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中的常德

《道德经》中的常德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提出了常德的修习之法: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文中所谓“常德”,在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中书为“恒德”,据说是后人为避汉帝刘恒之讳,改“恒德”为“常德”,成为现在的版本。常德也就是恒德,或曰“恒常之德”。

由于通行本《道德经》对古本《老子》的修改,以及后人翻译望文生义的问题较多,故此,使人对老子所谓“常德”难明其要旨。本文试图从讨论翻译问题出发,浅议老子关于常德的涵义。

一.关于原文中关键字词的翻译问题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如何正确理解“知其雄,守其雌的涵义?

雄为阳,属乾,为健为刚;雌为阴,属坤,为顺为柔。“夫乾,天下之至健;夫坤,天下之至柔。(《周易》系辞)

知雄守雌,就是为了达到刚柔中和的状态,从而可以恢复到 “未知牝牡”、无知无欲的婴儿境界。

目前流行的注解将“知其雄,守其雌” 翻译成“知道他雄,就守住这个雌”,这样就有将雌雄对立之嫌,就变成了雌与雄二选其一的模式,这显然曲解了老子的原意。

老子所谓“知其雄,守其雌”,并不是“知道他人雄而守自己的雌”,而是指修德人自身的心性中和。雌雄中和的心性是没有私欲和淫欲的纯净心性。

古文中“知”字是多义的,在本章中“知”字不应理解为 “知道”义,应作“主持”解,可以引申为“秉持”义。

另外,也不可将“其”翻译成“他”,因为先秦两汉之前,“其”字没有第三人称之说的。“其”在此文中是指代作用。

老子的原意是:“秉持雄健,也要守住雌柔,(保持刚柔中和状态)”。但这样翻译可能比较啰嗦,还是照录老子的原文为胜。

下一个问题,“为天下溪”的“溪”字的含义是什么?

对于文中“为天下,通行解释成“甘为天下的溪涧”在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版本中,该句为“為天下雞,校勘者翻译成简化字“为天下鸡”。这两种翻译显然都不符合老子的原意。

古人因汉字数量较少,故文章中通假字很多。 “和“两字皆为“字的假借,且“与“”同音,故此“”和“”字应训为“”。古时“”为奴仆义,所以,“为天下奚”可翻译为“甘为天下百姓的仆人”。

老子所谓“甘为天下百姓的仆人”是不会被世俗所能理解的,但圣人们对此却有高度的共识,毛主席号召全党的干部要“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这与“甘为天下百姓的仆人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马克思也曾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只有真正的戒除私欲,勇于献身,彻底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才有可能全心全意为天下百姓服务,而且以此为光荣神圣的职业。

综上所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可翻译为“知其雄健,守其雌柔,甘为天下百姓的仆人;甘为天下百姓的仆人,谦下的常德不会偏离,就可以恢复到婴儿一样的无欲状态”。 

原文: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句中“式”字不应翻译为“楷模”或“榜样”。老子在《道德经》再三强调:做人要低调,“不敢为天下先”,怎么可能主张去做天下的楷模、榜样之类的事呢?

古语中“式”和“轼”通用。“轼”即是古时车上的横木,“轼”字作动词用,就是扶着车横木恭敬的鞠躬致意。“为天下式”应翻译为“为天下的百姓鞠躬致意”。

帛书《老子》版本中,常德不忒”句为“常德不貸”,“”通“”,都表示“失误”或“差错”的意思。“常德不忒”即是“常德没有差错”。

白是亮光,属阳;黑是阴影,属阴。所谓“无极”就是无阴阳之分的中和。“复归于无极”就是恢复到阴阳平衡的中和状态。

就人的体质和情态而论,正常情况下都应是阴阳平衡而中和的,用中医的话说就是阴平阳秘的状态,任何阳虚、阴虚的偏颇体态都是病态,极端情况下的失阴或者失阳,都将有性命之忧。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这一段文字用现在的话说,意思是:知其高光,更要低调,要俯首恭敬的对待天下的百姓。俯首恭敬的对待天下的百姓,谦恭的常德没有差错,就可以恢复到阴阳和合的无极状态。 

原文: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在帛书《老子》中该句原文为“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浴(谷);為天下浴(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復歸於樸。”毫无疑问,显然是后人为行文对仗而将“知其白”改成“知其荣”。但帛书《老子》原文“知其白,守其辱”较现行文本“知其荣,守其辱”更符合老子原意。

文中“白”为“清楚”义,引为“显著”的意思。“辱”是“辱没”义。“知其白,守其辱”意即“(功劳)是显著的,甘愿辱没而不去辩解”,这就是自觉的遵循 “功成身退”的道心,诚如老子所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十七章) 体现了“事了拂袖去,深藏功与名”的潇洒,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的自然。

文中“浴”通“谷”,此“谷”不是山谷,而是“好”、“善”之义。 “谷”在此文中则表示 “至善”等义。至善之义是达到无善恶之分的境界。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可翻译为“知其功高,甘愿辱没,为天下的至善;为天下的至善,谦退的常德就完备,可以恢复到朴的状态。

常德完备的大德必将守朴(参阅拙文《<道德经>中的“朴”》,在此恕不赘述),才能保持无为状态,否则朴散而为器(工具),受制于他人,追悔莫及。故此,老子在文末提醒: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为官长,故大制不割。”朴是道的大用,是不能轻易离散(切割)的。

二.关于修习常德的路径: 

通读本章全文,可以一览老子关于修习常德的蓝图并探知其修习经由路径:

以“中和”调其心,以“谦逊”导其行,以“复命”为归宿,这就是修习常德的必由之路。

现将其过程概述如下。

1. 以“中和”调其心

“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知荣守辱”的修为,均是以“中和”调其心。虽然在本质上都是以“知阳守阴、阴阳中和”为修法对心性施行调整,但又从不同的侧面分别表述了调整的三个不同的层级:“知雄守雌”侧重对本能欲望的调整,“知白守黑”侧重素质和性格的调整,而“知白守辱”则是侧重价值观的调整。

三个层级的调整是递增的,没有对欲望的高度控制,就不可能有素质和性格的完善,没有素质的提高和性格的健全,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观。

所谓以“中和”调其心,体现在内化和外化两个方面。从修身养性的角度出发,使自身的性情达到中和;以道临天下的视角而言,则有道者的心要与百姓之心进行中和。

何谓自身性情的中和?孔子的门徒子思在《中庸》第一章中表述的非常精彩:“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简而言之,性情的中和就是在情绪未发时要趋“中”调理,所谓趋“中”,就是喜怒哀乐不要过,过犹不及;情绪表露时态度要谦和,要恰如其分,这就是致中和。

以“中和”调其心的外化作用,就是站在为了全天下百姓的高度,以自己的心“中和”百姓的心,也就是 “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歙歙”是和合的样子,而“”字则是“中和”之义,老子崇尚与百姓达成心的“中和”之意已不言自明。用现在的话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与群众同心同德就叫做“致中和”。

2. 以“谦逊”导其修行

同理,“为天下溪”、“为天下式”和“为天下谷”也是常德修为的三个层级,分别对应《谦卦》内卦的三个爻辞:“为天下溪”是甘处众人之下,对应《谦卦》初六系辞:谦谦,即小心谨慎的样子,也就是谦下;“为天下式”是甘居众人之后,对应《谦卦》六二辞:鸣谦,有名声而益谦;“为天下谷”是功成身退,则是对应《谦卦》九三系辞:劳谦,有功劳而能谦退。这三个层级的修为也是递增的,是境界的逐步提升,没有处下和居后的境界,就不可能有“功成身退”、“为而不争”之德。

3. 以“复命”为归宿

“复命曰常”复命是常德的归宿。常德的归宿就是“阴阳合德,刚柔有体”(《周易》系辞)

三级复归都是复命:“复归于婴儿”是恢复到生命的原点,无知无欲的状态;“复归于无极”,是回归于生命阴阳平衡的无极状态;“复归于朴”,则是生命渐入道境。

三.概述常德之义:

常德就是美德,是发自灵魂深处的谦逊。

一部《谦卦》几乎涵盖了常德修行的精髓。

世人若能谦,在世上可以通行无阻,修德者若能谦,又何愁不入道境。

故此,因之“谦下”,不仅可以“以贱为本”,甚至能够“受国之垢”。因之“谦恭”即使胸中有雄兵百万,也能够守住雌柔,心甘情愿的做百姓的公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修德者何以有此至善之行?答案是圣人者,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不行”。(《淮南子·修务训》)

因之“谦退”,即便功被天下,自守以让”,(《说苑·敬慎》)“为而不争”,做到心安理得的谦退,为了顾全大局,甚至可以心平气和的推功揽过。这就是老子推崇的“被褐怀玉”大德的境界:“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知雄要达到什么程度?知雄守雌哪个重要
道德经详注第二十八章
《老子》第二十八章解读
“知其白,守其黑”是修身的最高阶段
老子《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知其雄,守其雌”,《道德经》第28章原文和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