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女性专用药:逍遥散,你知道其经方原理吗!

逍遥丸是由古籍《伤寒论》中 的“四逆散”衍变而来,首见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逍遥散。逍遥丸为何取名逍遥呢?逍遥一词为道家哲学术语,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其义为“优游自得貌”。因逍遥丸能散肝气之郁,行血液之滞,服用后使人气血流畅,周身舒适,明显改善人的精神状态,情绪舒畅,心情愉快,故有逍遥之美称。

逍遥丸被叶天士称为女科圣药,一般被认为是女性用药,其实,中医讲究辨证治疗,不同的疾病,由于证型相同,就可用同一种药物,称之为“异病同治”。逍遥丸并不局限于女性,男性也是可以用的。

下面我们今天来学一下逍遥散的经方方义吧。

❶、逍遥散适应症

逍遥散
【组成】柴胡(去苗)当归(去苗,微炒)白芍、白术、茯苓(去皮,白者)各30g甘草(微炙)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治血虚肝燥,骨蒸劳热,潮热咳嗽。(有干咳嗽者,丹溪曰:极为难治,此系火郁之证,乃痰郁其火。邪在中,用逍遥散以开之,下用补阴之药可愈。)往来寒热,口干便涩,月经不调。凡肝胆两经郁火,以致胁痛头眩,或胃腙当心而痛,或肩胛绊痛,或时眼赤痛,连及太阳。妇人郁怒伤肝,致血妄行。赤白淫闭,砂淋崩浊等证,俱宜此方加减治之。
【用法用量】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9g)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方解】《医贯.论五郁》日:东方先生木,木者生生之气,即火气也。火附木中,木郁则火亦郁矣,火郁则土自郁,土郁则金郁,金郁则水郁。五行相因,自然之理也。余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愈,逍遥散是也。
❷、逍遥散方义

方义学习: 

【组成】柴胡(去苗)当归(去苗,微炒)白芍、白术、茯苓(去皮,白者)各30g甘草(微炙)

逍遥丸是由古籍《伤寒论》中 的“四逆散”衍变而来,首见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逍遥散。

逍遥丸为何取名逍遥呢?逍遥一词为道家哲学术语,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其义为“优游自得貌”。因逍遥丸能散肝气之郁,行血液之滞,服用后使人气血流畅,周身舒适,明显改善人的精神状态,情绪舒畅,心情愉快,故有逍遥之美称。

逍遥丸被叶天士称为女科圣药一般被认为是女性用药,其实,中医讲究辨证治疗,不同的疾病,由于证型相同,就可用同一种药物,称之为“异病同治”。逍遥丸并不局限于女性,男性也是可以用的。

《医方集解》是这样解读的:
肝虚则血病,当归芍药,养血而敛阴。木盛则土衰,甘草白术,和中而补土。(补土生金,亦以平木。)柴胡升阳散热,合芍药以平肝,而使木得条达。(木喜条达,故以泻为补,取疏通之义。)茯苓清热利湿,助甘术以益土,而令心气安宁。(茯苓通心肾。)煨姜暖胃去痰,调中解郁。薄荷搜肝泻肺,理血消风。疏逆和中,诸证自已,所以有逍遥之名。
方中柴胡薄荷二味最妙,盖胆乃甲木,少阳之气,其气柔嫩,草穿地而未伸。此时若被寒风一郁,即软萎遏抑,不能上伸,不上伸则下克脾土,而金水并病矣。唯得温风一吹,郁气始得畅达也。盖木喜风摇,寒则摧萎,温则发生。柴胡薄荷,辛能发散,温能入少阳,古人立方之妙如此。
❸、药物药性分析

下面我们把这几味主要的药和不熟悉的药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

《本草备要》——柴胡

宣,发表和里,退热升阳

苦平微寒,味薄气升为阳。主阳气下陷,能引清气上行,而平少阳、厥阴之邪热(肝、胆、心包、三焦相火。时珍曰:行少阳,黄芩为佐;行厥阴,黄连为佐),宣畅气血,散结调经(昂按:人第知柴胡能发表,而不知柴胡最能和里。故劳药、血药,往往用之。补中益气汤,逍遥散,皆用柴胡,取其和中,皆非解表)。为足少阳(胆)表药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法当和解,小柴胡汤之属是也。若病在太阳,服之太早,则引贼入门;若病入阴经,复服柴胡,则重虚其表。最宜详慎)

《药性琐谈》讲解:柴胡与前胡:
柴胡与前胡有些相似,有时在一块使用,如人参败毒散。古人认为二者的区别是一升一降,但前胡也有散风清热的作用,与下气的作用不能统一,所以需要分析一下它是怎样下气,与大黄、枳壳等单纯的下行有什么区别。
柴胡与前胡都是伞形科植物,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外形也有些相似。但柴胡叶狭长尖锐,类似竹叶,前胡的叶子就显得比较宽圆;柴胡绿叶黄花,看起来比较鲜艳;前胡开紫花,叶子也稍带紫色。我们比较一下二者的形象。柴胡显得年轻朝气,前胡显得老成稳重再看采收时间,柴胡春秋二季采挖,这时还没有落叶,前胡要等到深秋或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可见柴胡要取其生长之性,前胡要取其收藏之性。
古人为什么要这么定采集时间呢,主要是为了物尽其用,前胡既然不思进取,即使春天采集,生发之性也比不了柴胡因此避其短,用其长,干脆等它老了再采,就用它的下降之性。柴胡自然刚好相反。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柴胡是一个有开拓力的小伙子,一往直前;前胡在年轻时也在生长,但上进心不强,一边生长,还一边想着归根,就在这种矛盾状态中进入了老年,最终还是性向下行,叶落归根了。所以说柴胡是纯升,前胡不如它积极,是升与降的矛盾统一。治疗寒热邪气体现了它能升,豁痪下气又反映了它能降,实际上是一味双向的药物。但如果和柴胡配伍或相比较,它的升性就微不足道了,主要表现为降性,所以古人认为柴胡与它一形一降,杨时泰认为两者“一升阳于上,为元气之春夏;一降阳于下,为元气之秋冬也。”
《本草备要》——白芍药
补血,泻肝,涩,敛阴
苦酸微寒,入肝脾血分,为手、足太阴(肺脾)行经药。泻肝火(酸敛汗,肝以敛为泻,以散为补),安脾肺,固腠理(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木不克土,则脾安。土旺能生金,则肺安。脾和肺安,则腠理固矣),和血脉,收阴气,敛逆气(酸主收敛),散恶血,利小便(敛阴生津,小便自利,非通行之谓也),缓中止痛(东垣曰:经曰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也)益气除烦,敛汗安胎,补劳退热。
《药性琐谈》谈芍药与大黄:

酸苦涌泄为阴,酸的作用一般是收敛,苦的作用是通泄,二者作用不同为什么同属于阴呢,因为二者作用的方向都是由外向内,也就是给机体一个由外向内的力。由此可知无论芍药是酸是苦,对机体的作用趋势都是由外向内,但酸与苦毕竟不同,二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简单地说,酸是在体表起作用,苦是在机体内部起作用,为了表达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把正气与邪气比做两个搏斗的人。

比如说对方在拉我,或者我扑向对方但是扑了空,这时我需要把劲往回收,以维持我的平衡,这种回收的劲就是酸的作用;好果说对手不是拉我,而是推我,并且我已经顶不住了,那么我就顺其劲让他落空,让他“泄”了劲,这种泄劲就是苦的作用,所以同是芍药的阴性作用(从外向内),随着外力是拉或是推而表现为酸与苦。

桂枝汤证有时由于外邪的作用而表现为“阳浮”“卫强”,这时虽然外邪靠桂枝祛除,但正气这种病理性的亢奋还需要药力往回收,这时芍药的作用可用酸来表述。又如太阳病下之后形成的桂枝加芍药汤证,邪正已经不在体表作战了,外邪到了腹部,形成了太阴病腹痛,正气已不可能把邪气攻出体表了,就顺其势把它泄掉,这时芍药的作用就可以用苦来表述。可见酸苦没有本质区别,是芍药在不同病情下起的不同作用,由此也可解决了芍药的补泄之争。
前面提到,酸与苦都是一个由外向内的力,这种力从酸到苦是逐渐增强的。似乎可以做一个“酸苦”坐标,坐标的左端是五味子等酸味药,右端是大黄等苦味药,芍药在坐标的中间,如果把五味子定为纯酸药,芍药相对于五味子来说是苦味药;把大黄定为纯苦药,芍药相当于大黄来说就是酸味药,甚至可以说芍药相对于大黄来说是阳性药,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甲以10千米/小时的速度往东跑,乙以5千米/小时的速度往东跑,乙相对于甲来说是往西跑了,所以虽然芍药、大黄都是阴性药,但芍药相对于大黄来说属阳。
中医界有芍药是“小大黄”一说,小字就说明其苦味不如大黄。同时我们要注意,不能因为药物有相对性就把药性看得过于缥渺,这种相对性是在药物处于坐标中间时表现得比较突出,在坐标的两端就往往表现出绝对性,比如五味子苦味不显,大黄也表现不出酸味来,所以历史上对这些药物的争议也较少。
三阳病的治疗有“堵截顺”三法,戚继光曾把一个劲分为头、腹、尾,所谓头即对方的力量刚到达我身,这时的力度并不强,应该抓紧时间“堵”住来力,避免来力发挥最大效应,对方的感觉是没有使出来劲就被憋回去了,在我们中医中,当外感病处于表证阶段时,也应用堵法,避免外邪入里,其实发汗解表既是堵法,可用麻黄汤、桂枝汤等,堵法的应用贵在及时,时机稍纵即逝,所以我们常说“伤寒汗不厌早”。
如果对方来力没有及时堵住,劲“头”一过,就到了劲“腹”的阶段,劲腹是一个劲的力度最强的时候,这时再用堵法已经来不及了,而且可能会因为“硬碰硬”而形成两败俱伤的结果,所以对方到了劲腹的阶段要用“截”法,即以横破竖,对方来力是竖力,我用横力一拨,使其改变方向也就不会作用在我身上了,中医讲少阳为枢,所以截法也就对应于枢转少阳法,可用柴胡汤系列;如果劲腹阶段也没有截住。
那么来力就到了劲尾阶段,这是对方力已经全部作用到我身上,堵和截都来不及,就要用“顺”法了,顺着对方来力加一个力,把对方带到我身后丢,在中医用白虎汤、承气汤都是顺法的体现。再回过头来讨论芍药的问题,先来看桂枝加芍药汤,本方用于太阳病被下,邪气入里,根据胃阳的强弱不同,可形成桂枝加芍药汤证或承气汤证,前面说了,桂枝加芍药汤是利用芍药的苦味,很显然这是属于“顺”法;再看桂枝汤中用芍药的情况。
前面论述,桂枝汤中的芍药是用其酸味,酸虽然没有苦味的作用强,但也属于阴性而表证用桂枝汤是作为“堵”法使用的,作用趋势向外,这时用上作用向里的芍药不怕掣肘吗,我们当然可以用相反相成来解释,但相反相成过于笼统不能把机制落到实处,在此我们试着把机制做一下分析,以就正于方家。
外邪侵袭时,邪气与正气的强弱可以形成不同的比例,简单地说有两种情况,即邪弱于正,邪强于正。先来看第一种情况,邪气很弱的时候,根本不能形成疾病,随着邪气的增强,邪正发生抵抗就形成疾病了,但这时正气比邪气强大,对邪气的侵袭不会惊慌失措,可以从容地进行抵抗,如果用药的话可用麻黄汤之类协助正气向外抗邪;再来看第二种情况,邪气强手正气时会怎样,如果邪气过强,正气难于在体表形成抵抗,会直接形成里证或三阴病,而如果邪气稍强于正气,又不能攻入体内时就会形成桂枝汤证。
桂枝证与麻黄证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就是桂枝汤证时正气更加外浮,“阳浮”“汗出”等都是指这种情况,为什么正气外浮呢,因为正气相对于邪气来说显得稍弱,这样正气就有些“自信心”不足,就容易冲动。比如小国进攻大国,大国不必紧张,从容应对;大国进攻小国,小国就要惊慌了,会把大部分兵力运往边境形成“阳浮而阴弱”的情况,桂枝汤中用桂枝向外以驱散外邪,同时用芍药内敛以稳定军心,又因为机体本来正气相对不足,所以用姜枣、啜粥以补充正气。
虽然正气外浮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也不能认为正气外浮就一定不好,其实这也是机体不太弱、有抵抗能力的表现,如果正气根本浮不起来的话,外邪就直接入里了。过去武林中常说某某大家“放人如挂画”,即一接触就能把对手打飞出去,请注意,被打出的一定是有一定功夫的小伙子,因为他没有大师的功夫高,但又有抵抗意识,所以一接触就要被“惊”,本能的抵抗使他气往上浮,大师顺着这种势头加上一个力就把它放飞出去了。
如果是一个没有一点抵抗意识的老太太,就不一样了,再厉害的武林高手也不可能把老太太放“飞”出去,因为老太太浑身上下是松弛的,不能紧成一个。老太太的情况就相当于三阴病,小伙子的情况就相当于桂枝汤证,而如果是小伙子反过来进攻武林高手,高手根本不会惊慌,这可能就是麻黄汤证的情况了,当然也可能是不能形成疾病的情况。
《思考中药》谈白芍
收敛木气
白芍花开得很像牡丹,但它跟牡丹不一样,牡丹是木本的植物,而白芍是草本的,草本植物能开那么大的花,是非常难得的。一般自然界的植物有个规律,开花的大小,与其生发之力有关。花开得大,生发之力就强,生发之力越强,说明它的根就越能收敛。植物也讲究阴阳平衡,外面生发得厉害,下面就需要强有力的根来收敛,否则植物就变成头重脚轻了。尤其草本植物更是这样。开花大,意味着木气旺,就要求植物的根能够收敛木气,收敛木气就是收敛肝气,让肝气归根返本,这样就能够制约肝气,不让肝气太暴虐。
肝为将军之官。将军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抵御外邪需要他,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也需要他。抵御外邪要肝提供动力,身体本身的毒也需要肝的疏泄作用来排解。肝主疏泄,就有解毒的意思在里面。但将军的脾气也很大,容易暴虐,所以用白芍来酸收,肝喜欢辛散,不喜欢收敛,白芍非要给它收一下,所以有泻肝的作用。
养肝与泻肝
白芍配当归,能养肝。白芍是收的,当归是辛散的,一收一散,就把酸甘养肝阴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又把白芍酸收泄肝的作用给淡化了。养肝时候经常用当归白芍。如果要泄肝,则用白芍配川芎。川芎走窜,就加大了泄肝的力度。所以养肝就用当归白芍,泄肝就用川芎白芍。
有人问了,当归、白芍、川芎一起用不就是四物汤里的三个药吗?那么四物汤到底是要养肝还是泄肝呢?它既要养肝又要泄肝。这个组方就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像一个领导,批评一个人之前先表扬他,讲究一个平衡。开方也是这样的。一打一摸,既养肝又泄肝,肝就晕乎乎了,这样才能把它给调服。
白芍的六大作用
张元素把白芍的作用归纳得非常直接:“安脾经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气三也,止泄利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
为什么能够安脾经?因为它能够泄肝。脾经不安是因为肝木克脾土,泄了肝气,脾经就安了。
为什么能治腹疼呢?腹疼往往是因为腹中气急,急则疼。张仲景治腹疼常芍药和甘草并用。芍药专以泄肝。里急,其实是肝在急,好比将军一急起来就滥杀无辜,肚子里面就疼了。所以腹中急痛跟肝有关,酸以泄肝,肝就不急了。为什么又要用甘草呢?甘草是甜言蜜语的一个和事佬,这样一个软,一个硬,然后这将军就服了,不急了,也就不痛了。到了夏天,可以加一点黄芩;如果病人恶寒,可以加一点肉桂或者桂枝。
白芍为什么能收胃气呢?胃气不收,是因为肝气不收,酸就能收肝胃之气。
白芍还能止泻痢,也就是能够治拉肚子。当肝的疏泄力度太大的时候,人就会容易泻痢。用白芍泄肝,让肝的疏泄力度减少,泻痢就容易止住。此外,酸还能收。泻痢就是收不住,我就直接用酸味来给你收住。
白芍能利血脉,因为肝藏血,肝气和则血脉和。
白芍固腠理,也就是固皮肤肌表,这也跟它的酸收之性有关。
这六个作用都是围绕白芍酸收、泻肝的本性来展开的,所以我们认识一个药,要认识它的本性。抓住了本性,其他的作用我们可以在理论上推出来,再在实践中去验证。千万不要去死记硬背。
《本草备要》——白术
补脾燥湿
苦燥湿(经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甘补脾,温和中。在血补血,在气补气(同血药则补血,同气药则补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湿从汗出,湿去汗止。止汗同、芍之类,发汗加辛散之味)。燥湿则能利小便,生津液(既燥湿而又生津何也?汪机曰:脾恶湿,湿胜则气不得施化,津何由生?用白术以除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
《药性琐谈》白
白术是一味非常常用的药物。既能健脾化湿,又能生津液、止渴、除脾胃热(张元素)。因此首先需要探讨一下它的性质到底是干燥还是湿润。古人对这一矛盾已经进行过分析,《本草备要》曰:“既燥湿又生津何也?汪机曰:脾恶湿,湿胜则气不得施化,津何由生?用白术以除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这是讲白术能除湿以恢复脾的功能,再由脾生津。
在此我们还想补充另一种解释: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常识,家庭中的下水道不通畅的时候,这家人肯定开水龙头用水的次数就少了,因为知道大量废水排不出去会给生活增添不少麻烦。人体也是这样,之所以生湿就是因为机体的“下水”系统运行不好了,这时人体为了避免污水带来的麻烦,本能地就会节约用水,尽量少开水龙头,供人体利用的清水自然也就少了,用白术除湿,把机体的排废水系统修复后,机体就可以放心用水了,自然不会感到缺水。
可见生津其实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用生地黄、麦冬、山药、天花粉等药物,这是补充的水源,是水库等供水系统中没有水时用的方法。
第二种情况也就是《本草备要》中论述的,白术健脾,脾健而津生,这其实是提供运水的动力,好比水库中不缺水,而各个家庭中却得不到水,需要增加运水的动力。
第三种情况就是水库中有充足的水源,供水动力也正常,但由于下水道不通畅,人们还是不敢放开用水。我们可以把第一种情况叫做“干渴”,后两种情况叫做“湿渴”。“湿渴”是白术的适应证。
《思考中药》白术药性解
方茎走中焦
白术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根部入药。白术的根是成块状的,茎是方的。我们知道“天圆地方”,方茎是大地的形状,因为脾属土,那么它就能通脾。只要植物的茎是方的,那么它肯定能走中焦,能够通脾,助运化。方茎的还有藿香。藿香分为普通藿香与广藿香。广藿香就是广东、广西产的藿香,作用最好。广藿香的茎就是方的,能够走中焦,清化湿热。
补土除湿
白术是冬季采,入脾经和胃经,它的作用可以用“补土除湿”来概括。补土就是补脾,脾土是主运化的,土克水,脾土能够运化水湿。
下雨了,土吸收了雨水,就变成了湿土,但又不是太湿。如果雨不大,下到庄稼地里刚刚把土润湿,土没有变成泥,而是一种很松、很软、很滋润的土,会很适合作物的生长。这是脾土最佳的状态。如果雨下得过多了,土就更加潮湿,变成了泥巴,这样就不好了。很多植物适合在潮湿的土壤里边生长。在泥里它反而不能生长,这就叫脾恶湿。脾需要湿但又不需要太湿,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土克水,脾土能够运化水湿,但是如果水太多了它就克不动了,所以脾又恶湿。
白术的性味是苦、甘、温,气是辛香的。苦能燥湿,脾恶湿,正好用苦味来燥湿。甘味是入脾的,脾喜欢甘甜的味道。白术是温性的,“脾为湿土,得温则运”,脾喜欢温的。正好白术的苦、甘、温的性质都是脾喜欢的。白术的气是芳香的,芳香可以醒脾。
《本草备要》——当归
补血,润燥,滑肠
甘温和血,辛温散内,苦温助心、散寒(诸血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当归苦温助心)。入心、肝、脾(心生血,肝藏血,脾统血),为血中之气药。
治虚劳寒热,咳逆上气(血和则气降),温疟(厥阴肝邪)(便血日),头痛腰痛,心腹诸痛(散寒和气),风痉无汗(痉音擎上声。身强项直,角弓反张曰痉。无汗为刚痉,有汗为柔痉。当归辛散风,温和血。产后亦有发痉者,以脱血无以养筋也,宜十全大补汤),痿痹症瘕筋骨缓纵,足不任地曰痿;风寒湿客于肌肉、血脉曰痹;血凝气聚,按之坚硬曰症;虽坚硬而聚散无常曰瘕,尚未至症也),痈疽疮疡,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冲脉起于肾下,出于气街,挟脐上行,至胸中,上,渗诸阳,灌诸经,下行入足,渗三阴,灌诸络,为十二经脉之海,主血。带脉横围于腰如束带,总约诸脉),及妇人诸不足,一切血证,阴虚而阳无所附者。
《药性琐谈》当归
邹润安先生用一句话概括出了当归的本质,他认为对当归一言以蔽之:“治阳气踬于血分”。踬的意思就是被绊倒,即阳气在血分的运行受到了阻碍,并且他认为,当归能“治羁留之风,不能治鼓荡之风”。意思是风没有入到血分,还在血外游荡的情况,当归是无能为力的。可见当归只在血分巡逻,阳气在血分运行时,可能会被一些邪气绊住而滞留下来,就像是人质被土匪扣留了一样,这时要解救人质,用防风、白芷等气分药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它们不能进入血分,也就不能和人质接触,只能用当归这样在血分运行的药物。
当归既然能“治阳气踬于血分”,就能把阳气从邪气的羁绊中解救出来,但事情还没有结束,邹润安先生进一步指出:“亦止藉其托出血分,即继以他药推送使解”就好像当归常年生活在深山里,深山里有伙强盗劫持了人质,当归把人质解救出来,往山外送,但当归又出不了山,就在山下把人质交给警察,由警察把人质安全护送走,警察就相等于气分的药物,可见各有各的分工。当归为什么出不了山呢,邹润安是这样解释的:“当归体滑润,故不能升,气厚为阳,味薄为阴中之阳,阴足以挠阳,用不能违体,故遂展转牵率,只能上至于肺,外达于皮毛矣。
当归确实不能像川芎一样上达头部,可能就是因为它体降用升,所以它的升不能全升,而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我们看《神农本草经》首先记载了它“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也证明了它“只能上至于肺,外达于皮毛”。《神农本草经》还记载了当归治“诸恶疮疡、金创”。疮疡也是血分病,也可以用“治阳气踬于血分”来解释,但邹润安进一步指出,张仲景治疮痈的常见方子如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汤、苇茎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汤等都没有用当归,他是这样解释的:“当归于阳留血分,未与血相得者,能治之;已于血相得,而成脓者,非其所司也”。意思是说,人质刚被绑架时,适合当归去解救,时间长了土匪已经撕票了,“成脓了”,当归也没有办法了。
提到疏肝药物,我们自然就想到柴胡,而不会重视当归,其实肝是血脏,用入血分的当归或许比柴胡更合适,柴胡质硬,不像当归有柔韧性,在急性病需要疏肝时用它比较有力。
在现代社会,中医治疗慢性病比古代要多,而且现在人的体质不如古人结实,就更适合用当归这些柔韧的药物来调肝,柴胡就像疾风骤雨,当归是和风细雨,疾风骤雨虽然猛烈,可是没有渗透力,水都在地皮上,地下仍然是干燥的;只有当归这样的和风细雨才能把地湿透解决比较深的矛盾。总之慢性病疏肝宜选当归、白芍、枳壳、陈皮等气柔和的药物,而古代疏肝的经典药物,像柴胡、桂木技等药物过于刚燥,只能短期应用。
《思考中药》当归
当归是极其常用的一味药,味甘、辛、微苦,性滑,可升可降,有很浓烈的气味。当归入心、肝、脾三经,有养血润燥之功,是心经的本药。把当归放在养肝阴或养心阴的药中,都是可以的。引血归经,血家主药。我觉得还是把它放在养肝阴的药里更合适,我们知道,肝苦急,以甘缓之;肝欲散,以辛散之。肝属木,木主条达,是喜欢辛散的,当归味辛能散;肝不喜欢急,所以用甘甜的来缓它,当归味甘。当归辛甘兼具,对于肝来说是投其所好了。
肝藏血,当归如此有益于肝,所以它能够入肝来助血海,能生血。肝能藏血,意味着血不妄行,让血回到它该去的地方,当归的意思就是应当归来。如果血不在血管里老老实实地走,就叫血不归经,会导致很多出血的病症。出来的血就叫离经之血,它是该回到血管里去的,回到肝脏里去的,也就是说,当归。所以当归是血家的主药,跟血相关的病,都可以用,甚至可以说是必用当归。
气血兼顾
当归,味辛,能散气、行气,是一个血中气药。它又有油性,能润滑,润滑为阴,辛甘发散为阳,它是一味阴阳皆备的药,也可以说它对气、血都有作用,能够益血中之气,所以古人说它是血中气药,能够补气补血,行气行血。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和血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够光有气没有血,也不能光有血没有气,气血要兼顾,当归正好是兼顾气血的药。补血不补气,补的血行不动,就容易成为瘀血;光补气不补血,气就没有依附,气有余便是火。血不归经,就会乱跑,是因为气乱跑,血就跟着乱跑;当气不乱跑了,血也就不容易乱跑,所以士兵乱跑怪元帅,元帅就是气。
当归分为头、身、尾三个部分。当归头是主根,当归身是主根上长出的粗大的支根,当归尾则是当归身下面的须根。当归头是破血的,可以化瘀;当归身能守中焦而养血;当归尾则往下走,一切植物的根的末梢都是往下走的,所以它能够行血,也就是瘀化下行。在用当归的时候,经常会如此区分,但一般也不分得这么细,直接用全当归就行,头、身、尾都有了,同时破血、养血、行血。如果要强化它哪一方面的作用,我们可以再加其他的药来辅佐它。
《本草备要——茯苓
甘温益脾助阳,淡渗利窍除湿。色白入肺泻热,而下通膀胱(能通心气于肾,使热从小便出,然必其上行入肺,能清化源,而后能下降利水也),宁心益气,调营理卫,定魄安魂(营主血,卫主气,肺藏魄,肝藏魂)。
治忧恚惊悸(心肝不足),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口焦舌干(口为脾窍,舌为心苗。火下降则热除),咳逆(肺火)呕岁(冒火),膈中痰水(脾虚),水肿淋沥,泄泻(渗湿)遗精(益心肾。若虚寒遗溺、泄精者,又当用温热之剂峻补其下。忌用获苓淡渗之药)。小便结者能通,多者能止(湿除则便自),生津止渴(湿热去则津生),退热安胎。
《药性琐谈》——茯苓
有些植物四季常青而不凋零,这或是因为它禀受的阳气充足,如松树;或禀受的阴气足,如天冬、麦冬。因为松树阳气足,可以抵御冬寒,所以不会凋零。松树阳气旺盛,茯苓又生长在砍伐后的松树根上,这能给我们提供什么信息呢?没有砍伐的松树其阳气上行,砍伐以后就断了这个去路,阳气只能留在恨部。试想松树的阳气本来就很旺盛,现在又都郁阻在了根部,那么局部的阳气更盛了。这一团阳气在这里肯定是不稳定的,我们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团过剩的阳气要吸收周围的阴气来维持平衡。药农寻找茯苓有个经验,刚下过雨后,有茯苓的树桩周围干燥的快,或不长草,这就说明这团阳气在大量吸收阴津。所以说茯苓长成后就是个以阳吸阴的复合体。
茯苓进入体内以后呢,它已经没有松树提供给它的阳气来源了。阴阳相吸的状态恐怕就不能维持,就要分裂。像盘古开天地一样,阴阳要分判。我们知道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这样清阳上行而补心脾,生津液开腠理:浊阴下降而利水。因此说伏苓的作用是分理阴阳。它的升降是同时的,而不是先升后降。如果用化学反应来比喻的话,茯苓的生成是一个化合反应——阴阳相吸;茯苓在体内是一个分解反应——阴阳分离。当然这两个反应不是截然分开的,它维持一种平衡,化学中好像叫可逆反应,随着外部条件的不同,平衡点可以向左或向右移动。在茯苓生长时阴阳也不是不分解,不过是阴阳化合的趋势大于分解的趋势;在体内时正好相反。
王好古认为茯苓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为什么有这种双向调节作用呢?因为茯苓在体内虽然以“分阴阳”为主,但并不是不合,而是可逆反应,如果小便本来就很多了,说明机体的阴阳已经有分离过度的趋势,分合是相对的,茯苓相对于机体来说就是偏于“合”了;相反,小便不利是气郁水中,阴阳不能分离,机体阴阳表现为过度的合,茯苓相对于机体来说就是“分”了。可见,茯苓在体内到底是表现为“分”还是“合”,要视机体的状态而定,而不能死板地规定成先升后降。
伤寒发汗后,心气虚,肾水上逆可能会发作奔豚,这时茯苓是一味很重要的药物,不仅是利用它淡渗利水的作用,还要用它下升的阳气以补心。《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它能主“惊邪,恐悸”“久服安魂,养神”。仅仅是淡渗是显然不能养神的,仅仅从升阳补心的角度来解释也不太合适,我们还是要从阴阳和合的角度来理解。“惊邪,恐悸”除了心阳气不足以外,还有心气涣散的因素在里面,是“分”的太过,和小便过多是一个道理,用茯苓阴阳相吸的作用,可以收摄心神。它不仅在心合阴阳,还能治疗男子梦遗,女子白带,这是在脾肾合阴阳。
茯苓还是化痰的要药,痰和饮不一样,饮质地稀薄,可以用淡渗之性把它渗掉,像在一汪水上面撒一些干土;痰质地黏稠,仅用淡渗的方法只能使它更加黏稠,对痰的祛除不利。所以茯苓化痰还是用它分理阴阳的作用。因为痰的形成也是因为升降之令不行,导致阴阳相混,用茯苓后清阳上升、浊阴下降,痰才算真正被“化”掉了。

《本草备要》—甘草

有补有泻,能表能里,可升可降味甘。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火急甚者,必以此缓之)。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解退肌表之热),入凉剂则泻邪热(白虎汤、泻心汤之类),入峻剂则缓正气(姜、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黄加之,恐其峻下,皆缓之之意),入润剂则养阴血(炙甘草汤之类)。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土主肌肉,甘能缓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

所有的处方要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使用

并结合年龄,性别,体重,生理周期变化裁定

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版权声明:本书部分内容援引古代医术,以及本草经典,如《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本草从新》以及现代常见两本参考书《药性琐谈》《伤寒琐谈》《思考中药》等等,都是非常棒的中药参考书,部分内容也借用了张景明教授的《方剂精讲》。 


以往连载目录:

  1. 口腔溃疡了怎么办?治疗对症才有效!小心越治越难受

  2. 粉刺此起彼伏,究竟是哪个脏腑出了问题了呢!辩证清楚才能有疗效!

  3. 为什么自汗严重的人容易感冒?两味中成药帮你改善!

  4. 儿童反复发烧可能和积食有关,健脾胃是关键!

  5. 得了鼻炎和咽炎怎么办?中医帮你解除痛苦。

  6. 每天下午双腿水肿,沉重,中医有什么办法呢?

  7. 不要拿你的命来减肥!可别还没瘦先折寿!

  8. 正确解读指甲盖上面的秘密,不要再胡说八道了!

  9. 颈椎病并非正骨就了事,你忽略了很重要的问题,所以才容易反复发作!

  10. 眼睛干涩,甚至疼痛,这是肝血亏虚了!要养阴然后才能明目!

  11. 安叔思考笔记:发脾气的原理,人为什么会发脾气?

  12. 如何面对乳腺增生的困扰,理疗加中药都要有,进来学一学!

  13. 如何应对风寒感冒?厨房里的“麻黄汤”!

  14. 群方之首:桂枝汤,你看的懂的经方解读!

  15. 危机四伏的大青龙汤,为什么很多人都不敢用的原因。

  16. 内忧外患的小青龙汤!惩奸罚恶就靠它!

  17. 莫道家中少男儿,解围舒困的葛根汤!

  18. 寒邪入里怎么办?温里散寒就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19. 散寒除湿,益气解表,帮助明朝度过三次瘟疫的人参败毒散。!

  20. 药备六经,治通四时!解表通剂—九味羌活汤!

  21. 吴鞠通:治温病感冒代表方—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的桑菊饮!

  22. 解读连花清瘟胶囊:古方中的大智慧,再一次的于瘟疫中拯救了中华子孙!

  23. 大名鼎鼎的小柴胡汤,你知道是调理什么的吗?

  24.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的大柴胡汤的经方原理!

  25.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温胆汤(包含二陈汤)的经方原理!



黑芝麻没有九蒸九晒,就只是黑芝麻品类的零食,经过这道工序,就是食补古方,丸贵有炁,我们吃到的不仅仅是食物有形的质,还有无形的信息和能量,看不见的比看得见的更有用。品质决定未来,净水莲心只做真正的九蒸九晒。 

净水莲心·古方食养

为生命银行储蓄,吃出内壮好体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10-88中医小药方四十八(一百首)
治痛不离通 四逆可为功
白芍的配伍应用与禁忌
芍药这16种搭配,可治疗多数妇科病
方剂歌诀
加味四逆散治胃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