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言文概括分析——善用比对,精准判断
括分析——善用比对,精准判断
新高考全国卷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每个选项均由“概括+分析”两部分构成,主要从人、时、地、事等几个方面设误,要求考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人物形象等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因此,在分析判断选项表述正误时,应明确设误点,进行针对性比对。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一、从“5个角度”比对、“10个设误点”判断
命题“3大特点”
“5个角度”比对、“10个设误点”判断
①四个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按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②每个选项均是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格式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举事例印证分析。
③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
故在比对时可重点关注分析印证的部分文字。
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参照下面5个比对角度和10个常设误点,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角度一:比对人物
误解形象,张冠李戴。
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
时序颠倒,空间错位。
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
曲解文意,归纳不全。
角度四:比对内容
无中生有,以偏概全。
角度五:比对关系
改变因果,事件杂糅。
角度1:比对人物,避免张冠李戴
命题设误
张冠
李戴
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物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
误解
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比对方法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选项]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分析] 根据原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可知,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的是“谢混”而不是“谢弘微”。
参考译文
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穷俭约,但嗣父产业很丰盈,他只接受了嗣父的数千卷书,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和同族兄弟的儿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为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起宴饮相处,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富有才华,能言善辩,谢弘微常常用简要的话使他们信服,谢混特别敬重和珍视他,称他为微子。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6·全国卷Ⅰ)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选项]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分析] 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根据原文介绍契丹人的做法,官吏们怕生事,曾公亮认为赵滋有勇有谋,并举荐给朝廷,派遣他下达旨意,应该是皇上派遣赵滋去契丹传达旨意,并非曾公亮“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故C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参考译文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派赵滋前去告谕旨意,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角度2:比对时间地点,避免时序错乱
命题设误
时序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方法
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3.[原文] (2019·全国卷Ⅰ)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选项] 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
[分析] 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选项中的“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错,由原文“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可知,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非常满意,且感慨自己比不上贾谊,没过多久,任命贾谊做了梁怀王太傅。“感慨自己比不上贾谊”在“任命贾谊做了梁怀王太傅”之前,选项表述颠倒了时间顺序,故错误。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8·全国卷Ⅰ)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选项]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分析] 由“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可知被侵占掠夺的是天水郡,不是蜀地。
参考译文
曹真去世后,宣帝接替曹真的职位,便任命鲁芝为参骠骑军事,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减少,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改造城市,几年时间恢复了旧时边境。升任广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老幼到皇宫上书,请求留下鲁芝。
角度3:比对关键词语,避免曲解文意
命题
设误
曲解
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
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5.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20·全国卷Ⅱ)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
[选项] 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
[分析] 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金人前来归顺”说法错误,原文“金人来归燕”的意思是金人来朝归还燕地。
参考译文
宣和元年,授予王安中尚书右丞一职;宣和三年,王安中担任左丞。金人来朝归还燕地,朝廷谋求帅臣,王安中请求前往。王黼在皇上面前称赞他,皇上授任他为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燕山府知府,辽降将郭药师任同知府事。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为骄横。靖康初年,谏官弹劾王安中勾结王黼、童贯以及不稽查郭药师违反朝廷命令之事,王安中被免去现任官职,任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被降级授任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在随州居住;又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
6.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8·全国卷Ⅲ)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
[选项] 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分析] “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错误,原文说“激驸马都尉王诜曰……诜怒”,曾布只是挑拨了王诜,让王诜生纯礼的气,没有挑唆王诜诬告纯礼。“最终遭到免职”说法错误,由原文“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可知,纯礼只是被降职,并没有免职。
参考译文
纯礼沉稳坚毅刚强正直,曾布畏惧他,挑拨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升任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王诜发怒。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动不动就直称皇上名字,纯礼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颍昌府知府,提举崇福宫。
角度4:比对内容,避免增、减内容
命题
设误
无中
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以偏
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以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而原材料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7.阅读下面的文段,辨析选项的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20·全国卷Ⅲ)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
[选项] C.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分析] 观点概述不当且表述中存在无中生有的信息。“彪之讲究实效”观点概述不当,从王彪之谏言对“旧制”的作用看,王彪之谏言表现的是他敢于纠正“旧制”。“不愿到任办公”中的“不愿”属无中生有,原文为“百官多列家疾,不入”,按照“旧制”,家有时疾的官员“不准”入宫,不是“不愿”。
参考译文
永和末年,天下多发瘟疫。按照旧例,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染病,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宫。此时,文武百官多称家有人染病,不入朝理事。王彪之又进言道:“瘟疫之年,没有哪一家没有染病的。如果因此就不再入宫,那恐怕连近侍也无人充当,皇宫将会空无一人了。”朝廷听从了王彪之的意见。
8.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5·重庆卷)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
[选项]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分析] 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选项“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错,该句对应原文“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有两个限制词语“或”“数”,对时间和范围进行了限制,而选项中去掉了这两个限制,变得绝对化了,故A项与原文不符。
参考译文
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一切疾病不考虑病的时间长短轻重,药一旦入口不奏效,立即就摒弃不用。至于巫术,反复试验十几次没有效果,也不悔改,并且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沉痛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而失败永远归于医生。奏效不奏效,巫师总是受到上等的赏赐而医生总是在他之后。所以医生稍稍想要急于求利、取信于人,就一定要借助邪气魅惑的征兆来作为表象(迷惑人),即使是大智之人也很少不被迷惑。更严重的是沅湘之地是用人来祭祀不该祭拜的鬼,求取好处,遭受严重的刑罚却不怨恨,因而巫术的祸害已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不能解决了。从医的风尚已经很久不能胜过巫术了,即使有好的医生也不能施展他的才能,来成就他的威名,而且学医的人一天天地懈怠,所以有时在几个郡的广大地区求取一个好医生都不能得到。
角度5:比对句间关系,避免因果混乱
命题
设误
改变
因果
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事件
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比对方法
辨析时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9.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20·全国卷Ⅰ)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选项]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分析] 事件杂糅,“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分析错误,根据原文“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可知,是苏轼上书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同时”表述也不够准确。
参考译文
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常要多些。”于是收集盈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聚钱粮来抵御疫病。
10.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5·山东卷)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选项]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分析] 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原文中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临敌作战,专心一意。因此,智谋之士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意为他殊死战斗。原文是因果关系,B项变成了并列关系。
参考译文
主将已经接受任命,参拜并向国君报告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军队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子有异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疑虑重重,意志不坚定就不能迎敌应战。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不敢活着回来,希望您也垂示一句赐予我行使权力的话。国君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国君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国君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
二、概括分析解题流程
典例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奉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准题目,明确本题选“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第二步:抓住选项,结合原文,在原文中标注关键词语,从“五大比对角度”着手,看概括和分析是否正确。
A项对应的原文是“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从选项的概括和分析来看,无错误点。
B项对应的原文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从选项的概括和分析来看,无错误点。
C项对应的原文是“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无中生有,从文中来看,只是把这些人“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并且,也不是赵憙将他们迁往异地,而是赵憙请求皇帝把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
D项对应的原文是“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从选项的概括和分析来看,无错误点。
第三步:综合权衡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答案 C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他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来终于前去报仇。但仇人们全都生病了,没有人抵抗。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事,就暂且放他们离开了。他看着仇人们说:“你们如果病好了,就远远地躲开我。”更始帝即位,舞阴的大户人家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因为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于是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到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李氏就投降了。光武帝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任命为中郎将,被封为勇功侯。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一向与邓奉交好,几次写信严厉斥责他,而造谣的人就说赵憙与邓奉合谋,皇帝怀疑这件事。等到邓奉失败,皇帝搜查到赵憙写给邓奉的书信,于是惊讶地说:“赵憙真是有道德的人啊。”后来被封为怀令。大户人家李子春先前担任琅邪相,强横而狡猾,百姓害怕他。赵憙刚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他们的恶行,逮捕拷问李子春,他的两个孙子自杀。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有几十人,最终赵憙没有听从。当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去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平素与李子春交情深厚,如今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想杀他,希望能留住他的性命。”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余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说:“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可将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二十七年,拜任太尉,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拜,皇帝命令赵憙主管边塞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憙生病,汉章帝亲自前去探视。等到他病逝,汉章帝亲自去吊祭。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正侯。
1.比对时间、地点,看有无时序颠倒、空间错位
请比对下面的“原文片段”和“试题选项”,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片段] (2020·芜湖模拟)在公府,雍容讽议。顷之,除西阳太守,抚和百姓,甚得欢心。及邾城失守,石城被围,翼屡设奇兵,潜致粮杖。石城得全,翼之勋也。
[试题选项] 庾翼年轻有为,具有经世大略。他在陶侃府任职时能够安抚百姓,以出色的才华赢得拥戴,后来又掌管六州军事,接替兄长庾亮,镇守武昌。(  )
[比对辨析]
答案 (×) 地点有误。安抚百姓并赢得拥戴,是在西阳太守任上。
参考译文
在公府时,(庾翼)态度雍容,含蓄委婉地发表意见。不久,被授予西阳太守的官职(在任内)(庾翼)安抚百姓,与他们和睦相处,很得百姓拥戴。等到邾城失守,石城被围,庾翼多次设置奇兵暗中(给石城)送去粮食军需。石城得以保全,是庾翼的功劳。
2.比对人物,看是否张冠李戴或误解形象
请比对下面的“原文片段”和“试题选项”,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片段] (2020·合肥模拟)杨廷和方柄政,韬上言:“阁臣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习。辅臣失参赞之权,近习起干政之渐。自今章奏,请召大臣面决施行,讲官、台谏,班列左右,众议而公驳之。宰相得取善之名,内臣免招权之谤。”
[试题选项] 霍韬上书建言,削弱宦官。他认为宦官干政,内阁大臣大权旁落,建议皇帝召集大臣对奏章当面决定,公开办理,各机构官员也须参与其中。(  )
[比对辨析]
答案 (×) 扩大范围,原文是“讲官、台谏,班列左右”,不是各机构的官员。
参考译文
当时杨廷和还在执政,霍韬上书说:“内阁大臣的职务是参与机要事务的,现在却只是拟定文书,而军政大事的裁决权却归属宦官。内阁大臣失去了参与议定的权力,宦官出现了干预政治的苗头。从今以后的奏章,请陛下把大臣召集来当面决定以后再施行,讲官、台谏也排列左右,大家共同商议,或赞成或反对,事情公开办理。这样内阁大臣就有了去恶取善的声望,宦官也避免了别人对他们揽权的批评。”
3.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
请比对下面的“原文片段”和“试题选项”,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片段] 沈亮,字道明,清操好学,善属文。未弱冠,州辟从事。会稽太守孟顗在郡不法,亮纠劾免官,又言灾异,转西曹主簿。
[试题选项] 沈亮为官尽责,直言进谏。会稽太守孟顗在郡里不守法纪,沈亮检举弹劾他,因此被罢官。后沈亮因直言灾异现象而遭贬。(  )
[比对辨析]
答案 (×) 曲解文意。“遭贬”错,转任不一定是贬职。
参考译文
沈亮,字道明,节操清廉,笃思好学,擅长写作。未成年时,本州便征召他担任从事一职。会稽太守孟顗在郡中不守法纪,沈亮检举弹劾他,而被罢免官职,又上书陈说天文地理的灾难异常现象,转任西曹主簿。
4.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
请比对下面的“原文片段”和“试题选项”,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片段] 贤密疏请擒贼党。时方扰攘,不知贤所在。得疏,帝大喜。裹伤入见,慰劳之,特加太子太保。贤因言,贼既诛,急宜诏天下停不急务,而求直言以通闭塞。帝从之。
[试题选项] 李贤不计得失,眼光长远。在曹钦被平定后,他不计得失,抓住时机建议皇上尽快下诏停止不紧急的事务,广求直言来疏通被困塞的政事。(  )
[比对辨析]
答案 (×) 无中生有。“李贤不计得失,眼光长远。在曹钦被平定后,他不计得失”错误,相关信息“得疏,帝大喜。裹伤入见,慰劳之,特加太子太保。贤因言,贼既诛,急宜诏天下停不急务,而求直言以通闭塞。帝从之”,意思是“得到奏疏后,皇上非常高兴。李贤包扎伤口后入宫拜见皇上,皇上慰问犒劳他,特意加封他为太子太保。李贤于是说,贼人既然已经伏诛,应尽快下诏天下停止不紧急的事务,广求直言来疏通被困塞的政事。皇上听从了”,可知“李贤不计得失”于文无据。
参考译文
李贤秘密上疏请求擒拿贼众。当时正纷扰不安,大家不知道李贤在哪里。得到奏疏后,皇上非常高兴。李贤包扎伤口后入宫拜见皇上,皇上慰问犒劳他,特意加封他为太子太保。李贤于是说,贼人既然已经伏诛,应尽快下诏天下停止不紧急的事务,广求直言来疏通被困塞的政事。皇上听从了。
5.比对因果,看是否因果不当或强加因果
请比对下面的“原文片段”和“试题选项”,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原文片段] 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管内构求过失。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
[试题选项] 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
[比对辨析]
答案 (×) 因果失当。“密令捏造吕的过失”,并不是因为“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原文中“密令捏造吕的过失”的原因是“惧其重入”。
参考译文
李揆担任丞相的时候,决断事务、进献策略、更替人事,虽然广博明辨,但因生性热衷于名利,深受众人的非议。并且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跟李揆一起做官的吕,虽然地位名望与李揆差很多,但在政务管理方面在李揆之上,(吕)被罢免相位,以太子宾客的身份任荆南节度使,名声很好。李揆害怕他再一次进入朝廷,于是暗中让主管部门到吕管辖的区域内捏造吕的过失。吕暗中上奏章为自己辩白,于是皇上把李揆贬为莱州长史同正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史·王规传》原文及翻译
2014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50篇)专辑2
《礼器碑》、《曹全碑》、《石门颂》、《张迁碑》、《乙瑛碑》原文和译文
阅读指导:文言文概括赏析题
2021届新高考文言文主观题答题指导
[转载]2012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汇总(更新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