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霸题库|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鉴赏分类阅读:边塞征戍系列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战城南①(节选)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②,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注】①《战城南》是一首为战场上的阵亡者而作的汉乐府民歌。②梁筑室:梁指桥梁,室指营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突出战场的荒凉。

B.勇士战死,但疲惫的战马仍然徘徊悲鸣在死者身旁,画面以静显动,更显出死寂。

C.战争不但阻碍了南北交通,而且破坏了农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深重灾难。

D.这首诗表达了对死难将士的同情、对百姓的哀怜,同时也对战争进行了有力控诉。

2.这首乐府诗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其二)

杨素①

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

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

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

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

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

【注】①杨素: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本诗作于隋朝建立后,诗人抗击突厥,战功显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出塞”为题写自身出塞征战感受,是唐边塞诗的重要内容。这首诗歌可谓开启盛唐边塞诗派先河。

B.诗歌五到十二句抚今追昔,描写古战场的萧瑟,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生灵涂炭的担忧和对治世良臣的渴望。

C.十三、十四句中的交河、阴山都是抗击匈奴的古战场,诗句在时空转换中凝练地展现了军旅生活的动荡。

D.诗歌前四句写诗人出塞的原因、出塞路途的遥远,“握手”即“携手”,指送别之地,情感激昂慷慨。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①(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②,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③。

[注]①这组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李白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②金鼓,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③楼兰,汉西域国名,楼兰王屡杀汉使,西汉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花朵。

B.折柳即《折杨柳》曲,第三句表面上写遍地闻笛,实际上意谓眼前无柳可折。

C.花明柳暗代表的是春天的景色,既“无花”也无柳,所以诗人说“春色未曾看”。

D.战士白天在鼓声中与敌人激战,晚上抱着马鞍睡觉是为了放松心情,蓄积力量。

2.有评论认为,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陇头水①

陆游

陇头十月天雨霜,壮士夜挽绿沉枪。

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成行。

我语壮士勉自强:“男儿堕地志四方。

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

“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

夜视太白收光芒②,报国欲死无战场。”

【注】①本诗是陆游所作的一首有关六盘山战地生活的诗作。②太白:即金星,古人认为金星主兵事,如太白金星荧亮,必有战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陇头在十月间就降霜了,用环境描写衬托战士戍边生活的艰苦。

B.三、四句写戍边战士夜晚睡卧,听闻陇水声,从而勾起了思乡的情愫。

C.五至八句写“我”对守边战士的勉励,好男儿当志在四方,投身战场。

D.全诗通俗晓畅,格调豪迈,与陆游诗《临安春雨初霁》风格异曲同工。

2.这首诗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误会反衬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节选)

高适

结束①浮云骏②,翩翩出从戎。

万鼓雷殷③地,千旗火生风。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④,入朝明光宫⑤。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注】①结束:装束完毕。②浮云:良马名。③殷:震动。④麒麟阁: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功臣像于该阁,以表彰他们的功勋。⑤明光官:汉代宫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就将一个装配齐备、身跨战马、奔腾如飞,即将征战疆场的勇士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B.三、四句通过夸张、比喻等手法写万鼓齐鸣、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突出了大战的激烈和唐军的英勇。

C.七、八句实写大战胜利之后,主人公的画像被悬挂在麒麟阁,得到天子特意召见,凯旋受赏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D.这首诗采用了用典、直抒胸臆等手法,语言明快而饱含情感,格调高昂,气势磅礴,意蕴深长,堪称唐代边塞诗的典范。

2.诗歌结尾两句“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是何含意?其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度破讷沙

李益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边词

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破讷沙》首句仅一个“旋”字,就让读者感受到了边地风沙来势之猛烈、迅疾。

B.置身边地,诗人遭遇了恶劣的沙尘天气,认为这是多年来边地不注意爱护草木的后果。

C.《边词》首句用“旧来”二字表明自古这里的春天都来得迟,作者对此也是早有所闻。

D.“二月垂杨未挂丝”与“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情景形成反差,而这正说明边地“春迟”。

2.同样是面对边地春迟、塞外荒寒的景象,两位诗人表达了不一样的情感,请结合这两首诗的第三、四句加以赏析。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①

[唐]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注】①唐代五原县属盐州,今为内蒙古五原。中唐时,这里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

1.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诗首联中“千里”与“片时”比照,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反衬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家的惆怅之情。

B.马诗颈联写景由远到近,“入”字写出夕照逐渐暗淡的动态过程,也表明诗人伫望之久、乡愁之深,近一步渲染出感时伤逝的情绪。

C.李诗首联中“旧是”一词说明五原这片草丰景美的土地曾被吐蕃占据,透露出诗人失而复得的欣慰,也暗含对昔日国难的感慨与忧思。

D.李诗颔联用“笳声”这一意象,蕴含着忧伤的情调,营造出悲凉的气氛,微妙地表现五原一带局势依旧紧张、边防尚未巩固的现状。

2.两首诗尾联都有“照”容颜这一细节,请结合诗歌探究这一细节意蕴的相同点。

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小出塞曲

(宋)陆游

全师出雁塞,百战运龙韬①。

金络洮州马②,珠装夏国刀。

度沙风破肉,攻垒雪平壕。

明日受降处,甲齐熊耳高③。

【注】①龙韬:泛指兵书。②洮州马:宋时由洮州输入蕃马。③熊耳高:典出《汉书·刘盆子传》,意指敌人脱下的铠甲堆集高如熊耳山。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本诗写法特点的一项是(       )

A.巧用比兴            B.虚实相生            

C.时空转换            D.起承转合

2.本诗描绘了一场全景式的战斗过程,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听觉角度写边塞的凄凉:戍楼上更鼓响起,边城开始宵禁,路上已没有行人;秋天的边地传来孤雁的哀鸣。

B.颔联写景由实到虚:白露已至,放眼看去,眼前的霜露开始变白;遥想那故乡的月亮,应当分外地明亮。

C.颈联的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两句写得伤心折肠,折射出战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

2.“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和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燕歌行(节选)

庾信

代北云气昼昏昏,千里飞蓬无复根。

寒雁邕邕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

晋阳山头无箭竹,疏勒城中乏水源。

属国征戍久离居,阳关音信绝能疏。

愿得鲁连飞一箭①,持寄思归燕将书。

【注】相传战国时,燕占齐国聊城,齐将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乃修书系箭上射入城中,燕将自杀,城拔。

1.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很容易触发人们的感伤情绪,诗歌开头对秋天的环境描写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五、六句用“无箭竹”“乏水源”描绘战争条件的恶劣,意在刻画征人英勇无畏的形象。

C.诗歌结尾运用鲁仲连退敌的典故,表达了对战争早日结束,征人能够回家的殷切期盼。

D.这首诗音韵和谐富有美感。三四句使用叠词,全诗转韵与情景变换结合,流转自如。

2.有人评价庾信的诗歌“于悲感之中见风骨”。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1.B

2.①寓情于景。流水旁茂密的蒲苇、徘徊悲鸣的疲马等景物描写渲染了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②反问。“何以南”“何以北”“君何食”“安可得”连用四个反问表达对战争的控诉和巨大的悲愤;③直抒胸臆。最后四句强烈而直露的表达对“良臣”思念和对他们战死沙场一去不回的悲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以静显动,更显出死寂”错误,应该是“以动显静,更显出死寂”。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水深激激,薄苇冥冥”二句借助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清凉的河水流淌着,茫茫的蒲苇瑟瑟着,似乎在向人们哭诉着战争的灾难。“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战马身受重伤,已经不中用了,但仍然徘徊在死去的勇士身旁,悲鸣着不肯离去。表面上,是对战场上的景物作客观叙写,但这些景物,无一不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在内。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战争不仅驻把无数的兵士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而且破坏了整个社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连用四个反问,沉痛不满之情溢于言外,也隐隐包含着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从而有力地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最后四句,诗人抒发了对死难士卒的哀悼之情。“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子”和“良臣”指那些牺牲了的战士。诗人饱含感情,用一个“诚”字,倾吐了自己内心的悲痛。“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感叹战士一去不复返,语句极其沉痛,引起人莫大的悲哀。结尾二句直接抒发对那些无辜战死者的同情和惋惜,使全诗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气氛。

二、1.B

2.①“忧国不忧身”表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

②古战场的萧瑟,交河、阴山的变换表现对军旅生活动荡艰辛的感慨;

③“雁飞南入汉”“风霜久行役”表现了久戍边地的怀乡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 .“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生灵涂炭的担忧”分析错误。此诗描绘古战场,主要表现军旅生活的动荡。没有体现国家动荡、生灵涂炭。故选 B 。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诗歌的情感要通过分析诗句来总结,本诗的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诗中“忧国不忧身”一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牺牲自我的爱国奉献精神,情感豪迈。

“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荒塞空干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这几句歌抚今追昔,描写古战场的萧瑟,“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一句中,交河、阴山都是抗击匈奴的古战场,诗句在时空转换中展现了军旅生活的动荡。以上诗句表现对军旅生活动荡艰辛的感慨。

“雁飞南入汉”以南飞的雁的形象表现对中原乡土的怀念,“风霜久行役”中“久”字表现了戍边时间之长,蕴含了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

三、1.D

2.诗歌前六句全写边疆生活的艰苦,若有怨思,末两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赞美了守边将士的赤胆忠心,表达了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字与“直为”,语气斩钉截铁,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此诗点睛结穴之处。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晚上抱着马鞍睡觉是为了放松心情,蓄积力量”错误,通过“金鼓”声的“晓战”和“抱玉鞍”而眠,烘托出紧张的战斗气氛和严肃的军队纪律。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意思是“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突出戍边生活的单调、清冷,表达了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环境的苦寒中表达了诗人的怜爱之情,希望战争早日胜利,让战士早日回家团聚,以欣赏美丽的春色。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意思是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两句是说,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写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抱马鞍随时迎战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心寄战场,渴望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五、六句紧承前意,既写军旅生活的紧张。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末两句是说,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诗歌前六句全写边疆生活的艰苦,若有怨思,末两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正因为又这样一个艰苦的背景,才显示如此卓绝的精神。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表达了边塞将士的赞美了守边将士的赤胆忠心和爱国激情。结尾雄壮有力,“愿”字与“直为”,语气斩钉截铁,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此诗点睛结穴之处。

四、1.D

2.①前四句,写了诗人误解战士因厌战思乡而三更起坐,泪流成行。此为“抑”。

②中间四句,写诗人由于误解而对战士进行劝勉。

③最后四句,通过战士的回答解开了误会,战士洒泪是因为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苦于报国无门。从而反衬出戍边战士的高大形象,痛斥南宋朝廷妥协投降的行径。此为“扬”。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D.错在“与陆游诗《临安春雨初霁》风格异曲同工”,《陇头水》通俗晓畅,格调豪迈,表达了爱国主义和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而《临安春雨初霁》则是借杏花和春雨等明媚的春光来反衬自己落寞的情怀,更有“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两诗风格特征不一致。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首四句写戍边壮士难以排遣的乡愁。第一句写边地早寒,“十月天雨霜”已给诗抹上了一层哀伤的色调,制造了气氛。第二句点明所写对象身份是成边将士。诗人以一个“夜”字,隐约地表达了终夜难眠,抚枪兴叹之意,开始触及全诗主题,并由此而自然地转入三、四句“乡愁”的抒写。三、四句写战士的乡愁。写征人对故乡的思恋和由此而导发的愁绪。前四句,写了诗人误解战士因厌战思乡而三更起坐,泪流成行。此为“抑”。

“我语壮士”四句语气一转,以长者的口吻勉励战士为国立功,鼓励他们从哀伤中解脱出来。“我语”句直截了当地表达勉慰之意;“男儿”以下三句是勉慰的具体内容先指出男儿本应以天下为志,诗人从大处落笔,有意指出,为了国家民族,壮士不应割舍不断故乡之恋,家人之思。“襄尸马革固其常”,则是“志四方”的深入和具体化,以豪语激奋将士。中间四句,写诗人由于误解而对战士进行劝勉。

“生逢”四句以战士的口吻作答,表达了全诗的主题。诗指出,南宋王朝既已对敌妥约投降,成边壮士虽决心以死报国,也请缨无门,报国无路了。从内容看,已直刺当时的政治、军事的现实。“岁攀金絮输胡羌”,是说每年要用车子装了无以数计的金银丝帛,送到金人那里苟求偏安。悲叹“太白收光芒”,就是说南宋朝廷无意北伐,因此而使戍边壮士落到了报国无门的地步,所以下面就有“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感慨。这末四句既承上,对劝慰作答,又指出了将士之所以抚枪难眠,悲戚忧伤的原因。通过战士的回答解开了误会,战士洒泪是因为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苦于报国无门。从而反衬出戍边战士的高大形象,痛斥南宋朝廷妥协投降的行径。此为“扬”。

五、1.C

2.含意:古代的读书人不能明白此中的玄妙,往往因皓首穷经而嗟跎一生,最终成为一介衰翁。

思想情感:①表达了诗人对死守经书,终生研习,不能杀敌报国,最终老于牖下的平庸书生生活的不屑与惋惜。②侧面反映了诗人征战沙场,立功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实写”错误,天宝十二年,高适投笔从戎,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哥舒翰是朔方四镇节度使王忠嗣麾下与李光弼齐名的骁勇名将。同年,哥舒翰收复西河九曲,又立下赫赫战功。诗人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创作了这首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赞歌。可见,本诗是虚写。且结合注释可知,“麒麟阁”是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功臣像于该阁,以表彰他们的功勋。“明光官”是汉代宫名。而诗人所处唐朝,所以其画像是不能悬挂“麒麟阁”的。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意思是“古代的读书人不能明白此中的玄妙,往往因皓首穷经而嗟跎一生,最终成为一介衰翁。”

本诗通过对主人公勇赴沙场的壮烈行为,震天撼地的战斗经历,凯旋受赏的满腔激情的描述,表现出安边定远的远大理想,从军报国的英雄情怀,不畏边塞艰险的乐观精神。开篇二句,诗人就将一个装配齐备,身跨战马,奔腾如飞的勇士形象突兀地推到读者面前,使诗歌一开始就具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显得奇警迅猛。接着说万鼓齐鸣,犹如惊雷震天动地;千军万马,红旗飞扬,恰似烈火借助风威。然后五、六两句,感情突破陡煞的闸门,冲天而起,再奋逸响。因为直接参战的主人公,他的理想就是到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去搏击,是以“万里不惜死”的无畏追求而得到“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的最高奖赏。因此,他被这撼天动地的战斗场面鼓舞,为自己能建功立业、凯旋受赏而欣喜若狂。自然,对于皓首穷经、老于牖下的平庸书生生活,他是不屑一顾的,因而以“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这样的英雄豪语,把主人公安边定远的壮志、豪宕不羁的精神,如狂飙勃发般地倾泻出来。

综合分析可知,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死守经书,终生研习,不能杀敌报国,最终老于牖下的平庸书生生活的不屑与惋惜。同时,侧面反映了诗人征战沙场,立功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六、1.B

2.①李益诗后两句以反问句式写边地风沙之大,表达身处穷荒绝域的忧伤凄凉之情。②张敬忠诗后两句将边地和长安对照,迟来的春景也别有趣味,寓含对边地风光的欣赏(对帝京长安的思念)。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认为这是多年来边地不注意爱护草木的后果”错。“经年不省草生时”意思是在沙漠中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是诗人看到沙尘暴之后的联想。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李益诗的三四句是说不能说塞北没有春天到来,但由于遍地风沙,不见青草,纵有春天到来,一切没有变化,又从哪里看到春天呢?运用反问的形式写边地风沙之大,表达身处穷荒绝域的忧伤凄凉之情。

张敬中诗的三四句是说到五原这个地区如今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才隐约可闻,想那长安城却已是姹紫嫣红开过,花落水流红了。诗人将五原边地和长安进行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写出了边地的春景有别于长安,自有一番特殊的韵味,表达了对边地风光的欣赏,同时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七、1.B

2.相同点:①时光流逝的感伤;②容颜衰老的怅惘;③羁旅思乡的愁苦。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情和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

B.“由远到近”错;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颈联的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意思是“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为害怕容颜已变改”。诗人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尾联充溢着一种时光流逝,容颜衰老的怅惘,以及因羁旅而愁苦思乡的惆怅落寞的心绪。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意思是“这潺潺清流,恰似一面光亮的镜子,能照见人景,然而切莫照呀,如果看见自己憔悴的面容怕是要吃惊呢!”这两句直抒胸臆,收束全篇。五原饮马泉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诗人从饮马泉眼前的景色,回想到饮马泉的历经变迁,从饮马泉的历经变迁联想到自己多年从军的坎坷生涯。国势的衰颓,战乱的频繁,个人的失意,使忧国思乡的诗人在军旅中度过了大半生,消耗了美好的青春,而今面容憔悴,年华消逝。“照”字,照出了诗人的命运,国家的局势、边防的安危以及回首往事功业未成的沉痛心情。进而产生了时光流逝、容颜衰老以及羁旅思乡的愁苦。

八、1.A

2.答案示例:从军队出塞、运筹帷幄作战准备起笔,继以“洮州马”“夏国刀”写装备精良、军威强盛,再借“风破肉”“雪平壕”描写环境艰苦,从侧面写战斗激烈,最后化用“熊耳高”典故展现敌人丟盔弃甲、我方大获全胜的画面,刻画了战术高超、英勇无畏的军队群像,表达了诗人的赞美及恢复中原的渴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A.本诗未采用比兴手法,而是描写军队出塞的阵容和塞外风雪苦寒的环境,并以用典手法表达了对战争胜利的期望。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全师出雁塞,百战运龙韬”一句,先写军队出塞的事实,再赞美军队身经百战,主帅文韬武略运筹帷幄;“金络洮州马,珠装夏国刀”分别写军队所骑马匹和所携刀具均十分精良,展现出强盛军威。这些都是战前准备。

“度沙风破肉,攻垒雪平壕”写战士们穿过风沙进攻,风如刀割,攻打营垒而雪积满壕,突出塞外环境的苦寒艰难,也展现出战士们塞外战斗的艰苦激烈,是侧面描写。

“明日受降处,甲齐熊耳高”则写战争结束,获得胜利,敌人丢弃的盔甲堆集高如熊耳山,用典故刻画敌人丢盔弃甲,己方获胜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英勇作战的军队的赞美,以及渴望北伐中原取得战争胜利的心情。

九、1.A

2.①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②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③“故乡”“明月”景物词序稍作变化,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变化,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之情。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从听觉角度”错误,应是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月是故乡明”的意思是:月亮还是我自己故乡的最亮最明了。

这句也是写景,但诗人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采用移情手法,景物之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普天之下只有一轮明月,所以此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本无差别,可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诗人望月怀乡,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十、1.B

2.悲感:

①环境悲凉。诗歌一二句写绝域的昏暗苦寒,平原千里,唯见蓬草飞旋。寒雁南飞,桑叶纷落,环境萧瑟阴冷。

②情感悲凉。征人出战,条件恶劣,长久离家,音讯断绝,表达了征人思妇的愁情。

风骨:

①气势阔大。如诗中涉及的地名如“辽水”“疏勒”“阳关”等,横跨千里,区域辽阔。

②强烈的关注现实的情怀。诗人关注战争带给人民的深切苦难,对征夫思妇寄予了无限的同情,雄健慷慨。

③语言不事雕琢,朴素平实。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意在刻画征人英勇无畏的形象”错误。“晋阳”、“疏勒”二句用典,战国时期赵襄子为保卫晋阳,曾利用围植晋阳宫苑四周的荻蒿苫楚,以备足箭矢。东汉大将耿恭曾被匈奴围于疏勒城中,被壅绝水源,乃于城中穿井得水。而目前前线的景况正和它们相反,处于“无箭竹”、“乏水源”的极端困境。“无箭竹”“乏水源”意在描述战争条件的极端恶劣,为下文的思妇的直接抒情做了铺垫,没有刻画征人英勇无畏的形象。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悲感:

环境悲凉。诗起首六句,以苍莽凄怆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荒凉的边塞图。“代北云气昼昏昏”二句,写绝域的昏暗和苦寒,平原千里,唯见蓬草飞旋。“飞蓬无复根”,狂风呼啸之势可见。寒雁南飞,桑叶纷落,点明此时正是秋风萧瑟,是最容易触发人们感伤怀远的时节。自然环境如此恶劣,而前线战事更是令人担心。前线处于“无箭竹”、“乏水源”的极端困境。

情感悲凉。

“良人从役”、“妇人怨旷”。良人远戍边地属国,离居久之,音信隔绝,怎不叫人怀念!思妇在辗转忧思中忽发奇想:如果能有鲁仲连的一枝箭,为我射到边地,把亲人叫回来该有多好啊!庾信活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征人思妇的愁情。

风骨:

气势阔大。“寒雁邕邕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阳关音信绝能疏”,诗中涉及的地名如“辽水”“疏勒”“阳关”等,横跨千里,区域辽阔。

强烈的关注现实的情怀。“属国征戍久离居,阳关音信绝能疏”,良人远戍边地属国,离居久之,音信隔绝,怎不叫人怀念!诗人关注战争带给人民的深切苦难,对征夫思妇寄予了无限的同情,雄健慷慨。

语言不事雕琢,朴素平实。“愿得鲁连飞一箭,持寄思归燕将书”如果能有鲁仲连的一枝箭,为我射到边地,把亲人叫回来该有多好啊!质朴的语言写出思妇一片痴情幻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专题
2022中考语文复习考点12:古诗词鉴赏
2017中考古诗词曲鉴赏:课内诗歌阅读
古诗阅读专题
边塞诗的常见意象和主要内容思想
2009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