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用)王愿坚《亲人(节选)》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亲人(节选)

王愿坚

离下班的时间还有半个多钟头,桌角上的电话铃突然急骤地响起来。曾司令员放下手里的红铅笔,伸手抓起听筒。

电话是从将军的宿舍里打来的。公务员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说:“首长,你的父亲来了!”父亲?将军不由得心里一震:“噢,他果然来了!”

象一块石子投进湖水里,将军那平静而专注的心情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搅乱了,脑子里老是在翻腾着一句话:“他来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使将军困扰了差不多快半年了。今年五月间,他突然接到了一封报社转来的一位江西农民写的信。他疑惑地把信拆开来,在信的开头,紧接着他的名字后面是四个粗黑的大字:“吾儿见字....”当时,司令员曾哈哈大笑着向政委说:“看,来认我做儿子了!…..”

但是,当他继续读着信的内容的时候,他那开朗的笑容却被紧蹙的双眉代替了。信上写着:.....五年以前,白杨樟的广善回家了,他说你早就不在了,在过大草地的时候牺牲了。我难过,哭了一场又一场。可我又不信你会死。……前天听人说你在报上发表讲话了。天下重名重姓的人不少,可不能那么巧……我给你写这封信,要是你是我的儿子,就给我来信,你要不是我的儿子.....”

显然,这位老人是错认人了。他按照老人来信的地址,写了一封信寄到县的民政科去查问。他那个和将军同名的儿子是一九三一年参加红军的,据调查,确实在过草地时牺性了。

接到信的当天晚上,将军伏在桌上给老人写信了。他写了扯,扯了写。直到夜里一点多钟,当他在信的开头写下了“父亲大人”四个字,他才觉得自己的感情才能顺畅地表达出来。他写好了信,亲自跑到邮局去装上二十元钱的汇票,把信发出去了。

当将军发信回来,公务员赵振国就忍不住悄悄地把这消息告诉了汽车司机老韩:“人家认儿认女,可咱首长,高高兴兴地认了个老爷子!”

其实,将军早就失去了父亲。早在二十多年以前,国民党军队向苏区进行四次“围剿”的时候,老人家就被害死在村南那道长满榕树的山坳里了。那么,老人的儿子呢?将军的思绪不由得转到过去那些在他身边倒下的战友上。他呆呆地望着窗前那棵老槐树沉思起来。也许老人的儿子是当年的四班长曾庆良?他是在掩护部队渡湘江时牺牲的。或者是四连指导员曾育才?他是过大雪山抢救一个挑夫时掉下山沟去了……这些同志并不和他同名,可是不知怎的,他却总想把他们和这位老人联在一起......

将军眼前慢慢地幻化成了一片茫茫的绿野。那是大草地,到处是腐烂的水草、污泥,一汪汪的水潭,水面上浮泛着一串串黄绿色的水泡。他掉队了,正忍受着难耐的饥饿在蹒跚地走着,突然,脚下一软,一条腿陷下去了,他拼命一挣扎,另一条腿又陷了下去。整个身子在向下沉,水,淹过了大腿,淹上了肚子…...就在这时,一支枪托平伸在他的脸前。接着一个人用沙哑的嗓子喊,“快,快躺下,往外滚!”他连忙躺倒下来,就在这一瞬间他认出那人是六班的战士曾令标。借着这拖曳的力量,他滚出了烂泥。等他在一块硬实的泥堆上站起身,就看见曾令标因为全身用力,早已深深地陷进泥里,他惊叫一声:“老曾……”慌忙摘下肩上的枪,已经来不及了。曾令标一声“再见”还没说完就沉进了泥水里,水面上只留下一只手高擎着步枪,枪筒上挂着半截米袋子。旁边一串水泡和一顶缀着红星的军帽在浮动着…...

“我这条命是战友给的呵!”从那个难忘的日子起到现在,无论是战斗、工作还是学习,将军总是严格地警醒着自己:“多干些!再多干些!”现在他却突然发现,这些还不就是一切,只要有可毛,他似乎还应该担负起另一项义务。

“要使这位失去唯一儿子的老人得到安慰,唯一的办法是还给他一个儿子!那怕是暂时的也于!”就怀着这种复杂的感情,将军写下了那封回信。

这以后,将军就成了赡养和安慰这位老人的亲人。每月,当他发下薪金的时候,不管工作有多忙,将军总要挤出一个夜晚用在写“家信”上。慢慢地,将军惊奇地发现,随着一封封信的往来,也和老人的心在一天天靠近,这陌生的老人简直已经成了他的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了。每当天气凉了,他就会告诉爱人高玫:“给老人织件毛衣吧?还得弄双毛袜子去!”每当家里谁伤风感冒了,他也会忙着写封信向老人问候……而老人的来信中流露出的每一点愉快的表示,将军也感到极大的快乐。

尽管这样,但将军却仍然暗暗不安,生怕书信中哪一个字会露了马脚,被老人发觉。特别是二月“父亲”来信说要来北京看望“儿子”的时候,他更加不安起来。他曾经连着写了两封信,要求老人不要来……并且肯定地告诉“父亲”:只要他工作一空,他会带着小孙孙去看他的。可是,毕老将军对这位老人思念儿子的心情体察得还不够周到,现在,老人竟不顾“儿子”的种种劝阻,还是来了。

“现在,可怎么办呢?”将军苦苦地思索着。直到下班铃响了,他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还没有找出答案。

汽车迎着晚霞,在秋风里平稳地驶着。将军怔怔地望着车窗外缓缓逝去的梧桐树,忽然欠起身:“开得太快了!”他觉得这些树向后退得太快,简直象一株株倒下来似的。

司机老韩笑着扭头望了司令员一眼:“不快呀!”说着,用指甲轻轻地敲了敲速度表。表针正在“20”和“40”之间微微颤动着。“慢点,再慢一点!”他实在希望慢一点到达宿舍,好让自己有时间再把这件事想一想。

车子渐渐驶近宿舍,将军怀着激动而又多少有些惴惴不安的心情,跨上楼、轻轻地推开了房门……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军给老人写信时,写了扯,扯了写,直写到夜里一点多钟,可见思想斗争之激烈。

B.小说写牺牲的曾庆良、曾育才等人,暗示为了革命的胜利,许多“父亲”痛失了亲子。

C.曾将军反复劝阻老人不要来北京,是担心老人来了之后会识破他冒充其儿子的身份。

D.回家时车速在“20”和“40”之间,将军还要老韩再开慢点,是因为他不敢面对老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回忙将军的父亲在国民党围剿苏区时被害死,以及自己过草地时陷入沼泽被救的情形,都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

B、小说叙写赵振国把将军回信认父亲的消息告诉汽车司机老韩一事,从侧面烘托将军对牺牲多年的父亲的思念之情。

C.“书信”是将军和“父亲”情感的纽带,把素不相识的两个家庭联系起来,表达了对超越血缘的阶级友爱的赞美。

D.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手法,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将军重情重义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8.有人评论: 王愿坚在历史故事中,在现实生活里,特别善于捕捉那些闪光的、高含量的细微处,一旦得到就精心放置在他的作品中,就能充分表现人物所闪耀出的精神光芒。请结合文本简析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9.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6.(3分)D(D项错在“将军不敢面对老人”。根据文中内容,是将军得知老人到来时还没有想好应对的办法,内心激动而不安。)

7.(3分)C(A项错在“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这些内容是作者艺术性的加工,而不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B项错在“将军对牺牲多年的父亲的思念之情”,应是侧面烘托出将军对失去儿子的烈属的关爱;D项错在肖像描写,作品没有使用此手法塑造将军。)

8.(4分)

①小说叙写将军初次给老人回信就寄上二十元钱的汇票,体现了将军对烈士遗属的关爱。

②小说写曾庆良掩护部队渡湘江而牺牲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为集体利益而自我牺牲精神。

③小说通过曾育才救挑夫和曾令标救将军的行为,体现了战争年代红军战士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④小说以将军叮啊爱人给老人织毛衣、弄袜子以及写信问候“父亲”的细节,表现将军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

①运用了倒叙手法。通过倒叙写将军收信、写信的情节,把人物置身于富有戏剧性的冲突之中,吸引读者,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

②运用了插叙手法。通过插叙父亲被害、战友牺牲之事,交代了将军情感转变的原因,丰富了作品内容,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救人的精神,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③运用了张弛结合的叙事节奏。在叙述的节奏上,有“渡湘江”“过草地”时战士自我牺牲、舍己救人的概括叙述,也有对将军过草地被救过程的详细描写,快慢交织的叙事速度使得小说引人入胜。

④采用回忆与现实交织的叙事安排。补足了故事的相应背景,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突出了主题。

⑤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深入展示了将军的内心活动,表现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⑥采用戛然而止的结尾方式。末尾以将军带着复杂的心情“跨上楼,轻轻地推开了房门”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使文章富有张力,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⑦小说以“信”为叙事线索。小说通过“信”这一线索贯穿了“寻亲”“认亲”的情节脉络,也承载了将军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的缘由和小说的主题。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亲人(节选)
王愿坚
离下班的时间还有半个多钟头,桌角上的电话铃突然急骤地响起来。曾司令员放下手里的红铅笔,伸手抓起听筒。
电话是从将军的宿舍里打来的。公务员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说:首长,你的父亲来了!父亲?将军不由得心里一震:噢,他果然来了!
像一次石子投进湖水里,将军那平静而专注的心情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搅乱了,脑子里老是在翻腾着一句话:他来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使将军困扰了差不多快半年了。去年五月间,他突然接到了一封报社转来的一位江西农民写的信。他疑惑地把信拆开来,在信的开头,紧接着他的名字后面是四个粗黑的大字:吾儿见字……当时,司令员曾哈哈大笑着向政委说:看,来认我做儿子了!……
但是,当他继续读着信的内容的时候,他那开朗的笑容却被紧蹙的双眉代替了。信上写着:……五年以前,白杨樟的广善回家了,他说你早就不在了,在过大草地的时候牺牲了。我难过,哭了一场又一场。可我又不信你会死。……前天听人说你在报上发表讲话了。天下重名重姓的人不少,可不能那么巧……我给你写这封信,要是你是我的儿子,就给我来信,你要不是我的儿子……
显然,这位老人是错认人了。他按照老人来信的地址,写了一封信寄到县的民政科去查问。他那个和将军同名的儿子是一九三一年参加红军的,据调查,确实在过草地时牺牲了。
接到信的当天晚上,将军伏在桌上给老人写信了。他写了扯,扯了写。直到夜里一点多钟,当他在信的开头写下了父亲大人四个字,他才觉得自己的感情才能顺畅地表达出来。他写好了信,亲自跑到邮局去装上二十元钱的汇票,把信发出去了。
当将军发信回来,公务员赵振国就忍不住悄悄地把这消息告诉了汽车司机老韩:人家认儿认女,可咱首长,高高兴兴地认了个老爷子!
其实,将军早就失去了父亲。早在二十多年以前,国民党军队向苏区进行四次围剿的时候,老人家就被害死在村南那道长满榕树的山坳里了。那么,老人的儿子呢?将军的思绪不由得转到过去那些在他身边倒下的战友上。他呆呆地望着窗前那棵老槐树沉思起来。也许老人的儿子是当年的四班长曾庆良?他是在掩护部队渡湘江时牺牲的。或者是四连指导员曾育才?他是过大雪山抢救一个挑夫时掉下山沟去了……这些同志并不和他同名,可是不知怎的,他却总想把他们和这位老人联在一起……
将军眼前慢慢地幻化成了一片茫茫的绿野。那是大草地,到处是腐烂的水草、污泥,一汪汪的水潭,水面上浮泛着一串串黄绿色的水泡。他掉队了,正忍受着难耐的饥饿在蹒跚地走着,突然,脚下一软,一条腿陷下去了,他拼命一挣扎,另一条腿又陷了下去。整个身子在向下沉,水,淹过了大腿,淹上了肚子……就在这时,一支枪托平伸在他的脸前。接着一个人用沙哑的嗓子喊,快,快躺下,往外滚!他连忙躺倒下来,就在这一瞬间他认出那人是六班的战士曾令标。借着这拖曳的力量,他滚出了烂泥。等他在一块硬实的泥堆上站起身,就看见曾令标因为全身用力,早已深深地陷进泥里,他惊叫一声:老曾……慌忙摘下肩上的枪,已经来不及了。曾令标一声再见还没说完就沉进了泥水里,水面上只留下一只手高擎着步枪,枪筒上挂着半截米袋子。旁边,一串水泡和一顶缀着红星的军帽在浮动着……
我这条命是战友给的呵!从那个难忘的日子起到现在,无论是战斗、工作还是学习,将军总是严格地警醒着自己:多干些!再多干些!现在他却突然发现,这些还不就是一切,只要有可能,他似乎还应该担负起另一项义务。
要使这位失去唯一儿子的老人得到安慰,唯一的办法是还给他一个儿子!哪怕是暂时的儿子!就怀着这种复杂的感情,将军写下了那封回信。
这以后,将军就成了赡养和安慰这位老人的亲人。每月,当他发下薪金的时候,不管工作有多忙,将军总要挤出一个夜晚用在写家信上。慢慢地,将军惊奇地发现,随着一封封信的往来,他和老人的心在一天天靠近,这陌生的老人简直已经成了他的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了。每当天气凉了,他就会告诉爱人高玫:给老人织件毛衣吧?还得弄双毛袜子去!每当家里谁伤风感冒了,他也会忙着写封信向老人问候……而老人的来信中流露出的每一点愉快的表示,将军也感到极大的快乐。
尽管这样,但将军却仍然暗暗不安,生怕书信中哪一个字会露了马脚,被老人发觉。特别是二月父亲来信说要来北京看望儿子的时候,他更加不安起来。他曾经连着写了两封信,要求老人不要来……并且肯定地告诉父亲:只要他工作一空,他会带着小孙孙去看他的。可是,毕竟将军对这位老人思念儿子的心情体察得还不够周到,现在,老人竟不顾儿子的种种劝阻,还是来了。
现在,可怎么办呢?将军苦苦地思索着。直到下班铃响了,他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还没有找出答案。
汽车迎着晚霞,在秋风里平稳地驶着。将军怔怔地望着车窗外缓缓逝去的梧桐树,忽然欠起身:开得太快了!他觉得这些树向后退得太快,简直像一株株倒下来似的。
司机老韩笑着扭头望了司令员一眼:不快呀!说着,用指甲轻轻地敲了敲速度表。表针正在“20”“40”之间微微颤动着。
慢点,再慢一点!他实在希望慢一点到达宿舍,好让自己有时间再把这件事想一想。
车子渐渐驶近宿舍,将军怀着激动而又多少有些惴惴不安的心情,跨上楼,轻轻地推开了房门……
【注】小说有删改,故事后续:老人赶到北京和儿子团聚,因其眼睛在战争中受重创,加上时隔二十六载,他并未识破事情真相,血缘亲情在伪装下得以延续,小说在大团圆中结束。王愿坚(1929—1991125日),中国电影编剧、作家、战地记者。作品《党费》入选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给老人回信,从一开始的写了扯,扯了写到后来的顺畅地表达出来,反映了他的内心从犹豫不决变得坚定不移。
B.将军在过大草地时被老人儿子曾令标舍命相救而一直心怀愧疚、感激,所以不仅多干工作,还承担起冒充老人儿子回信的义务。
C.小说叙写曾庆良、曾育才等人为救助他人而牺牲自己的事件,暗示有千千万万个父亲为了革命的胜利,痛失了儿子
D.无论是每月写信、寄钱,还是织毛衣、送毛袜,以及多次要求老人不要来,都表明了将军已经将老人当做了自己的亲生父亲。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手法,生动传神地塑造了重情重义的将军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B.小说叙写赵振国把将军回信认父亲的消息告诉汽车司机老韩一事,从侧面烘托将军对牺牲多年的父亲的思念之情。
C.小说回忆将军的父亲在国民党围剿苏区时被害死,以及自己过草地时陷入沼泽被救的情形,都是对真实历史的再现。
D.小说以亲人为题,将两个失去亲人的陌生人联系起来,用反语的手法歌颂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军民友爱真情。
8.从素不相识,到情同父子,将军对待父亲的态度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请加以梳理概括。

9.俄国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曾经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请你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



亲人(节选)
王愿坚
离下班的时间还有半个多钟头,桌角上的电话铃突然急骤地响起来。曾司令员放下手里的红铅笔,伸手抓起听筒。
电话是从将军的宿舍里打来的。公务员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说:首长,你的父亲来了!父亲?将军不由得心里一震:噢,他果然来了!
像一次石子投进湖水里,将军那平静而专注的心情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搅乱了,脑子里老是在翻腾着一句话:他来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使将军困扰了差不多快半年了。去年五月间,他突然接到了一封报社转来的一位江西农民写的信。他疑惑地把信拆开来,在信的开头,紧接着他的名字后面是四个粗黑的大字:吾儿见字……当时,司令员曾哈哈大笑着向政委说:看,来认我做儿子了!……
但是,当他继续读着信的内容的时候,他那开朗的笑容却被紧蹙的双眉代替了。信上写着:……五年以前,白杨樟的广善回家了,他说你早就不在了,在过大草地的时候牺牲了。我难过,哭了一场又一场。可我又不信你会死。……前天听人说你在报上发表讲话了。天下重名重姓的人不少,可不能那么巧……我给你写这封信,要是你是我的儿子,就给我来信,你要不是我的儿子……
显然,这位老人是错认人了。他按照老人来信的地址,写了一封信寄到县的民政科去查问。他那个和将军同名的儿子是一九三一年参加红军的,据调查,确实在过草地时牺牲了。
接到信的当天晚上,将军伏在桌上给老人写信了。他写了扯,扯了写。直到夜里一点多钟,当他在信的开头写下了父亲大人四个字,他才觉得自己的感情才能顺畅地表达出来。他写好了信,亲自跑到邮局去装上二十元钱的汇票,把信发出去了。
当将军发信回来,公务员赵振国就忍不住悄悄地把这消息告诉了汽车司机老韩:人家认儿认女,可咱首长,高高兴兴地认了个老爷子!
其实,将军早就失去了父亲。早在二十多年以前,国民党军队向苏区进行四次围剿的时候,老人家就被害死在村南那道长满榕树的山坳里了。那么,老人的儿子呢?将军的思绪不由得转到过去那些在他身边倒下的战友上。他呆呆地望着窗前那棵老槐树沉思起来。也许老人的儿子是当年的四班长曾庆良?他是在掩护部队渡湘江时牺牲的。或者是四连指导员曾育才?他是过大雪山抢救一个挑夫时掉下山沟去了……这些同志并不和他同名,可是不知怎的,他却总想把他们和这位老人联在一起……
将军眼前慢慢地幻化成了一片茫茫的绿野。那是大草地,到处是腐烂的水草、污泥,一汪汪的水潭,水面上浮泛着一串串黄绿色的水泡。他掉队了,正忍受着难耐的饥饿在蹒跚地走着,突然,脚下一软,一条腿陷下去了,他拼命一挣扎,另一条腿又陷了下去。整个身子在向下沉,水,淹过了大腿,淹上了肚子……就在这时,一支枪托平伸在他的脸前。接着一个人用沙哑的嗓子喊,快,快躺下,往外滚!他连忙躺倒下来,就在这一瞬间他认出那人是六班的战士曾令标。借着这拖曳的力量,他滚出了烂泥。等他在一块硬实的泥堆上站起身,就看见曾令标因为全身用力,早已深深地陷进泥里,他惊叫一声:老曾……慌忙摘下肩上的枪,已经来不及了。曾令标一声再见还没说完就沉进了泥水里,水面上只留下一只手高擎着步枪,枪筒上挂着半截米袋子。旁边,一串水泡和一顶缀着红星的军帽在浮动着……
我这条命是战友给的呵!从那个难忘的日子起到现在,无论是战斗、工作还是学习,将军总是严格地警醒着自己:多干些!再多干些!现在他却突然发现,这些还不就是一切,只要有可能,他似乎还应该担负起另一项义务。
要使这位失去唯一儿子的老人得到安慰,唯一的办法是还给他一个儿子!哪怕是暂时的儿子!就怀着这种复杂的感情,将军写下了那封回信。
这以后,将军就成了赡养和安慰这位老人的亲人。每月,当他发下薪金的时候,不管工作有多忙,将军总要挤出一个夜晚用在写家信上。慢慢地,将军惊奇地发现,随着一封封信的往来,他和老人的心在一天天靠近,这陌生的老人简直已经成了他的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了。每当天气凉了,他就会告诉爱人高玫:给老人织件毛衣吧?还得弄双毛袜子去!每当家里谁伤风感冒了,他也会忙着写封信向老人问候……而老人的来信中流露出的每一点愉快的表示,将军也感到极大的快乐。
尽管这样,但将军却仍然暗暗不安,生怕书信中哪一个字会露了马脚,被老人发觉。特别是二月父亲来信说要来北京看望儿子的时候,他更加不安起来。他曾经连着写了两封信,要求老人不要来……并且肯定地告诉父亲:只要他工作一空,他会带着小孙孙去看他的。可是,毕竟将军对这位老人思念儿子的心情体察得还不够周到,现在,老人竟不顾儿子的种种劝阻,还是来了。
现在,可怎么办呢?将军苦苦地思索着。直到下班铃响了,他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还没有找出答案。
汽车迎着晚霞,在秋风里平稳地驶着。将军怔怔地望着车窗外缓缓逝去的梧桐树,忽然欠起身:开得太快了!他觉得这些树向后退得太快,简直像一株株倒下来似的。
司机老韩笑着扭头望了司令员一眼:不快呀!说着,用指甲轻轻地敲了敲速度表。表针正在“20”“40”之间微微颤动着。
慢点,再慢一点!他实在希望慢一点到达宿舍,好让自己有时间再把这件事想一想。
车子渐渐驶近宿舍,将军怀着激动而又多少有些惴惴不安的心情,跨上楼,轻轻地推开了房门……
【注】小说有删改,故事后续:老人赶到北京和儿子团聚,因其眼睛在战争中受重创,加上时隔二十六载,他并未识破事情真相,血缘亲情在伪装下得以延续,小说在大团圆中结束。王愿坚(1929—1991125日),中国电影编剧、作家、战地记者。作品《党费》入选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给老人回信,从一开始的写了扯,扯了写到后来的顺畅地表达出来,反映了他的内心从犹豫不决变得坚定不移。
B.将军在过大草地时被老人儿子曾令标舍命相救而一直心怀愧疚、感激,所以不仅多干工作,还承担起冒充老人儿子回信的义务。
C.小说叙写曾庆良、曾育才等人为救助他人而牺牲自己的事件,暗示有千千万万个父亲为了革命的胜利,痛失了儿子
D.无论是每月写信、寄钱,还是织毛衣、送毛袜,以及多次要求老人不要来,都表明了将军已经将老人当做了自己的亲生父亲。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手法,生动传神地塑造了重情重义的将军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B.小说叙写赵振国把将军回信认父亲的消息告诉汽车司机老韩一事,从侧面烘托将军对牺牲多年的父亲的思念之情。
C.小说回忆将军的父亲在国民党围剿苏区时被害死,以及自己过草地时陷入沼泽被救的情形,都是对真实历史的再现。
D.小说以亲人为题,将两个失去亲人的陌生人联系起来,用反语的手法歌颂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军民友爱真情。
8.从素不相识,到情同父子,将军对待父亲的态度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请加以梳理概括。
9.俄国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曾经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请你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



6B 7C    8刚读来信时,哈哈大笑,不以为意。
了解情况后,谨慎对待,对于如何处理犹豫不决。
回忆革命后,坚定选择,下决心认下这个父亲,给他安慰。(由就怀着这种复杂的感情,将军写下了那封回信可知,回忆之后才写下第一封回信。)
多次通信后,心在靠近,赡养安慰,体贴入微。 9.(1)源于生活(取材于客观真实)
革命年代中华儿女舍生忘死的行为(父亲失去儿子,儿子失去父亲,很是平常);军民家亲的良好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善良真情和相互取暖的真实需求。
2)高于生活(选材后经过加工和提炼)
结构精巧:以书信串联起两个同姓陌生人,并开启将军对革命的回忆,巧合带来大圆满结局。
主题情感:淡化战争的血腥和残酷,抓住其中的人性真情,情感细腻,温馨感人。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老人儿子曾令标错,文中并未确定曾令标是老人的儿子。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小说运用了……肖像等描写手法错,我这条命是战友给的呵是将军的心理描写,忽然欠起身:'开得太快了’”是对将军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文中没有肖像描写。
B.“侧面烘托……思念之情错,应是侧面烘托出将军对失去儿子的烈属的关爱
D.“用反语的手法错,小说以亲人为题,将两个失去亲人的陌生人联系起来,这并非反语的手法。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
司令员曾哈哈大笑着向政委说……”可见,刚读来信时,哈哈大笑,不以为意。
接到信的当天晚上,将军伏在桌上给老人写信了。他写了扯,扯了写可见,了解情况后,谨慎对待,对于如何处理犹豫不决。
“'要使这位失去唯一儿子的老人得到安慰,唯一的办法是还给他一个儿子!哪怕是暂时的儿子!就怀着这种复杂的感情,将军写下了那封回信可见,回忆革命后,坚定选择,下决心认下这个父亲,给他安慰,于是写下第一封回信。
这以后,将军就成了赡养和安慰这位老人的亲人。每月,当他发下薪金的时候……”“将军惊奇地发现,随着一封封信的往来,他和老人的心在一天天靠近,这陌生的老人简直已经成了他的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了。每当天气凉了,他就会告诉爱人高玫:'给老人织件毛衣吧?还得弄双毛袜子去!每当家里谁伤风感冒了,他也会忙着写封信向老人问候……”可见,多次通信后,心在靠近,赡养安慰,体贴入微。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源于生活,即取材于客观真实
他那个和将军同名的儿子是一九三一年参加红军的,据调查,确实在过草地时牺牲了”“也许老人的儿子是当年的四班长曾庆良?他是在掩护部队渡湘江时牺牲的。或者是四连指导员曾育才?他是过大雪山抢救一个挑夫时掉下山沟去了……”“其实,将军早就失去了父亲可见,革命年代中华儿女舍生忘死的行为(父亲失去儿子,儿子失去父亲,很是平常);
这以后,将军就成了赡养和安慰这位老人的亲人可见,军民家亲的良好关系;
要使这位失去唯一儿子的老人得到安慰,唯一的办法是还给他一个儿子!哪怕是暂时的儿子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善良真情和相互取暖的真实需求。
高于生活,即选材后经过加工和提炼
本文结构精巧,以老人的来信和将军的回信串联起两个同姓陌生人,并开启将军对革命的回忆,如将军眼前慢慢地幻化成了一片茫茫的绿野。那是大草地,到处是腐烂的水草、污泥,一汪汪的水潭……”巧合带来大圆满结局。
从文章主题和情感来看,作者淡化战争的血腥和残酷,抓住其中的人性真情,如老人对儿子的期盼可我又不信你会死。……前天听人说你在报上发表讲话了。天下重名重姓的人不少,可不能那么巧……”以及将军的回信写有父亲大人四个字,都体现了文章的情感细腻,温馨感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洪侠|漫长的寻亲
这位美女作家为了谁终身不嫁?又为何在生日当天谜一般死去?
回忆我为社员代笔写信
父亲是本书,(也许你的父亲还年轻,但他同样需要关爱)
怀念写信的日子
徐志摩儿子列出三大理由拒绝陆小曼与父亲合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