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楼梦》贾母: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整部红楼梦,熬出头的老太太,我只记住了三个:贾母、赖嬷嬷、刘姥姥。贾母一生最为富贵惬意,刘姥姥是熬出头的庄家人,赖嬷嬷则实现了阶级跨越。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这三个老祖母式的人物,都曾以一己之力,改变整个家族。

刘姥姥凭借贾府的救助,拿了银子置田地,衣食丰足不受饥寒,直接改善了下一代的生存质量,为家庭攒下第一桶金;赖嬷嬷更厉害,奴仆出身,靠培育后代养育成才,仅三代人就脱离了奴籍,实现了家族的阶级跨越。

而贾母呢,富贵出场,悲凉收场。在她漫长的一生,享尽了父辈和夫君带来的富贵荣耀,但因为没有培养出足够优秀的子嗣,导致最后贾府大厦将倾,黄粱一梦。

有人不服,贾府的衰败和一个老太太有什么相关?

明明是对外无功名人才冒头,对内贪污腐败一大堆,这才是衰败的原因吧。都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贾府是军功起家,到宝玉这一代,是第四代,已经是渐入衰败。原因很简单,第三代都在吃老本,靠着祖上的荫佑过日子,没有得力的子弟在政治上能撑起贾府。自家不行,有靠山也是也可以的,偏偏贾府的这些亲戚里面,也都在走下坡路。薛家已经不行,还搞出人命,只会拖后腿;史家看史湘云就知道了,也是日渐艰难,最后还被抄家,也只有王家还能勉强撑一撑。

事业方面不出人才,治家也是一团糟,在家族实力下降之后,还维持一贯的娇奢浪费,不知节制,从而使贾府加速了衰败。

这一切,都和贾母有关。

也可以说和一个大家长、一个母亲的格局有关。

在古代,女子地位不高,要想获得绝对的话语权,只有一条路:媳妇熬成婆。那个时代主张孝道,万事孝为先,这才有了宝玉挨打那一回,贾母出面只训斥了贾政两句,就吓得贾政下跪自责。而熬成一把手的贾母,正是这样一个在家族内拥有高度话语权的人物。

何以见得?

明明是贾政当家,内院按理说是王夫人管家。结果呢,管家之权直接跳过王夫人,由贾母传给了王熙凤;其二,宝玉明明是王夫人的儿子,却被贾母直接要过去亲自抚养,连贾政偶尔在宝玉读书上严厉一些,都要挨老太太的骂。

王夫人是不懂教育儿子吗,显然不是。对贾母过分溺爱宝玉的愤怒,通过她和袭人的对话就可能看出一二:“我何曾不知道管儿子,先时你珠大爷在,我是怎么样管他,难道我如今倒不知管儿子了?”

虽然后人在读《红楼梦》时,都赞扬宝玉是女性解放第一觉醒人物,但放在家族培养人才的角度来说,宝玉是被养废了的。贾母人到老年,只想过舒服日子,动辄用权威施压,溺爱宝玉,使得他疏于功课,不肯上进,甚至还看不起考功名,只想天天和姐妹们在一处玩。

而书中在宝玉初入幻境中就曾说过: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异,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

好一句“无人规引入正”,再来看看贾母的三个儿女:贾赦、贾政、贾敏。

贾赦不用说,沉迷女色,又爱收藏古董,后来还卖女儿抵债,从人品到事业都找不到优点来夸他,好色的他甚至连鸳鸯都想收入囊中,贾母后来训斥也不完全是为鸳鸯出头,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训斥他沉迷女色容易伤身,并不觉得这是错事。关于贾母对子孙好色这件事的态度,看王熙凤和贾琏打架那一段就知道,贾母说“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似的,世人都这打么过的”,足见习以为常。

贾政,官位并不是功名考取的,也是靠祖上得来的,他时常表露出对为官是俗务的态度。得了官位却没有多少往上爬的动力,不同于贾赦的淫,他追求风雅,还养清客(类似于门客,但相对雅致有趣,还得包食宿发工资),书中提到的就有詹光(沾光)、单聘仁(善骗人)、贾雨村等人,看曹公取的这些名字就知道,都不是什么好人。

贾敏恐怕是最优秀,也最受贾母宠爱的孩子。可惜早嫁又早亡,只留下黛玉这一棵独苗。你会发现,贾母养女孩子很在行,个个风花雪月,多才多艺,舍得砸钱。但她养出来的男孩,要么是贾赦贾政这般至俗至无趣,要么是宝玉这种过度溺爱,十足“女孩气”。

教育孩子不在行,那持家呢?

对不起,她是踩着家族红利期嫁进来的,成长和生活在四大家族的鼎盛时期。在贾府第一代第二代里,都是战功赫赫,权势如日中天的时候。贾母从做女儿,到为人妻,为人母,过的都是物质极度丰富的好日子,根本就没吃过苦,没经历过什么挫折。

什么都不缺的贾母,才养出了她这极度富贵的人生:最好的古董和药材都在贾母的私人库房里,比如仇英的美人图,鸳鸯口中“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还有贾母拿软烟罗做帐子......

她收藏的好多西实在是太多了。更别说她以往过寿时,别人送的那些不计其数的金寿星、沉香拐、玉酒杯了,看都看不过来,看烦了就收起来,“改日闷了再瞧”。

贾府的风气,是自上而下的,贾母奢侈成风,王熙凤管家也不敢过于节约。哪怕到了后期入不敷出了,还得打肿脸充胖子。而贾母这种风气,也直观地体现在宝玉身上。

他劝黛玉:

“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俩的。”

他劝探春:

“事事我常劝你,总别听那些俗语,想那俗事,只管安富尊荣才是。比不得我们没这清福,该应浊闹的。……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

只想过舒服日子的贾母,是真的凭一己之力将整个家族带出了奢靡的风气。作为整个家族最有话语权的人,特别是长辈,要想颐养天年,就必须告诫自己,要懂得节制。节制自己的饮食和言行,节制自己的权力。手握权力却不能好好使用,不能将它作为督促子孙上进的动力,不能将它变成家族奋发图强的航向标时,就是危险的。

而贾母选择视而不见。

她并不是不清楚贾府在走下坡路,可她觉得这都是男儿们的事,不该她操心。在第75回里,贾府已经窘迫到连一碗多余的细米饭都拿不出来:

“贾母负手看着取乐。因见伺候添饭的人手内捧着一碗下人的米饭,尤氏吃的仍是白粳米饭,贾母问道:“你怎么昏了,盛这个饭来给你奶奶。”那人道:“老太太的饭吃完了。今日添了一位姑娘,所以短了些。”鸳鸯道:“如今都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儿富余也不能的。”王夫人忙回道:“这一二年旱涝不定,田上的米都不能按数交的。这几样细米更艰难了,所以都可着吃的多少关去,生恐一时短了,买的不顺口。”贾母笑道:“这正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众人都笑起来。”

而后王夫人又和她提起甄家:

“贾母歪在榻上,王夫人说甄家因何获罪,如今抄没了家产,回京治罪等语。贾母听了正不自在,点头叹道:“咱们别管人家的事,且商量咱们八月十五日赏月是正经。”

她何尝不知道兔死狐悲的道理,金陵甄家被抄,都是亲戚,迟早会牵连贾家。她只是不愿意面对这些现实,人已年老只想安逸,与其说些不痛快的,不如说说怎么赏月。

但求享乐,不想身后事,放在老人身上,还能理解,顶多说一句自私。但在贾母身边长大的宝玉,也耳濡目染学会了“今朝有酒今朝醉”,这是相当可怕的。作为家族子孙,若没有担当,不求上进,只求舒适安逸,过一日算一日,那就完了。贾政贾赦已经完了,宝玉这代后继无人,元春贵妃身份助力式微,才成就了整部红楼悲剧。

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贾母过于长寿,间接加速了贾府的衰败。越活到暮年,越手握权威,就越该明白自己所处位置的重要性。

要时刻警醒自己对后辈是否造成了阻碍,更不要用权威阻碍了后辈的奋进发挥。

都说母亲的格局,能影响三代人。

赖嬷嬷吃过苦,所以一生谨慎,督促子孙勤勉;刘姥姥吃过苦,才格外懂得抓住机会,日子越过越殷实;贾母没吃过苦,日子太安逸,意识不到大厦将倾的可怕,以至于风雨来临时,只能两眼一闭撒手归去。

正合了那句: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秘《红楼梦》:贾母发了三次脾气,都是为了自己的颜面吗?
《红楼梦》开始之前,贾府曾有波澜壮阔、极其劲爆的历史|文史宴
古代父亲为什么对儿子普遍严厉?《红楼梦》给出最好答案! 2018-04-03 05:48
红楼梦:贾府最忧心的人是谁
红楼梦里贾家最牛奴才,势力竟高过主子,曹雪芹写她来暗示什么
《红楼梦》的贾府,儿孙一代不如一代,其家庭教育为何如此失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