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国策)2023年高考文言文训练解析(一)
文言文训练一解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燕将攻(攻占)聊域,人或谗(说别人坏话)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写信),约(本义为绳索,在这里是缠束,绑)之矢以射城中,遗(送)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通“背”,违背)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一时)之忿(激愤),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丧失,丢失)聊城,而威不信(通“伸”,伸张。宣扬)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知者不再(两次)计(考虑),勇士不怯死。愿公之详计(仔细考虑)而无与俗同也。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向南攻打楚国)之心,以为亡(失去)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济水之北,指聊城)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出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今公又以弊(疲惫)聊之民,距(通“拒”,抗拒)全齐之兵,期年(一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通“背”,背叛)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状语后置)。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保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撸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振奋)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意者亦捐(抛弃)燕弃世,东游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显扬名声)厚实(丰厚的实利)也,愿公熟计(仔细考虑)而审处(慎重选择)一也。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美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遗弃,舍弃)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捆绑)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交往)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终穷抑(穷困受压抑),幽囚(囚禁,幽禁)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毕生)没寿(死),不免为辱人贱行矣。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占据,掌管)齐国之政,一匡(扶正,纠正)天下,九合诸侯,为五伯(五霸)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故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敝(到达顶点)也。公其图(考虑)之!”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
B.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
C.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
D.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土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横秦,指齐与秦“连横”。当时六国分别与秦国南北向联合,称为“连横”。
B.陶卫,富有之人。在本文中“陶”指陶朱公,春秋越国大夫范蠡;“卫”,指卫人商鞅。
C.桎梏,古代的一种刑具。戴在脚上的为“桎”,戴在手上的为“梏”。
D.三王,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武王,常与“三皇”“五帝”一起作为古代帝王的简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将领田单进攻先前被燕国占领的聊城,费时一年多仍未能攻下,鲁仲连就写信绑在箭上射给城中的燕国将领。
B.鲁仲连起初抓住燕将死守聊城不敢回国的根本原因,告知对方不要因为谗言一时激愤从而失去更多。
C.鲁仲连指出齐国对聊城势在必得、楚国形势已告急的事实,以此打消燕将的侥幸心理,并用武力威胁燕将必须放弃守城
D.鲁仲连最后用管仲的非凡事迹和英雄壮举,再次说明忍小辱、成大功的必要性,使得燕将自愧不如,答应休战撤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
(2)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5.鲁仲连在信中提及墨翟、孙膑、吴起之人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文言文训练一答案
1.C   2.A  (东西方向为横)  3.D
4.(1)身死并失掉聊城,而威名不能在齐国伸张(传播、传扬),(这)是不勇敢的。
(2)这两种考虑可以使你名声显扬,使你财富丰厚,希望您认真考虑并审慎选择一种。
5.①夸奖燕将如同墨翟、孙膑、吴起一般,善于防守和用兵,才能已经为诸侯所共见;②借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打消燕将休战回国的顾虑;③为下文指出燕将回国后的美好前景作铺垫。
参考译文:
当初,有位燕国大将攻占了聊城,可是却被人在燕王那里进了谗言,这位燕将害怕会被处死,就死守在聊城不敢回国。齐将田单为收复聊城,打了一年多,将士死伤累累,可聊城仍然岿然不动。齐国谋臣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绑在箭杆上,射到城内,将信送给燕将说:“我听说,智者不违背时势而去做有损利益的事,勇士不会因为害怕死亡就做毁掉名声的事,忠臣总是处处为君王着想而后才想到自己。现在将军竟因一时的激愤,而不顾燕王将失去一位大臣,这不是忠臣所做的事情;城破身死,威名不会在齐国传播,这不是勇士的举动;战功废弃,英名埋没,后人不会称道,这不是聪明人的举动。因此,明智的人不会踌躇不决,勇敢的人也不会贪生怕死,希望将军能够三思而行,不要同世俗之人持一样的想法。而且楚国进攻南阳、魏国进逼平陆,齐国压根就没有分兵拒击的意思,认为失去南阳之害,不及攻取聊城之利,所以一心一意攻打聊城。如今秦王出兵助齐,魏国再不敢出兵平陆;秦齐连横之势已定,楚国此刻岌岌可危。而你却能指挥早已疲惫不堪的聊城子民,抗拒整个齐国的兵马,已历一年,聊城现今仍安如磐石,将军确如墨翟一般善于攻守;士兵们饥饿到食人肉炊人骨的地步,而始终没有背弃你的想法,你确如孙膑、吴起一样善于用兵。就凭这两条,将军足可成名于天下!因此,我为您考虑,不如罢兵休斗,保全车仗和甲胄,回国向燕王复命,他一定会很高兴。燕国的官吏和子民见到您,就如同见到父母一样,交游的人会抓着您的胳膊赞扬将军的赫赫战功,您的功业就建立了。(如果将军不愿回去),是否能考虑一下舍弃燕国,投奔齐国呢?我会让齐王赐您封地,与陶朱公、商鞅一样富有,代代相袭,和齐国并存,这是另一条出路。这两者,要么扬名当世,要么富贵安逸,希望您能慎重考虑,选择其中的一个。我还听说过于看重小节,难以建立大功;不堪忍受小辱,难以成就威名。从前管仲弯弓射中桓公的带钩,这是篡逆作乱;舍弃公子纠不能为公子纠赴死,这是贪生惜命;身陷囚笼,这是奇耻大辱。有了这三种行径,即使乡民野老也不会与之交往,君主也不会以之为臣。如果管仲最终困窘抑制自己的志向,不再出仕,惭愧羞耻不能表现出自己的才能,那么终其一生,也不免行为卑贱使人格受辱。可是他却在身兼三种恶行的情况下,执掌齐国政事,扶正天下,九次召集诸侯会盟,使桓公得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自己也名满天下,光耀邻邦。他们的功业可与三王争高低,声名可与天地共短长,愿将军三思而后行!”燕国大将深为折服,答复鲁仲连说:“谨遵先生之命。”于是就撤军回国了。所以说,解除齐兵对聊城的围困,使百姓免遭战祸,全是鲁仲连的功劳
文言文训练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状语后置)。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状语后置),齐王隘(阻止,阻挡)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使...归)子。”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用来...)为身也/爱(吝惜,吝啬)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有利)/太子入,致命(回复,致辞)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定语后置),来取东地于楚(状语后置)。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来反(偏义复词,偏“反”回来)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答应)齐。齐今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对他人言语的敬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结盟,订约)诸侯。请与而复攻之。”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失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名词作状语,向西)索(求取)救(救援)于秦(状语后置)。”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宾语前置)于三子之计(状语后置)?”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状语后置)。遣子良之明日(第二天),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盔甲,指军队)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同义词连用,主持,掌管)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弊(破旧,破损)甲钝(不锋利)兵,愿承下尘(谦词,不敢于齐国抗衡)。”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古代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之王,是常矫(假托,诈称)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起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至,到)疆(边界),秦以五十万临(到)齐右壤(边界线,疆域)。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收兵,停战)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害怕)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战祸)。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B.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C.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D.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即做人质。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多为王室或诸侯的子弟。
B.致命,文中是回复、复命的意思。今多指“捐躯”或“使丧命”等意思。
C.五尺,代指未成年的儿童,与《陈情表》中“应门五尺之僮”意思相同。
D.弊邑,文中指的是偏僻的小城镇,也常用于向他国称呼自己的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怀王去世后,太子需从齐回国继位。面对齐王索地的威胁,太子听从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要求。
B.齐国使者来楚索地,楚襄王向群臣询问对策,在给或不给的问题上,子良、昭常、景鲤三人意见不一。
C.楚国群臣所献三策,让楚襄王陷入两难境地。在慎子的建议下,楚襄王三策并用,最终化解了危机。
D.齐国兴师进攻楚国东地,讨伐昭常,后迫于秦国的军事威慑,只得向秦、楚寻求和解,东地得以保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
(2)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
5.针对齐国索取东地的难题,楚国群臣提出了三种对策,各有利弊。请结合文本完成下面的表格。     制表:中学生
内容
理由
风险
子良之计
不失信诸侯,不丧失国土
未必有胜算
昭常之计
不与东地,固守国土
未必守得住,且失信天下
景鲤之计
不与东地,向秦求救
失信天下
文言文训练二答案
1.A   2.D    3.B
4.(1)齐王阻止他,说:“你要割让五百里东地给我,才放你回去。”
(2)齐王听了害怕,就请求子良向南取道去楚国,向西出使秦国,解除了齐国的战祸。
5.①请与而复攻之 ②丧失国土,无千乘之用
③楚不能独守
参考译文:
楚襄王做太子时在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阻止他说:“你要割让东地五百里给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给他土地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因为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便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五百里。”太子回到楚国即位为王。齐国派了战车五十辆来楚国索取东地五百里。上柱国子良来拜见楚王。楚王说:“我能够回到楚国办父亲的丧事,又能和群臣见面,使国家恢复正常,是我答应把东地五百里给齐国,现在齐国派使者来办交接手续,我该怎么办?”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您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万乘的强齐却又不肯割地这就失去了信用将来您很难和诸侯各国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子良出去后昭常拜见楚王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是因为土地的广博才成为万乘大国的。如果要割让东地五百里这是割让了楚国的一半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万乘之实了。所以我说不能给我愿坚守东地。”昭常出去后景鲤拜见楚王说:“不能给。不过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去求救于秦国。”景鲤出去后太子的师傅慎子进去。楚王把三个大夫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对于这三位先生的主意我该采用谁的呢?”慎子回答说:“大王都采用。”楚王说:“好”。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在派子良的第二天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秦国求救。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军队来接受东地。昭常回答齐国使臣说:“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六十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三十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托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齐王于是大举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当大军还未到达东地边界时秦国已经派了五十万大军进逼齐国的西境说:“你们阻挡楚国太子不让他走这是不仁道的;又想抢夺楚国东地五百里这是不正义的。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然我们等着决战一场。”齐王听了害怕就请求子良向南取道楚国两国讲和。又派人出使秦国声明不进攻楚国从而解除了齐国的战祸。楚国不用一兵一卒确保了东地的安全。
文言文训练三解析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卑,谦卑。卑身,使自身谦卑)厚币(礼物),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深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同治国事),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愿望)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仆人)处。诎指(诎通“屈”屈辱。指通“旨”意旨,心旨。诎指,委屈自己的心意)而事之,北面(古礼,臣拜君,卑幼拜尊长,皆面向北行礼,因而居臣下,晚辈之位曰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快走)而后息(停止),先问(先请教)而后嘿①(沉默),则什已者至。人趋(小步快走)已趋,则若己者至。冯(通“凭”)几(小桌子)据(靠着,拄着)杖,眄视(斜着眼看)指使(只是人),则厮役(受人驱使的奴仆)之人至。若恣睢(骄纵狂暴)奋击,呴(“吼”)藉(践踏,凌辱)叱咄(训斥,呵责),则徒隶(刑徒奴隶,服劳役的犯人)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确实)博(广泛)选国中之贤者,而朝(朝见,拜访)(于)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寻找,寻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什么用)死马/而捐(花费,耗用)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买)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一周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状语后置)?岂远(以...为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以...为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悼”,悼念)死问(慰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安乐舒适)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追击败的敌人),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只有)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嘿:同“默”。②涓人:中涓,掌管宫中扫除之役。此指国君近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B.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C.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D.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意为寡德即缺少德行之人。君主常“称孤道寡”。
B. “三普”是战国时赵、韩、魏的合称。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卿分晋,故有此称。
C. “追北”指追逐打了败仗向北逃亡的敌兵,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意义相同。
D. “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天子、诸侯、大夫、士立庙仪制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国趁燕国内乱之际,突袭攻破了燕国。燕昭王在国势衰弱时即位。他知道国力弱小,难以轻易洗雪国耻,因此主动请教郭隗,询问复仇的计策。
B. 郭隗告诉燕昭王,开创帝业、成就王业,称霸诸侯、亡失国家的君主,各有不同的用人方式;不同的用人方式会招来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
C. 古代某国君以重金购求千里马,长久不能如愿。后来他的一位侍从花五百金买回一匹已死千里马的头,结果不满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
D. 在上将军乐毅的统率下,本来安逸轻敌的燕国士兵变得极为勇猛,他们攻入齐国都城临淄,把财宝尽数取去。最后齐国只剩两座城池未被攻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14. 《孙子兵法》曰:“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燕昭王为了复仇,是怎样“谋定而后动”的?请根据选文加以概括。
文言文训练三答案
10. B 11.  C   12.   D
13.(1)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2)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
14.(1)知己知彼,借助贤良,以励精图治。(2)虚心请教,听取建议,做一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贤能君王。(3)厚待郭隗,以示广纳贤才的真诚态度。(4)吸引了大批人才,与百姓同甘共苦,国富兵强,最终战胜别国强大起来。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诎指”,降低身分,屈己下人;“事”,侍奉;“北面”,屈居下位;“则百(于)己者至”,省略句。
(2)“诚”,如果;“致士”,罗致、招揽人才;“见事”,被重用,“见”,表被动;“况贤于隗者”,状语后置。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意思: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知道在合适的时机收手,会有收获。
由“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得出:知己知彼,借助贤良,以实现雄心壮志。
由“故往见郭隗先生”“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己者至”“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子燕矣”得出能虚心请教,听取建议,做一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贤能君王。
由“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得出:厚待郭隗,以示广纳贤才的真诚态度。
由“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得出:吸引了大批人才,与百姓同甘共苦,国富兵强,最终战胜别国强大起来。
参考译文: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抢先迎接别人,别人停步后自己在停步。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小步快走,自己也小步快走,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很多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土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文言文训练四解析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举孝廉(被动句),为司徒胡广所辟(被动句),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荀爽尝就(接近,靠近。这里译作去)谒(拜见)膺,因为其御(驾车,赶车),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被)慕如此。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征为度辽将军。先是羌虏数(屡次)出攻钞(掠取,抢夺)张掖、云中诸郡,百姓屡被(受,遭受)其害。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延熹二年,迁河南尹。时羊元群罢北海郡,臧罪(贪污受贿之罪)狼藉,郡舍溷轩(厕所)有奇巧,乃载之以归。膺表欲按(追究,查办)其罪,元群行赂宦竖(宦官),膺反坐(我国古代指把被诬告的罪名所应得得刑罚在诬告人身上)输作(因犯罪作劳役)左校(是将作大匠的下属机构,主要负责京师工程劳作。输作左校指服劳役刑)。司隶校尉应奉上疏理(申诉,辨白)膺曰:“夫忠贤武将,国之心膂(亲信得力之人,膂指脊梁骨)。窃见李膺执法不挠(屈服于权势),诛举邪臣,肆(制裁)之以法(状语后置),众庶称宜。膺著威(于)幽、并,今三垂(边疆,边境)蠢动,王旅未振。乞原(宽恕)膺,以备不虞(猜测,预料)。”书奏,乃免其刑。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情况),率吏卒破柱取朔,付(交付)洛阳狱。受辞(听取供词)毕,即杀之。让诉冤于帝(状语后置),诏膺入殿,诘(诘问)以不先请便加诛辟(杀)之意。膺对曰:“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官职名)卯(鲁国大夫,能言善辩)。今臣到官已积一旬(10天)/私惧以稽留(延迟,停留)为愆(过错,罪过)/不意获速疾(快速)之罪/诚(确实)自知衅责(罪责)/死不旋踵(后退,指畏避退缩)/特乞留五日/克殄(消灭)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帝顾(回头)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遣出之。及遭党事,帝怒,下(投入)膺等于(到)黄门北寺狱。膺等颇引(牵连,攀供)宦官子弟,宦官惧,请帝大赦天下。膺免归乡里。后收捕(拘捕)钩党(同党之人),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宾语前置)?”乃诣诏狱。考死。时侍御史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名册),故不及于谴。毅乃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
B.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
C.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
D.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青州刺史”和“迁客骚人”(《岳阳楼记》)两句中的“迁”字含义不同。
B.“其见慕如此”和“君既若见录”(《孔雀东南飞》)中的两个“见”字含义不同。
C.“司隶何愆”和“匪我愆期”(《诗经·氓》)两句中的“愆”字含义相同。
D.“去将安之”和“而今安在哉”(《赤壁赋》)两句中的“安”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膺严厉明察,做官疾恶如仇,发现违法犯纪者严惩不贷,当他将担任青州刺史时,那些贪官污吏一听到消息就吓得心惊胆战、弃官而去。
B.鲜卑、羌虏最初肆意进犯,劫掠汉朝百姓,但听到李膺将镇守边境的消息后,无不震惊恐慌,立刻就归服了朝廷,把抓走的人全都送了回来。
C.张朔被处死,其兄长张让在皇帝面前诉冤,皇帝就召李膺入宫予以责备,但听了李膺的辩解后,认为他说的有理,说他无罪,放他出了宫。
D.李膺等人被抓进黄门北寺狱之后,在受审时供出许多宦官子弟,宦官们因此感到害怕,就请求皇帝大赦天下,于是李膺被放回了老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窃见李膺执法不挠,诛举邪臣,肆之以法,众庶称宜。
(2)膺免归乡里。后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
文言文训练四答案
C【解析】第二处不应在“为愆”前面断开,而应在它后面断开,否则,“私惧以稽留”语意不完整,而“为愆不意”又语意不通,排除A、D项;第四处不应在“责”前面断开,而应在它后面断开,因为“衅责”是一个词,不能分开,排除B、D项;第六处不应在“五日”前面断开,而应在它后面断开,“五日”是“乞留”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B项。
C【解析】C项分别是“罪责”和“耽误”的意思。A项分别是“升迁”和“贬谪”的意思。B项分别是“被”和“我”的意思。D项都是疑问代词“哪里”的意思。
B【解析】“但听到李膺将要镇守边境的消息后,无不震惊恐慌,立刻就归服了朝廷”时态错了。原文是“自膺到边”,不是一听到李膺将要镇守边境就归服了朝廷。
(1)我私下里看到李膺执行法令,不屈服于权势,诛杀和弹劾奸邪之臣,用法律制裁他们,百姓都认为应该。(“窃”“挠”“宜”各1分,句意2分)
李膺被赦免回到乡里。后来抓捕被牵连的党人,乡人对李膺说:“你可以离开。”(“免”“钩党”“去”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李膺字元礼,是颍川郡襄城人。被举荐为孝廉后,受司徒胡广征召任职,后来升任青州刺史。当地郡守县令畏惧他的威严英明,大多听到风声就弃官逃走。因为公事被免官,回到纶氏县居住,教授的学生常有上千人。荀爽曾经前往拜见李膺,趁机替他赶车,(回来之后,高兴地)说:“今天竟然能够给李君赶车了。”李膺就像这样被人敬慕。永寿二年,鲜卑进犯云中郡,朝廷征召李膺担任度辽将军。在这之前,羌虏多次出兵攻打劫掠张掖、云中各郡,百姓多受其害。自从李膺到达边境,全都听到消息就惊恐归服,原先抓走的男女,全都送回到边塞关下。延熹二年,调任河南尹。当时羊元群从北海郡罢官回家,贪赃枉法,声名狼藉,郡府厕所里有奇巧物品,就用车装载了带回家。李膺上表想要查办他的罪,羊元群贿赂了宦官,李膺反而被判诬告罪发配到左校服苦役。司隶校尉应奉上奏章为李膺申诉说:“那些忠臣武将,是国家的依靠。我私下里看到李膺执行法令,不屈服于权势,诛杀和弹劾奸邪之臣,用法律制裁他们,百姓都认为应该。李膺在幽州、并州一带享有威名,如今三方边境敌寇蠢蠢欲动,朝廷军队尚未奋起。请求宽恕李膺,来防备不测之祸。”奏章呈上去后,朝廷就免去了李膺的刑罚。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当时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令,贪婪残暴,不行正道,听闻李膺十分严厉,怕被治罪而逃回京城,藏在由数木合成的空心柱中。李膺了解到这情况,带领吏卒打破柱子,抓住张朔,交付洛阳狱。听完供词,立刻就杀了他。张让向皇帝诉冤,皇帝下诏让李膺进殿,用不先请示就诛杀罪犯的说辞责问他^李膺回答说:“从前孔子担任鲁国司寇,上任七天就杀了少正卯。如今我到任已经满了十天,私下里害怕因为迁延时间而犯了过错,没有料到竟然获了迅速办事的罪。我确实知道自己的罪责,马上就该被处死。我特意请求再给我五天时间,让我能够消灭元凶巨恶,回来接受鼎烹镬煮,这才是我活下来的愿望。”皇帝扭头对张让说:“这是你弟弟的罪,司隶有什么罪?”就让他出去了。等到遇到抓捕党人的事,皇帝发怒,把李膺等人押到黄门北寺狱。李膺等人供出了许多宦官子弟,宦官们害怕,请皇帝大救天下。李膺被救免回到乡里。后来抓捕被牵连的党人,乡人对李膺说:“你可以离开。”李膺回答说:“我已经六十岁了,死生有命运安排,我离开将要到哪里去呢?”于是就到了诏狱。被拷打至死。当时侍御史景毅的儿子景顾是李膺的门生,但是没有在名册上,所以没有受到处罚。景毅就说:“本来认为李膺贤能,派儿子拜他为师,怎么可以因为没有录牒而漏掉削去功名、夺去官籍的处罚,就苟且偷安了呢!”于是自己上表免官回乡。
文言文训练五解析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扩大,扩充)河间,使(派)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状语后置)。文信侯因请张唐相(作...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取道)于赵,赵人得(俘获)唐者(定语后置),受(授予)百里之地。”文信侯去(遣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使...行)之。”文信君叱(大声呵斥)去曰:“我自行(亲自前往)之而不肯,汝安(怎么)能行(使...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使...试)臣,奚以遽(匆忙)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和...相比,哪一个更...)武安君?”唐曰:“武安君(白起)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隳”,毁坏)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范雎)之用(掌权)秦也,孰与文信侯专(独裁,擅权)?”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软?”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责难)之,去(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准备)车,厩具马,府具币(礼物),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答复,通报)赵。”
见赵王,赵王郊迎(到城外迎接)。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去)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送)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十分之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B.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C.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D.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庶子,战国时指年轻的家臣,这一职位与甘罗的年龄非常相称。
B.孺子,多指儿童。文中甘罗只有十二岁,年龄尚小,所以张唐以此称之。
C.具币,文中指准备盘缠,其中“具”与现在“开具证明”的“具”意思相同。
D.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信侯为了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最终使燕太子丹人秦做了人质,以此稳定了秦燕的关系,为将来联合燕国一起伐赵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此时甘罗冒死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虽有怀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建议。
C.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拿武安君和张唐作比较,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以武安君被文应侯绞死的结局为警示,最后成功说服张唐。
D.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之后,又前往赵国进行游说。甘罗告诉赵王,秦燕相亲对赵国不利,并向赵王提出了割地给秦国的建议,赵王当即答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4分)
(2)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4分)
14.甘罗能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文言文训练五答案
10.【答案】A
【解析】特别注意“故”的含义,“燕太子”不能断开。
11.【答案】C
【解析】“开具证明”中的“具”有陈述、写出之意,与“具币”中的“具”含义不同。
12.【答案】B
【解析】“甘罗冒死表示愿意劝说张唐”,其中“冒死”文中没有依据。
13.【答案】(1)到燕国去必须在赵国取道,能抓到我的赵国人,就授予他方圆百里土地的奖赏。(“径”,取道,1分;“赵人得唐者”,定语后置,1分;“百里”,方圆百里,1分。语意通畅,1分)
(2)应侯在秦国掌权的时候,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权势更大?(“用”,掌权,执政,1分;“孰与”,与……相比,哪个……?1分;“专”,意译为权势大,1分。语意通畅,1分)
14.【答案】①有一定的胆识和勇气。②有较强的论辩才能。③能抓住对方的弱点,洞悉各种利害关系。(每点1分)
【解析】要抓住甘罗毛遂自荐去劝说张唐和赵王的言行,以及在游说中的表现,以此作为概括原因的依据。
【参考译文】
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在燕国作大臣,经过三年努力,燕太子丹入秦国成为人质。文信侯又请秦人张唐到燕国作相国,想联合燕国攻伐赵国,来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必须在赵国取道,能抓到我的赵国人,就授予他方圆百里土地的奖赏。”文信侯很不高兴地令他退下。少庶子甘罗问:“君侯为什么这般不高兴呢?”文信侯说:“我让刚成君蔡泽到燕国做了几年工作,使太子丹入朝为质。(一切就绪了),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为相,他竟推辞不去。”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文信侯厉声斥道:“我亲自出马他尚且不肯前往,你又怎么能让他前往呢?”甘罗辩解说:“古时项橐七岁时就当孔子的老师,我今年已十二岁了!君侯让我去试一试,为何不由分说便呵斥我呢!”
于是甘罗拜见张唐,问他:“您认为您的功勋比武安君如何?”张唐说:“武安君战功赫赫,不可胜数;攻城略地,不可胜数。我张唐的功勋不如武安君。”甘罗问:“您果真自知功劳不及武安君吗?”张唐答道:“我确实知道。”甘罗又问:“应侯在秦国掌权的时候,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权势更大?”张唐说:“应侯不如文信侯权势大。”甘罗问:“您果真知道应侯不如文信侯吗?”张唐说:“我确实知道。”甘罗说:“当年应侯想攻打赵国,可武安君阻拦他,结果应侯在离咸阳七里处绞死武安君。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您却不肯前往,我不知道您身死何地啊!”张唐沉吟道:“那我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他让人准备车马盘缠,择日起程。甘罗又去跟文信侯说:“请君侯替我备五辆车子,让我先去赵国替张唐打通关节。”
于是甘罗去见赵王,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他。甘罗问道:“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入秦为质的事吗?”赵王说:“我听说了。”甘罗又问道:“大王听说张唐将到燕国为相的事了吗?”赵王说:“我听说了。”甘罗分析道:“燕太子丹到秦国,燕国就不敢背叛秦。张唐在燕为相,秦国也不会欺辱燕国。秦、燕相亲,就是为了伐赵,赵国就危险了。秦、燕不相互欺侮的原因,别无他故,只是为了攻伐赵国,扩张河间地盘而已。现在大王若能送给我五座城邑去拓展河间之地,就能使秦国遣还太子丹,并且联合强大的赵国一道攻打弱小的燕国。”赵王当即割让五座城邑来拓展河间之地,秦国也让太子丹归燕。赵国攻打燕国,得上谷三十六县,分给秦国十分之一的土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少年厉害了,不费一兵一卒,为秦国拿下16座城池
中国历史上的天才政治家丨年方十二官拜宰相
樗里子甘茂列传(二)
《经世奇谋》续5
话说中国古代杰出的策划大师
十二岁为大秦丞相的甘罗最后结局如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