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军长征时有很多地方都能选,为何非得去陕北?真相其实很扎心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奇迹之一。

一支装备差劲、人数不多的部队,在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之下,居然凭借优秀的指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转战二万五千里,成功地给自己“走”出了一条生路。

同时,长征让全国的大多数群众认识了什么叫红军,打破了敌人的谣言,为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不过,也有一些问题,长期困扰着很多人:中国那么大,为何长征的目的地会选择在陕北?难道一些经济更好、土地更富饶的地方不好吗?

其实,长征的目的地是哪里,并不是一次就决定的,而是在不断的遭遇战中调整出来的。

这之中,既有毛主席的高瞻远瞩,也有其他人的不得已而为之,更有历史性的机缘巧合。其中的一些故事,让人至今想起来都拍案叫绝。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于总体战略临敌指挥上的失误在敌人近百万人的压迫下伤亡巨大。

为了能保存革命火种,长征势在必行。现在很多人给长征冠以了“宣传队”、“播种机”的美名,但是只有当事人才能深刻体会,这次的行动有多么凶险。

当时的红军实际上是在实施被动的战略转移,最终的目的就是要生存下来。

但是,既然是战略转移,那么就要有一个最终的目的地。这个目的地选在哪里,将决定红军在未来是否有一个稳固的后方。

而当时的党中央,选择了距离江西瑞金地理距离很近的湘鄂地区

将目的地定在这里,是当时的一个最优选择。

在清政府覆灭后,华北地区的几大军阀陷入混战,而且和南方还有长江阻隔,红军很难在那里建设稳固的根据地;

而东南地区,则是蒋介石中央军的地盘,他们给红军的军事压力最大,向那里发展同样不现实;

只有西南和中南地区,军阀的整体实力不强,红军以自己的战斗力,可以博得一个发展的机会。

更何况,湘鄂地区本有革命基础,红2、6军团已经打开了局面。往这里发展,对于红军来说可以事半功倍。

不过,往湘鄂地区转移,实在是太有优势了。在当时的党中央军事负责人李德、博古作出这一选择的同时,发动第五次“围剿”的蒋介石也早就猜到了这一点。

李德

于是在湘江岸边,红军与数倍于己、且有大炮飞机助阵的蒋军正面相撞。

激战之下,红军七八万人的红军,只有三万人左右渡过了湘江。大部分优秀的指战员,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水。

然而,面对如此不利的局面,李德、博古二人却仍然一意孤行,非要向湘西进军。

当时,通过卓越的情报战,红军的高级将领已经对敌人的布防情况一清二楚:

在宜章至湘江之间的广大地区,敌人的兵力较少;而在前往湘西的路上,敌人则是已经布下了口袋阵

有了这样详细的情报,仍然往死地前进,李德、博古的指挥能力,也就不得不遭到质疑了。

实际上,李德和博古从来都不是什么军事家,他们不过是那个时期国外控制中国革命的工具。

所以他们到来之后,便有着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对毛主席当初行之有效的战略思想很不以为然。

为了体现所谓的“权威性”,他们在指挥时往往意气用事,即使有了错误也不改正。

而此时,党内其他人与他们的地位相差甚远,必须要有一个德高望重之人站出来,纠正他们的错误。

而这个人,就是张闻天

张闻天的历史地位非常高,他1925年入党,曾经在苏联的多所大学学习、任教,比李德、博古二人的资历还要老。

同时,在当时的党中央,他的地位也是仅次于博古的。他的意见,对很多事情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1934年12月12日,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中央军委召开了通道会议

会议上,毛主席虽然已经失去了指挥权,但是仍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那就是转头去往贵州,不再寻求与红2、6方面军会师

当听完毛主席的意见后,张闻天第一个举手赞同。紧接着,朱德、周恩来和王稼祥也都表示支持。

在压倒性的意见面前,李德和博古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执拗。

通道会议,在实际上确立了毛主席军事指挥员的地位。在他的主导下,红军长征的目的地,从曾经的“湘鄂地区”变成了“川黔地区”

而毛主席将目标锁定于此,也是有战略考量的。

川黔地区虽然军阀林立,但是对比华北、东南的大军阀来说,这些地方的军阀虽然数量多,但每一股的实力都不算太强。

红军虽然力量也算不上强大,但是压服这些小军阀还是可以的。

为了能顺利达到目的,毛主席打出了自己人生中最为得意的一场战役:四渡赤水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红军要进入四川,去和红4方面军会合。

但是想要入川,就先要渡过赤水河

在一渡赤水时,红军在鲁班场遭到了敌人的强力阻击,损失了近千人。

一看此路不通,毛主席立刻二渡赤水,重回遵义,将刚刚占领这里的敌人击败。

这一下,红军不仅士气大盛,而且还得到了武器和物资的补充。

之后,毛主席指挥部队三渡赤水,再次作出北渡长江的姿态,蒋介石不得不再次调兵追击。

但是,在敌人部队的夹缝中,毛主席又来了一个四渡赤水,将进攻的矛头指向了蒋介石的指挥所:贵阳

而且,红军此次行动声势浩大,在沿途喊出了“活捉蒋介石”的口号。

而此时,蒋介石手中已经无兵可派,为了保护自己,他不得不向云南军阀龙云求救。在这种情况下,龙云也不得不家底尽出,去救蒋介石。

而此时,毛主席的进攻矛头突然指向了昆明,这俨然就是要去消灭龙云了。

得到情报后,龙云大呼中计。但是此时,想要将保护蒋介石的部队调回,已经来不及了。无奈之下,他不得不将布防在金沙江畔的部队抽调回来,保护自己。

而这一点,也正是毛主席的真正意图。很快,红军便渡过了防守松懈的金沙江,冲破了敌人的包围圈。

正如前面所说,川黔地区有红4方面军建立的根据地。红4方面军,是开国元帅徐向前领导的部队。

这位口音极重的山西人,在四川打出了非同一般的战绩。面对敌人经常性的“围剿”,徐向前以巧妙的指挥,多次以少胜多。

这里的群众基础也非常好,比之中央苏区也不遑多让。所以,在入川之后,红军的革命工作一度开展得非常顺利,建立了很多根据地。

然而,四川也有四川的劣势。四川是一个天然的盆地,自古以来以此割据者有之,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在入川后再冲出来。

红军此时已经喊出了“北上抗日”的口号,如果在四川呆下来,想要北上就难了。

同时,四川的地方军阀虽然派系林立,不太听蒋介石调遣,但是在“围剿”红军的问题上,他们却是意见比较一致。

红军想要在四川稳定下来,仍然要面对敌人的重兵攻击。届时,四周都是难于登天的蜀道,红军很可能要面临“背山一战”的局面。

当然,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党内部的问题。四川根据地的领导人,是割据思想严重、且野心勃勃的张国焘

凭借自己手下红4方面军的实力,他并不把来到这里的党中央太当回事。而且,他在四川已经有了些成绩,于是就想着留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如果红军真的留在四川,很可能会因为他的存在而产生内斗。后来的另立中央、陕北叛逃事件,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于是,即使进入了四川,和当地的红军会师了,毛主席也还是要考虑长征最终目的地的问题。

在一系列历史条件的作用下,1935年春天,红4方面军也加入了长征的队伍。

这一次,毛主席并未指出明确的目的地,而是带着红军向北方走。毕竟“北上抗日”是红军的口号,不往北走的话,红军将会失去自身的正义性。

但是,往北走,走到哪里是个头?这在当时,是谁的心里都没底的事情。

从1935年夏天开始,中央接连召开了好几次重要会议,最终决定红军向北进攻,先取得甘肃以南地区,然后以此为中心,创建川陕甘根据地

川陕甘一线,在当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区。这里曾经最强大的军阀,是“西北王”冯玉祥

但是,在几次中原争霸失败后,冯玉祥早已被架空,失去了对西北军的控制。

而西北军的杨虎城将军,是个爱国而正直的人;盘踞此地的张学良,更是和日本人有着杀父夺地之仇。

红军以抗日来感召他们,必然会得到他们的共鸣。

至于山西的军阀阎锡山、甘肃、青海的军阀马鸿逵、马步芳之流,不是胸无大志的“自守虏”,就是实力不济的小人物。

同时,西北地区距离南京太远,蒋介石鞭长莫及,红军在这里会比较安全。

另外,这里还靠近外蒙,可以很方便地得到苏联的支援。在这里求得一块生存之地,对红军来讲并不是难事。

然而,由于张国焘的存在,红军的行动很快就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当行进到川康一带时,张国焘突然裹挟大量部队,脱离了中央的控制。

而他带走的部队,达到了八万多人,是当时红军总数的90%。很显然,他想要以实力要挟中央,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毛主席虽然手中仅剩下了不到万人,但意志却更加坚定了。他坚信自己没有错,继续带队北上。

而一个否极泰来的转机,也就是在他的坚持中出现了。

而正在红军行进到甘肃哈达堡镇时,和当地的保安团发生了战斗。战斗结束后,红军在当地的邮局中,找到了一些当时发行量最大的《大公报》

指战员们根据命令,将报纸立刻送到了叶剑英处。之后,叶剑英又通过彭德怀,将报纸转交给了毛主席。

正是从这些报纸上,毛主席才第一次知道,原来陕北还有个刘志丹

刘志丹、谢子长二人,是陕北红军的创始人。

他们曾经也是受党中央的领导,但是在1933年之后,由于各自斗争方式的不同,刘志丹等人决定自己发展。在之后,双方的关系逐渐转冷,甚至到了彻底失去联系的地步。

正如后来叶剑英元帅所说,陕北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百姓生活很苦,所以有着极为迫切的革命需求。

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在这里振臂一呼,很快得到了响应。在短短的一两年内,他们就建立了一支五万余人的革命军队。

面对北方军阀的数次围剿,他们不仅没有凋零,反而越打越强。在毛主席进入哈达铺之时,他们刚刚袭击了长武县城,还因此上了报纸。

也正是这个消息,给中央红军指示了一条明路。

1935年10月10日,毛泽东等翻过六盘山,与刘志丹派来寻找中央红军的代表相遇,并收到刘志丹的亲笔信

当然,毛主席等人最后选择陕北,还有另一重意义。

陕北地区多山,地形险峻,不管是军阀还是其他军队,想要攻入这里都很困难。毛主席不是那种整天喊着“在德不在险”的普通文人,他很知道地形的重要性

一旦在陕北落脚,红军将会获得一个稳定的根据地。虽然陕北的经济欠发达,但是毛主席相信人民的力量,相信只要自己带头发展生产,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正是这一英明的决断,让红军踏上了前往陕北的道路。

从此后,陕北成了之后十年,党中央最重要的落脚点,成了革命的圣地。正是这里的稳定,让人民的武装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会。

陕甘革命根据地部分领导人合影

我们很难说,如果没有那张哈达铺的《大公报》,后来的武装革命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共产党人代表着劳苦大众的利益,也拥有着人民的支持。

即使历史的这扇窗不被打开,也还会有一扇门在等着。

革命的胜利,终将会到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61年,大将陈赓因病猝然逝世,毛主席悲痛万分:你们都不晓得他
开国上将李聚奎回忆遵义会议前后
1936年蒋介石大举围剿陕北,毛主席电告张学良:请你主持联合政府
蔡威,红四方面军之眼,及四方面军征战记
毛主席乘车经过徐海东居所,低声对司机说:关掉发动机,顺坡滑
【太原战役】太原战役电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