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预防自杀日||全球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

众所周知,今天是9月10日教师节。但是9月10日还是另外一个特殊的日子——世界预防自杀日。

还记得某天,一个在日本留学的朋友跟我说,今天碰到跳轨自杀的人导致电车停运。在日本,这样的事情时不时就有报道。

出于好奇,她在网站上查询了一下,惊人的发现在日本几乎每天都有至少一人在不同的线路上跳轨自杀。

或许会有人说,这是发生在日本,是国外的事情。

但在中国,自杀也绝不在少数。中国的总人口数占世界总人口25%左右,然而我们的自杀身亡报告案例在全世界自杀身亡人口数中约占42%,中国自杀身亡的绝对人数居世界第一。

在新闻报道网络媒体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自杀相关的新闻:

  • 9月8日晚上,重庆3名初中女生手牵手从18楼坠下;

  • 9月2日上午,华中大回应一研究生在5楼教室黑板留“血书”后,从5楼跳下;

  • 9月1日,平阳某酒店内男子在浴缸内自杀;

  • 8月29日,浙江一名18岁的高三女声离家出走后自杀身亡...

这样的自杀报道有时会被其他热点新闻所掩盖,有时会暴露在大家的视线中,但是还有更多自杀的案例并没有被报道出来。

看不见没发现不代表不存在,数据告诉我们自杀绝不是一种罕见的现象,应该引起重视。

然而现在,仍有很多人对自杀抱有偏见和误解,认为这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不负责任的行为,从而导致很多有自杀倾向的人无法及时得到帮助。

例如那些在发现跳楼者时在楼下起哄催促的围观者,看到自杀者新闻指责自杀者自私的观众,听到子女要自杀不当回事或不听从“威胁”让他们有本事就去试试的父母。

通过这篇文章,希望能帮助大家对自杀有一个更客观地了解,扔掉偏见,才能更多帮助到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让悲剧不再上演。

01

什么是自杀?

自杀(Suicide)是一种人们故意结束自己的生命的行为。

在生活中,许多人都因各种问题出现过自杀的念头。

但自杀并不是一种人格缺陷,出现这种想法并不意味着自己疯了、懦弱或者有缺陷。

这只是意味着,当下的生活涌现了超乎寻常、势不可挡的痛苦。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淌、事件的过去,生活中会出现支持自己的力量。

因此,我们就可以慢慢克服自己的问题,痛苦的感觉、自我毁灭的想法就会渐渐过去。

企图自杀或者非致命的自杀行为是自伤行为(Self-Injury)的一种,与自杀行为应区别开来,对结束自己的生命的一种期望并不会导致死亡(Krug, Mercy, Dahlberg &Zwi, 2002)。

协助自杀(Assisted Suicide)是指一个人通过提供建议或手段来间接地帮助他人实现自己的死亡。

自杀意念(Suicidal Idea)是指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没有采取任何积极的努力。

02

全球自杀行为情况的统计数据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公开的数据显示,每年有近80万人因自杀而死亡,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身亡。估计每年都有1000万到2000万人有非致命的自杀未遂事件(Bertolote& Fleischmann,2002)。

非致命性自杀企图可能会导致企图者受到伤害和获得长期残疾的可能(Chang, Gitlin& Patel, 2011)。

自杀会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发生,自杀通常在70岁以上的人中最常见; 但是,在某些国家,年龄在15至30岁之间的人风险最高(WHO, 2014);自杀是全球15-29岁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Suicide, 2018)。

在西方世界,自杀企图在年轻人和女性中更为常见(Chang, Gitlin& Patel, 2011)。

男性完成自杀率普遍高于女性,从在发展中国家的1.5倍到在发达国家的 3.5倍不等(WHO, 2014)。

自杀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在2016年,79%的自杀事件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自杀占全球所有死亡人数的1.4%,使其成为2016年的第18大死因(Suicide, 2018)。

03

自杀行为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自杀往往源于深深的绝望感。

无法找到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应对具有挑战性的生活环境可能会导致人们将自杀视为当时情境下的唯一选择。

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MDD)是自杀行为的一个关键风险因素。

其他因素还包括精神疾病、物质滥用、慢性疼痛、家族自杀史和自杀未遂的经验等等(“Suicide”, 2019)。

自杀行为原因及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个体心理因素

应激源

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常成为自杀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或诱因。

自杀者在自杀行动之前的3个月内,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多于其他人,且自杀行动前一周内的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杀行为的产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这些生活负性事件多具有“丧失某种东西”的特征,通常会引起个体明显的情绪反应,有关的事件有人际冲突、被拒绝、工作问题、财务情况问题、社会地位改变、名誉受损等等。

心理特征

自杀未遂者常伴有某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可归纳成为以下几个层面:

  • 认知方式

自杀者通常拥有相似的认知方式,如以偏概全、易走极端等等。

在面对负性事件,如一些挫折或者困难的时候,难以对自身和周围环境作出客观的评价。

待人待己待事倾向于从负面的角度出发,容易出现自卑或自尊心过强,使自身容易对他事他物存有偏见和敌意,缺乏洞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 情感与行为

自杀者通常存在各种慢性的痛苦、焦虑、抑郁、愤怒和内疚等负性情绪特征,但这些负性情绪很难被接受和消化。

由于在当时情境下缺乏精神支柱,绝望感会在其体验中显示出非常具有控制性的能量,因而,自杀者的情绪常常显示出不稳定、不成熟的神经质(Neuroticism)倾向。

神经质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描述基本人格特质的概念。

自杀者的意志行为常常具有冲动性、盲目性和不计后果等特点,缺乏持久而广泛的人际交往,倾向于回避社交活动,难以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资源,如朋友的陪伴与爱护等。

这类型的人适应性差,对新环境适应困难,可能会具有一定程度的攻击性(Chehil& Kutcher, 2012)。

  • 人格

自杀者大多呈现一种内向、孤僻、敏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倾向,这使其难以同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生理因素

神经生物学因素

研究显示,低水平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与自杀直接相关(Pjevac&Pregelj, 2012)。

一些对于自杀死亡者脑组织的研究显示,大脑前额叶皮质5羟色胺(5 Hydroxytryptamine,5 - HT)的活动降低,腹侧前额叶最为明显。

另外,自杀未遂者脑脊液(Cerebral Spinal Fluid, CSF)中5 - HT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ydroxyindoleacetic acid, 5-HIAA)及前额叶5 - HT转运体密度降低,这种降低的程度与自杀行为的致死性或自杀行为的严重性呈正相关。

其他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也可能与自杀行为有关,因为它们功能的改变可能与个体的冲动性及攻击性变化有关,而冲动性、攻击性通常是自杀行为的某种基础特质(Turecki, 2014; Lutz, Mechawar&Turecki, 2017; 郝, 陆, 2019)。

遗传

自杀行为呈现出家族和遗传易感性。

大量关于家族自杀行为史的研究表明,自杀行为会在家族中发生,据估计,具有自杀行为亲属的家庭会具有3〜10倍以上的自杀行为出现的风险(Turecki, 2014)。

疾病因素

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是自杀行为出现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在不同的地区、人群中,对此的估计从27%到超过90%不等(Chang, Gitlin& Patel, 2011; Stone, 2018)。

所有因自杀而死亡的人中,有50%的人可能患有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患上抑郁障碍或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的其中一种,如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会使自杀风险增加20倍(Chehil& Kutcher, 2012)。

其他涉及的精神疾病还包括精神分裂症(14%),人格障碍(8%),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Pompili, Girardi, Ruberto&Tatarelli, 2005; Bertolote, Fleischmann, De Leo & Wasserman, 2004; Chang, Gitlin& Patel, 2011)。

躯体疾病

在自杀身亡者中患有各种类型的躯体疾病的案例报告占25%-75%。

大量研究表明,患有慢性或难治的躯体疾病,如脑损伤、癫痫、帕金森病、AIDS、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慢性肝脏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的自杀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郝, 陆, 2019)。

对于癌症的诊断结果大约会使自杀风险率增加一倍(Anguiano, Mayer, Piven& Rosenstein, 2012)。

物质

大多数人在自杀死亡时会受到镇静催眠药物[如酒精或苯二氮卓类药物(Benzodiazepines, BZDs)]的影响。

其中,酒精中毒占15%至61%(Vijayakumar, Kumar &Vijayakumar, 2011)。

酒精使用率较高且酒吧密度较高的国家或地区也报告了比其他国家或地区更高的自杀率。

在生命的某个阶段接受过酒精中毒治疗的人中,约有2.2-3.4%死于自杀(Sher,2005).。

物质滥用是导致严重抑郁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的第二大风险因素(Levin, Culkin&Perrotto, 2001),长期的物质滥用问题和急性中毒都与此相关。

使用处方苯二氮卓类药物与自杀行为的比率增加有关,这被一些研究者怀疑与其副作用或戒断症状引起的精神障碍有关(Dodds, 2017)。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类型的抗抑郁药似乎会增加儿童的自杀频率,但对成人没有影响((Sharma, Guski, Freund &Gøtzsche, 2016)。

社会文化因素

一般来说,自杀率与年龄、婚姻、家庭、职业、社会阶层、经济阶层、地域、信仰、教育程度等社会文化因素有关(Stark, Riordan & O'Connor, 2011; Williams, 2011; Van Orden& Conwell, 2011; Chang, Gitlin& Patel, 2011)。

有时,对于自杀的媒体报道也会显示出其非凡的影响力。

某些关于自杀的描述可能会增加自杀的发生率,有可能使某范围内的人群出现大量和突出的群体自杀情况。

美化或浪漫化自杀的报道具有最大的影响力(Wang, 2012)。

当出现对于自杀方式的详细描述时,这种自杀方法可能会在整个人群中增加(Yip, Caine, Yousuf, Chang, Wu & Chen, 2012)。

这种自杀传染或模仿自杀的触发因素被称为“维特效应”(Werther effect)。

不愿意为心理健康问题寻求帮助也会增加自杀风险(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9).。

04

自杀行为的分类

根据自杀发生的情况,一般将自杀分为以下三种形式(郝, 陆, 2019) :

自杀意念(Suicide Ideation)

自杀意念指有寻死的意向,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

自杀未遂(AattemptedSuicide)

自杀未遂指发生了故意毁灭自我的行为,但并未导致死亡。

自杀死亡(Committed Suicide)

此概念指采取了有意毁灭自我的行动,并导致了死亡。

05

自杀行为的迹象

自杀风险没有性别、年龄和种族的区别,几乎人人在绝望的时候都可能会考虑到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去回避问题。

美国国家精神健康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NIH)指出,自杀主要迹象可能有:

  •  谈论想要死亡或想要自杀

  •  谈论感到空虚、绝望,或没有理由生活

  •  计划或寻找杀死自己的方法,例如搜索相关信息、收集药物或新获得可能致命的物品(例如:绳索、农药)

  •  谈论自己的内疚感或羞耻感

  •  谈到自己遇到困难,并觉得很难或无法克服

  •  感到无法忍受的痛苦,无论是身体上还是情感上

  •  谈论觉得自己成为他人的负担

  •  比以前更经常使用酒精或毒品

  •  表现出焦虑或焦虑不安

  •  开始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距离

  •  改变饮食和睡眠习惯

  •  显得愤怒或想要寻求复仇

  •  开始故意出现可能导致死亡的风险,例如鲁莽驾驶

  •  经常谈论或思考死亡

  •  显示极端的情绪波动,突然从很伤心变为很平静或快乐

  •  主动放弃重要的财产

  •  和朋友和家人说再见

  •  突然把事情整理好

了解更多自杀相关的信息,才能去除偏见,辨识出身边人的自杀征兆,及时进行干预,帮助那些站在悬崖边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变态心理学》第七章心境障碍和自杀
“要是我早点发现就好了”——预防自杀,你需要知道这些
能公开讨论自杀,是预防自杀的第一步
◇自杀及行为干预
世界预防自杀日:自杀的人群当中有75%的人都与抑郁症状相关
明星自杀,最可怕的是他们带来的“自杀模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