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子观察道之变化,从自然中寻找规律与法则,提出死而不亡的观点

前言

我们比照历史与现实,不难发现,无论是古代人类崇拜神灵以求永生不死的执着,亦或是现代科技对克隆技术的不倦探索,都起源于人类一个奇幻但令人无比向往的愿望——长生。

对此,本无可厚非,因为对于人类来说,这世间只有自己的生命具有无可替代的唯一性。在古代,生活在高位的人,总是对追求长生不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只有获得更长久的寿命,才能更好的享受物质生活所带来的一切。

老子曾说过:“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观察道之变化,从自然中寻找规律与法则

但是对底层人民而言,只需要满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几个基本的条件而已。人民对于生命其实有着更加单纯的热爱。

也有人说,并不是任何时候人们都对生命有着美好的向往。老子曾说过:“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奢侈淫逸的生活,过分搜刮民膏民脂,以至于人民出现轻死现象。

这种状况的发生,是由于外界条件严重干涉了人类本身的意愿,从而使人们对生命的态度变得冷漠,轻生冒死。但这并不是正常现象,人的主观意志因为外界条件而改变,这本就是强加于个人意愿之上的。人类对生命的热爱追求,其本质一如既往。

老子观察道之变化,从自然中寻找规律与法则,并且知晓了世间万物均遵从着出生、成长、消亡的变化,生命亦如是。从生命个体角度来看,生命本就属于世间万物中的物,是一个有的存在,因本身就具备有限性的特点,因此生命最终消亡是一件不能被改变的事,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个生命,随时都会将生命终结。

老子提出死而不亡的观点,教导人们在为人处世要有自知之明、要顺其自然、要知足常乐

但若从世间万物发展规律来看,生命生生不息,新生事物随时随地的出现在任何角落,万物始终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姿态。老子通过对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感悟,意识到人无法避免死亡。老子提出死而不亡的观点,并不是要人去追求生命永存,而是在教导人们在为人处世时应该做到圆满自己的德行。

首先,人要有自知之明,在生活中应该经常审查自己,善于观察自身存在的瑕疵,不断完善自我,换个角度看待自己的处事方式,才能对自己的生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其次,对待生命虽不应将过多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其上,要顺其自然,但人生在世不能不对自己发起挑战,要勇于磨砺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拥有坚定不移的意志与坚忍不拔的信念,让生命在时间长河中,散发出属于自己独有的光彩。

最后,人要知足常乐,对待生命应当充满感激之情。人生在世,不一定非得拥有财富才能觉得富足,拥有淡薄财富利益的胸襟才是真正的富足。拒绝不合理的诱惑,抵制不切实际的私欲,让心灵时刻保持着平静淡薄的状态,自然而然才能在将死之时无所畏惧。

老子认为不是只针对于人肉体的死亡,生命还包含了人的精神因素,死而不亡是其对生死思考的最高境界

老子看待死亡,并不是只针对于人肉体的死亡。在老子看来,人的身体机能是有限的,终究离不开消亡,肉体的死亡可以说是必然。但生命并不单单指肉体,它还包含了人的精神因素。

道在老子的观念中,本身就具备永久性的特点,将道看做是超越时间空间的无。若人们将精神融于道中,达到道的境界,那么人们就能摆脱死亡对于生命的限制,生命将从有限转变为无限,对于生命来说死亡将不只是终止,而是道之延续。对于人类而言死亡就变得不再是什么大事,只不过是人一生必经的一场磨砺罢了。

死而不亡作为老子对生死思考的最高境界,他将道看作成至高无上的大道,而在这条大道上行走,除了顺其自然、无为而为之之后,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死亡后归于大道自然。

大道之中,生死相依,生命和死亡纠缠在一起,没有永恒的生命去探索大道,那么向死而生的精神,是老子对继续探索大道的诠释。经过对大道的理解和体验,人们在世间的烦恼忧愁统统烟消云散,进而生死之隔也被超越,到达了精神世界去继续探索大道,这样就消除了世人对生死的迷茫和惆怅。

老子对于生命的观察,始终处于道的角度上,对于生死观由道之思想统领,并指出万物之根源在于道

老子对死亡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老子对于生命关怀的重视。老子视死亡为超脱,非是劝导人们去追求漫长的生命以至长生不死,而是对人们持鼓励的态度去召唤大家珍惜生命,重视精神。

老子对于生命的观察,始终处于道的角度上,这本身就能看出老子对于生命,并不单单思考人应该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而是在认识生命过程后,需要拥有“知命”的态度。因此看破生死,从生命之中超脱而出,不为生死而拘束,这样的思想,才是老子所要向世人展示的生死观点。

老子对于生死观的中心思想,由道之思想统领,并指出万物之根源在于道。道在老子的生死价值观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超脱宇宙万物的存在,从始至终,永恒不灭。

老子巧妙的将有和无的观点结合在一起,让生命选择去有存无,则最终可达到死而不亡、没身不殆。生命唯有顺从于自然,在生命中清静不争,这样才有利于品味道之真谛,心灵自得安祥如意,生命才能尽享天年。

老子以为肉体虽死精神永存,主张知足常乐,主张享受生活,主张适可而止,生病的存在要合乎于道之中

每个人对于生命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诠释,但对于死亡,人们因为畏惧而不敢面对,从来没有思考或直视过。老子以为肉体虽死,精神永存。人来到世上,在百年之后能让人记住的唯有此人的精神,精神流芳百世,得以永存,是谓对死亡最直观最有力度的解析与直视。

老子对于生命充满了感激与热爱,他主张知足常乐,主张享受生活,主张适可而止,对名利财富不必过度追求。人的一生相对短暂,既然做不到长生不老,那么尽力去过好自己的每一天,享受生活中的乐趣,体味人生中的百态,到最后,即使不能流传百世,起码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坦然面对。

老子的生死哲学建立人道自然而然之上,其初衷及愿望就是能够天人合一,让人道能够融会贯通于自然大道之中。在生命的组成构架中,生占据主要成分,而死亡不过是生命终结的那一刹那。

对于生命的存在意义,以老子所言就是要合乎于道之中。道之境界,不仅仅给予人们为人处世的经验,更多则是劝导人们,能够达到蕴涵着道的精神境界、无为的境界、上善若水的境界、虚静澄明的境界等等,这些都能够让人变有限为无限,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困顿疑惑等全部都与道相融。

总结

老子死而不亡的生死境界,给予人们在终极世界的心灵寄托,使人们意识到死亡并不是唯一的终点,将生命依附到大道之中去,体验大道所承载的精神,进而生于自然,死从大道。生命存在的意义,即是探索大道的奥妙,顺其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追寻大道,复返其根,即可“死而不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道德经》中人生10条“不争”的大智慧,个个精辟至极
彻悟“元气与元神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德经》
老子指微 - 第四章
15章 归根复命
悟老子与庄子的自然大道——诸子百家简史之道家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