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年丰时稔豪气生——部级精品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品鉴

1.重庆市第八中学,重庆 401120; 

         2.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 400015


     摘 要: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通过“明体知的”“因事解人”“缘文明意”“比较求真”四个环节,助推学生“学一篇而明一类”,理解人物通讯这种新闻体裁的特点,把握阅读人物通讯这类文本应具备的阅读策略。

      关键词:人物通讯;明体知的;因事解人;缘文明意;比较求真


教学设想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以下简称《喜看稻菽千重浪》)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人物通讯,笔者共设计了三课时,力图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明了人物通讯这一类文本的特点,掌握阅读这一类文本的相应策略,形成较强的通讯思维素养。

一、第一课时设想

1.自我梳理:快速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所在单元的通讯和配套读本《夏日终曲》的通讯单元,梳理信息,理解主体内容。

2.思考:消息和通讯有什么区别?

二、第二课时设想

本实录是第二课时的执教内容,“摘要”中已将本节课的设想作了概述。

三、第三课时设想

运用在《喜看稻菽千重浪》中学到的阅读策略,阅读本单元另外两篇通讯文章并完成以下思考。

1.在另外两篇通讯中,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2.如果让你为钟扬建造纪念雕塑,你会如何设计?请写一段话,说明设计的细节(雕塑的形态、材质、放置位置和方式……)和理由。

3.选做。

假如你是校报《华风》的记者,要为校报“人物”栏目提供一篇通讯稿。请从你自己熟悉和喜爱的名人中选择一位,拟定一则通讯提纲,交由编辑审阅。

要求:(1)写出明确的标题(如果分小节,也要拟定小节题目),简要陈述选择的事迹,作出相关评价。(2)能充分展示人物风貌,对学生形成正面的影响,引领风气。


课堂实录


一、明体知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首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昨天课堂上的内容。昨天我们阅读了《夏日终曲》上的两篇通讯和本课课文,通过共同讨论,明确了人物通讯和消息的区别。具体是——

生:消息短,通讯长;消息针对事件,通讯塑造人物。

师:嗯,这是篇幅和报道对象的不同。

生:内容上,消息比较简洁,人物通讯相对丰富。

生:阅读效果上,通讯比消息形象生动。

师:这种形象生动是因为通讯采用了更丰富的表达方式,包括——

生:描写、议论、抒情。消息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因此,人物通讯更具有主观性,消息更客观。

师:我们昨天的结论是——人物通讯是新闻的一种,当然具有新闻性,但它较多地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相对于消息这样纯粹的新闻,又具有文学性。(板书:新闻性、文学性)可以说,人物通讯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新闻。我们知道,面对不同的文学体裁,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达成不同的阅读目标。那么,面对人物通讯,我们应该读出些什么呢?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前的单元导语。

(生齐读。)

师:我们可以看到,导语明确指出了学习本单元的能力目标。

PPT展示)

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师:大家可以看到,课本用两个分号,把提出的目标分成了三层,分别是理解客观事实,明确作者的态度观点,辨析报道立场。今天,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课文,学到人物通讯的阅读策略,达成这三个层级的目标。

二、因事解人

师:我们先来看看对所有新闻而言都最重要的部分——事件。昨天我们已经进行了这个任务,现在谁来展示一下?(PPT展示:概括各小节中关于袁隆平的具体事件。)

生:第一节,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袁隆平在长沙马坡岭田间工作。

师:等一下,先请坐。我们再齐读一下昨天任务的具体要求。(PPT展示:用“时间+事件经过”的形式,概括核心内容,表达要简洁,不要大量摘抄原文。)

(生齐读。)

师:什么是核心内容?

生:不要小事?

师:不需要详细讲述事件的具体经过和相关枝蔓,只简单说明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好,请继续。

生:第一节,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

生:第二节,1964年7月5日,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

生:第三节,1992年,袁隆平致信《人民日报》。

生:我觉得致信《人民日报》不是核心事实,写信只是手段,说明杂交稻高产优质才是核心。

师:袁隆平为什么要选择在此时,用这个方式来作说明?

生:为了反驳。我觉得这条应该是:1992年,用高产优质的事实反驳对杂交稻的贬斥。

师:很好,抓住了重点。继续。

生:第四节,1998年,袁隆平预计,亚种间超级杂交稻将在近几年内应用于生产,并将在21世纪初大面积生产中发挥巨大的增产作用。

师:首先,这个概括是不是有点长?其次,这一节涉及的时间点很多啊,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

生:1986,1995,1996,1997,1998。

生:1986年后,不断取得突破。

师:新闻的时间要精确。

生:1986年到1998年,不断取得突破。

师:好。第一小节中还有一个时间和事件。

生:2001年袁隆平接受记者采访。

师:为什么大家在概括时不把它算作核心事件呢?

生:其他事件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2001年不在这条线里。

生:其他事件都是围绕杂交稻的研究展开的,接受采访不算研究。

师:那为什么还要写这件事?

生:这只是个引子。

师:表述非常准确。同学们已经注意到了,除了文章开头的引入部分,这些事件明显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的,讲述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缘起、研究过程、经历的波折和取得的成果。这体现了人物通讯中的一条线:过程线(板书:过程线),也就是以事件发展的逻辑——比如时间、地点的变化,事件的前后因果——作为线索,按照它来组织材料。找出过程线,就是要梳理清楚通讯展示给读者的新闻事实。

师:但是我们看课文的四个小节,并不是按照过程线来拟定标题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从这些“眼睛”里能看到什么内容?

生:人物精神。

师:PPT展示表格。表格略)给大家一分钟,根据标题和内容,梳理这四个小节体现的人物精神。

(生阅读,动笔勾画批注。)

师:第一小节。(师根据学生的表达进行板书。)

生:通过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栽培稻株、验证遗传学规律等事件,说明他是一个有实践精神的人。

生:他亲自下田,说明他能吃苦。

生:从大片稻田中发现特殊的稻株,说明他细心敏锐,善于观察。

生:这一小节的标题有一种拼搏感。

师:是的。“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出自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长沙》,后面一句是——

生(齐):浪遏飞舟。

师:这样迎流而上的强健姿态和拼搏精神,与袁隆平勇于实践、追求真理的工作态度是高度一致的。引用诗句,是一种文学性的表达。我们接着梳理。

生:第二节讲袁隆平顶住权威的指责和压力,表明他不畏权威,勇于创新。

师:他也参考了世界上以往的研究成就和方向,这仅仅是不畏权威?

生: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

生:发现实验难度大但不退却,说明袁隆平不畏难。

生:攻克难关靠的是18个科研单位的大协作,说明他有协作精神。

师:好,继续。

生:第三节中,袁隆平以事实为依据反驳对杂交稻的贬斥,说明他实事求是。面对反对意见,运用平和又无可辩驳的语气来陈述,说明他冷静。

生:文章说,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说明袁隆平追求真理。

师:对,你不仅关注了事实,还关注了作者的评价和意见。继续。

生:第四节讲袁隆平梦见大杂交稻,说明他热爱杂交稻事业。

师:概括得很准确。其实不仅仅是这个梦,从第一节亲身实践,到后来的不放弃,都能看出这种热爱。这说明人物的精神不仅是单独呈现在某一事件里的,更是贯穿在人物整个生命中的。

生:我觉得这里还有精益求精的精神。1986年,袁隆平的研究就已经取得了成果,但他一直梦想水稻能像高粱那么高,说明他不满足于现状。

生:袁隆平客观分析杂交稻的缺点,也说明他希望不断进步,精益求精。

生:袁隆平不光做了这个梦,还不断引导这个梦走向现实,说明他敢想敢做。

师:好。同学们通过事实和评价,梳理出一系列精神,这些精神正是袁隆平作为一名出色的科技工作者所必须具有的品质。我们刚才梳理的,是单元导语中提到的“人物精神”,也是人物通讯中重要的第二条线——思想线(板书:思想线),人物通讯要传递事实,同时也要呈现人物的精神与思想。

三、缘文明意

师:事件和人物指向通讯的新闻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关注人物通讯的文学性。上节课我们已经发现,相对于消息,课文中有很多生动的描写,还有大量的抒情和议论(板书:描写、抒情、议论)。这些表达方式都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紧密相关。请大家迅速浏览勾画,说说你们在文中找到了哪些细节描写。

生:第一节的细节包括袁隆平“出神地打量”试验田,“蹲下身子”翻看土壤,“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赶到试验田,发现特殊水稻时“屏气静神”,“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第二节描写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第三节他“甩去手上的泥巴”跟“我”说话,第四节他“高兴地”谈起自己做的梦。

师:这些细节着力描绘了袁隆平怎样的形象?

生:农民?

师:对呀,所有的细节都和田地相关!文中有一个更形象更精准的概括,你们找到了吗?

生:泥腿子专家。

师:对。我们从通讯的细节描写中看到了一个热爱土地的泥腿子专家,那么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呢?速读课文,找出相关部分并思考。

生:第一节的议论在最后一段——“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要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说明挑战权威是很艰苦的。

生:这一句感觉和第二节关系更大,是在承上启下。我在第一节找到的是“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这一句看上去像描写,其实是作者的判断。

师:能够把作者的观点从描述中剥离出来,非常好。我们应当注意,议论、抒情不仅仅包括整个的句子,也经常以词语或分句的形式隐藏在相关的叙述中。

生:第二节有“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这两句和第一节关于权威的议论关联很紧密,表明了袁隆平对于权威的态度。

师:注意,这个态度既是客观事实,也是作者的判断。

生:我找到一个半句话,“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这是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的高度评价。

生:第三节,“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捍卫了真理”。作者认为,袁隆平实事求是的精神是科学家应有的道德操守。

生:第四节,“袁隆平是一位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凡人”,“这极具夸张的梦想,正在走向现实”。还有一些评价性的词,如“飞跃”“重大贡献”“有说服力的回答”“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等,基本都是在赞美袁隆平作出的贡献。

师:同学们已经发现了吧?作者的议论和小节的标题一样,也是在鲜明地指向人物的精神品质。我们刚才找到了课文的过程线和思想线,梳理了这篇通讯中的新闻事实,又依据描写、抒情、议论找到了作者的观点,而这几者,高度一致地为新闻人物的塑造而服务。(板书:人物形象)这一篇通讯,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愿实践、能创新、重事实、有梦想的科学工作者形象。(板书:愿实践、能创新、重事实、有梦想的科学工作者。)

四、比较求真

师:同学们,通过以上对课文的分析,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梳理新闻事实和文学描写来把握人物精神,了解作者观点;也找出了事实与观点的关系——事实呈现观点,观点引导事实。但是,单元导语中提到的“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又是什么意思呢?要如何做到呢?下面让我们来比较一组人物通讯,从中寻找答案。

PPT展示

试分别概括《袁隆平:鲐背之年仍为“稻粱谋”》《袁隆平:做一粒健康的种子》中袁隆平的形象。

师:在预习任务中,同学们已经对袁隆平的形象进行过初步的概括。现在可以运用刚才学到的阅读策略,对自己之前的概括进行修订和补充,尝试着概括这两篇通讯中的袁隆平形象。

生:《袁隆平:鲐背之年仍为“稻粱谋”》里,袁隆平是一个出身不凡,懂英语,关心百姓,在培育杂交稻研究中不断前进的勇者。

生:出身不凡和懂英语其实都是为了反衬出袁隆平学农的决心,这从小节标题“为农民做实事,是学农者应有的义务”中就可以看出。我的概括是,袁隆平是一个为农业奉献一生,在培育杂交稻研究中不断前进,功勋卓著的科学家。

师:很好,“奉献一生”和“培育杂交稻研究”的概括和标题“鲐背之年仍为'稻粱谋’”表述的内容是一致的,说明你和作者思路一致。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我想把这里的袁隆平的身份定义为追梦人,因为“梦想”这个词在开头和最后一节都出现了。

师:不仅仅是开头和结尾,另两个小节中也有类似的表述。第二节是“雄心壮志”,第三节说的是农民的愿望,其实也是袁隆平自己的愿望。从这些写作素材和表述中能够看出,作者想强调袁隆平追逐梦想,“追梦人”这个定位非常精准。(板书:为农业奉献一生,在培育杂交稻研究中不断前进的追梦人。)

生:《袁隆平:做一粒健康的种子》里,袁隆平是身体、精神、情感都健康的老人。

师:看来你找到了关键句。不过,精神、情感健康这个表述有点比拟的意味,能换成更加准确的搭配吗?

生:身体健康、人格完满、情感丰富的长者。(板书:身体健康、人格完满、情感丰富的长者。)

师:对比三篇通讯各自所塑造的袁隆平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个袁隆平却呈现出了不同的样貌。一个人的经历是丰富的,性格是多面的,一篇报道能够呈现的,也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侧面。树立什么样的典型人物(板书:典型人物),从而感染读者、影响社会(板书:感染读者、影响社会),这就是作者的立场和态度。在阅读中,我们要学会对其加以分辨。我们可以通过课后提供的资料和纪录片去进一步了解袁隆平,当你拥有更多的信息,就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师: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总结人物通讯的阅读策略。

生:梳理核心事实,注意找出过程线;在事实里提炼人物精神,找到思想线;借助描写议论,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作者观点。还要注意作者的立场和态度。

师:对,这样我们就能获得对一篇人物通讯的基本认知。要注意,不要仅仅做一个被影响的读者,更要做一个能辨析、能思考的读者。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课后作业

2010年4月28日,首届“中国心灵富豪榜”在北京隆重发布,“首富”的称号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摘得。请你替主办方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要求:

根据“心灵富豪”的身份定位,既要呈现出获奖者的主要事迹,又要与获奖者得到的荣誉称号相符合。文字简短,富有文采。

助推资料:

(1)2004年度“感动中国”奖项给袁隆平的颁奖词。

(2)《梦圆大地:袁隆平传》(姚昆仑)。

(3)纪录片《时代 我》。

(4)纪录片《为时代而歌:袁隆平》。

(5)纪录片《农业的力量——袁隆平的两个梦》(《大国根基》第一集)。


名师观察


有一种理想,长期以来招引着语文从业者孜孜以求,那就是——怎样才能引领学生“读懂一篇”进而“明了一类”呢?我将这种希冀称为“课堂土壤对阅读最尊贵的渴望”。这种渴望呼唤一种策略的支撑——呼唤“类化阅读”策略的支撑和跟进。

那么,什么是类化阅读呢?

类化阅读,是指阅读一篇文章时,将文章置于一种文化现象的“总场景”或总的“体系”中去阅读,在“类”的高度上去体认、理解和感悟的阅读行走。

这种行走,对高中生来说,意义尤其重要。从张艳玲老师的这堂课来观察,这种意义的重要性更是显眼,其深刻在于:类化阅读有利于高中生接续上文化“结构”和历史“记号”!

意大利著名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历史学家安伯托·艾柯曾发出“一切阅读都是误读”的哀叹。这种因“文本本事”与“读者解码”之间存在时代差异、信息源差异和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的误读,有没有什么解决之法呢?

有。类化阅读就是这样一种纠偏“阅读认同”的利器。

阅读的类化,能带来“全息刺激”。这种“全息刺激”,有利于消除时代的隔阂、理解的晦涩和对接的歧义;有利于揭开干扰的面纱,将“沉默符号”的能指、所指和关联尽可能地打开;有利于“读一篇,窥全豹,明一类”,让读者得到体系上的明确和清晰。

那么,张艳玲老师的这堂课,是怎样让学生与“人物通讯”的“文本结构”和“文化记号”接驳上信息,得到“类”上的提升的呢?

先看张老师这堂课的总体架构。全课共设置了“明体知的”“因事解人”“缘文明意”“比较求真”四个环节,铺设成活跃而清晰的一堂好课。依我来看,张老师这堂课主要采用了类化阅读的“深挖根源”和“寻找关联”两种策略,对学生进行了精彩的助推,让学生有了类化阅读的丰富收获。

一、深挖根源,彰显类化阅读“透”之力量

课堂中的“明体知的”“比较求真”环节主要是在“深挖根源”。我把张老师深挖根源的引领,总结为引领学生进行了“识其源”和“识其真”两种探究。

识其源,指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时,把这篇人物通讯上升到了对通讯原型进行本质认识和系统探究,主要体现在“明体知的”这个环节。

识其真,指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时,在“比较求真”这一环节,通过对《喜看稻菽千重浪》《袁隆平:鲐背之年仍为“稻粱谋”》《袁隆平:做一粒健康的种子》三篇文章中袁隆平形象的比较,既对“劳动之真”进行了“探身下去”的认识,又对“新闻报道立场之真”进行了“挤钻进去”的辨析和把握,达到透过形象认识“书写意图”的庐山真容。

识源和识真,让学生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有了一次“深入本源而非停留于现象”的深刻体验,收获了“像钉子一样穿透文本”的阅读经历和力量启示。

二、寻找关联,彰显类化阅读“广”之力量

当然,要实现文本阅读在“类”上的意义探寻,善于寻找信息关联就成了阅读类化策略的智慧体现。张艳玲老师在这堂课里,通过“因事解人”“缘文明意”两个环节,引领学生寻找关联信息:用“因事解人”在各种事件、各种年代信息中辨析关联,寻找和搓出一根粗大的“思想线”;用“缘文明意”在各种文学表达和细节书写中翻检形象背后的“暗示”,提炼人物典型。在这种寻找关联中,张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类别提炼、类别概括和类别认识的素养淬火。

值得点赞的是,在本堂课中,张艳玲老师在引领学生进行类化阅读时,还注重引领学生对文本的个别性、有限性、无限性和现代性展开挖掘;在注重共性时,也没忘记提醒学生“文字书写”。 

(本文原载于《语文教学通讯》A刊2022年第7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通讯阅读解题策略》优秀课件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31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群文教学教案
课件优质教学材料课件PPT
高中语文必修上教学设计:劳动最美《喜看稻菽千重浪》等三篇
余莉莉 “劳动”单元情境教学案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