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开徐江语文专栏(第30期)—且听我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叙事逻辑

编者按:

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故事应该明白点儿什么道理?

什么林冲的性格、什么林冲为什么走上反抗的道路,这是一个高中生读过故事后,学生自己能回答的问题,不需要占用课堂时间进行研讨。

于是有人提出研究“情节`巧合′背后的叙事逻辑”。

研究“叙事逻辑”是个好话题,但这个“有人”并未明确“叙述”、“事”、“逻辑”、“叙事逻辑”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因而这个“有人”从“巧合”切入话题是不恰当的!

语文界之语文人,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叙事逻辑这样的问题都不能研究,那我们凭什么能教好语文?


“巧合”叙事逻辑说应该休矣

——且听我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叙事逻辑

 

一、这不是值得欣赏的“叙事逻辑”

网上有篇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巧合”叙事逻辑的文章。有些老师嗨捧它,大概作者也自感不错。这是语文界很普遍的一种表现,但其表现性则是不少不少的语文人的的确确是不会解读语文课文的。我为语文教育而担忧!

别的且不说吧!

单讲该文“巧合”叙事逻辑”之《酒店巧谋——线索逻辑》这一点就有两层错误。

其一,这本是语文性的错误。但它导致文章作者的立场出现偏差,这就是“酒店巧谋”中的“巧谋”用词不当。

“巧”字它有对立的两种内涵,一是美妙美好的意思,一是虚伪奸诈的意思。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陆谦等人在酒店商议陷害林冲,评论赏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这是“酒店巧谋”,就使人感到评论人是站在欣赏的角度赋予这种谋划是“巧谋”。这个标题中的“巧”字肯定了这种卑鄙的阴谋。

私下里与一位不嗨该文的中学老师讨论,他认为应该用“酒店密谋”。“密”字有内涵,本是“酒店密谋”,但却被店小二偷听一二,“密”而有“隙”,这才有意味。但为什么放弃“密谋”而不用偏偏看中“巧谋”呢?就是因为要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故事纳入他的“巧合”叙事逻辑中,突出那个“巧”字。其实,用“密谋”不也可谈“巧合”,店小二偷听不就是“恰巧”吗?

显然“巧合”叙事逻辑论者弄“巧”成“拙”。

当然,能提出“密谋”说与我对话之明白的语文人太少了!渺顾语文界多是“巧谋”论的鼓吹者。

其二,接下来要批评的是与“酒店巧谋”相关的《风雪巧至——事理逻辑》的标签贴得是无道理的。

陆谦在“酒店巧谋”陷害林冲,可以说这伙人是占据了“人和”、“地利”,即与管营等勾结在一起,选草料场为行动地点,但等“天时”,即“风雪”。古诗有云:“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但是,施耐庵在这里构想的故事不妥当。也就是说,陆谦一到沧州就应让管营调林冲去草料场。他们一伙“万事俱备,只待风雪”。倘若早三、四天调林冲去草料场,林冲就有时间收拾草厅,那么,草厅也许在风雪中塌不了,也许不用去山神庙过夜。那么,林冲夜晚会安睡于草厅。那么,林冲难逃大火之灾。那么,陆谦等人也就不会被杀。这才是陆谦应“谋”的。但故事却不是这样发展,正如那位语文人在赏析“巧合”叙事逻辑时所说:“密谋后六天里一直没有行动,就是等刮大风,等待合适的时机。第六日,风雪如约而至。故事的高潮也来了。管营立即调林冲去草料场。”“巧合”叙事逻辑论者继续说:“林冲沽酒,躲过草厅坍塌;古庙容身,躲过被冻死。”其实应该说“古庙栖身,躲过被烧死一劫”。从事理逻辑上讲,施耐庵的创作出了破绽。是“预先调林冲等风雪”还是“等风雪来立刻调林冲去草料场然后当晚就行事”?哪一种构想更合乎陆谦等人的利益呢?这是施耐庵的败笔,不合故事逻辑。而“巧合”叙事逻辑论者却把这说成“风雪巧至”,作出“风雪如约而至”的判断,是不是有点儿荒谬呢?“如约”二字恰恰暴露了施耐庵的主观性而背离了“事”自身的逻辑。从“酒店巧谋”到“风雪如约而至”,斧凿痕迹太露骨了,把败笔贴上一个“巧”字是掩饰不了其中的创构失误的。这不是应该教给学生的叙事逻辑。

二、应讲什么样的叙事逻辑

关于“叙事逻辑”的认知,从文章写作角度讲,其实就是以文字表述“事”的运动发展过程的逻辑。“逻”是行走的意思,“辑”是和谐的意思。“逻辑”合起来就是“走得和谐”,即事物运动要和谐。当然,事物运动不和谐也有不和的道理,“事”中这些因素被解决就会出现新的和谐。我们要先明白“事”所以如此之逻辑,然后再研究如何“叙述”之,即能够深刻、明晰、准确揭示“事”之运动逻辑。毛泽东说过这样一句话:“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引这句话,我想说“逻辑”这一个词,显然还有“规律”的意思。

那么,“事”之运动的逻辑是什么呢?我的认识是这样的:

前边的“事”是后边“事”的“条件”,后边的“事”是前边“事”的“结果”。这个“结果”在“事”之继续的运动中又会成为“条件”,并会产生新的“结果”。“事”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运作下去。概括一下,“事”的流逝过程就是前边的“条件”,产生后边的“结果”,消逝的“过去”产生“现在”并延及“将来”。“现在”产生的每一种新情况之原因——至少决定它们产生的条件——是可以在它们产生以前的“过去”中找到的,“过去”影响甚至决定新情况产生。

“叙述行为”就是以“事”之“过去”的运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为关照对象用文字再现于文本中,凝固成“叙事”。它永远是过去的“事”。这是认识“事”的过程,是重构“事”的过程,是解释“事”的过程。这就是“叙事逻辑”。

三、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谈“叙事逻辑”

我以“林教风雪山神庙”故事的文本为例,即其“叙事”如何以先前的“条件”产生后续的“结果”,随之“结果”又成为“条件”促成新“结果”的产生,这样便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故事较为连续、和谐地运动、发展,即很有逻辑地完成。

在这方面,我们要注意故事中“风、雪、酒、庙、火”诸元素条件所引发的故事本身的发生、发展及结束。

林冲随差拨来到草料场,与原来的老守军交割清楚,静下来看自己面对的新环境。因为大风大雪,使林冲对草厅四处漏风,摇摇欲坠很是担心,他在暗想天晴后要修整草厅。但眼下要解决的问题是寒冷阵阵袭来怎么抵御?于是,很自然地想到老军留下的酒葫芦,并决定去沽酒。

林冲正是因为去沽酒,他看到了草料场的山神庙。

因风雪交加,致使破漏的草厅坍塌。待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因离开草厅沽酒使林冲躲过被压埋死难一劫。

草厅坍塌,无处栖身,因而又迫使林冲想到了沽酒所遇山神庙,无奈去那里暂且栖身。

栖身山神庙这一情况,又使林冲躲过陆谦的火烧之难,且又听到在山神庙观火的陆谦等人的话语,不但使林冲明了所有圈套,又加剧了他内心的愤怒,忍无可忍杀死仇敌。

杀了人,且草料场被烧,林冲已无法安身立命的条件,他不得开始新的亡命奔波。

“风、雪、酒、庙、火”诸元素的演绎变化非常清晰、严密地展示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先前的“条件”促使新“结果”的产生,新“结果”又变成“条件”促使故事一环扣一环地运动变化,直至暂告一段落。“叙事逻辑”得以典型逞现。整个这段文本的写作,使读者认事林冲被逼压的过程,也解释了林冲由隐忍而走上反抗的道路。

四、质疑施耐庵,引导学生重构林冲的故事

前边已讲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故事中,“风、雪、酒、庙、火”诸元素所引发的“条件”与“结果”的连环演变的故事发展轨迹。在这我要取消“山神庙”这一因素会怎么样,因为按照原故事的“条件”看,林冲本来用不着去山神庙栖身。施耐庵构想林冲去山神庙借宿这一情节有不妥处。

从草厅坍塌后林冲借屋架空隙探身火盆的情景看,他是一个很谨慎的守岗人。当他摸触到火盆的火种已被雪水浸灭,这时才放下心来。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擅离职守的,只要在草料场找到暂时栖身之所熬过这一夜,他是不会去山神庙的。那么,草料场有没有这样的“条件”呢?有的,那就是他随差拨刚进草料场大门,就看见的一排储存马料的仓廒,有七、八间之多。草厅坍塌了,可仓廒没有坍塌呀!只要有三尺宽、七尺长的一个空间就足可以安身的。因此,沽酒路上见山神庙,在那里拜一拜,求山神保佑平安就可以了,用不着挾着被絮去山神庙借宿了。山神爷果然保佑了他,他在大门附近的仓廒里住下,从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后续的故事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仍然设定陆谦等人还会来草料场害人,林冲晓得仇人的阴谋并杀死了他们。这时便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重构林冲复仇的过程。请读拟想的故事:

林教头火烧草料场

徐   江

话说林冲依照老军指点,在市井沽酒回到草料场,见那草厅早已被雪压塌。林冲寻思:“怎地好?”他担心火盆内有火种,依着屋架空隙探进半身摸时,火盆内火种早已被雪水浸灭了,顺手拽得一条被絮。待退出身来,只见天色已晚,到哪里宿得一晚?于是,想起大门近前有一排仓廒来,且去那里看一看吧!很走运,在靠大门最近的一间仓廒内觅得栖息之地。他忙抱来马草在地上厚厚地铺了一层,又扯来一领苇铺在上面,将那条被絮半铺半盖坐在上面,且把酒葫芦提来,就了牛肉慢慢地吃。林冲不由得想起东京的娘子,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她身边,十分地伤感。

正在此时,仓廒外“扑通!扑通!扑通”连响三下。想那林冲乃是习武之人,耳聪眼疾手快是他的本事。林冲立即警觉起来,拿了花枪贴门屏息静听,先是觉得有人来到他的仓廒门前站定,接着便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说:“烦劳差拨先去看看林冲那厮熟睡没有,快快回我。”呀!这不就是陆谦吗?林冲忍住怒火,且听他们下面如何算计。这时,便听得有人回道:“往里走草垛中间是草厅,林冲便住那里,日间已来过,熟悉得很,我去去便回。”哦!这是那差拨,听他快步走了,想是去了草厅。接着,又听得一人操东京口音说:“端的亏管营用心,赚得林冲到草料场。待林冲那厮熟睡,我等四下点上十几把火,既便那厮逃得性命,烧了大军草料场也是死罪,永无回东京之日,那张教头便无可推脱了。衙内事不想而今办妥了。”林冲料定此人是随陆谦而来的高衙内亲信。

林冲至此,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怒火。他轻轻打开廒门,大喝一声:“林冲在此!”说时迟,那时快。林冲朝那背对廒门的身影挺枪刺了过去。可叹他还不明就里被刺了个透心凉,枪尖都从前胸冒了出来。那林冲仇恨满胸,浑身的气力都聚于枪尖上,那是多么大的劲儿啊!另一人见此情景,想逃,但腿软不给力,跪在地上只是求饶。听声音知是随陆谦而来的高衙内亲信,当然林冲知道枪下已做鬼的是陆谦。于是,双手一拧把陆谦甩挑在一边。接着便一脚踢翻了告饶人,把花枪狠狠地朝其前胸戳了下去,不消说肯定是一命呜呼了。

这边厢,那差拨走到草厅前,见草厅已坍塌。他也从屋架空隙处探身进去,听了听,没有一丝人的气息。林冲压死了!心中不由得暗自窃喜,听得大门那边有响动,不敢怠慢,急忙跑来报信儿。林冲一见,挺枪直抵差拨胸口,厉声喝道:“吾乃林冲也!且将缘故说个仔细!”差拨斜眼望见陆谦二人已躺在旁边,战战競競说:“都是管营与陆谦设计赚教头至此,好趁夜黑风大放火,加害教头。”林冲亦看到有两柄火把丢在高衙内亲信身旁。于是,不再多问,用力将枪一挺刺了过去,差拨倒翻在地。

此时,风愈加大了,雪愈加紧了。林冲手握花枪,四顾茫茫,唯有那一垛垛马草似小山峰佇立于眼前。那就是他要守护的大军草料场啊!可是,他还能守护它吗?至此,林冲已断了回东京的念想,去差拨身上搜出火镰火石打着了火把,四下放起火来。

在火光的映照下,林冲提了花枪投东而去。

从前边所讲关于“叙事逻辑”之“条件”与“结果”的理性认识,随之又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风、雪、酒、庙、火”有关“条件”与“结果”的连环套式的演绎情况予以解释了。但是,从教学角度讲,还需让学生予以实践。因此,我改变“风、雪、酒、庙、火”的前因条,引导学生重构林冲的故事,我很自信地说,这显然要比讲什么“巧合”之“叙事逻辑”要有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巧合”背后的叙事逻辑张万利
张春华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堂实录与教学叙事
高中语文必修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备课资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叙事视角探究
小说的“技术”:叙事的特征 ——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为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概括300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