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志敏、刘畴西牺牲了,为何粟裕活了下来?烧不死的鸟才是凤凰

1933年初,日军开始大举攻击华北了,而蒋介石提出了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妄想让红军和我党消失。

此举让不少有识之士长叹不已!

从1933年7月开始,蒋介石先后发动百万大军进攻中央苏区,开始了第五次围剿。在博古等人错误路线的影响下,苏区越来越小,损失越来越大,放弃根据地已经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放弃后去哪里?大方向是南下,但是,为了迷惑敌人,提出了“皖南暴动”的计划,并派出了红七军团作为先遣队先行,这就是“北上抗日先遣队”,而粟裕就是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参谋长。

只是,先遣队的将士们都不知道,北上的只有他们,不久,大部队将选择从西南突围。

说一千到一万,先遣队就是个“引子”,目的就是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南下。

当粟裕知道实情后,会不会感觉被遗弃?估计不会,毕竟,“丢卒保帅”的事情在战争年代多了去了,你无法选择大的趋势,要做的只是如何和艰苦对抗,如何在困难当中生存下来。

1、历经挫折,和方志敏相逢

说说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前身红七军团吧,成立时间不长,1933年7月才成立,军团长是寻淮州,请记住这个名字。当时的寻淮州才21岁,是军团长职位里最年轻的,年轻就意味着冲动和急躁。12月中旬,部队整编,来了一个新的参谋长,他是粟裕。

在接到军委的命令后,红七军团改名叫“北上抗日先遣队”,开始北上。走到中途,来了中央军委的命令:攻打福州!

这个命令让大家哭笑不得,打还是不打?福州哪有那么好打,守卫部队是国民党八十七师,长官是虎将王敬久。但是,军委的命令又怎么能不执行?

注定,这是一场找虐的战争,先遣军损失不小,开始撤离。福州没有攻克,先遣队声势还搞得挺大,就连南京的蒋介石也知道了此事,大家都以为是红军的主力。

一个回合下来,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都明白了,这就是个牵制部队。

前文书说过,抗日先遣队北上就是为了吸引国军,“攻打福州”其实也是一样,这个军团仿佛就是为“吸引国民党军队”而生的。

抗日先遣队的动作,还是把国民党俞济时的部队招来了,这些国军称为“追剿军”,俞济时被任命为追剿军总指挥,他和他的部队像个狗屁膏药一样,追着先遣队不放。

寻淮州和粟裕等人被追到了闽东。

在这里,他们碰到了叶飞,小伙子挺年轻,还挺能干,刚刚20岁,已经在闽东建立了苏区,有着一个独立师。叶飞枪少,寻淮州人少,于是就做了交换,给叶飞一些枪,寻淮州得了一些兵。

部队继续北上,到达皖赣边界时,才知道,所谓的“皖南暴动”已经失败。本来这个“暴动计划”就是个引子,因此,失败也是必然。

十月,在闽浙赣苏区,红七军团和苏区的红十军合并了,这就是红十军团。

看看这这配置:军团长是刘畴西,是黄埔一期的,政委是乐少华(以前红七军团的政委,一个刚愎自用的家伙),参谋长是粟裕,政治部主任是刘英。而方志敏就是军政委员会主席。寻淮州呢?成了一个师长。

此时的方志敏35岁,和粟裕第一次相逢,一见如故。

但可惜的是,两人的缘分并不长。

2、两个黄埔系将领之间的战争

红十军团的成立是好事,让凝聚的力量变大了。

但是,不好的是,寻淮州和粟裕的话语权少了。在红十军团,原来的红七军团成为了第十九师,红十军成了第20师,地方武装成了第21师。

很快,考验来了。

1934年的12月10日,国民党军队得知红十军团在黄山东南集结,各路部队闻风而动,前来围剿。

这其中,跑得最快的一支部队是国民党的补充第一旅,旅长是后来鼎鼎大名的王耀武。

王耀武作为黄埔三期的,刚受到校长的提拔,想着要建功呢,于是,很拼!接下来这一战,王耀武给粟裕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不是黄埔出来的,都会是名将,至少红十军团的刘畴西没有发挥出名将的水准。他对于前来的国民党补充一旅,制定了计划,第20、21师主攻,19师迂回到后面,断其后路。

看起来是不是不错?粟裕和寻淮州表示不同意,理由是:19师(红七军团改编)应该主攻,其它两个师,绕到后面断其后路。粟裕两人为什么这样建议呢?19师是正规军,经历场面多,大仗打得多,能攻能守。

刘畴西就两个字:反对。然后继续执行原计划。

名将总是不会错过任何机会,王耀武就是国民党中的名将。

当19师去乌泥关抄敌人后路的时候,红十军团的主攻部队的一位战士因为紧张,提前放了一枪。这还了得,王耀武马上开始猛攻,然后寻找突破口,终于在20师那里找到了突破口,并且快速夺下谭家桥。

主攻部队已经打溃了,刘畴西马上通知寻淮州放弃抄后路,前来增援。寻淮州的郁闷无以复加,不听命令了,哪怕是后面来了方志敏的命令,也不听,他就和王耀武留在后面的部队杠上了。

可惜,王耀武留下的那个团,已经在乌泥关占据了制高点,看到疯了似的寻淮州拿着机枪硬是往前冲,那怎么能饶过?一阵猛烈的枪声过后,寻淮州倒下了,第二天牺牲。

这一战,是输了,输得很郁闷。

而这一战,粟裕记住了这么一个名字:王耀武,此人,能力不俗,将自己亲密的战友寻淮州干掉了。十五年后的济南战役,粟裕打溃了王耀武的部队,俘虏了王耀武,算是给寻淮州报了仇了。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3、方志敏和刘畴西双双牺牲,粟裕开始了凤凰涅槃

刘畴西,是个独臂将领,他没有想到,后来他会成为同学的阶下囚。

在谭家桥失利后,红十军团被俞济时的部队进行围追堵截,用“仓皇逃窜,朝不保夕”来形容红十军团的处境,完全合适。

时间到了1935年的1月15日,著名的“遵义会议”召开了,毛泽东重新进入核心层,并成为主导红军走向的领导人。

而在遵义会议五天前的1月10日,狼狈不堪的红十军团也召开了会议,内容是:如何摆脱敌人的追击,活下来!粟裕建议就地分兵,化整为零,减小目标,分头行动。而刘畴西认为,继续大军团作战,保持一个整体,保持足够的凝聚力。

最后的拍板,到了方志敏那里,他的决定很关键。可惜,方志敏选择了后者。就此,红十军团的悲惨命运被决定。

1935年1月12日,红十军团到达浙江开化杨林镇,只要向南越过开化的南华山,风险暂时就会大减,因为那里有一个小苏区,方圆50公里左右。

但是,刘畴西提出,主力部队太累,休整一下,再说吧!

这就是名将和一般将军的差别,名将只争朝夕,不愿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粟裕很坚决,带着800多人先行一步,而方志敏也一路同行前去。他们走了很远,直到和闽浙赣苏区不远了,中间只剩一道并不强的封锁线。

刘畴西带领的大部队,休整了一夜,本以为可以快速靠近苏区,没想到被一个保安团堵住了前方道路,只要早来2小时,就可以避免。在保安团的密集火力下,刘畴西屡屡不得手。傍晚时分,绕道前行,距离增加了很多。

在疲惫不堪中,刘畴西等人终于快赶上来了,但和粟裕等人还是有一定距离。

1月16日,粟裕和方志敏商议,主力部队应该快速突破封锁线。但是,当消息传给后面的刘畴西时,再次等来了一句话:我们要再次休整,太疲惫了!

都火烧眉毛了,还想休整。粟裕也是气得要命,却无可奈何,可能刘畴西有自己的考虑吧!最后,方志敏和粟裕决定,粟裕先突破封锁线,而方志敏回去接应大部队。

但是,谁知道,这一次分别,竟然是永别。

粟裕等人突围时,俞济时在封锁线上的人还是不多。因此,突破不算费事。

但是,刘畴西率领的大部队终究没有能过得来,显然,被国民党军队拖住了,在国民党7倍于己的包围圈里,刘畴西和方志敏带着战士们,饥饿交加,被困七天七夜,最后被国民党俘虏的警卫员出卖,刘畴西和方志敏先后被捕。

打仗,实力不允许,打不过就打不过。但是,刘畴西和方志敏的铮铮傲骨还在,投降是不可能的,要杀要打,国民党随便!

据说,当俞济时看到刘畴西时,没有表情,也没有多说话,就两个字“带走”,此后不再见面。要知道,刘畴西也是黄埔一期的,和俞济时是同学,难道给换身衣服,送一顿临行饭,不可以吗?

对于此事,同为同学的黄维,就表达了愤慨,认为俞济时做得太过分,毕竟同学一场!

1935年8月6日,刘畴西和方志敏一起英勇就义,死时,方志敏36岁,刘畴西38岁。

刘军团长和方大哥死了,而粟裕的艰苦生活还要继续进行下去,在这一个个崇山峻岭间,粟裕带着人打着游击,时而合兵一处,时而化整为零,双脚踏遍了闽、赣、浙的各个山区,国民党军队怎么样也灭不掉粟裕等人,他们就像打不死的小强,又像一个个的孤狼,坚韧、勇敢、机智,却又对前途充满着希望,就像一个凤凰在经受烈火焚身的考验。

烧不死的是凤凰,回来的终将是王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10军团北上失败,主力被灭,粟裕所部突围,只因他做对一个细节
红军长征易被忽略牺牲也最惨烈的部队
粟裕的老领导,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牺牲的最后一刻仍然高呼:抗日救国
军团长拒绝粟裕突围建议,就差5公里,红十军团只逃出800余人
红军伏击战打成败仗,第一大将含恨突围,14年后他一雪前耻
血战谭家桥,左倾路线下红军的悲歌,战神粟裕的崛起之路(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