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读与练】2022一轮复习 散文披文阅读3: 宗璞《爬山》
【散文读与练3】2022一轮复习 散文披文阅读3作品:《爬山》 作者:宗璞题源:黄冈中学 2020 届三模解读:语文畅学优  陈保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爬 山宗璞         【原文】 我喜欢爬山。山,可不是容易亲近的,得有多少机缘凑合,才能来到山的脚下。谁也不能把山移到家门前。它不像书,无论内容多么丰富高深,都可以带来带去,枕边案上,随时可取。置身于山脚,才是看到书的封面,或瑰丽,或淡雅,或雄伟,或玲珑,在这后面蕴藏着不可知。若 要见到每一页的景象,唯一的办法,是一步步走。    山是老实的。山也喜欢老实的、一步一步走着的人。【披文解析】 开头第一句,点明题目,且与结尾照应。封面是比喻,三个“或”是排比。形象地写出了山脚观山,不同感受。  了解山,就得爬山。       开头三段,写出了作者喜欢山和爬山的原因。
我们开始爬山。路起始处有几户人家、几棵大树、一点花草,点缀着这座光秃秃的山。向上伸展着的路,黄土白石,很是分明。到了一定的高度,便成为连续不断的之字形,从这面山坡转过去,不知通向哪里。山路不算险,但因没有修整,路面崎岖,很难行走。我爬到半山腰,已觉气喘吁吁。转身不需要仰首,便见对面山上云雾缭绕,山脚的几户人家,也消失在那一点绿荫中了。“能上去吗?”家人问。当然能的。我们略事休息,继续攀登。又走了一段,我心跳,头也发涨,连忙摸摸衣袋中的硝酸甘油,坐了下来。“不去了,好吗?”家人又问。当然要去的!只要多休息,从容些就行。我们逐渐升高,山顶越来越近了。可以看见对面山头上的三根电线杆,而无须仰首了。这山头后面的山腰中有两间小屋,一前一后。“那 里就是了!”有人叫起来。大家为之精神一振,人们加快了脚步。我还是一步步有节奏地走 着。山坳里不再光秃秃,森然的树木送来清凉的空气。走着走着,深深的山谷中忽然出现一 堵高大的断墙,巨石一块块摞着,好像随时会倒下来。不知经过了多少年月,多少水流风力和地壳变化,叠成了这堵墙。这倒有点像黄山的景色。我忽然想起,去年今日,我正在黄山的云海中行走。对云水洞的向往阻止了关于黄山的回忆,我们终于到了。洞里会怎样?因为谁也不曾到过这类的洞,大家都很兴奋。进洞了,甬道不宽,地上湿漉漉的,洞顶也在滴水。灯光很弱,显得有些神秘。前面的人忽然发出一阵惊叹之声,我们进入了一个大厅堂。头上是一个大圆顶,这样的高大!似乎山也没有这样高。“那么山是空的了。”谁说了一句。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惊叹,灯光灭了,眼前漆黑一片,惊叹声变作惋惜的叹声。我们看到石的帐幔,又是这样高大!像是它撑住了黑色的天空。看到洞顶垂下的石钟乳,如同小小的瀑布。看得最清楚的,是路边的一只骆驼。它站在那里,不知有几千万年了。第五厅较小,身旁石壁上缀满了闪亮的雪花,头顶垂着一穗穗玉米,不知出自哪一位能工巧匠之手。等我们赶到第六厅——最后一厅时,看到了一座座玲珑剔透的山峰,在明亮的灯光下,宛如仙境,据说这里有十八罗汉像。又是正要惊叹时,灯倏地灭了,只好慨叹缘悭,不得识罗汉面。但是得睹仙山,也算是到了西天吧。限于时间,不能等下一次开灯。虽然只匆匆一瞥,那宏伟、那奇特、那黑暗都留在了我的眼前。回来的路上,大家仍兴奋地谈说,只因没有看全,稍有些遗憾。我却满意,因为这番见识,是靠一步步走,才得到的。     下面这一部分,主要是写一次登山经历。   作者写作思路,一边写登山所见的风景,一边写自己登山的艰难,不断克服身体上的极限。 这里第一次用到了“从容”一词。实际上是作者有意提及,也是为后文爬“从容”黄山做铺垫。
想起去年登黄山经历,但是只是提及,为下文具体回忆做铺垫。注意这里穿描写。 作者写上方山云水洞这部分浓墨重彩,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记叙、描写、议论、 抒情于一炉,引人入胜,富有可读性。也是展现出山的魅力,交待喜欢爬山的原因。记叙:从整段来看,记叙的是上方山云水洞这件事。描写:从具体内容来看,段中运用了许多笔墨对云水洞的景观做了细致描写。议论:“洞里会怎样?因为谁也不曾到过这类的洞,大家都很兴奋。”“我却满意,因为这番见识,是靠一步步走,才得到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议论。 抒情:“前面的人忽然发出一阵惊叹之声”“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惊叹,灯光灭了,眼前漆黑一片,惊叹声变作惋惜的叹声”“又是正要惊叹时”“只好慨叹缘悭”“大家仍兴奋地谈说”“稍有些遗憾。我却满意”。这些句子中的“惊叹”“兴奋”“惋惜”“概叹”“遗憾”“满意”就是表达一种心情,是抒情。
我们又一步步下了山。车上人都睡了。我不由得又想起黄山上的那几天。那一次医生原不批准我上山,见我心诚,才勉强同意。我也准备半途而废的。到慈光阁的路上,只是一般山景,已经累了。上了庙后的从容亭,忽觉豁然开朗,远处的大谷,露出宽阔的石壁,如同敞开胸怀,欢迎每一个来客。小路便沿着这雄伟的山谷,向上,向上,消失在云雾中。谁能在这里止步呢?而且那“从容”两字用得多好!我常觉黄山的文化修养较差,是件憾事。这两个字,却是我一直不忘的。到半山寺,我已抬不起脚。猛抬头,看见天都峰顶的金鸡,是那样惟妙惟肖,顿时又有了力气。“上来吧!上来吧!”它在叫天门,也在召唤远方的陌生人。走吧,走吧,一步步从容地走,终究会到的。我一步步走着。看那大鳌鱼,那样大,那样高,那样远。我终于钻进了它的腹中,又从嘴里出来了。我在平天矼上漫步,在东海门流连。我走的是现成的路,是别人一步步走出来的现成的路。徐霞客初到黄山时,是用锄凿冰,凿出一个坑,放上一只脚。如果在现成的路上还不能走,未免惭愧。当然,若是无心山水,当作别论。我登上了始信峰,那是我登山的最终极处。这峰较小,却极秀丽,只容一人行走的窄石桥下,深渊无底。远看石笋矼,真如春笋出土,在悄悄地生长。峰顶是一块大石,石上又有石,我没有想到,上面又写着“从容”二字。我从容地下了山。因为未上天都,有人为我遗憾。想来我虽不肯半途而废,却肯适可而止,才得以从容始,又以从容终。后来一直想写一段关于黄山的文字,又怕过于肤浅,得罪山灵。不料从小小上方山的浮光掠影中联想到去年今日。无论怎样的高山,只要一步步走,终究可以达到山顶的。到达山顶的乐趣自不必说,那一步步走的乐趣,也不是乘坐直升飞机能够体会到的。后来一直想写一段关于黄山的文字,又怕过于肤浅,得罪山灵。不料从小小上方山的浮光掠影中联想到去年今日。无论怎样的高山,只要一步步走,终究可以达到山顶的。到达山顶的乐趣自不必说,那一步步走的乐趣,也不是乘坐直升飞机能够体会到的。这一部分是回忆爬黄山的经历。 移步换景,描写一路山景。也正是这美丽的风景,驱使作者不断克服身体极限,一步步向高处攀登。写法与前面爬方山相似,爬山所见,爬山的艰难。在爬山过程中,要读出作者爬的感悟。作者是如何一步步爬的?文中多处提到的“从容”已经具有了重要的人生感悟。起于爬山,又不止于爬山,这是由爬山得出的一种人生体悟。  重要句子理解:想来我虽不肯半途而废,却肯适可而止,才得以从容始,又以从容终。这句话是写爬山的,所以先要解读其本意。扣住“半途而废”“适可而止”“从容始”“从容终”,还有“不肯”与“却肯”,这中间带有的思辨色彩。对应关系是:不肯半途而废——从容开始(爬山)却肯适可而止——从容结束(下山)不肯半途而废,指作者由从容亭行至半山寺,“我”已抬不起脚,但“我”还是一步步从容地走;却肯适可而止,指始信峰是作者登黄山的最终极处,未上天都,“我”便从容地下了山。对这句话的深层含意的理解,读者要超越爬山,想到人生之路,人生之途亦如登山一般,关键态度是要“从容”面对。这里的“从容”又有两层含意。由努力爬山欣赏山的风景,想到人生就是在向新目标迈进时不断超越自己我,寻找最美丽的自己。但是每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能达到极限,适可而止,量力而行,要懂得放弃。当我们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之时,也应从容接纳,泰然处之,这不弱者,相反是智者,也是一种从容。 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两次爬山经历。这两次经历串在一起的内在联系就是爬山心得——“从容”。爬黄山,在爬方山的基础上,更能彰显主题——从容。
不一步步爬,可怎么上山呢?我喜欢爬山。 (有删改)结尾与开头照应。
7.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A.作者从对山的感悟谈起,接着记叙了自己两次爬山的经历,由攀登上方山写到去年今日游历黄山,行文流畅自然,语言简洁精炼。B.作者写上方山云水洞这部分浓墨重彩,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引人入胜,富有可读性。 (不少学生选择此项,主要是对“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把握不准,认为没有抒情或议论。详细解析见披文解析。)C.作者回忆黄山之行,以游踪为线索,从慈光阁、从容亭到半山寺,经过大鳌鱼,再到平天矼、东海门,最后至始信峰,脉络清晰。D.文章最后一句“我喜欢爬山”,融入了对亲情、生死等问题的感悟,意蕴丰富,给读者以启迪,并与开头呼应,使全文结构严谨。【解析】“对亲情、生死等问题的感悟”错。读文章要有全局观,要有整体意识。“我喜欢爬山”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照应明显。结尾处是强调作用,突出作者的“喜欢”。从全文来看,作者喜欢爬山,直接原因是山上有风景,深层次原因,也是这篇散文的“神”——从爬山中感悟到人生的“从容”。那么题目选项中“融入了对亲情、生死等问题的感悟”如何理解呢?文中有亲情的地方是家人因为关心自己的身体,提醒自己爬山是不是要放弃;至于文中谈到生死,那更是主观臆测。还有,“融入了对亲情、生死等问题的感悟”,注意这里面用到了“感悟”一词,文中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感悟,作者的感悟是“从容”,是爬山感悟,不是“对亲情、生死等问题”的感悟。【失分原因】从总体上了解散文的特点,散文形散神不散,“形”是为“神”服务的。写两次爬山,都是为爬山感悟“从容”服务的,这样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就可以排除局部信息的干扰,也就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小说阅读理解、古诗词鉴赏类选择题目,也多有这种考法。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也就能站得高、看得远,选择时就能认清题目错误的地方。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6 分)【参考答案】①由从容亭行至半山寺,“我”已抬不起脚,但“我”还是一步步从容地走;始信峰是“我” 登黄山的最终极处,未上天都,“我”便从容地下了山。②登山的妙趣不只在于登顶的喜悦,也在于沿途的风光,我们应懂得从容和坚持。③人生之途亦如登山一般,从容不迫、笃定不移,方能领略人生的精彩。④人生难免有缺憾,当我们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之时,也应从容接纳,泰然处之。(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答题思路】理解句子的含意,基本套路就是“本意+含意”。有些学生上来就答含意,丢掉了基础分。本意的解读,就是结合文章内容解读。具体内容见披文解析。深层含意的理解才是难点。考生要结合文章内容,对这一句具有人生哲理的话进行自己的阅读理解。将爬山拓展到人生,扣住“半途而废”“适可而止”“从容始”“从容终”,也就自然能做出解读。    【难点】“从容终”。这也是本篇文章的亮点。谈到爬山,我们常规的想法就是“无限奇光在险峰”,要不肯放弃,不断超越。但是作者还谈到另一点,当你攀不上去时,能力达到极限就应该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懂得放弃,这也是一种从容。这一观点对我们很人启发意义。追求与放弃,能力的大与小,外界的期待与自己我定位,思辨中有人生智慧。生活中有多少人一辈子不能认识自己,要么没目标追求,要么盲目追求,倒在力所不逮的路上。9.本文记述了登上方山和黄山的经历,两次登山过程相似,体悟相近,却不显重复。请结合文本简析这样写的好处。(6 分)【思路】这道题目实质问的是作者为什么写爬黄山的经历?这一部分内容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作用类题目,常从“内容+结构”两方面思考。从散文的文体特点来看,两次爬山经历构成了文章的主体,就是文章的“形”。因为有这两次爬山经历,文章内容才显得丰富充实。反过来我们想一想,文章如果只写前一次爬方山的经历,内容是不是显得单薄?是不是符合散文的文体特点?从文章的结构来看,先写爬方山,在爬山过程中回忆穿插爬黄山经历,联想自然,避免了记叙上的单一描写模式,行文富有变化有灵动色彩;两次爬山过程相似、体悟相近,读起来有回环曲折之美。再者,从这一部分内容对主题表达的角度来看,“形”这“神”服务,材料为主旨服务,作者写爬黄山经历,点出了“从容”文眼,对登上方山做了进一步丰富,深化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作者行文逐层深入,登上方山是引入层面,爬黄山是主题升华层面。两次爬山经历在彰显主题上,是铺垫和升华的关系。这一点,是理解文章的关键。 【参考答案】①内容更丰富。先写上方山再写黄山,作者所见更丰,文章更充实。②结构更灵动。两次登山经历彼此穿插,行文富有变化,增添了回环曲折之美。③主旨更深刻。黄山的“从容”题字是文眼,与作者心灵契合,统摄全篇;两次登山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登上方山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作者的感受和体悟。(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原文】 爬山宗璞我喜欢爬山。山,可不是容易亲近的,得有多少机缘凑合,才能来到山的脚下。谁也不能把山移到家门前。它不像书,无论内容多么丰富高深,都可以带来带去,枕边案上,随时可取。置身于山脚,才是看到书的封面,或瑰丽,或淡雅,或雄伟,或玲珑,在这后面蕴藏着不可知。若要见到每一页的景象,唯一的办法,是一步步走。山是老实的。山也喜欢老实的、一步一步走着的人。我们开始爬山。路起始处有几户人家、几棵大树、一点花草,点缀着这座光秃秃的山。向上伸展着的路,黄土白石,很是分明。到了一定的高度,便成为连续不断的之字形,从这面山坡转过去,不知通向哪里。山路不算险,但因没有修整,路面崎岖,很难行走。我爬到半山腰,已觉气喘吁吁。转身不需要仰首,便见对面山上云雾缭绕,山脚的几户人家,也消失在那一点绿荫中了。“能上去吗?”家人问。当然能的。我们略事休息,继续攀登。又走了一段,我心跳,头也发涨,连忙摸摸衣袋中的硝酸甘油,坐了下来。“不去了,好吗?”家人又问。当然要去的!只要多休息,从容些就行。我们逐渐升高,山顶越来越近了。可以看见对面山头上的三根电线杆,而无须仰首了。这山头后面的山腰中有两间小屋,一前一后。“那 里就是了!”有人叫起来。大家为之精神一振,人们加快了脚步。我还是一步步有节奏地走 着。山坳里不再光秃秃,森然的树木送来清凉的空气。走着走着,深深的山谷中忽然出现一 堵高大的断墙,巨石一块块摞着,好像随时会倒下来。不知经过了多少年月,多少水流风力和地壳变化,叠成了这堵墙。这倒有点像黄山的景色。我忽然想起,去年今日,我正在黄山 的云海中行走。对云水洞的向往阻止了关于黄山的回忆,我们终于到了。洞里会怎样?因为谁也不曾到过这类的洞,大家都很兴奋。进洞了,甬道不宽,地上湿漉漉的,洞顶也在滴水。灯光很弱,显得有些神秘。前面的人忽然发出一阵惊叹之声,我们进入了一个大厅堂。头上是一个大圆顶,这样的高大!似乎山也没有这样高。“那么山是空的了。”谁说了一句。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惊叹,灯光灭了,眼前漆黑一片,惊叹声变作惋惜的叹声。我们看到石的帐幔,又是这样高大!像是它撑住了黑色的天空。看到洞顶垂下的石钟乳,如同小小的瀑布。看得最清楚的,是路边的一只骆驼。它站在那里,不知有几千万年了。第五厅较小,身旁石壁上缀满了闪亮的雪花,头顶垂着一穗穗玉米,不知出自哪一位能工巧匠之手。等我们赶到第六厅——最后一厅时,看到了一座座玲珑剔透的山峰,在明亮的灯光下,宛如仙境,据说这里有十八罗汉像。又是正要惊叹时,灯倏地灭了,只好慨叹缘悭,不得识罗汉面。但是得睹仙山,也算是到了西天吧。限于时间,不能等下一次开灯。虽然只匆匆一瞥,那宏伟、那奇特、那黑暗都留在了我的眼前。回来的路上,大家仍兴奋地谈说,只因没有看全,稍有些遗憾。我却满意,因为这番见识,是靠一步步走,才得到的。我们又一步步下了山。车上人都睡了。我不由得又想起黄山上的那几天。那一次医生原不批准我上山,见我心诚,才勉强同意。我也准备半途而废的。到慈光阁的路上,只是一般山景,已经累了。上了庙后的从容亭,忽觉豁然开朗,远处的大谷,露出宽阔的石壁,如同敞开胸怀,欢迎每一个来客。小路便沿着这雄伟的山谷,向上,向上,消失在云雾中。谁能在这里止步呢?而且那“从容”两字用得多好!我常觉黄山的文化修养较差,是件憾事。这两个字,却是我一直不忘的。到半山寺,我已抬不起脚。猛抬头,看见天都峰顶的金鸡,是那样惟妙惟肖,顿时又有了力气。“上来吧!上来吧!”它在叫天门,也在召唤远方的陌生人。走吧,走吧,一步步从容地走,终究会到的。我一步步走着。看那大鳌鱼,那样大,那样高,那样远。我终于钻进了它的腹中,又从嘴里出来了。我在平天矼上漫步,在东海门流连。我走的是现成的路,是别人一步步走出来的现成的路。徐霞客初到黄山时,是用锄凿冰,凿出一个坑,放上一只脚。如果在现成的路上还不能走,未免惭愧。当然,若是无心山水,当作别论。我登上了始信峰,那是我登山的最终极处。这峰较小,却极秀丽,只容一人行走的窄石桥下,深渊无底。远看石笋矼,真如春笋出土,在悄悄地生长。峰顶是一块大石,石上又有石,我没有想到,上面又写着“从容”二字。我从容地下了山。因为未上天都,有人为我遗憾。想来我虽不肯半途而废,却肯适可而止,才得以从容始,又以从容终。后来一直想写一段关于黄山的文字,又怕过于肤浅,得罪山灵。不料从小小上方山的浮光掠影中联想到去年今日。无论怎样的高山,只要一步步走,终究可以达到山顶的。到达山 顶的乐趣自不必说,那一步步走的乐趣,也不是乘坐直升飞机能够体会到的。不一步步爬,可怎么上山呢?我喜欢爬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方山云水洞
许永保2019.8.22参观北京上方山云水洞
钱松喦《上方山云水洞》
超全!北京“房山八景”的著名地点,据说知道的人不多了
上方山云水洞,千年历史文化名洞
金涛:40多年前的一次旅游与一本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