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及点评
设计:张 锐1  点评:栾桂芳 2(1. 大连开发区一中 2. 大连教育学院)
大连教育学院   栾桂芳
一、教学目标
1.朗诵诗歌,体会四言诗与五言诗在节奏和韵律上的不同。
2.把握两首诗歌中诗人表达的志向与感情,比较两首诗歌不同的表达技巧。
3.知人论世,正确认识并评价曹操与陶渊明的不同人生选择与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
辨析两首诗歌不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评价诗人的人生境界。
三、教材分析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这两首诗歌是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 7 课的课文,均为魏晋时期的作品,所表达的人生追求和人生状态却大不相同。《短歌行》表达了曹操“天下归心”的渴望和贤才难求的忧思,《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陶渊明摆脱官场束缚的轻松和“复得返自然”的悠然。
两首诗歌一为四言,一为五言;一个苍凉顿挫,一个清新舒缓;一首多引用比兴,一首多白描;表现形式、韵律也与思想感情相配合,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面对乱世,为何曹操和陶渊明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这两种人生选择有无优劣高下之分,也是值得学生思考的问题。
四、教学环节
1.课堂导入。
出示曹操《龟虽寿》和陶渊明《饮酒(其五)》。通过“烈士”引出“志士”,通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引出“古今隐逸之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学习过的两首诗歌,建立起对曹操和陶渊明的初步印象,引出课题“志士之忧与隐士之悠”。
2.感知文本。
(1)学生先默读感受,然后出声练读。感受四言诗 2/2 的节奏,五言诗 2/1/2 或 2/2/1 的节奏,同时从整体上感知两首诗不同的情感基调。
(2)指名单独诵读,适时点拨指导。
(3)齐声朗读,进一步感悟诗歌节奏,体悟情感基调。
(4)简单介绍诗歌形式与情感表达的联系。
教学提示:《短歌行》,四言诗,悲凉豪迈,忧思深沉;《归园田居(其一)》,五言诗,质朴真诚,恬淡闲适。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情感和内容,建立起对四言古诗和五言古诗的初步认知。《短歌行》属于歌行体,“长歌”“短歌”一般都就歌声长短而言。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回,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短歌行》既有短歌微吟低回的特色,又有曹操特有的“慷慨悲凉”的风格。相对于四言诗,五言诗虽然只是增加了一个字,但它增加的是整整一个节奏,句子的容量大了不少,表现功能也强了很多,并且给诗句的变化提供了更多余地。
3.深研文本。
(1)研读思考。
研读任务:从诗作来看,曹操之“忧”、陶渊明之“悠”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各自又是如何表现的?

【设计意图
让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结合诗句深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短歌行》的人生之忧,以“朝露”作喻,写出了生命短促易逝和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和下文通过“引用”表达的贤才难求之忧、通过“比喻、用典”表达的统一天下之忧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又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田园生活的悠闲恬淡,是通过一系列远近、动静结合的景物白描表现的。这些情感和表达技巧都值得重点鉴赏。
背景资料:《短歌行》: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曹操已经 53 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事业仍未完成的现实,他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致力于建功立业,于是在一次宴席上咏出此诗。还有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大宴将士之时。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二十九岁出仕,为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仕。
陶渊明所处的东晋,门阀制度森严,官场贪腐日盛。陶渊明在彭泽县令任上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小吏告诉他要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2)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结合自行查阅的背景资料和预习案里的《蒿里行》、《归园田居(其三)》以及《〈归去来兮辞〉序》,探究为什么同处乱世曹操和陶渊明却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生选择。
你更欣赏谁的人生态度?
教学提示:三国初期,东汉许劭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受一些影视剧影响,“奸雄”也是我们很多人对曹操的印象。但通过读曹操的《短歌行》《蒿里行》,我们看到了曹操心怀苍生、志向远大的一面。毛泽东曾经评价曹操:“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 ,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 ,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 ,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曹操抱负远大,又有很强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政治智慧,他选择做统一乱世的英雄也是历史的必然。
陶渊明早年也不是没有过“大济苍生”的志向,但他为人清高耿直,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不顾廉耻的官员比比皆是。陶渊明不仅没有可能实现抱负,就是立足都很艰难。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可知,他天性质朴,不擅长官场的迎来送往、阿谀奉承;而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也可知,他天性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酷爱与自然为伴。陶渊明品格与黑暗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陶渊明归隐之后的生活也很艰难,这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但他再未出仕,而是在田园中躬耕自给,并写下大量诗歌,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呢?
若拿陶渊明与曹操相比,陶渊明只是一个柔弱的文人,不具备曹操的政治眼光和才能,更不具备曹操的军事才干,所以在乱世中,他只能选择不同流合污,这也算是一种高尚的选择了。既然无力改变世界,那就努力做好自己!统治者与农民,政治家与诗人,或许身份有不同,但人生价值并无高下之分。
学生当然可以欣赏曹操的雄心壮志,赞赏他积极用世的态度;也可以认同陶渊明能够认识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操守。不过也要帮助学生认识到陶渊明的选择虽是消极对抗,但是避世后,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写下了很多书写田园生活的传世诗篇,这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
当代青年身处盛世,应当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态度和主人翁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深入探究、讨论,增进学生对曹操和陶渊明更全面的了解,有助于深入理解两人的作品和两人不同的人生选择;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生价值,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3)课堂小结。
本单元第 7 课这两首古诗虽然都是魏晋文人诗,但在思想感情、表达技巧、语言风格上差异很大。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了四言诗和五言诗的节奏、韵律,分析了诗歌的感情和表达技巧,探究了两位诗人不同人生选择的根源。
课上囿于时间限制,我们只能作初步的鉴赏,对两位诗人的作品感兴趣的同学,课下还可以选择他们更多的诗作进行研读,相信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名师点评】在研究中突破,在质疑中成长
统编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任务群相结合的双线组元方式,在教学要求上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温儒敏教授在国培讲话中一再强调,老师们在备课方面要多用点儿心,在教学设计上要多下点儿功夫,要坚持“守正创新”。与统编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设计范例,这些范例有大单元组合设计,也有以课为单位的小组合设计。不管哪种设计,都体现了一种群文阅读的理念。
群文阅读,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文本阅读方式,它主要针对的是以往那种碎片化解读文本的不良趋势,倡导整体阅读、整体鉴赏的阅读理念。群文阅读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蒋军晶老师说,群文阅读中文章与文章之间是根据某一个“议题”组合在一起的,这个议题可以从作家、体裁、观点、表达方式、人文主题、阅读策略等不同角度确定。选什么样的文章组成“群”,考验着教师的阅读视野、品位以及阅读教育理念;而如何设计跨文本的学习任务,则考验着教师的思维整合能力,尤其是对高中阅读教学中的长文本、难文本的处理。
古诗文一直属于高中阅读教学中的难点,涉及的文本自然属于“难文本”一类。以前单篇教学都很有难度,现在要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难度系数可想而知。张老师在充分研究文本、调研学情的基础上,设计了预学任务单,引领学生充分预学。课堂教学设计中,以传统的朗读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从诗歌形式入手,感悟诗歌情感。进而又设计了两个颇具梯度的学习和探究任务,引领学生在鉴赏文本的基础上,由文到人,探究乱世中曹操和陶渊明两个性格迥异之人不同的人生选择,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教学目标。张老师的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温儒敏教授所倡导的新教材教学主张——“守正创新”,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旨归,有坚守,有突破。
《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本课有个教学设计,第一个学习活动是“感志士之慨、隐士之情”,其中的一个学习任务设计为“请以'忧与游”为话题,比较《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在表达志士之慨和隐士之情时不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也许参考了这个设计,但是却融入了自己更多的思考:首先,在话题的选择上,两位设计者对《短歌行》之“忧”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是以“游”字概括《归园田居(其一)》主旨,却不如用“悠”字概括得更准确。“悠”字既准确概括了诗中所描绘的诗人的生活状态,更准确描述了诗人当时的心态;而“游”字,只概括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生活状态。
其次,《教师教学用书》中的任务设置,围绕话题展开,探究的却是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实际上是跳开了对话题的探究。而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在学生各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四言、五言诗歌的不同韵律和节奏,进而探究诗歌的表达技巧;在主题探究过程中,张老师则围绕“忧”与“悠”,让学生感受乱世中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选择,并加以评判,体现的是对诗歌人文主题的深入挖掘。
张老师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让我看到了一线教师在统编教材教学过程中突破创新的可能,另一方面也让我再一次坚信:“尽信书,不如无书。”很多一线教师奉《教师教学用书》为圭臬,唯《教师教学用书》为是,不敢质疑,更不敢轻易否定,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固然,配套统编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内容更加翔实,指导更加具体,更为贴心的是设计了很多操作性极强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书中的所有设计、观点和表达都是最优秀的。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自己要具备这样的思维,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充满勃勃生机。
课堂教学活动一直存在,教学研究就要一直进行。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应该坚守孔夫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育人理念,保持与时俱进的心态,终身学习,学而能疑且善疑。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2022.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三首》导学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诗三首》教案[易读语文网]2
让诗回到诗(必修一第三单元教学手记)
孔雀东南飞并序
省级特等奖:《短歌行》《归园田居》对比阅读教学设计、课件、说课视频
群文阅读:从《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看入世与出世的选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