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题改编)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课内外词汇对比题汇编60题
【文言文阅读一】
(2022全国甲卷改编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所有试题。
齐助楚攻秦,曲沃。后秦欲齐,齐、楚交善,惠王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寡人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甚厚,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大王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此,则是北齐,西德于秦,而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烦一兵,不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士大夫皆贺,子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秦所以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必至矣。”楚王不,曰:“吾事矣!子其弭口无言,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使一将军受地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也。王不如而赂之一名都,之伐齐,是我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遂兵伐秦。秦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于陈轸,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取曲沃”与“西取由余于戎”(《谏逐客书》)中的“取”字含义不同。
B.其后秦欲伐齐“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中的“其”字含义不同。
C.“子为寡人虑之”与“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中的“为”字含义相同。
D.“张仪南见楚王”与“南取百越之地”(《过秦论》)中的“南”字用法相同。
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群臣闻见者毕贺”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中的“者”字含义不同。
B.诸士大夫皆贺”与“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中的“诸”字含义不同。
C.“而患必至也”与“不患寡而患不均”(《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D.何也”意思是为什么呢,“何”与《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何”字含义不同。
4.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其后秦欲伐齐”与“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伐”字含义不同。
B.“惠王患之”与“无敌国外患”(《孟子·告子下》)两句中的“患”字含义相同。
C.“大王苟能闭关绝齐”与“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两句中的“苟”字含义相同。
D.“群臣闻见者毕贺”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同。
5.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敝邑欲伐之”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师》)两句中的“敝”字含义相同。
B.“寡人自以为智矣”与“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两句中的“以为”含义不同。
C.“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中的“土壤”是“国土”的意思,和现在汉语的“土壤”含义不同。
D.“广从六里”与“约从离衡”《过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6.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楚王大说”与“秦伯说”(《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说”字含义相同。
B.“不伤一人”与“何伤乎?”(《侍坐》)两句中的“伤”字含义相同。
C.“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 “绝”字含义不同。
D.“则两国兵必至矣”与“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两句中的“兵”字含义不同。
7.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楚王不听”与“听臣微志”(《陈情表》)两句中的“听”字含义相同。
B.“吾事善矣”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C.“子其弭口无言”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两句中的“其”字含义相同。
D.“与之伐齐”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弭口无言”与“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谏厉王弭谤》)两句中的“弭”字含义相同。
B.以待吾事”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两句中的“以”字含义不同。
C.张仪反”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两句中的“反”字含义相同。
D.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与“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9.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B.乃出见使者”与“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同。
C.楚兵大败于杜陵”与“子济汉而伐之,我自后击之,必大败之”(《左传》)两句中的大败”含义不同。
D.夫秦所以重王者”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之子》)两句中的“夫”字含义不同。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齐、楚之交善”中的“之”为助词,处在主谓之间,不译,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之”用法相同。
B.“不榖得商于之田”中的“不榖”是先秦诸侯之长的谦称,与《老子》“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中的“不榖”含义相同。
C.“秦所以重王者”与“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两句中 “重”的含义不同。
D.“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两句中 “先”的含义不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
B.“子为寡人虑之”中的“虑”为“考虑”之意,与《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的“虑”含义相同。
C.“今齐王之罪甚厚”与“有过不罪,无功受赏”(《韩非子·五蠹》)两句中的“罪”字含义相同。
D.“而大国与之欢”与“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琵琶行》)两句中的“欢”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若此”中的“若”是假设连词,翻译为“如果”,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的“若”含义不同。
B.“则是北弱齐”与“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如孀妻弱子”(《列子·汤问》)两句中的“弱”字含义相同。
C.“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与“荆轲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私”字含义不同。
D.“子独不贺”与“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两句中的“独”字含义不同。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必受欺于张仪”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B.“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与“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C.“乃出见使者曰”与“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两句中的“乃”字含义相同。
D.“广从六里”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两句中的“从”字含义不同。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欲兴师伐秦”与“遥襟俯畅,逸兴遄飞”(《滕王阁序》)两句中的“兴”字含义不同。
B.“伐秦,非计也”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两句中的“计”字含义不同。
C.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与“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相同。
D.“遂举兵伐秦”与“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秦与齐合”与“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两句中的“与”字含义不同。
B.“遂举兵伐秦”与“王于兴师,脩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两句中的“兵”字含义相同。
C.计失于陈轸”与“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滕王阁序》)两句中的“失”字含义不同。
D.过听于张仪”与“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
【文言文阅读一】
1.【答案】A
【解析】
A“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说法错误。
B.“宣言”是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的宣传号召,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
C.“孤国”中的“孤”是孤单、孤立的意思;《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是孤单之意,二者含义相同。说法正确。
D. “阴合”的“阴”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指阴晦的气象,二者含义不同。说法正确。
2. 【答案】C
【解析】C项,前者为介词,“替”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演奏”的意思;A项,前者是“攻下”的意思,其宾语是处所,后者是“得到”的意思,其宾语是人物(由余);B项,前者是指示代词“那”的意思,后者是人称代词“他们”;D项,“南”字的用法相同,都是“名词作状语”。
3. 【答案】C
【解析】C项,前者是名词“祸患”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担心”的意思;A项,前者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后者是“者”字结构中的代词,代指人;B项,前者是形容词“众”“多”的意思,后者是兼词“之于”的意思;D项,前者是为什么的意思,后者是哪里的意思。
4.【答案】B
【解析】B项,前者是动词“忧虑”的意思,后者是名词“祸患”的意思。A项,前者是“攻打”的意思,后者是“夸耀”的意思;C项,都是“如果”的意思;D项,前者是副词“全,都”的意思,后者是“完结”的意思。
5. 【答案】A
【解析】A项,前者是形容词“破败”的意思,后者是“使……破败”的意思;B项,前者是“认为”的意思,后者是“用……做” “把……做成”的意思;C项,前者是“国土”“国家”的意思,后者是“土地”的意思;D项,都同“纵”。
6.【答案】B
【解析】B项,前者是“伤害”的意思,后者是“妨得”的意思;A项,都通“悦”,高兴;C项,前者是“断绝”的意思,后者是“横渡”的意思;D项,前者是“军队”的意思,后者是“兵器”的意思。
7. 【答案】A
【解析】A项,前者是“听从”的意思,后者是“允许”“满足”的意思;B项,前者是形容词“好,完美”的意思,后者是动词“与……交好”的意思:C项,都是语气副词,表祈使,可译为“还是”“可要” D项,前者是介词“和”“跟”的意思,后者是动词“亲附”“结交”的意思。
8. 【答案】A
【解析】A项,前者是“闭”的意思,“弭口”即闭口;后者是“禁止”“消除”的意思,“弭谤”即“禁止非议”“消除诽谤”。B项。前者是目的连词“来”;后者是介词“因为”;C项,二者都通“返”,都是“返回”的意思;D项,前者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后者是介词“由,通过”的意思。
9. 【答案】B
【解析】B项二者都是“接见”的意思;A项,二者都是介词“趁机”的意思;C项,前者是“惨重的失败”的意思;后者是“战胜,使失败”的意思,二者最大区别是:后者“大败”后有宾语“之”,所以是使动用法;D项,前者是句首发语词;后者与“子”合称“夫子”,表示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
10. 【答案】A
【解析】A项,前者为结构助词“的”,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翻译为“齐楚的交情”;后者为助词,处在主谓之间,不译。B项,二者都是谦称之词,含义相同。C项,前者是“重视”的意思,后者是 “重量大”“比重大”的意思;D项,前者是形容词,“先于秦”的省略;后者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即“把……放在前面”。
11. 【答案】C
【解析】C项,前者是名词“罪恶”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惩罚、治罪”的意思。A项描述正确;B项正确,后者也是动词“考虑”的意思;D项,前者是动词“交好,交善”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词“欢乐、快乐”的意思。
12. 【答案】B
【解析】B项,前者是“削弱”“使衰弱”的意思;后者是“年幼、年少”的意思。A项,前者假设连词,后者是动词“像”“好像”的意思。C项,前者是动词“占有”的意思,后者是副词“私下、偷偷地”的意思。D项,前者是副词“唯独”“只有”的意思,后者是副词“独自”的意思。
13.【答案】A
【解析】A项,二者都是介词,表被动。B项前者是介词“从”“到”的意思,后者是介词“对、对于”的意思。C项,二者都是副词“才”的意思。D项,前者通“纵”,“长、竖”的意思;后者是介词“从”“自”的意思。
14. 【答案】D
【解析】D项,前者是“兴起、兴”的意思;后者是“杀尽”的意思。A项,前者是动词“派遣、发动”的意思;后者是名词“兴致、情趣”的意思。B项,前者是名词“好计策、计谋”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商议,谋划”的意思。C项,二者都是“损失、丢失”的意思。
15. 【答案】B
【解析】B项,前者是“军队”的意思;后者是“兵器”的意思。A项,前者是并列连词“和”的意思;后者是动词“给予”的意思。C项,前者是“错失”的意思;后者是“迷失”,引申为“仕途不遇”的意思。D项,前者是副词“过分、过于”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探望、拜访”的意思。
【参考译文】
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地)曲沃。后来秦想要进攻齐国,由于齐、楚友好,秦惠王为此忧虑,对张仪说:“我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两国关系正密切,请你为我考虑一下,怎么办呢?”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让我试试看。”于是张仪去南方楚国见到楚怀王,说:“现在对秦王来说齐王的罪恶是最严重的,秦国准备征讨齐国,然而楚国跟齐国交好。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交邦,让我劝说秦王献上商于的土地,方圆六百里。如果这样,楚国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且获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这就是一举三得的上策。”楚怀王非常高兴,在朝堂上宣布说:“我已经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听见这话的群臣都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唯独不向怀王道贺。怀王说:“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孤立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会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秦齐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楚国派遣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是这里到那里,纵横总共是六里土地。”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攻打秦国,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将一个大都市送给秦国,跟秦连兵伐齐,这样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补偿回来。楚怀王没有采纳,于是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合兵,楚军在杜陵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人民和诸侯也并非软弱,之所以会陷入几乎亡国的惨境,是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告,而过于听信张仪的缘故。
【文言文阅读二】
(2022全国乙卷改编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
1.下列对文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
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
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
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 
1. 【答案】A【解析】A项不同,前者读为“让……吃”的意思,后者读shí,为“吃”的意思;B项均为“放逐,流放”之意。C项不同,前者为否定副词“不”,后者为动词“倒下”;D项不同,前者为形容词为动用法,“为……悲伤”,后者为形容词,悲伤,悲苦。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与“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两句中的“浮”字含义相同。
B.“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与“有大石当中流”(《石钟山记》)两句中的“中流”含义相同。
C.“吴起对曰”与“肯与邻翁相对饮”(《客至》)两句中的“对”字含义不同。
D.“在德不在险”与“其险也如此”(《蜀道难》)两句中的“险”字含义不同。
2.【答案】A【解析】A项,前者是动词“乘船”的意思,后者是“漂浮”的意思;B项,意义相同,都是“河流中央”的意思;C项,前者是“回答、对答”的意思,后者是“彼此相向”的意思。D项,前者是名词“险要的地形”的意思,后者是“艰险”的意思。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谓吴起曰”与“忍顾鹊桥归路”(《鹊桥仙》)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B.“夏桀之居”与“居则曰,不吾知也”(《侍坐》)两句中的“居”字含义相同。
C.“德义不修”与“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修”字含义不同,
D.“美哉乎河山之固也”与“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3.【答案】B【解析】B项,前者是“居住的地方”,后者是“平素家居”的意思。A项,两个“顾”都是“回头看”的意思;C项,前者是“学习、锻炼和培养等”的意思,后者是“修订”的意思;D项,前者是“险固”的意思,后者是“顽固”的意思。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之养之”与“最难将息”(《声声慢》)两句中的“将”字含义不同。
B.“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与“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两句中的“逮”字含义不同。
C.“守国之本也”与“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本”字含义相同。
D.“是夺民时也”与“舅夺母志”(《陈情表》)两句中的“夺”字含义相同。
4.【答案】D【解析】D项,前者是“失去”的意思,后者是“强行改变”的意思;A项,前者是“抚养”的意思,后者是“调养”的意思;B项,前者是“达到”的意思,后者是“等到”的意思;C项,都是“根本”的意思。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君不信德”与“若入的为寿”(《鸿门宴》)两句中的“若”字含义不同。
B.“咸刈厥敌”与“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咸”字含义相同。
C.“臣闻爱其人者”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
D.“武王克殷”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含义不同。
5.【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动词“喜爱”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吝惜”的意思;A项,前者是假设连词“如果”的意思,后者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意思;B项,两者都是副词“全”的意思;D项,前者是动词“攻克”的意思,后者是能愿动词“能够”的意思。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与“所以游目骋怀”(《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B.“在予一人”与“举以予人”(《六国论》)两句中的“予”字含义不同。
C.“咸刈厥敌”与“思厥先祖父”(《六国论》)两句中的“厥”含义相同。
D.“臣闻之”与“谨拜表以闻”(《陈情表》)两句中的“闻”字含义不同。
6.【答案】A【解析】A项,前者是“……的原因”,后者表目的或方式,“用来……”;B项,前者通“余”,作代词“我”讲,后者是“给”的意思;C项,都是代词“其”;D项,前者是“听到”的意思,后者是“使……听到”的意思。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仁是亲”与“是心足以王矣”(《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B.“无罪者活之”与“某知罪矣”(《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罪”字含义相同。
C.“景公游于寿宫”与“秦时与臣游”(《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游”字含义相同。
D.“百姓有过”与“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
7.【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动词“游览”的意思,后者是动词“交好”的意思;A项,前者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后者是代词“这”的意思;B项,都是“罪过”的意思;D项,前者是“过错”的意思,后者是“责怪”的意思。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罪者活之”中的“活”是“使……活下来”的意思,与“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字含义不同。
B.“田其田”中的第一个“田”为动词,与“莲叶何田田”(《江南》)中的“田”字含义不同。
C.“睹长年负薪”中的“负”是“背”的意思,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句中的“负”字含义相同。
D.“乐贤而哀不肖”中的“不肖”是名词“无才德之人”,与“臣等不肖,请辞去”(《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不肖”含义不同。
8.【答案】A【解析】A项,“活”字含义相同,都是“使……活下来” 的意思;B项,前者是动词“耕作”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词“茂盛”的意思;B项,都是“背着”的意思;D项,前者是“无才德之人”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无才德”的意思。一般来说,词性(即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平公春筑台”中的“公”是爵位名,与“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史记·陈涉世家》)中的“公”字含义不同。
B.“鳏寡有室”与“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寡”字含义不同。
C.“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中“者”是音节助词,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者”的用法不同。
D.“乃罢台役”中的“罢”是停止的意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罢”字含义不同。
9.【答案】C【解析】C项,“古者”“昔者”中的“者”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作音节助词,表停顿,不翻译。A项,前者是爵位名,公侯伯子男五爵之一,后者是第二人称代词,上对下的尊称。B项,前者是“老而无夫之人”,后者是“寡德”的意思,“寡人”是“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D项,前者是“停止”的意思,后者是“贬低排斥”的意思。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靡使有余”与“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中的“余”字含义不同。
B.“以其仁而有德也”与“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中的“以”字含义不同。
C.“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中的“老”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中的第二个“老”字含义相同。
D.“论而供秩焉”与“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中的“焉”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10.【答案】D【解析】D项,前者是句末语气词,后者是疑问代词“什么”;A项,前者是“残余”的意思,后者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B项,前者是连词“因为”的意思,后者是介词“用”的意思;C项,都是“老人”的意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与“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之于”含义相同。
B.“饥者则食之”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两句中的“者”字含义相同。
C.“寒者则衣之”与“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衣”字含义和用法相同。
D.“育之长之”与“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两句中的“长”字含义不同。
11.【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之有衣服穿,后者是名词的一般动用,穿丝帛做的衣服;A项,二者含义是“对于”,两个句子的结构特征完全一样,其用法和意义也是相同的。B项,“者”作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D项,前者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长大;后者是形容词,年长,相比之下年纪大。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与“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两句中的“下”字含义相同。
B.“美哉乎河山之固也”与“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两句中的“哉”字含义相同。
C.“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密州出猎》)两句中的“左”字含义不同。
D.“而禹灭之”中的“禹”指的是“大禹”,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作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后人称为夏禹。
12.【答案】A【解析】A项,前者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往下走;后者是方位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下。B项,二者句式完全一致,都是主谓倒装句,“哉”作语气词,表示感叹。比较虚词重点看结构语境!C项,前者方位名词作动词,是“左边有”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意思是“左手”。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汤放之”中的“汤”指的是“商汤”,灭了夏王朝,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所及,远远超过了夏王朝。汤灭夏后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础。
B.“船中之人尽敌国也”与“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两句中的“尽”字含义相同。
C.“恶其余胥”与“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恶”字含义不同。
D.“使各居其宅”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两句中的“使”字含义不同。
13.【答案】B【解析】B项,前者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全都是”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吐尽”的意思。C项,前者是动词“厌恶”的意思;后者是疑问副词“怎么”的意思。D项,前者是动词“让”的意思;后者是“假如”的意思,“向使”二字都表示假设。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变旧新”与“是故无贵无贱”(《师说》)两句中的“无”字含义相同。
B.“景公游于寿宫”与“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C.“乐贤而哀不肖”与“尊贤而重士”(《过秦论》)两句中的“贤”字含义不同。
D.“晏子”又名“晏婴”,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聪颖机智,能言善辩。
14.【答案】C【解析】C项,两处的“贤”都处在宾语的位置上,都是形容词作名词,“贤人”的意思。A项的“无”都是“无论”的意思,前者“无”后有“旧新”,后者“无”后有“贵、贱”,根据语境(后面所跟两种相反的事物)可推断。B项,前者是介词,意思是“在”;后者是介词,意思是“比”。一个结构是“动词+于”,另一个结构是“形容词+于”,结构不同,意义和用法也不相同。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请求老弱之不养”与“之子于归,宜室其家”(《诗经·周南·桃夭》)两句中的“之”字含义不同。
B.“晋平公春筑台”与“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句中的“春”字含义相同。
C.“是夺民时也”与“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D.“乃罢台役”与“役聪明之耳目”(《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役”字含义不同。
15.【答案】B【解析】B项,前者是名词作状语,“在春天”的意思;后句是名词“春光、春景”的意思。A项,前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译为“没人供养的年老病弱之人”;后者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用于名词之前。C项,前者是代词“这”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词“对的、正确的”的意思;D项,前者是“劳役”的意思,后者是“役使”的意思。
【参考译文】
圣人对待天下的老百姓,就像对待婴儿一样啊!饥饿时就给他饭吃,寒冷时就给他衣服穿,扶持他调养他,抚育他成长,唯恐他不能长大。
魏武侯乘船顺西河而下,行到中流,回头对吴起说“真美啊,河山这样的险固这是魏国的宝贝。”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稳固在于德政而不在险要的地形。从前三苗氏左有洞庭湖右有彭蠡湖,不修道德仁义,因而大禹消灭了他们。夏桀居住的地方,左有黄河、济水,右有太华山,伊阙在南边,羊肠坂在北面,执政不讲仁爱,因而商汤就放逐了他。由此看来,国家的稳固在于德政而不在险要的地形。如果您不修德政,那么船上的这些人都会变成您敌国的人。”魏武侯说“讲得好
周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姜太公并问他道“将怎么对待殷商的官员和民众呢”姜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就兼及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就连他房外的篱笆也厌恶。全部杀掉那些敌人,不要使他们留有残余,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姜太公退出,邵公进来,武王问他“如何处置殷商臣民”邵公回答说“有罪的杀掉他,无罪的就让他活命,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退出,周公旦进来,武王问他“如何处置殷商臣民?”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耕种自己的土地,对旧人新人一视同仁,只要是仁德的人就亲近他。老百姓有了罪过,都是国君一人的责任。”周武王说“胸怀广大啊,天下能够平定了。”大凡君王尊重贤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恩德。
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有老年人背着柴并面带饥色。齐景公为此悲伤,他长叹一声说“命令官府供养他。”晏婴说“我听说喜爱有才德的贤人而哀怜无才德的人,这是守国的根本。现在您哀怜老人并且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齐景公面带喜色地笑了。晏婴说“圣明的帝王见到贤人而喜欢贤人,见到无才德的人就哀怜他们。现在我请求对没人供养的年老病弱之人,没有家室的鳏夫寡妇,分别不同的等级供给他们的生活用度。”齐景公说“好吧。”于是,年老病弱的人有国家供养,鳏夫寡妇都有了家室。
晋平公在春季修筑亭台,叔向说“不可以。古代的圣王注重德政并务必施行,宽缓刑罚并急于民时。现在春季修筑亭台,这是侵占农时。难道这是使百姓安身立命,被后世称道的国君吗”晋平公说“好。”于是就停止了修筑亭台的劳役。
【文言文阅读三】
(2022新高考Ⅰ卷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降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答案】C【解析】前者译为“成为赵国的屏障”;后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为“被(受)蒙蔽”之意,表示被动。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将伐魏”与“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将”字的含义不同。
B.“魏王闻之”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两句中的“之”字的含义不同。
C.“告之曰”与“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两句中的“告”字的含义相同。
D.“子为寡人谋”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两句中的“为”字的含义相同。
2.【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告诉”的意思,后者是“告慰”的意思。A项,前者是副词“将要”的意思;后者是“大将军”的意思。B项,前者是代词,代指“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后者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作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二者都是介词“替,给”的意思。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闻之”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两句中的“闻”字含义不同。
B.“夜见孟尝君”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两句中的“夜”字含义不同。
C.“秦且攻魏”与“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两句中的“且”字含义相同。
D.“孟尝君之赵”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两句中的“之”字含义相同。
3.【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将要”的意思,后面懂得动作“攻”即将发生;后者是“将近”的意思,后面跟表示时间的名词。A项,前者是“听说”的意思,后者是“听见”的意思;B项,前者是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在夜里”,后者是“夜晚”的意思;D项,二者含义都是动词“到”的意思。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得闻乎”意思是能讲给我听听吗?“闻”使动用法,其后省略宾语“余”,即赵王。
B.“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中的“兵”是军队的意思,与《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中的“兵”含义相同。
C.“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与“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于”用法和意义相同。
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中的“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4.【答案】B【解析】B项,前者是“军队”的意思,后者是“兵器”“武器”的意思。C项正确,符合结构“形容词+介词(于)”,“于”表示比较。D项,前者是“……的原因”的意思,后者意思是“是用来的……”。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愿子之行也”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愿”字含义相同。
B.“歃盟”的意思是歃血为盟,古人盟会时,嘴唇涂上牲畜的血,表示诚意,旧时指宣誓缔约,现指阶级的联合,国与国的联合。
C.“许诺”的意思是“同意,应允”,与《史记·项羽本纪》“项伯许诺”中的“许诺”含义相同。
D.“岁不熟”的意思是年成不丰熟。“熟”指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长成,又特指庄稼可收割或有收成。
5.【答案】A【解析】A项,前者是动词“希望”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愿望”的意思。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王尚未许也”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两句中的“尚”字含义相同。
B.“臣效便计于王”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两句中的“效”字含义相同。
C.“王不用臣之忠计”与“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两句中的“用”字含义不同。
D.“魏王折节割地”中的“折节”意思是魏王主动改变志节、降低身份、降下身段,投秦之所好,以求秦退兵。
6【答案】B【解析】A项,二者都是副词,意思都是“仍然”,表示动作行为仍在继续。B项,前者是“贡献、进献”的意思,后者是“效果、功效”的意思;C项,前者是“使用、采纳”的意思,后者是“被任用”的意思.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名文,食客数千人,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鸡鸣狗盗之徒,无贫贵贱,皆招致之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B.“寡人愿子之行也!”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两句中的“之”字含义相同。
C.“文愿借兵以救魏”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D.“燕王尚未许也”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两句中的“许”字含义不同。
7【答案】C【解析】B项,二者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子之行”本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之”后就变成这个句子的宾语了。“松柏后凋”也本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之”后就变成这个句子的宾语了。C项,前者是目的连词,连结两个动词,译为“来”;后者是介词,表示原因,后面跟名词,译为“因为”“由于”。D项,前者是动词“答应”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期望”的意思。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效便计于王”与“难于上青天”(《蜀道难》)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B.“文请行矣”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两句中的“行”字含义相同。
C.“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恐”字含义相同。
D.“秦必去矣”与“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必”字含义不同。
8【答案】B【解析】B项,前者是动词“离开”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行为”的意思。A项,前者是介词“对、向”的意思,后者是介词“”的意思。C项,二者都是“恐怕”的意思,表示推测。D项,前者是副词“一定”的意思,后者是假设连词“倘偌,假如”的意思。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国之半与秦”与“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史记·项羽本纪》)两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
B.“秦必去矣”与“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两句中的“去”字含义不同。
C.“秦已去魏”与“已矣乎!”(《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已”字含义相同。
D.“魏王悉韩、魏之兵”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两句中的“悉”字含义不同。
9 【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副词“已经”或“……之后”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停止”“算了吧”的意思。A项,二者都是动词“给予”的意思。B项,前者是动词“离开”的意思,引申为“撤军”。后者是“相距、距离”的意思。D项,前者做动词,根据语境翻译为“率领所有的”,后者是副词,全部,全都的意思。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国之利也”与“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两句中的“利”字含义不同。
B.“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与“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 )两句中的“而”字含义相同。
C.“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与“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D.“燕不救魏”与“或师焉,或不焉”(《师说》)两句中的“不”字含义不同。
10【答案】B【解析】B项,前者是连词,连结动词“出”和“望”,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所以这里“而”表示顺承,翻译为“就”。后者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翻译为“可是”。A项,前者是名词“利益”“好处”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词“快、迅猛”的意思。C项,二者都表示假设关系,翻译为“即使”。D项,前者是否定副词,暗示前后句为否定的假设关系。后者通“否”,根据语境,翻译为“不从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请行矣”与“于是公子请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两句中的“请”字含义不同。
B.“又西借秦兵”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两句中的“西”字含义相同。
C.“王且何利?”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的“何”字含义相同。
D.“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与“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两句中的“乎”字含义不同。
11【答案】C【解析】C项,前者的意思是“有什么”,后者是动词,通“呵”,意思是“问,盘问,诘问”。A项,前者是“请求”“恳请”的意思,后者是“邀请”的意思。B项,二者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向西”。其共同特征是结构相同,都是“西+动词”结构。D项,前者是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翻译为“呢”;后者是用作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与“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道里”的含义相同。
B.“寡人听子”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两句中的“听”字的含义不同。
C.“乃为之起兵八万”与“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两句中的“乃”字的含义不同。
D.“以从田文”与“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的含义不同。
12【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后者是副词“竟然”的意思。A项,二者的意思是“路上行程、路程”。B项,前者是“听从”的意思;后者是“听到”的意思。D项,前者是动词“跟随”的意思,后者古同“纵”,南北方向,也指合纵的盟约。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为之起兵八万”与“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两句中的“起”字的含义相同。
B.“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与“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输”字的含义相同。
C.“魏王大说曰”与“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两句中的“说”字的含义不同。
D.“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经·蒹葭》)两句中的“且”字的含义相同。
13【答案】A【解析】A项,前者是“派遣”的意思,后者是“起义,起事”的意思。B项,二者都是“运输、输送”的意思。C项,前者通“悦”,“高兴”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叙说”的意思。D项,二者都是连词,表示递进关系,翻译为“而且”。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大恐”与“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恐”字的含义不同。
B.“割地请降于魏” 与“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请”字的含义相同。
C.“归燕、赵之兵”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诗经·邶风·静女》)两句中的“归”字的含义不同。
D.“而封田文”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封”字的含义不同。
14【答案】B【解析】B项,前者动词“请求”的意思,“向魏国割地求和”;后者是副词,表示请求对方允许说话人(即“我”)做某事。A项,前者意思是“恐惧、害怕”;后者是“恐怕,表示估计兼担心”的意思。C项,前者是“归还”的意思;后者通“馈”,“赠送”的意思。D项,前者是“加封”的意思,后者是“疆域,分界”的意思。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谓赵王曰”与“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两句中的“谓”字的含义相同。
B.“文愿借兵以救魏”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愿”字的含义不同。
C.“愿大王救之”与“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两句中的“愿”字的含义相同。
D.“国之半”为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国之半”翻译为“半个魏国”。
15【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代词,代指魏国;后者是动词“到、往”的意思。A项,二者都是“对……说”的意思。B项,前者是动词“希望”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愿望”的意思。D项正确。
【参考译文】
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听说以后,晚上会见了相国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么国家可以保全。”魏王说:“我希望您为我走一趟。”并郑重地为他准备好一百辆战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兵来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敢来向大王借兵的,是忠于大王的人啊。”赵王说:“可以听听你的道理吗?”孟尝君说:“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不见年年死亡;相反魏国年年战乱,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魏国在西边成了赵国的屏障。如果赵国不救魏国,魏国就要与秦国结盟。这样,赵国就等于直接和强秦为邻。赵国将年年有战乱,百姓将年年有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忠于大王’啊。”赵王答应借兵,于是为魏国派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到北边去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希望大王能救援魏国。”燕王说:“我们连着两年收成不好,如果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可怎么办呢?”孟尝君田文说:“行军数千里去救人,这是国家的大利。现在,魏王一出国门就可以看见秦军,即使想要行军数千里去救人可能吗?”燕王还未答应借兵,田文接着说:“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计策,那么我只得请求离开。我担心天下将要发生大的变化呀。”燕王说:“大变化我能够听听吗?”田文说:“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把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秦军从魏国撤退以后,魏王率领韩、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大王还有什么好处呢?当魏、秦、韩、赵四国联军兵临城下之时,到底是'行数千里去助人’有利呢?还是出燕都南门就看见四国联军有利呢?四国兵临城下,燕国和四国相距已很近了,运输也方便了,这个时候,大王又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可以走了,我听从您的(建议)。”于是为魏国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随田文。魏王非常高兴,说:“您借来燕、赵军队很多,而且又快。”秦王十分害怕,便向魏国割地求和,于是魏国归还燕、赵的军队,并加封田文。
【文言文阅读四】
(2022新高考Ⅱ卷改编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吴汉,子颜,南阳人。韩鸿使者,使持节河北,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计事。 吴汉为人质厚少造次不能以辞语自。邓禹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其南阳人,渐之。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曰:“吾欲北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之。吴汉伐蜀,分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遣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于事上,自初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有不利,军营不,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赐最尊重,然治宅,不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祠堂,俭如此。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奏曰:有司议宜以为武。”诏赐曰忠侯。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 
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
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
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
1【答案】B【解析】“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错误。差强人意:差,稍微地。指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形容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含褒义。有一次,刘秀输了,心情不是很好,其他将军也失去斗志。可是吴汉却和士兵们一起整理武器,审阅兵马。刘秀知道这些事后,再看看眼前这些垂头丧气的将军们,很感叹地说:“总算还有吴将军叫人满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汉族男子二十岁冠礼,女子十五岁笄礼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韩鸿为使者”与“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两句中的“为”字含义不同。
C.“使持节”中的“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与《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持节”含义相同。
D.“降河北”与“惟庚寅吾以”(《离骚》)两句中的“降”字含义相同。
2【答案】D【解析】D项,前者是“招降”的意思,后者是“降生”的意思。A项,叙述正确。B项,前项是“担任”的意思,后者是“演奏”的意思。C项,二者的含义相同,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为言”与“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为”字含义不同。
B.“奇士”,非常之士,奇异之士,指德行或才智出众的人。这里称赞吴汉才能非同一般。
C.“可与计事”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
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与“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后汉书·张衡传》)两句中的“文”字含义不同。
3【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介词“跟”,其后省略宾语“之(吴汉)”;后者是动词“帮助”,该句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意思是岁月不会等待我。A项,前者是介词,其后省略宾语“之”,介宾短语“为之”作“言”的状语;后者是动词“做”的意思,即“您家的媳妇难做”。B项陈述正确。D项,前者是“文采、才华”的意思,该句是说汉为人质朴淳厚缺少文才;后者的意思是“文字”,用篆文(用篆书写的文字)山龟鸟兽的图案来作装饰的意思。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造次”,在文中是“仓猝、匆忙”的意思,与《三国演义》“张飞听罢,大怒,要斩护送军人,以救卢植。玄德急止之曰:'朝廷自有公论,汝岂可造次?’”中的“造次”含义不同。
B.“上亦以其南阳人”与“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C.“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与“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两句中的“及”字含义不同。
D.“不能以辞语自达”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达”字含义不同。
4【答案】B【解析】B项,前者作连词,是“原因”的意思,后者作介词,是“把”的意思。A项,前者是“仓猝、匆忙”的意思,吴汉仓促之间不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明他质厚少文的性格特点;后者是“随便、乱来”的意思,是刘备指责张飞的话语。品味语境,分析结构,培养语感是分析该试题的方法之一。C项,前者是连词“和”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比得上”的意思。D项,前者是动词“表达”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意思。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文中是“这以后”的意思,句中“其”是代词,代指吴汉一次又一次地被召见。
B.“勤勤不离公门”与“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咏史》)两句中的“勤”字含义相同。
C.“渐亲之”与“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两句中的“亲”字含义不同。
D.“上既破邯郸”与“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既”字含义不同。
5【答案】D【解析】D项,二者含义相同,都是副词“已经,……之后”的意思。A项,“其后”是一个固定结构,翻译为“这(那)以后”。B项,二者都是“勤奋、刻苦”的意思。前者同义词相连,说明吴汉工作勤勤恳恳,努力不倦。C项,前者是动词“亲近”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邓禹宿”与“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采草药》)两句中的“宿”字含义不同。
B.“夜语曰”与“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两句中的“语”字含义不同。
C.“突骑”意思是用于冲锋陷阵的精锐骑兵。颜师古注:“突骑,言其骁锐,可用冲突敌人也。”
D.“吾欲北发幽州突骑”与“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雨霖铃》)两句中的“发”字含义不同。
6【答案】B【解析】B项,二者含义相同,都是动词“告诉,对……说”的意思。A项,前者是动词“留宿、过夜”的意思,后者是“隔年的,旧的,老的”意思。翻译为“大概可以说,用植物的根入药,如果有隔年老根,必须选择在没有茎叶时采摘” 。C项,陈述正确。D项,前者是动词“派遣,调发”的意思,后者是“出发,上路”的意思。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谁可使者?”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抗秦”(《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使”字含义不同。
B.“禹数与语”与“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数”字含义相同。
C.“诸将鲜能及者”与“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两句中的“鲜”字含义相同。
D.“牧”是官名。古代指一州之长。后世借用为对州最高长官的尊称。与《陈情表》“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用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中的“牧”含义相同。
7【答案】B【解析】B项,前者是副词(shuò)“数次、多次”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词()“细密、稠密”的意思。整句翻译为“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 。A项,前者是“派遣”的意思,本句的句式为宾语前置句,即“诸将可使谁者?”;后者是连词“假使、如果”的意思。C项,二者含义相同,都是副词“很少”的意思。后者翻译为“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D项,二者含义相同,都是一州的最高长官。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人”,文中的意思是有眼光、能体察人的品性或才能。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中的“知人”含义相同。
B.“汉躬被甲持戟”与“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滕王阁序》)两句中的“躬”字含义相同。
C.“遂鼓而进”与“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石钟山记》)两句中的“鼓”字含义不同。
D.“皆平之”与“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赤壁之战》)两句中的“平”字含义不同。
8【答案】D【解析】D项,二者都是“平定、平息”的意思。后者翻译为“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几乎已经平息了”。A项叙述正确。B项,二者含义相同,“亲身、亲自”的意思。C项,前者是动词“击鼓”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振动”的意思。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营于水南水北”与“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出师表》)两句中的“营”字含义不同。
B.“引兵往合水南营”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两句中的“合”字含义不同。
C.“奇兵”,文中指特殊的战士,出其不意突然袭击的军队。与《三国演义》第一回“贼众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胜”中的“奇兵”含义相同。
D.“缘马尾得出”与“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两句中的“缘”字含义相同。
9【答案】D【解析】D项,前者是“凭借”的意思,后者是连词“由于”的意思。A项,前者是名词作动词“扎营”,后者是名词“军营”,翻译为“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拿去问问他”。B项前者是“会合”的意思,后者是“环绕”的意思。C项解说正确。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笃于事上”与“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陈情表》)两句中的“笃”字含义相同。
B.“自初从征伐”与“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不同。
C.“侧足”指形容因敬重或畏惧而不敢正立。从前面的“笃于事上”可以看出吴汉忠诚皇上,因皇上未能安寝而不敢正立。
D.“侧足屏息”与“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大铁椎传》)两句中的“屏息”含义相同。
10【答案】A【解析】A项,前者是“忠诚、厚道”的意思;后者是“(疾病)严重、加重”的意思。翻译为“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B项,前者是动词“跟随、跟从”的意思;后者通“纵”,是一种对抗秦国的策略,翻译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来对抗秦国)”。C项叙述正确。D项,二者含义相同,都是“屏气、屏住呼吸”的意思,形容注意力集中或恐惧。后者翻译为“宋将军屏住呼吸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翻译为“这样以后”,与《六国论然后得一夕安寝”中的“然后”含义相同。
B.“上安然后退舍”与“子若欲战则吾退舍”(《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两句中的“退舍”含义相同。
C.“兵有不利”与“王于兴师,脩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两句中的“兵”字含义不同。
D.“军营不完”与“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两句中的“完”字含义不同。
11【答案】C【解析】C项,二者含义相同,都是“兵器”的意思。前者翻译为“兵器有不锋利的”,后者翻译为“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A项,叙述正确。B项,二者含义相同,都是“退却、退避”的意思。D项,前者是“完善、修缮”的意思,后者是“保全”的意思,翻译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与“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时”字含义相同。
B.“还言方作战攻具”与“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两句中的“作”字含义不同。
C.“隐若一敌国矣”与“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两句中的“敌”字含义相同。
D.“吴汉尝出征”与“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两句中的“尝”字含义相同。
【答案】C【解析】C项,前者是动词“匹敌、抵挡”的意思,该句话翻译为“吴汉威重的样子好像能匹敌一个国家”。后者是名词“敌人、仇敌”的意思,该句话翻译为“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A项,二者都是“不时、时常”的意思。后句翻译为“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B项,前者是“制作”的意思,后者是“发起”的意思,该句翻译为“一个人起来发难指陈胜、吴广起义),秦朝就灭亡了”。D项,二者含义相同,都是“曾经”的意思。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之曰”与“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
B.“军师”这里是军队的意思,与隆中妙对,巧借东风,巧取四郡,奇袭荆州,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的军师诸葛亮的“军师”含义不同。
C.“昆弟外家”,“昆弟”这里指兄弟,“外家”这里泛指母亲或妻子的娘家或外戚。吴汉为国效忠,不治家产。
D.“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与“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奉”字含义不同。
【答案】A【解析】A项,前者是动词“责备”的意思,即“吴汉责备他的妻子说”;后者是名词“谦让、礼让”的意思,该句翻译为“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B项,解说正确。C项,解说正确。D项,前者是“俸禄”的意思,后者是“恭敬地捧着、拿着”的意思。后作“捧”。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但治宅”与“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两句中的“但”字含义相同。
B.“不起巷第”与“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鸿门宴》)两句中的“起”字含义不同。
C.“不作祠堂”与“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石钟山记》)两句中的“作”字含义不同。
D.“恭俭如此”与“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信陵君窃符救赵》)两句中的“恭”字含义相同。
14【答案】D【解析】D项,前者是“恭谨”的意思,后者是“恭敬、容貌端庄严肃、谦逊有礼”的意思。A项,二者含义相同,都是副词“只、只是”的意思。B项,前者是“兴建、兴造”的意思;后者是“开始、开端”的意思。C项,前者是“建造,兴建”的意思,后者是“演奏”的意思。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B.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C.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就是掌管国家地理区域划分的官员。
D.“诏特赐曰忠侯”与“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特”字含义相同。
15【答案】D【解析】D项,前者是“特地”的意思,后者是“只、不过”的意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文词意判断课内外选择题专练
【期末加油】高一上文化常识试题精选40题(教师版+学生版)
20230804一轮复习:文言词语、文化常识(新课标卷第11题)考法简析
文言文阅读之一词多义选择题专练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实词推断九方法yong
2018年湖南小升初语文真题及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