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霸题库|2022高考小说标题解读题型提分精练

一、蓝月《月光》

月光

蓝月

夜很静,月光温柔地洒向大地,洒向窗棂,照着熟睡中的人们,偶尔的几声狗吠让小村庄多了几许生气。

霍平安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看见母亲窗前晃动的身影,他知道母亲是不放心自己。母亲不想自己去当兵,但是,现在国家正是用人之际,自己一个堂堂热血男儿怎么可以龟缩在家里?

那天,母亲把霍平安叫到跟前,说:“平安,你也老大不小了,该娶媳妇了。”霍平安说:“娘,不着急。”母亲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娘已经替你说好了亲事,姑娘很不错,家底清白……”

“娘,你怎么也不问我一下?”霍平安急了,慌忙打断了母亲。

“问你什么?”母亲严厉地看着他,“婚姻大事,哪家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娘,现在兵荒马乱的,我就算娶上媳妇也过不上安稳日子。”

“又不是你一个人兵荒马乱,别人还不都在过日子?”

“娘,如果每个人都明哲保身,咱们国家就没有希望了!有国才有家呀,娘……”

“不要和娘说什么大道理,国家有没有希望不是你一个人能决定的,娘为什么给你起名叫平安?还不是希望一辈子平平安安。娘年纪大了,等不起……”

“别说了,一月后成亲。”母亲的语气不容商量。

霍平安知道母亲这记杀手锏,就是为了留住自己。母亲就自己一个儿子,父亲早逝,自己是霍家的独苗,母亲紧张,情理之中,可是……霍平安看向窗外,看着暂时还祥和的月色,他知道这样的祥和很快就会被战争破坏。只有把日本人赶出中国,母亲和乡亲们才能过上真正平安祥和的日子。

这些天母亲天天盯着,转眼一月就快到了。霍平安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嘴上起满燎泡……

母亲终于回房,熄灯了。等了半小时左右,霍平安佯装轻轻咳嗽一声,母亲房间没有动静,他赶紧溜下床,稍微打点了一下行装,然后双膝跪地,心中默念:娘,恕儿子不孝,等赶跑了日本人,我一定给您娶一个好儿媳。

霍平安起身大踏步融入了夜色之中。

他不知道,有一双眼睛正目送着他离去,是母亲。母亲流着泪,咬着唇,硬是没有让自己发出一丁点声音。母亲抬起头,望着弯弯的月牙子,喃喃道:“月亮呀月亮,你一定要照着平安呀!”

这一天是1944年5月26日,从这天开始,月光一直出现在母亲的梦中。

终于,传来了日本人无条件投降的好消息,母亲万分欢喜千分忧愁,月光依旧,平安没有回来。

母亲站在村口从早盼到晚,从晚盼到早。

这天,母亲站在院子里,抬头看着月亮,问:“月亮呀,你天天看着平安,他现在到哪了?”月亮无声,照着母亲雪白的头发。

院门“哗啦”一声开了,一位年轻人一瘸一拐地走了进来。那人见了母亲,扑通一声跪下了。他磕了一个头,叫道:“娘。”

母亲惊呆了,双手揉了揉自己眼睛,好让自己看得更清楚些。

可是,眼前分明不是自己的儿子!

母亲赶紧扶起眼前的年轻人说:“孩子,你认错人了吧?”年轻人说:“没有认错,你是霍平安的娘,就是我狗娃的娘,狗娃从小没有娘,平安说他的娘就是我狗娃的娘。娘,平安跟部队开拔了,我受伤不能上前线,娘,你能收下这个儿子吗?”

“好,好孩子。”母亲抚摸着狗娃的手背,说,“你和平安都是娘的好孩子。”

狗娃非常孝顺,天天伺候着母亲,陪着母亲看月亮。母亲说:“平安那晚走的时候月亮很亮很亮,月亮站得高,她天天看着平安呢。”

狗娃说:“是呢。”

不经意间,狗娃脸上亮晶晶一片。狗娃说:“娘,有风,风迷了我的眼睛了。”

母亲一天天老去,母亲再也不能起床看月亮,母亲说:“狗娃,你把窗户打开。”

母亲的眼睛努力看向窗外,看着窗外的月光,母亲说:“平安,娘听见你叫我了。”

狗娃忍不住抱住母亲哭出了声:“娘,狗娃对不起你,平安他……”

母亲笑着摸了摸狗娃的头发,说:“狗娃不哭,平安没有离开,他天天在月光里陪着娘呢……”

母亲走了,她脸上挂着笑意,在月光的映照下那么安详,那么圣洁。

现在,狗娃已经是90多岁的老人了。我采访他的时候,他哽咽着说:“平安为了掩护我牺牲的。”说完,老泪纵横。

(有删改)

1.小说以“月光”为题,有何好处?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早逝,自己是霍家的独苗”霍平安依然“起身大踏步融入了夜色之中”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霍平安杀敌报国的坚定决心。

B.霍母不想让儿子上战场,儿子参军后,霍母一直期盼儿子归来。最后虽有狗娃的无微不至的照顾,还是在没有等来儿子的遗憾中离世。

C.狗娃知恩图报,霍平安为了掩护他而牺牲,他向霍母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他天天伺候着霍母,非常孝顺,直到霍母终老。

D.这篇小说围绕着“顾国家还是顾小家”设计了霍平安和他母亲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人物形象,并突出了文章深刻的主题。

3.狗娃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试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答案】

1.①月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平安月下投军,母亲月下盼儿,狗娃月下报恩,母亲月下去世。②月光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形象。皎洁的月光使母亲、平安、狗娃都笼罩在圣洁的光芒之中。③月光象征着美好情感。月光象征着母爱,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思念、牵挂之情和希望孩子平安之意;月光象征着平安的拳拳报国之情;月光还象征着狗娃的报恩之情。④月光渲染了气氛。月光的皎洁、美好,使残酷的战争题材作品笼罩在一片诗情画意之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月光”串联了平安月下投军,母亲月下盼儿,狗娃月下报恩,母亲月下去世等情节,是文章的线索。

结合文本内容“霍平安起身大踏步融入了夜色之中……望着弯弯的月牙子,喃喃道,月亮呀月亮,你一定要照着平安呀”“母亲站在院子里,抬头看着月亮,问,月亮呀,你天天看着平安,他现在到哪了?月亮无声,照着母亲雪白的头发”等处分析可知,月光象征着母爱,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思念、牵挂之情和希望孩子平安之意。

结合“霍平安起身大踏步融入了夜色之中”分析可知,月光象征着平安的拳拳报国之情;

结合“母亲抬起头,望着弯弯的月牙子,喃喃道,月亮呀月亮,你一定要照着平安呀”“这天,母亲站在院子里,抬头看着月亮,问,月亮呀,你天天看着平安,他现在到哪了?月亮无声,照着母亲雪白的头发”分析可知,月光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思念、牵挂之情和希望孩子平安之意;

结合“狗娃非常孝顺,天天伺候着母亲,陪着母亲看月亮。母亲说,平安那晚走的时候月亮很亮很亮,月亮站得高,她天天看着平安呢”“他哽咽着说:'平安为了掩护我牺牲的。’说完,老泪纵横”等分析可知,月光还象征着狗娃的报恩之情。

平安月下投军,母亲月下盼儿,狗娃月下报恩,每个情节都离不开月光,每个情节都凸显了人性的美好,因此月光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形象。皎洁的月光使母亲、平安、狗娃都笼罩在圣洁的光芒之中。

最后,这是一篇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战争是残酷的,甚至文章主人公平安也在战胜中失去了性命,但是“月光”却是柔和的,“夜很静,月光温柔地洒向大地,洒向窗棂,照着熟睡中的人们”“月亮无声,照着母亲雪白的头发”“平安那晚走的时候月亮很亮很亮,月亮站得高,她天天看着平安呢”等多处的描写,都能让人感受到月光的祥和,这个人们渴望的和平如出一辙,这是在借月光渲染气氛,同时也有和平的象征意义,借皎洁、美好的月光象征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在残酷的战争中增添一抹柔情。

2.B【解析】B“遗憾离世”理解有误,根据原文“母亲走了,她脸上挂着笑意,在月光的映照下那么安详,那么圣洁”可知,母亲是安详离开的,并没有遗憾。

3.①狗娃是故事的见证者,通过狗娃这一人物讲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②通过狗娃之口,交代了霍平安的英雄壮举,让读者不仅看到了一个勇于报国的热血青年,而且突出了霍平安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③狗娃知恩图报,突出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既衬托了霍平安的英雄形象,又衬托了霍母深明大义,将痛苦深藏于心的宽厚坚韧慈爱,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院门'哗啦’一声开了,一位年轻人一瘸一拐地走了进来。那人见了母亲,扑通一声跪下了。他磕了一个头,叫道:'娘。’”这是对狗娃第一次出场的描写,而在前文的多处描写中(如“终于,传来了日本人无条件投降的好消息,母亲万分欢喜千分忧愁,月光依旧,平安没有回来”),不禁会让读者猜测:平安是不是真的遭遇不测,牺牲在战场上了?因此这处狗娃的出现,会让读者悬起的心稍微落下——平安回来了,只是瘸了一条腿。

可随着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读者会发现故事并非自己所猜测的那样——“可是,眼前分明不是自己的儿子”。这不经又让读者心生疑惑:这人不是平安,那他是谁?为什么要叫平安的母亲“娘”呢?

“没有认错,你是霍平安的娘,就是我狗娃的娘,狗娃从小没有娘,平安说他的娘就是我狗娃的娘。娘,平安跟部队开拔了,我受伤不能上前线,娘,你能收下这个儿子吗”这句话交代了狗娃的身份,是平安的战友。那他必然是平安离开家,投入战场后的见证者,原文中只有他知道平安在战场上都经历了哪些事情,通过狗娃这一人物讲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同时,“狗娃非常孝顺,天天伺候着母亲,陪着母亲看月亮”,狗娃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其实很容易让读者猜测,平安已经在战场上牺牲了,甚至极有可能是因救狗娃而牺牲的,因此狗娃代替平安来报恩了。特别是“不经意间,狗娃脸上亮晶晶一片。狗娃说:'娘,有风,风迷了我的眼睛了。’”这处细节描写,已经能充分证明平安牺牲的猜测。狗娃知恩图报,孝顺平安的娘,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同时也衬托出平安舍己为人的英雄形象。

“母亲就自己一个儿子,父亲早逝,自己是霍家的独苗”,平安是家中独苗,为救狗娃而死。那母亲在知道这一消息后,不仅没有责怪狗娃,甚至反过来安慰他:“狗娃不哭,平安没有离开,他天天在月光里陪着娘呢……”,这表现了霍母深明大义,将痛苦深藏于心的宽厚坚韧慈爱。

最终故事的真相,由狗娃自己亲自说出——“平安为了掩护我牺牲的”,过狗娃之口,交代了霍平安的英雄壮举,让读者不仅看到了一个勇于报国的热血青年,而且突出了霍平安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二、孙如静《手艺》

手艺

孙如静

老罗头从县城回来了。前些日子,他总觉得日子过得不太顺心,像是缺少些什么东西。按理来说,儿子当上了副县长,儿媳妇刚生了一个大胖小子,日子一天天好过了,可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呢?

一天,他无意中看到家里有一个漏水的盆子,他举起盆子,一线阳光透过小孔落在他昏花的眼睛里,多么熟悉的动作,多么熟悉的感觉啊。老罗头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乐不起来了,他怀念自己的手艺——补锅。

晚上,老罗头连夜收拾包袱,他恨不得长出翅膀飞回老家。

终于回到老房子,老物件还在,老罗头简单地收拾了一下,中午时分,就在门口架起了火炉,抽起了大风箱,清清嗓子大声喊:“补锅啰——补锅啰——”这两嗓子把隔壁的长河老爷子喊出来了,老爷子一看到老罗头,顿时脸上乐开了花。来到老罗头的小摊前,咣当一声,好家伙,几个盘子,一个水壶,两口铝锅,全撂了下来。老爷子笑着说:“老伙计,你不在的这几年,我把家里漏水的锅碗瓢盆都攒起来了,就等着你的大风箱再抽气了。”一声老伙计,让老罗头听着心里暖暖的。

老罗头使劲地抽了抽大风箱,火炉伸出长长的舌头,火舌欢快地舔着黑黑的锅底,老罗头将碎的铁锅片放进一只小小的坩埚,再把坩埚埋进火炉中间,等了许久,铁锅片熔化成红通通的铁水,他迅速舀出铁水,倒在一块柔软的、圆圆的毡子上,晃了几圈,铁水就变成了一粒圆圆的金属球,然后把金属球对准盘子的漏洞,轻轻一挤,用力一压,漏洞瞬间消失了。接下来是进一步验证,在补好的盘子里倒上半勺水,高高举起,“看,滴水不漏!”老罗头得意地说。长河老爷子说:“老罗头,几年不见,看来你的手艺还够火候哦。”老罗头拍拍胸脯说:“功夫在这里,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啊!”

老罗头每天从大清早坐到傍晚,路人就像风一样从他眼前飘过。除了长河老爷子和几个老伙计偶尔来陪他说说话以外,几乎没有人在他的小摊前停留。当年老罗头的手艺可是个绝活儿啊,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呢。看着满脸愁容的老罗头,长河老爷子叹了口气说:“现在人家都用电饭锅、高压锅、电磁炉了,那些家用电器五花八门的,哪还用得着我们那个年代的大铁锅啊。哎,也只有我们这些老家伙们喜欢那股烟火味了。”这番感慨让老罗头心里有了郁结,没两天,竟然病倒了。

这下可把他的儿子急坏了,心想老头子不跟着自己好好享福,一个人跑回老家瞎折腾,把自己折腾到医院来了。老罗头住了几天医院,找不到病因,却也不见好转。

最后,还是长河老爷子说了一句:“你爸这是心病,心病还要心药医啊。”儿子吩咐一声,手下人立刻到镇上各家各户,到废品收购站去搜索,去收购,很快给老罗头找来了活儿。

听说有人找他补锅,老罗头腾地一下从病床上坐起来,病全好了。一只小火炉,一个大风箱,老罗头补锅的小摊又开张了。

原以为一切恢复了平静。没想到有好事者在闲聊中提到,老罗头补的锅都是他儿子高价收购来的。偏偏这些闲聊的话又被老罗头听到了。于是急火攻心,老罗头彻底倒下了。老罗头临终前,给儿子留下句话,不要把我放到那些坛子罐子里,要把我放到补好的锅里,那里暖和。

(有删改)

1.文章写儿子收购锅为老罗头治病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5分)

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对老罗头补锅的过程描写翔实、细腻,这既表现了老罗头技艺的娴熟,又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B.听了长河老爷子对时代的感慨,老罗头心有郁结并病倒,可见老罗头执着念旧,无法面对自己的手艺将逐渐被淘汰的现实。

C.从当年“多少人想拜师学艺”到如今“几乎没有人在他的小摊前停留”,鲜明的对比,巨大的落差,表明了时代变迁的必然。

D.儿子收购锅为老罗头治病本是尽孝,却由于好事者的闲聊,老罗头急火攻心一命呜呼,小说借此表明了人言可畏。

3.小说以“手艺”命名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欣赏和珍惜

【答案】

1.①表现儿子的孝顺,凸显老罗头视手艺如生命的形象。②推动了老罗头在儿子收购锅后病好这一情节的发展,同时为老罗头得知真相而倒下埋下伏笔,使文章更有波澜。(5分)(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回答问题,要注重把握这一情节在人物刻画、情节结构等方面的作用。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分析,这些内容表现了儿子的孝顺和老罗头对自己手艺的看重等;从情节结构的角度分析,这个情节为后文老罗头听到人们的议论而倒下埋下伏笔。

2.D【解析】D项,“表明了人言可畏”属于臆断。

3.①凸显人物形象。老罗头是民间手艺人,手艺是他一生的寄托,技艺高超、坚守手艺是老罗头的特点。②统领全文(或:以“手艺”为线索),使情节更加集中。小说主要围绕老罗头补锅的手艺在时代变迁中受到冷落的现实展开。③暗示主题。小说从补锅手艺写起,引发对传统手艺的当代命运的思考。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两个关键词,一是“好处”,二是“手艺”。解答此类试题要考虑人物、结构、主题等方面的内容。题目为“手艺”,表现了老罗头对自己手艺的热爱与坚守,凸显了老罗头手艺人的形象;故事情节围绕“手艺”展开,“手艺”统领全文,所以从结构上看,“手艺”有线索的作用;小说通过写随着时代的发展老“手艺”的没落,引发人们对传统手艺命运的思考,题目有暗示主题的作用。

三、茹志鹃《静静的产院》

静静的产院

茹志鹃

人民公社成立以后,杜书记说要组织一个产院,拨给了三间房子。谭婶婶在这房子里,自己做了一张办公桌,弄来了一张高脚产床,发展了五个床位。这三间房子,再也不是普通的三间房子了,这是一所幽静整洁的产院。

如今村里张大嫂的二丫头荷妹,已在城里培训毕业,刚派到产院里工作。此刻,谭婶婶正带荷妹参观产院:有橡皮手套,各种针药,补血的,止痛的,止血的,还有几针麻醉针剂,每一样东西,都标明着产院发展的各个阶段。

“婶婶,我们在哪里洗手呢?”荷妹忽然问。

“二丫头,这里不能和城里那些大医院比。”谭婶婶有些生气了,话也加重了分量。

“婶婶,我们自己可以做土造自来水,人家托儿所都用自来水洗手了,我们产院里更需要这个。我看过了,井不远,只要墙上打一个洞……”

“荷妹,你刚来,还是看看再说吧!”谭婶婶心里有点不高兴。

可是第二天,谭婶婶回到产院,还没跨进屋子,就愣住了。办公室那雪白的墙上,已打了水桶大的一个洞,荷妹在洞边接竹管,一见谭婶婶回来,她立即欢呼起来:“谭婶婶快来看自来水!”

“自来水?对,自来水……”谭婶婶扶起一张凳子坐下,她觉得向她涌来的东西太多,她累极了。

荷妹突击了半天,料想婶婶见了一定会又惊又喜。她拭着汗,等了半天,婶婶却一声不响。她迷惘了。

荷妹收敛起笑容,认真地说道,“婶婶,乡下不是永远都是乡下,我们现在可以做到有自来水不去做,这可不是光荣,这是落后……”

“是啊!”谭婶婶答应着,心里猛地动了一下,这些话好熟啊!自己曾经说过的,三年前头,推广新法接生的时候,自己对许多人说过“又卫生,又科学”,对妇女说,对妇女的男人说,对婆婆说,对妈妈说,现在……谭婶婶看看刚做起来的自来水管,荷妹带来的氧气瓶,白色的护士帽,还有荷妹那对亮晶晶的眼睛……

仿佛有一股风暴席卷而来,它们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地向前推,向前涌。天,骤然间阴了下来,树枝在空中乱舞。恰好这时竹管已接到井边,荷妹欢呼起来,阿玲她们也拍起了巴掌,谭婶婶竭力想在这时候也找一点事来忙一忙,跑一跑,以证明自己在这里的作用,可是什么也想不起来。真奇怪,平常匆匆而过的时间,今天却拉得那么长,那么长……

“谭婶婶,彩弟要生了!”下午,一个男人气喘喘地扶着一个快临盆的产妇走来。

谭婶婶跳起来,立刻浑身来了力气,手脚也利落了,荷妹也立即丢下那些竹管跑来帮忙。彩弟迅速地被安排上了产床,产院里,一切都恢复了正常。

谭婶婶像个身经百战的老战士,有把握地守卫在被保护人的旁边。她像一个正正式式的特种兵,在自己的战斗岗位上,守候那喜悦而又紧张的一刻。现在,谭婶婶面对这一切,无论自来水管也好,荷妹那熟练准确的动作也好,心里很安然。彩弟夫妻俩,使她记起了自己过去的光荣,她在新法接生上做过的种种努力。

忽然,彩弟打了一个呵欠,迷迷糊糊地要睡了。

无论是老法、新法接生,都知道,产妇打呵欠要睡,这是一个十分头痛的现象,婴儿需要很快用钳子钳出来,不然婴儿会闷死,产妇也会有生命的威胁。

风拼命地摇撼着树枝,电灯光一动不动,更耀眼地照着雪白的产床,照着沉沉欲睡的彩弟。手术是个小手术,只需要十多分钟,可是,谭婶婶不会。她飞似地向队部办公室奔去,风掀着她的衣裳,在她耳畔呜呜地叫。去给医院打电话,这不是第一次,可是今天,谭婶婶心里刮起了大风。

电灯、电灯下面雪白的产床,床上躺着产妇,一切都如理想中那样,可是她,她只能跑来打电话,前年是这样,去年也是这样,如今有了电灯,有了汽车,有了拖拉机,可她还是这样跑来打电话,眼看着救护车把产妇从雪亮的灯光下接走,而产妇需要的,只是一次十几分钟的手术,只要拿起剪刀和钳子。谭婶婶第一次感觉到,给医院打电话,竟是一件这样难受的事。奇怪的是,自己在这以前,打过多少次这样的电话,竟然会那么心安理得。

“荷妹!”谭婶婶站住了脚,清楚地记起来了,当自己跑来打电话的时候,荷妹那张年轻的脸上,确确实实是十分镇静,并没有跑来打电话。产院有了自己的医生,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荷妹这一个年轻的医生,仿佛是在刚才那一霎间,才来到产院,才进入谭婶婶的心里。

风用一种巨大的、看不见的力量,在后推着她,拥着她,迫使她好像是脚不沾地地在向前走。

谭婶婶回到产院,荷妹正在穿一件消过毒的隔离衣,神情稍稍有些紧张,但并不慌乱。

“婶婶,我看不能等了。”荷妹急促地说道。

“快吧,孩子!”谭婶婶声音里带着无限的温存。

“荷妹,让我来学学吧!”

谭婶婶扭开自来水,又仔细地洗了手消过毒,走到产床边。

一切都如理想中一样。狂风开始畏缩退却了,夜,又恢复了她恬静的常态。马蹄钟上的时针已指向午夜十二点,这个静悄悄的产院,正走向明天——明天啊,将是一个多么灿烂、从古未有的明天!

(选自茹志娟《静静的产院》,有删改)

1.小说标题“静静的产院”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妹在洞边接竹管,一见谭婶婶回来,“立即欢呼起来:'谭婶婶快来看自来水!’”这两句表现了荷妹喜悦的心情。

B.“仿佛有一股风暴席卷而来,它们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地向前推”,写出了天气真实的变化,渲染了人物的心理。

C.“谭婶婶扭开自来水,又仔细地洗了手消过毒,走到产床边”这个举动表明谭婶婶的心里已经对新事物开始接受。

D.“正走向明天——明天啊,将是一个多么灿烂、从古未有的明天!”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妹是年轻一代的产科医生,致力改变;谭婶婶却满足现状:通过对比,表现了作者对谭婶婶的批判。

B.小说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天一夜中,人物的言谈、动作、心理等描写详略得当,重点写了谭婶婶的心理变化。

C.出色的细节描写是小说的显著特色,谭婶婶的心理变化与荷妹的思想作风都是通过一连串的细节描写来表现的。

D.小说在构思上没有设置激烈的矛盾,而是通过日常生活来表现时代潮流对人思想的影响。

4.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风”有何作用?

【答案】

1.①幽静的新生儿降生的地方;②喻指新事物、新思想悄悄诞生的地方;③新旧冲突终将平息,新时代终将到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谭婶婶在这房子里,自己做了一张办公桌,弄来了一张高脚产床,发展了五个床位。这三间房子,再也不是普通的三间房子了,这是一所幽静整洁的产院”,小说开头描绘了产院幽静整洁的环境,紧扣标题的“静”,所以“静静的产院”实指幽静的新生儿降生的地方。

小说主要写的是农村产院里发生的小事,充分地展现了谭婶婶丰富的思想情感。谭婶婶一开始自豪地介绍目前产院的情况,后来当荷妹问起“我们在哪里洗手呢”时,谭婶婶心里先是疑惑、不快,到后来看到荷妹改了自来水,内心发生了转变,到最后认可了荷妹的建议,谭婶婶的心理变化是在这个产院里发生的,所以“静静的产院”比喻新事物、新思想悄悄诞生的地方。

小说结尾写到“一切都如理想中一样。狂风开始畏缩退却了,夜,又恢复了她恬静的常态。马蹄钟上的时针已指向午夜十二点,这个静悄悄的产院,正走向明天——明天啊,将是一个多么灿烂、从古未有的明天!”这段描写了狂风退却,一切变得安静的场景,渲染了恬静的氛围,暗示了故事将向着美好、灿烂的结局发展。谭婶婶和荷妹之间的矛盾也将消失,新时代终将到来,所以“静静的产院”象征新旧冲突终将平息,新时代终将到来。

2.B【解析】B.“写出了天气真实的变化”错,这是谭婶婶的心理感受,不是真实的天气变化。

3.A【解析】A.“表现了作者对谭婶婶的批判”错,作者对谭婶婶没有批判。

4.①衬托谭婶婶内心的不安(矛盾、心理转变);②暗示(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紧张的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处“仿佛有一股风暴席卷而来,它们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地向前推,向前涌。天,骤然间阴了下来,树枝在空中乱舞”,这是在荷妹接通了自来水和谭婶婶说“婶婶,乡下不是永远都是乡下,我们现在可以做到有自来水不去做,这可不是光荣,这是落后……”后谭婶婶心理活动后加入了一段环境描写,描写了天气突然阴沉,树枝在空中乱舞,根据“谭婶婶答应着,心里猛地动了一下,这些话好熟啊!……”,可见这出关于“风”的描写是为了衬托谭婶婶内心的不安。

第二处“风拼命地摇撼着树枝,电灯光一动不动,更耀眼地照着雪白的产床,照着沉沉欲睡的彩弟。”这是在彩弟生产时打呵欠要睡时的一段环境描写,描写了大风拼命地摇撼着树枝的情景,写出风的狂大。根据“无论是老法、新法接生,都知道,产妇打呵欠要睡,这是一个十分头痛的现象,婴儿需要很快用钳子钳出来,不然婴儿会闷死,产妇也会有生命的威胁”,可见这出关于“风”的描写起到了渲染紧张氛围的作用,渲染了接生时紧张的气氛。

第三处“风掀着她的衣裳,在她耳畔呜呜地叫。去给医院打电话,这不是第一次,可是今天,谭婶婶心里刮起了大风”,这是在谭婶婶去给医院打电话的路上的一段环境描写,描写了风越来越大的场景,写出了谭婶婶内心的紧张,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同时也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文谭婶婶请荷妹接生做铺垫。

第四处“狂风开始畏缩退却了,夜,又恢复了她恬静的常态”,这是在小说结尾,一切都按照理想中的样子发展时加入了一段环境描写,描写了狂风退却,一切变得安静的场景,渲染了恬静的氛围,暗示了故事的结局。

综合以上分析,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风”的作用可从衬托谭婶婶内心的不安、暗示(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紧张的氛围角度分析。

四、温桐《最后的较量》

最后的较量

温桐

警官刘勇追赶了歹徒一个整夜,没想到最后和对手狭路相逢竟然是在林子中的这一片空地上。山高林密,在追击过程中刘勇一马当先,早已与其他警员失去了联系,因此当他与歹徒撞个正着之后,只能是双方单枪匹马地对峙。

正值黎明时分,林子间还缭绕着一团团淡淡的雾气,间隔不足二十米之处,两人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逃犯起身就跑,刘勇抢先对天鸣枪示警,警告对方“站住”。而随着这一枪打过,刘勇立即明白,枪里已经没有子弹了。

随着刘勇的这一声断喝,这个犯罪团伙头子立马像一个断了电的机器人一样凝固在了那里。但是,他却没有扔下手中的枪,而是僵直地转过身来,慢慢地举起了手中的枪,对准了刘勇,一边举枪,一边哈哈笑道:不愧是神枪手,厉害!可惜你的枪中已经没有子弹了,哈哈!”

刘勇丝毫不动声色,指向对方手枪枪口的手没有一丝颤动。就凭手中这支手枪,他可以在最大射程50米内的任何一点上,抬手间击落轻盈掠过的任何一只飞鸟。不仅公安系统,就连罪犯们内部,都公认他是神枪手,称他“枪神”。与他遭遇,是没有人敢对射的。

可是此刻,对面的悍匪却趁着刘勇枪中没了子弹,公然开始挑衅了。能让他得逞吗?望着对方有些慌乱的眼神,刘勇沉声说:“我们两人此时枪里都只剩最后一颗子弹……就较量较量枪的准头!”

“嘿嘿嘿……我可不会上当!我计算了你的子弹。你昨晚四次向天空鸣枪,两次开枪打伤我的兄弟。刚才是你的第七次开枪,那就是枪里的最后一颗子弹。嘿嘿嘿……没想到吧,枪神今天要死在我的手上啦……”

歹徒虽然满脸狰狞,眼神中却流露出一丝令人难以察觉的心虚。这都逃不过刘勇敏锐的眼光。刘勇干脆地开口:“是吗?那好,我来数一二三,一起开枪。”他的声音透着轻松和镇定,他的右臂仍然笔直而有力地高举着,黑洞洞的7.62毫米枪眼坚定地指向对方。

歹徒身子本能地向后一倾,说:“胡说!别蒙人,你的枪里根本没有子弹。”

“放下武器!这是我最后一次警告你。否则,当场击毙!”刘勇的脸庞渗透着自信的光彩,他毫不废话,一字一顿清晰地说。

人们都知道,因为百发百中,刘勇追捕逃犯时一般只射击对方的手腕、腿或其他并不致命的部位。现在他明白地宣布当场击毙,分明是只剩了最后一颗子弹的缘故。话音才落,刘勇感觉歹徒全身明显地打了一个激灵。

歹徒紧盯着刘勇,缓缓地抬起有些发抖的左手,用双手握紧那支沾着泥浆的手枪。刘勇那一双黑洞洞的眼睛直盯着他,似乎要将他吞没下去一般,歹徒几乎不敢与之对视。

歹徒岂能知道,刘勇此时已把全身的力量都灌注在自己的那双眼睛上,当公安狙击手,平时训练要“准”,实战则要“快”,这是一条铁律,必须出枪快、发射快。对射时,聚精会神、枪人合一。刘勇直视前方的眼中,此时除了持枪对立的歹徒,分明幻化出了当年军营服役时的实战情景:那次在云南边陲的缉毒伏击战,他才当兵不久,刚刚甩手射中溪边一名歹徒的小腿,稍有迟疑,比山路上另一逃犯开枪晚了一瞬,对方枪声已响,一位老战士猛地扑倒在他的肩头,为掩护他而中弹负伤。

“二!”洪亮、坚定而自信的嗓音穿透了树林,惊起了几只早醒的小鸟。孤独的警察与孤独的逃犯已经共同被逼到了角落里。

此时的刘勇,可再不想重演上一次的实战经历。他记得住歹徒开枪的次数,断定对方枪中只剩最后一颗子弹,但自己却没了子弹。眼前的局面分明就是一次轮盘赌……

在短暂的时光空隙里,刘勇已经注意到,对方枪口明显地虚晃了一下,咦,那是什么,是汗珠,是一滴汗珠正清晰地从对方的额头滑落下来。

“三!”刘勇发出了一声斩钉截铁的大喝,声震天地,一刹那,早晨的第一束阳光突然穿破云层,照亮了林间的空地。

“叭……”枪声清脆地响起,山谷震荡。

歹徒扑通一声向前栽倒……

子弹一声呼啸从刘勇的头顶飞过——面对着迎面刺来的阳光,歹徒扣动扳机时,子弹打飞了。

刘勇扔枪,迅速跃向对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反铐住对方的双手。令他吃惊的是,歹徒竟没有任何反应。当翻过来歹徒那沾着绿草露水的脸时,刘勇才发现,歹徒早已没了呼吸。

事后法医检查发现,歹徒死于过度紧张造成的大脑严重供血不足,体内应激激素分泌过多,早已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负荷,撕裂了最后一丝的生命力。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小说的标题“最后的较量”有什么内涵与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眼前的局面分明就是一次轮盘赌”的意思是面对被追击而没有退路的悍匪,警官刘勇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赌赢,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B.小说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一滴汗珠正清晰地从对方的额头滑落下来”,既表现了刘勇敏锐的观察力和悍匪的紧张,又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小说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心理,如悍匪语言中的“哈哈”“嘿嘿嘿”等内容,细腻真实地揭示出悍匪穷途末路时癫狂的心理状态。

D.小说真实地再现了人民警察与犯罪分子斗争的场景,描写生动,场景真实,最后一段的补叙内容揭示了故事的真相,烘托了人物形象。

3.小说塑造了警官刘勇的“义”“勇”的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

1.内涵:①表面上指警官史强与歹徒狭路相逢时你死我活的较量、对决;②深层指面对面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胆识与智慧的较量;勇气与信心的较量等。作用:①概括故事情节,统领全篇;②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一语双关,暗示故事的结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由表及里分析“最后的较量”的内涵,再从结构、内容、效果等方面分析作用。

“较量”字典意指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从文中来看,“较量”的双方是警官史强和歹毒,是“狭路相逢后……两个人单枪匹马地对峙”,这是表层意思。

从深层来看,警官史强面对犯罪分子,使用心理战术,智谋过人,观察敏锐,英勇无畏,代表正义;而歹徒代表邪恶。面对敌人有一颗子弹的手枪,“史强丝毫不动声色,指向对方的手枪枪口都没有一丝颤动”,这表现出史强的英勇无畏;在二人对峙的过程中,史强采用心理战术来击溃对方。“'放下武器!这是我最后一次警告你。否则,当场击毙!'史强的脸庞渗透着自信的光彩,他毫不废话,一字一顿清晰地说”,这表现出史强过人的智慧谋略,同时史强的观察力非常敏锐,如“歹徒虽然满脸狰狞,眼神中却无疑问地流露出一丝令人难以察觉的心虚。这都逃不过史强敏锐的眼光”“话音才落,史强感觉歹徒全身明显地打了一个激灵”等。那么这“较量”又是指正义力量和邪恶力量之间胆识、智慧、勇气和信心的对决。

“最后的”这个限定语具有设置悬念的作用,也暗示了故事的结局。

再看这一标题的作用,先看小说命名的方式,本文的标题“最后的较量”是一个偏正短语,“最后的较量”属于事件,其中“较量”揭示出故事的核心事件。而小说就是写警官与歹徒之间的较量对决,所以说标题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统领了全篇。从小说的内容来看,“较量”又是多方面的,有胆识与智总的较量,更有生死关头心理素质的较量。

“最后”一语双关,暗示了小说的结局。

“最后的较量”,到底谁输谁赢,标题留下了悬念,这就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A【解析】A.“一切只能听天由命”错误,文中说警官刘勇喊“二!”时“洪亮、坚定而自信的嗓音穿透了树林”,说明他的心理不是“听天由命”。

3.义:他追捕逃犯时一般只射击对方并不致命的部位。勇:①一马当先追悍匪,最后单枪匹马与悍匪对峙;②利用焊匪心虚的心理,敢于先发制人,赌对方无法一枪打中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题就人物性格特征设题,但是题干中已经明确了答题的方向是“义”和“勇”,因此只要回到文本中梳理警官刘勇的言行,筛选出能体现这两方面特征的信息。

结合“人们都知道,因为百发百中,刘勇追捕逃犯时一般只射击对方的手腕、腿或其他并不致命的部位”分析,刘勇追捕逃犯时一般只射击对方的手腕、腿或其他并不致命的部位,说明他“义”。

“勇”,结果“此时的刘勇,可再不想重演上一次的实战经历。他记得歹徒开枪的次数,断定对方枪中只剩最后一颗子弹,但自己却没了子弹。眼前的局面分明就是一次轮盘赌……”“'三!’刘勇发出了一声斩钉截铁的大喝,声震天地”“'叭……’枪声清脆地响起,山谷震荡”“刘勇扔枪,迅速跃向对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反铐住对方的双手”等分析,在与犯罪分子僵持较量的过程中,史强采用心理战术来击溃对方,敢于先发制人,大胆敢赌,赌对方无法一枪打中自己。

结合“山高林密,在追击过程中刘勇一马当先,早已与其他警员失去了联系,因此当他与歹徒撞个正着之后,只能是双方单枪匹马地对峙”等分析,在追击过程中刘勇一马当先,与其他警员失去了联系,最后单枪匹马与悍匪对峙。

五、叶圣陶《夜》

叶圣陶

一条不很整洁的里弄,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那老妇人深陷的眼眶里,红筋牵牵地,发亮;放大的瞳子注视孩子的脸,定定地,凄然失神。

近来,那孩子特别会哭,叫开了头便难得停,好比大暑天的蝉儿。老妇人百般抚慰,可是不大见效,直到他自己没了力,一壁呜咽,一壁让眼皮一会开一会闭而终于阖拢,才算收场。

今晚老妇人感到特别安慰:到这时候了,孩子的哭还不见开场,假若就这样倦下来睡着,岂不是难得的安静的一晚?然而她又感到特别不安:不晓得就将回来的阿弟怎么说法,不晓得几天来醒里梦里系念着的可怜宝贝到底有没有着落。这时候,她注视着孩子,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般迷茫的未来。她不敢再想,无聊地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甚?”“张。”大男随口回答。“不!不!”老妇人矫正他说,“我教你,大男姓孙。记着,孙,孙!”“孙。”大男并不坚持,仰起脸来看老妇人的脸,就这样学着说。

老妇人心头一阵酸。“随便哪个问你,你说姓孙,你说姓孙……”声音渐渐凄咽了。

“哇——”大男突然哭起来了。小身躯死命地挣扎,泪水淌得满脸。

老妇人知道每晚的常课又要开头,便以柔和的声音来呜他。大男照例不理睬,喉咙却张得更大了,“哇……妈妈呀……”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那一声就如一针,针针刺着自己的心。她于是站起来走,把大男横在臂弯里。从她那动作的滞钝以及步履的沉重,可见她确实有点衰老了。

搭,搭,外面有叩门声,同时,躺在跨街楼底下的那条癞黄狗汪汪地叫起来。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便匆遽地走去开门。

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连忙,轻轻地,回身把门关上,好像提防别的什么东西也乘势掩了进来。

“怎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

“唉!总算看见了。”阿弟摸着额角,颓然,像完全消失了气力。

“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心头是一种悲痛而超乎悲痛的麻麻辣辣的况味。

“阿姊,我今天遇见的那个弟兄,是一个好人。我找着了他,求他的恩典,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告诉他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是夫妻两个,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在外婆手里啼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

“他约我六点钟在某路转角等他。我自然千恩万谢,提早等着。他引着我向野里走,一路同我谈。啊——那弟兄嘴唇粘着支纸烟,一壁吸烟一壁幽幽地说,'那一天,我们那个弟兄,上头的命令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开出去。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

“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他记得清楚,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我们逐一认去,认到了,一横一竖放着,上面外国号码十七十八我识得。”

“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脸色凄惨,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一阵忿恨的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

阿弟看阿姊这样,没精没采回转头,叹着说,“我看棺木还好的,板不算薄。”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身体索索地震动,继续说,“我不想什么了,明天死好,立刻死也好。这样的年纪,这样的命!——怕什么呢!我是姓张的丈母,映川的娘,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忿恨的火差不多燃烧着她的全体,语声毫无顾忌地哀厉而响亮。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给年青的女儿女婿报仇!”

阿弟听呆了,怀着莫名的恐惧,伸手掏衣袋。“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字条拿出来了,是撕破了的一个联珠牌卷烟匣子,反面写着八分潦草的一行铅笔字。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像嗜书者想把书完全吞下去那样地专凝。但她并不识字。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较快。她已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了。

“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四日作毕

【注释】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本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

1.小说以“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试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绘了一幅凄凉惨淡的暗夜图,暗示了老妇人与孩子的生存环境之恶劣。

B.老妇人告诉大男说自己姓孙,而且反复强调,是怕孩子时间一久忘了自己的姓氏。

C.“眼眶里亮着仅有的泪”“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这样的细节描写表明老妇人愤怒,意欲报仇雪恨。

D.小说多次提到大男哭,而且两次写他哭着喊“妈妈呀……”,使情节前后连贯,相互呼应,真实自然,小说的结构因此显得很严谨。

3.小说中多次提到“字条”,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情节和人物两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

1.小说以“夜”为标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同时也为小说奠定悲伤凄凉的感情基调;具有象征意义:统治者凶狠异常,整个社会还处在黑暗残暴的统治之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把握标题的内容,了解命名的方式。“夜”是以故事发生的背景作为标题,从文中来看,老妇人看护孩子,在静夜守候阿弟回来说明情况,老妇人决定承担抚育孩子的责任,这些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夜晚,所以这一标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同时夜晚的模糊惨淡给小说奠定了悲伤凄凉的感情基调。

接着要思考标题的深层内涵。结合注释“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本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和文中映川夫妻被残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残暴凶狠,所以这“夜”也象征了当时的黑暗的社会环境。

2.B【解析】B.“是怕孩子时间一久忘了自己的姓氏”错误,由文中“我是姓张的丈母”“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可知,孩子应姓张,反复告诉大男说自己姓孙是害怕孩子透露出真实姓氏而惹祸上身。

3.情节上:字条的出现,增加了情节,使小说内容更趋丰富。同时,它最终促成了老妇人思想的转变,使她由悲伤、愤怒转而为要坚定地抚育烈士的后代。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字条中的“无所恨”表现了革命者的信仰坚定、视死如归,阿弟对“无所恨”感到奇怪,表现了他对革命者的不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作用的能力。

首先要找出有关字条的内容,然后从情节、形象方面分析作用。

字条上写的是“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意思是我们现在死去,没有遗憾,请好好教育大男,大男就是我们,大男好,就如我们没有死。女儿女婿这些革命者对于死亡没有遗憾,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信仰是正确的,为信仰而死心甘情愿,表现了革命者的信仰坚定,视死如归。而阿弟对于他们的“无所恨”感到奇怪,“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这表明阿弟对于革命者的行为是不理解的。这是形象上的作用。

接着分析情节上的作用。从上文来看,老妇人对于女儿女婿的死亡感到悲伤,对于他们的被杀害感到愤怒,“忿恨的火差不多燃烧着她的全体,语声毫无顾忌地哀厉而响亮”,而知道字条的内容后,老妇人“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她已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了”,决定要承担起抚育烈士后代的责任,字条的出现促进了老妇人思想的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让小说的内容更为丰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说百练:静静的产院(茹志鹃)
刘勇||一生平安
“狗娃”
杨志君|论茹志鹃早期小说的叙事特征
狗 娃
德坤小说//姥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