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简单实用的文言文实词推测方法,看完就会!
方法一:字形推断法






























(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 “(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 (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课内实例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课外实例

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
【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方法二:语言结构推断法






























(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课内实例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见:被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愈,越


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险固的地势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族:族灭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7、追亡逐北
【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课外实例

1、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解析】“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2、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私者,然欲厚之,更所以祸之。
【解 析】“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 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方法三:语法分析推断法






























(利用语法结构)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课内实例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解析】“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


2、范增数目项王
【解析】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3、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解析】《促织》 “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4、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解析】“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5、视之,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解析】“意”作主语,为名词,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课外实例

1、文过饰非 (掩饰)    严惩不贷 (宽恕)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2、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解析】“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


3、自放驴,取樵炊爨
【解析】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4、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解析】“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推断技法

方法四:语境分析法






























(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课内实例

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解析】“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2、烟涛微茫信难求
【解析】“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课外实例

1、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解析】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2、(郭)永以书抵幕府
【解析】“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方法五:成语印证法






























(利用成语)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课内实例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解析】言听计从:听从


2、势拔五岳掩赤城
【解析】出类拔萃,超出

课外实例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解析】不速之客 :招致


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解析】日薄西山:接近


3、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解析】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


4、吾亦望汝副其心
【解析】名副其实:符合

方法六:课内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

课内实例

1、“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


2、“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


3、“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课外实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家歙州    家:定居。
B、君行坏堰    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    知:主持、执掌。
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    可:符合、适合。

【解答】A、家:定居。谓语、动词  B、根据上下文意,不可能是许逖出行使河堰毁坏,而应是许逖行走在已损坏的河堰上,有所感慨,于是下决心重修。因此不能把“坏”理解为使动用法。C、知:主持、执掌。  例如,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D、可:符合、适合。例如,可口。

文言实词推断基本策略

“语言的基础是词汇。”(张志公)“从数量上看,在九百个古汉语常用词中,虚词仅有三十来个,绝大多数部是实词;从在句中的地位来看,一句话的主干成分,都由实词充当;从掌握的难度上看,虚词的特点和用法固然不易了解,但反映复杂事物概念的实词,变化更多,更不易弄懂记住。因此,帮助学生掌握实词是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也是文言文词汇教学首先要抓好的重要环节”(李保初《文言文教学法》)。

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不仅直接体现在推断词义题上,还间接体现在文言翻译题中。对于即将步入考场的同学们来说,文言实词的复习着实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因为从历年的高考真题来看,考查的范围比较广,要求考生除了熟悉课标规定的120个常用实词的具体含义外,还需拓宽视野,扩大词汇量,并在复杂多变的语境中努力探寻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规律。

一、借助同义词语推断法。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考生可以借助常用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 

1.“前代圣君,博思咨诹。”(《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咨询。

2.“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后汉书·王梁传》)“宥”与“宽”同义,宽恕。

3.“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孟子·滕文公下》)“囿”与“园”同义,古代帝王蓄养禽兽的园地。

4.“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贾谊《过秦论》)“望”与“怨”同义,怨恨。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李密《陈情表》) “擢”与“拔”同义,提拔。

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尤”与 “怨”同义,责备。

二、借助反义词语推断法。在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考生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1.“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范仲淹《润州谢上表》)“治”与“乱”反义,治,安定;乱,动乱。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陟”与“罚”反义,陟,提拔;罚,惩罚。“臧”与“”反义,臧,善;否,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3.“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尚书·舜典》)“黜”与“陟”反义,黜,贬退,陟,提拔。“幽”与“明”反义,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昏愚的官员;明,贤明的官员。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韩愈《进学解》)“细”与“大”反义,细,小的;大,大的。

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傅”与“咻”反义,傅,教导;咻,喧闹。

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消”与“息”反义,消,衰微;息,滋长。

三、借助成语推断法。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保留着文言文古雅的词汇。在文言文阅读中,我们可以借助成语——这个现代社会的活化石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1.“吾乘时邀幸,得为吏部尚书。”(《魏书·崔亮传》)“邀”字的含义容易误解,我们可以借助成语“邀功请赏”推断出:邀,请求、谋求。

2.“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左传·桓公十年》)

句中“贾”字的含义也可以借助成语“直言贾祸”推断出来,是“招致”的意思。

3.“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蒲松龄《促织》)句中“责”字的含义可以借助成语“求全责备”推断出来,是“寻求”之意。

4.“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司马光《资治通鉴》)句中“吊”字的含义可以借助成语“形影相吊”推断出来,是“安慰”的意思。

5.“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无虞。”(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句中“虞”字的含义可以借助成语“冻饿之虞”推断出来,是“忧虑”的意思。

6.“损己以利物。”(魏徵《十渐不克终疏》)句中“物”字的含义可以借助成语“恃才傲物”推断出来,是“他人”的意思。

四、借助现代汉语推断法。“现代汉语是通晓古代汉语的一个关键。……古语与今语是相联系着的,不知今就不能知古,惟其能相互比较,才能由今语以通古语。”(周祖谟)

1.“逗华阴之湍渚。”(范晔《后汉书·张衡传》)依据现代汉语“逗留”的意思,推断“逗”是“停留”的意思。

2.“选天下之端士。”(贾谊《治安策》)依据现代汉语“端正”的意思,推断“端”是“正、正直”的意思。

3.“公子遇臣厚。” (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依据现代汉语“待遇”的意思,推断“遇”是“对待”的意思。

4.“播百谷,劝农桑,以足衣食。”(班固《汉书·艺文志》)依据现代汉语“劝勉”的意思,推断“劝”是“勉励”的意思。“劝学”的“劝”就是此义。

5.“其发奸擿伏如神。”(班固《汉书·赵广汉传》)依据现代汉语“揭发”的意思,推断“发”是“揭发”的意思。

6.“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依据现代汉语“仪容举止”的意思,推断“容止”是“仪容举止,威仪”的意思。

五、借助古代文化推断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德国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早就说过:“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载体,文言和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习俗和社会风貌。不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就不能真正理解文言文。

1.“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黔首:百姓。《说文解字·黑部》说:“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秦诏令称百姓为“黔首”,是由于秦为水德,水德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

2.“咸平元年,诏任三司、馆阁职事者丁忧,并令持服。”(《宋史·礼志二八》)

丁忧:遭遇父母的丧事。《尔雅·释诂》:“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据《尚书·说命上》:“忧,居丧也。”所以,古代的“丁忧”,就是遭逢居丧的意思。

3.“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

4.“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黥,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的刑罚。城旦是秦汉时的一种刑罚名。秦服四年兵役,汉确定其刑期为五年,夜里筑长城,白天防敌寇(站岗)。

5.“将军者,国之爪牙也。”(班固《汉书·李广传》)爪牙,比喻武臣。原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古代则是得力帮手的意思,属于褒义。后来发展成为贬义词。

6.“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班固《汉书·张汤传》)

刀笔吏,指掌文案的官吏。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六、借助具体语境推断法。“一篇文言文是一个整体组织,字、词、句、段是其中的个体成员,处于整体中而发挥应有功能作用。在构成一篇文言文的字、词、句、段中,句、段相对于字、词而言可以成为具体的语境。其中,句是文言文中最基础的语境。”(李政《论高中文言文的语言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要求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1.“太和中,帝思褚忠孝,下诏褒赞。”(陈寿《三国志·许褚传》)赞:称赞、颂扬。

2.“国无道而年谷和熟,天赞之也。”(《左传·昭公元年》)赞:辅佐、辅助。

3.“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赞:介绍,告诉。

4.“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易:交换。

5.“寄伪儿啼,恐栗,为儿状。贼易之,对饮酒,醉。”(柳宗元《童区寄传》)易:轻视。

6.“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易:平易,和气。

     当然,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还有:字形推断法(依据字形判断意义)、语音推断法(以声求义)、句子成分分析法(依据词语在句子中的成分判断词性和意义)、句式结构分析法(根据文言句式特点判断词性和意义)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文言实词推测方法四种
如何推断文言文阅读中实词的词义
2019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文言文的理解
2019高考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推断“小妙招”
五大阅读理解有多难:文言文遇到的困难的赶快下手吧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