿吨/年,居世界首位;中国位居第二,2017年催化重整加工能力超过9300万吨/年。

2018年,我国已开工的连续重整装置92套,增速迅猛,国内连续重整装置产能超过9500万吨/年,其中,中国石化3279万吨/年,见图1。

与中国石化装置数量和产能增速日益放缓相反,地方企业迅速扩张。新建装置大多超过300万吨/年,向大型化发展,并成为炼油向化工转型的主力装置。

截至2018年底,中国石化连续重整装置加工能力3279万吨/年,占原油加工能力的11.53%,装置规模最大的为180万吨/年,规模最小的为40万吨/年,平均规模99.4万吨/年。中国石油连续重整装置平均规模为100.9万吨/年,全国平均规模为104.3万吨/年,均高于中国石化。

1.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调研装置2018年平均负荷率为96.31%,负荷率超过110%的有5套,负荷低于80%的有6套;平均辛烷值桶90.43%;纯氢产率平均为3.78%;平均综合能耗为64.96千克标油/吨重整进料。某装置综合能耗达到103.5千克标油/吨重整进料,主要因凝气式增压机能耗高、负荷率(85%)较低等因素影响。

为比较不同装置毛利情况,对各装置各产品总价值减去装置原料成本进行计算,见图2。

排名靠前的3套装置特点是原料成本低,液收、氢气产率较高,综合效益较好;排名靠后的3套装置主要原因是原料芳潜较高,因工艺较落后,高芳潜原料未获得相应收益。

2
装置运行及优化分析

2.1原料管理与优化

各装置原料来源见图3。

从图3看出,重整装置原料来源广泛,主要以直馏石脑油、加氢裂化重石脑油为主,还包括加氢焦化汽油、乙烯抽余油等,原料不足的企业外购部分石脑油。各装置应优化装置原料来源、性质,提高原料芳烃潜含量。

加氢裂化重石脑油芳烃潜含量较高,是重整装置的理想原料,采用该原料的装置中,直供料占比17.4%,干燥器脱水占比4.3%,进预加氢分馏塔脱除水和硫化氢后进入重整装置的占比78.3%。直供料可节约预加氢汽提塔(分馏塔)的能耗,但存在含水超标等风险,建议直供料的企业增加重整原料罐容量,加氢裂化重石脑油首先进入重整原料罐,经过脱水、分析合格后再进重整装置;非直供料的企业加氢裂化重石脑油进入预加氢汽提塔或分馏塔,确保硫、水合格;同时企业应加强运行管理,严格执行生产异常汇报制度,当上游装置出现波动时,立即切出。渣油加氢石脑油氮含量高,建议固定床、沸腾床、浆态床渣油加氢石脑油经加氢满足重整进料要求后,才能进入重整装置。随着装置大型化、运行周期延长,应严格控制重油二次加工装置石脑油等高氮原料进重整装置,建议重整进料氮含量指标由0.5μg/g降至不大于0.2μg/g。乙烯抽余油中甲基环戊烷含量高,进入重整装置较难发生反应,占用重整加工能力且增加积碳,建议结合苯的价格,优化乙烯抽余油的后路。

随着芳烃市场尤其是苯市场饱和日渐明显,苯与石脑油的价差逐渐缩小,甚至出现阶段性倒挂。企业应根据市场优化重整原料初馏点,控制苯产量,提高装置效益。通过PetroSIM软件模拟不同石脑油原料的重整反应性能,发现进料中基本不含C5以下组分时,进料初馏点与原料中C6组分相关;重整生成油中的苯含量与进料C6组分含量基本呈线性关系。模拟重整进料终馏点变化对重整进料和汽油组成的影响,发现进料终馏点大于165℃时,随着终馏点的升高,C10+重组分的含量逐步升高;进料终馏点超过180℃时,待生催化剂积炭含量出现大幅上升。重整原料优化建议:一是由单纯馏程管理改为“馏程+组分”精细化管理模式。因不同类原油的石脑油组成不同,适合重整进料的馏程范围变化较大。企业应变馏程管理为组分管理,确保重整进料中C5组分含量不大于0.5%、C11组分含量不大于2%,以改善重整装置进料性质,提高装置效益。二是优化增产重整原料。优化常减压装置操作、采购石脑油芳潜高的原油等措施,增产重整原料;适当提高加氢裂化装置的转化率,并控制适宜的重石脑油馏程,优化重整原料;加氢改质、加氢焦化石脑油满足指标要求后,进入重整装置,拓宽重整原料来源。三是区域原料优化开展区域内石脑油原料互供,实现区域效益最大化;有两套或以上重整装置的企业,完善装置间物料互供流程,实现开工零排放、缩短开工时间。

2.2重整反应条件

2.2.1反应温度

反应温度是重整装置重要操作参数之一,直接影响反应深度。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芳烃的生成和辛烷值的提高,但会降低生成油的收率并增加催化剂积炭。不同的催化剂、原料油、辛烷值的范围,每增加一个单位辛烷值所需要提高的反应温度也不完全相同,通常为反应器加权平均入口温度(WAIT)2~5℃。以装置的重整汽油中C8烷烃含量、重整反应温度、待生剂碳含量制作泡图,见图4。

黄色装置主要因为反应温度偏低导致汽油中C8烷烃含量偏高,应通过提高反应温度,降低C8烷烃含量;红色装置反应温度较高,汽油中的C8烷烃含量依然很高,存在异常,应分析催化剂活性、空速、原料结构和进料换热器泄漏情况;蓝色装置可通过适当调整水氯平衡,提高催化剂活性,降低反应产物中C8烷烃含量;绿色装置反应深度控制较好。

应用PetroSIM软件模拟不同反应温度对产物的影响,见图5。

以某企业模拟数据为例,反应温度应该控制在515~525℃,综合考虑各参数达到最优的反应温度为520℃,此温度下C8烷烃含量为0.45%。各企业应利用模拟软件,找出装置最优的反应温度控制范围,指导增效操作。

2.2.2反应氢油比

以重整装置氢油比、烧焦峰温、再生单元负荷率制作泡图,见图6。

绿色装置氢油比和再生烧焦情况都较好;红色装置氢油比较高,但烧焦峰温已达580℃,说明催化剂再生能力严重受限,应控制反应苛刻度,降低催化剂积碳量;蓝色装置可以适当降低氢油比操作;黄色装置再生峰温较低,应优化降低氢油比。装置苛刻度控制较好,且再生烧焦能力还有余量的情况下,装置应优化降低氢油比操作,同时注意烧焦峰温的控制。

2.3重整装置催化剂使用周期

催化剂比表面积与运行年限、再生工艺、反应苛刻度等有直接关系。催化剂使用年限与催化剂比表面积关系见图7。

从图7看出,运行时间最长的已达7年,装置1、8和9比表面积过低,影响了装置效益,建议考虑换剂;装置16、21和27催化剂使用年限较短,但比表面积下降过快,装置应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避免催化剂比表面积下降过快。

当催化剂比表面积下降至140~145m2/g以下时,相同产品辛烷值下WAIT需升高4~5℃,C5+产品收率下降1.5~2.0个百分点,运行经济性大幅降低,建议核算效益换剂。结合图7中14、17和27装置实际原料性质、产品价格和三剂(催化剂、注氯剂)消耗,详细计算了不同换剂周期的经济效益,见表2。

数据表明,第一周期末催化剂比表面积155m2/g左右更换催化剂更具经济性。

2.4重整生成油脱烯烃技术

重整生成油脱烯烃技术目前有3种,分别是白土、分子筛、选择性加氢技术,白土、分子筛技术虽能满足脱烯烃要求,但(因烯烃聚合)会导致生成油干点提高4~5℃,影响装置效益,且废剂处置后路不畅和环保处置费用高。调研装置采用选择性加氢脱烯烃技术的占比为33%。重整生成油选择性液相加氢脱烯烃技术具有高空速,低反应温度,流程短、投资小、能耗低等特点。该技术可以在较为缓和的工艺条件下,对重整生成油进行选择性加氢脱烯烃,加氢过程中芳烃损失量可以控制在0.5个百分点以下。催化剂使用周期长,一般可使用6年以上,旧催化剂回收,贵金属循环使用,是环境友好型技术,且流程简单,操作方便。

2.5重整反应加热炉

装置反应加热炉中,自然通风占比48.5%,强制通风占比51.5%,平均热效率92.1%。强制通风热效率最高的是94.8%;自然通风加热炉热效率最高的是93.1%,热效率最低的是86.0%。整体加热炉热效率控制较好。

某企业采取的提高加热炉热效率的措施有:四合一炉增设CO在线分析仪,CO控制值约为50%(v),氧含量降至约1%;瓦斯硫含量控制在5mg/m3以下,通过改强制通风,排烟温度降至95℃;炉膛增设“人字”热辐射架,瓦斯消耗总下降约142Nm3/h,炉膛最高温度下降约30℃。某企业反应加热炉虽然是自然通风,但通过考核促进加热炉的精细调整,通过降低省煤段进水温度降低排烟温度等措施,使自然通风加热炉热效率排名第一。

2.6重整进料换热器

调研装置使用绕管式换热器的占比45.5%,使用进口板式换热器的占比36.4%,国产板式占比18.1%。装置中,有13套将板式换热器更换为缠绕管式换热器,有10台为国产板式换热器,2台为进口板式换热器,1台为立式列管式换热器。更换原因是9台内漏,1台外漏,其余还有压降过大、设备更新等。

重整进料换热器泄漏台数中国产板式换热器最高,进口板式换热器次之,绕管换热器至今未发生泄漏,见图8。

部分企业使用国产板式换热器未出现泄漏和换热效率下降等问题,主要原因是操作平稳、管理精细。板式换热器长周期运行经验总结如下:日常提降量过程中不大于0.5t/h(正常3~5t/h),并严格准守先提量后提温的原则。停车过程中,板、壳程均衡平稳降压,避免反压差。再开车过程中确保板式换热器热端温差不超过50℃,升降温速率不大于50℃/h。加强原料管理,消除因腐蚀导致的设备泄漏风险。检修期间注意进料换热器的隔离保护,防止潮湿空气进入,造成腐蚀。缠绕管式换热器无论从换热效果还是抗冲击能力,均优于其他类型换热器,且目前还未出现其他问题。建议在新建装置、改造装置、换热器更新中应用绕管式换热器。

2.7新技术和设备应用

2.7.1重整催化剂在线换剂技术

某企业0.6Mt/年连续重整装置因检修周期与全厂检修不同步,于2017年12月实施了国内首次连续重整装置在线换剂工作。此次在线换剂与前次停工换剂相比,新鲜催化剂的使用量减少8%。在线换剂后,氢气和C5+液收明显增加。按照新剂与旧剂运行数据比较,增效约3000万元/年。

在线换剂技术的应用,使重整催化剂的更换不受检修时间制约,且装置的长周期运行不受催化剂更换的影响,能最大限度发挥装置运行的经济效益。但在线换剂的实施具有前提,即无反应器压降高、内构件损坏、催化剂粉尘等问题。

2.7.2催化剂烧焦模式程序切换

某企业1.2Mt/年连续重整装置,技术人员自行开发烧焦模式一键切换程序,将白烧切换至黑烧的过程分为10个步骤,将黑烧切换至白烧分为12个步骤,全部按程序自动执行。项目投用后,操作难度降低,切换过程中烧焦峰温的波动控制在8℃以内,并保证烧焦峰温不下移、不超温,确保再生器和催化剂安全运行。

2.7.3“激光无纵缝焊接”技术

激光焊接技术,实现了中心管无纵缝焊接,中心管内侧冲孔板与约翰逊网可以自由膨胀或收缩,大大降低因应力不均而开裂的风险。扇形筒强度是冲孔板的2倍以上,同时其价格不到国外相关技术价格的1/4,目前采用该技术的国产连续重整装置多年未出现问题。

2.7.4重整产氢碱洗脱氯

某企业采用氢气碱洗脱氯技术,其外送重整氢气中氯化氢含量为0。该技术的优点是替代固体脱氯剂,避免废剂产生;外送氢气产品中氯化氢含量为0,减缓下游用氢装置的腐蚀和结盐。但碱洗系统因少量氯逃逸,存在腐蚀泄漏的问题。建议重整产氢直接进氢气管网的装置,采用碱洗脱氯替代固相脱氯剂;考虑微量水对PSA吸附剂的影响,重整氢经PSA提纯的装置建议参考实施。

2.7.5催化剂密度分离技术的应用

调研连续重整装置中使用密度分离的占比45.5%,其余未使用。检修期间使用密度分离将高炭剂、迷你球和正常催化剂分离,可以提高催化剂回用效率,避免高炭剂混入再生系统引发氯氧化区飞温。建议密度分离时将碳含量大于6%的催化剂定为高炭剂。

3
存在问题和差距

3.1催化剂循环问题

在调研装置中,有48.5%的装置出现过催化剂循环不畅问题。其原因主要分为两类:催化剂提升器问题和闭锁料斗问题。催化剂提升器问题相关的原因有:两器压差变小或波动导致提升器不能正常工作,需恢复提升器前后设备压差;待生剂提升器喷嘴安装错误或出现异物堵塞,需要对喷嘴重新安装并清除杂物;系统内催化剂粉尘较多,造成提升管内稀相密度发生变化,偏离工作区,需要检查粉尘来源,做好粉尘管理工作。

闭锁料斗问题相关的原因有:闭锁料斗自动控制程序异常,系统压差经常联锁。需对补氮阀、压控阀进行自适应调整,或调整程序;上下平衡阀串气,导致闭锁料斗装卸料时间改变,不能建立料封进而发生串压,需检修平衡阀;上部料斗或再生器出现架桥托剂现象,导致闭锁料斗不能正常装卸剂,需调整系统各部分压力和循环风量,避免催化剂架桥或贴壁。

3.2装置运行瓶颈

调研装置加工负荷率超100%的占比57.6%;超过50%的装置存在运行瓶颈,如再生烧焦能力不足、空冷负荷不足、加热炉负荷不足等。考虑重整装置在炼化一体化总流程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应尽可能满负荷运行。加热炉是重整装置提高负荷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建议推广强制通风提高加热炉效率;增上“人字”热辐射架,降低炉膛温度;采用绕管式进料换热器降低热端温差,降低加热炉负荷。对扩能改造的装置,设计院应进行反应器贴壁、再生能力、增压机、分馏塔及其他关键设备核算。

3.3重整装置内构件破损原因分析

调研装置中出现反应器或再生器的内构件发生损坏的占比33%。13次内构件损坏案例中,再生器内筒损坏6次,反应器扇形筒损坏3次,反应器中心筒损坏4次。主要原因是紧急停工,特别是重整循环氢压缩机跳停造成的停车,对反应器中心管、扇形筒及其他附件冲击大;再生单元频繁发生热停车,对再生器中心管温度波动大,降低其使用寿命,增加了损坏风险;器壁积碳造成反应器内构件损坏为原料管理问题,原因在于重整进料硫含量长期低于0.25mg/kg容易发生器壁积碳。

3.4脱氯技术优劣分析

再生烟气脱氯技术有3种,分别是UOP的Chlorsorb工艺技术、碱洗技术和固定床吸附脱氯技术。调研表明,UOPChlorsorb技术再生尾气HCl(国家标准小于10mg/m3)、非甲烷总烃(国家标准小于30mg/m3)含量不能满足国标要求,需要设置脱氯和脱烃设施。催化剂在吸附再生尾气中氯的同时还吸附了其中的水,催化剂强度和比表面积均降低,影响催化剂寿命。固定床吸附脱氯技术,HCl、非甲烷总烃含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但脱氯剂使用时间缩短(3~12个月),运行费用高,废脱氯剂处理后路不畅且环保处置费用不断升高。碱洗技术,HCl、非甲烷总烃含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但运行过程中存在腐蚀问题。主要原因是碱液pH值、电导率监控不到位,碱洗混合器混合效果差、设备材质选型不合理等。应加大碱洗系统混合器和腐蚀问题的攻关力度,确保碱洗系统长周期运行。目前固定床吸附脱氯的工业应用较多,具有操作简单等优点,但存在环保处置成本高等问题;碱洗脱氯具有长期稳定运行、成本低等优点,但有碱渣排放。各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和需要,选择碱洗或固相脱氯两种技术。

结 论

①调研装置平均负荷率为96.31%,负荷率超过110%的装置有5套,负荷低于80%的装置有6套;平均辛烷值桶90.43%;纯氢产率平均为3.78%;平均综合能耗为64.96千克标油/吨重整进料。

②重整装置原料来源广泛,主要以直馏石脑油、加氢裂化重石脑油为主,还包括加氢焦化汽油、乙烯抽余油等,原料不足的企业外购部分石脑油。建议原料由单纯馏程管理改为“馏程+组分”精细化管理模式。

③操作精细化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多数装置优化潜力较大,部分装置反应苛刻度低,生成油C8烷烃含量高、氢气及芳烃产率低;部分装置氢油比控制不优化、加热炉热效率低,影响装置能耗;部分装置频繁提降量及升降温幅度大,导致内构件损坏等问题。

④装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催化剂循环、运行瓶颈、内购件破损、再生烟气脱氯等问题。

素材来源&作者简介:周建华,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炼油事业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内外大型制氢技术的现状及进展
一位制氢工艺工程师记录的繁忙的2015年。
耿瑞增:中低温煤焦油加氢工艺介绍(河北集美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轻重原油价差改变,会成为全球石化格局演变的又一推动力么?
中石油辽河石化│连续重整装置增压机组结焦分析及对策!
石脑油种类和组分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