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三上】上海市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积累应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___。(《过秦论》)

3)《毛诗序》认为《诗》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这对应孔子谈论学习《诗经》的意义时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纵一苇之所如    ②.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③. 迩之事父    ④. 远之事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纵”“何”“迩”。

2. 按要求选择。

1)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话剧《红楼梦》以全本演出形式呈现在世界舞台,演出由上部“春夏·风月繁华”和下部“秋冬·食尽鸟归”组成,跨越四季,岁月沧桑,再现原著经典场景。下列经典场景不能被选入“上部”的是( )

A. 共读西厢 B. 元妃省亲 C. 群芳夜宴 D. 湘云醉卧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品牌价值之大,引无数企业竞折腰。然而,品牌并不是艺术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会步入暮年,后继无力,直至死亡。

①它更像是一个极具灵性的生命体

②既有胎中的酝酿思考

③也有成长的培养与投入

④一经雕琢便可经久不衰

⑤在经历过征伐市场的壮志高歌后

A. ①④②③⑤ B. ④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⑤④ D. ④⑤①②③

【答案】(1)A (2)B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A.“共读西厢”描写的是宝黛之间的爱情,不能表现“繁华”。

故选A。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然而,品牌并不是艺术品”的句意,下句应该承接关于品牌和艺术品的区别、点明艺术品特点的句子,而只有④表达出了艺术品的特点——“一经雕琢便可经久不衰”因此,④应作为首句,由此排除A、C项。

根据文段的描述,可知文段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品牌的价值。在阐述了艺术品的特点之后,应继续阐述品牌的特点,只有①总体概括了品牌的特色,且根据“并不是”和“更像是”可知,④①排在一起;②③⑤都是对“更像是一个极具灵性的生命体”的具体说明,排除D项。

正确语序应为:④①②③⑤。

故选B。

 阅读 70分

(一)(17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作者的学养与编辑的修为

韩东育

①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语言系统发生了中西杂糅的现象。中式的文言和欧美的西文经混交后形成了第三种表达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的话语结构总体上已西式化,而文言只能以成语等形式穿插其中时,主、谓、宾、定、状、补成分的不全甚至丢失,便成为论著写作过程中的习见现象。这应该是任一期刊或出版社的编辑在处理来稿时最为头痛的问题。

②理论生硬、概念不清和表述含混,也容易导致洋洋万言不知所云的尴尬。近现代中国的概念、范畴和理论装置,几乎都是外来的,由于它们总能以正确和时尚的面貌出现,便自然有人甘做隔空对接的理论倒也乐此不疲。他们弄了一大堆连其本人都未必弄懂的欧美框架,写文章时也总是设置出无数道概念隔离墙,仿佛不如此便不足以表现作者的“体大思精”。

③由此我想起了一个或许与此无关的小困惑,即关于何谓“历史”的问题。所谓“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这几乎是用概念来解释概念的“概念”。我注意到一个小孩问“什么是历史”时,他父亲回答:“历史就是你来到这个世界前人类社会发生过的能够规定和影响你当下生活和未来走向的往事。”它或许不够周延,但我至少听懂了。年轻时写论文,我喜欢拿代表“权威”的西方理论和学者语录作为某个中国史研究问题的前提或结论,结果,历史本身的前提和结论反而被我蛮横地取消了。直到读了恩格斯批判费尔巴哈的道德论时,才明白就在我夙夜标榜自己是经典作家的信仰者时,其实并没有读懂他们的原著,也不想了解他们的语境。由此而养成的一味执念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舶来权威而放弃自主思考的思维情性,其实还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学术犯罪,因为“它是为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

④历史学者应该以怎样的知识结构来面对受众,显然又是一个问题。苏联碎片化的学科分类对中国学界的影响是,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一体化格局已被乱刀寸断,轻则一分为三,重则一分为N。我的一个学生跟我念了几年书后,只听到一场哲学家的讲演,就告诉我说他想改学哲学了,似乎哲学可以不需烦琐考证而直奔结论。“老北大”和“民国范”之所以不必忌言,是因为他们在接受欧风美雨洗礼前,早已拥有文史哲齐备的综合知识结构和连类格义的问题解释能力。这是否意味着新生代的史学工作者需要在基础知识上做出适度的复归呢?马克思所谓“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的说法,或许在说历史学者应该是过往知识和历史智慧的综合掌握者和传承者,而不是单一工种的工匠。孔子是史学家、文学家、伦理学家,还是武家、数学家、教育家抑或社会学家呢?从他曾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的教授者看,孔子应该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教师。即便退一步,允许我们把知识的范围进一步收窄,至少也应该具备刘知几所要求的“史家三长”,即史才、史学、史识,而“才学识”又何尝不是今天所说的“文史哲”呢?可是,有许多学术论文常常给大家带来的烦恼是,编辑和读者在拜读那些动辄万言的大作时,不消两三行就昏昏欲睡,不忍卒读了。这除了表明我们自己文笔不够典雅、材料不够结实和结论无所见识外,好像并不能证明历史学本身出了什么问题。

⑤一篇有参考价值的文章,还应该内藏有该问题本身的微学术史。可编辑在审稿时却每每发现,许多稿件不是把先行成果说得一无是处,借以凸显自己的“创新”能力,就是把学术史回顾与文章展开内容处理成全无关联的两张皮。一个好的学术史梳理,应该是在充分吸纳和尊重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相反。而行文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和逻辑递进,也就自然展开于前期研究之“必要条件”和自我新论之“充分条件”之间了。

⑥在了解了编辑立场的同时,也需要体察作者对编辑工作所寄予的厚望。多年来,编辑队伍已整体学者化,这是事实,毋庸讳言。但是,曾几何时,个别编辑的自律和自省,似乎也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首先,“不懂的就是错误的”,容易堕为成见式进退稿件的潜规则。学界最喜爱的,应该是“读尽天下好文章”的编辑不拘一格的目力和魄力,以及敢于超越自我眼界的站位和勇气。否則,当有些稿件因为编辑人员的逼仄视野和主观好恶或黄钟毁弃或瓦釜雷鸣时,便不但有损于编辑本人的名声,久而久之还会毁掉一个好的杂志社或出版社。其次,编辑的学养、识辨能力和职业道德,有时比刊物的所谓级别更加重要。同时,外审制度必须要坚持,但是,外审意见不等于就是决定性意见,因为外审人员中,同气相求者有之,同类相斥者有之,应付了事者有之,不读稿件者亦有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编辑本人的判断不能介入,其对学术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⑦学术乃天下公器,中国史学的繁荣发展,需要编辑和学人相携而行,愿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推动。

(本文有删改)

3. 第②段中的“隔空对接”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果你有志于研究魏晋历史,以下选项最为符合本文对你的要求的是( )

A. 使用古代汉语撰写论文

B. 全面搜集魏晋史研究资料

C. 提升对佛道思想的认识

D. 运用前沿的西方史学理论

5. 下列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现代中国人的语言表达需进一步规范化。

B. 合格的编辑需要保持中立、拓宽视野。

C. 要读懂某种理论,需要了解其产生语境。

D. 学术进步需推翻前人研究,独创一家之首。

6. 分析第④段列举孔子事例的作用。

7. 本文按照“语言表达——知识结构——文献综述——编辑修为”的顺序展开阐述,分析这样安排的理由。

【答案】3. 某些中国学者不结合中国的实际而直接搬用外国的概念、范畴和理论。

4. B    5. D    

6. 列举历史人物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论证了历史学者应该是过往知识和历史智慧的综合掌握者和传承者,而不是单一工种的工匠。

7. (1)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更易于读者理解作者创作的目的;

2)层层递进,符合认识问题的逻辑顺序。先从语言入手,由语言结合成知识,知识再组合成文献,文献最后要面对读者得经过编辑,按照事物发展的流程全方位的论证文章的观点;

3)切合文章的标题“作者的学养与编辑的修为”的论述内容,从这几个方面展开阐述,是文章切题的表现。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理解的能力。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语言系统发生了中西杂糅的现象。中式的文言和欧美的西文经混交后形成了第三种表达方式”“近现代中国的概念、范畴和理论装置,几乎都是外来的”可知,“隔空对接”是指某些中国学者不结合中国的实际而直接搬用外国的概念、范畴和理论。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原文“可是,有许多学术论文常常给大家带来的烦恼是,编辑和读者在拜读那些动辄万言的大作时,不消两三行就昏昏欲睡,不忍卒读了。这除了表明我们自己文笔不够典雅、材料不够结实和结论无所见识外,好像并不能证明历史学本身出了什么问题”可知,历史学本身没什么问题,若要研究魏晋历史,原文中并没有提到要用“古代汉语撰写论文”“提升对佛道思想的认识”,对“运用前沿的西方史学理论”作者更加抱持怀疑的态度,主张要“拿来主义”。

“允许我们把知识的范围进一步收窄,至少也应该具备刘知几所要求的'史家三长’,即史才、史学、史识,而'才学识’又何尝不是今天所说的'文史哲’”,可知搜集魏晋史研究资料是做研究的必要积淀,从中能提炼出综合的知识和智慧。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推断的能力。

D.“推翻前人研究,独创一家之首”错误。由原文“一个好的学术史梳理,应该是在充分吸纳和尊重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相反”可知,学术进步是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创造,而不是推翻前人研究。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从作者论证与作品结构上看,列举孔子的事例“孔子是史学家、文学家、伦理学家,还是武家、数学家、教育家抑或社会学家呢?从他曾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的教授者看,孔子应该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教师”,作为有力的论据佐证论点:学者应该是历史知识和智慧的综合掌握者和继承人,是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不是专门的工匠。

②从效果上,举孔子的例子,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孔子作为先圣更加权威,达到文章更有说服力的目的,也增加的文章的文化底蕴。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结构思路及其作用的能力。

第一,先从语言表达写起,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语言系统发生了中西杂糅的现象。中式的文言和欧美的西文经混交后形成了第三种表达方式”,引出“主、谓、宾、定、状、补成分的不全甚至丢失,便成为论著写作过程中的习见现象”,最后指出“这应该是任一期刊或出版社的编辑在处理来稿时最为头痛的问题”。由编辑最头疼的语言表达问题引出话题,更能引起编辑和读者的兴趣。

第二,由语言的杂糅现象进一步思考滥用西方概念和理论的问题,“近现代中国的概念、范畴和理论装置,几乎都是外来的,由于它们总能以正确和时尚的面貌出现,便自然有人甘做隔空对接的理论倒也乐此不疲”;再由关于“历史”问题的小困惑,反思自己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年轻时写论文,我喜欢拿代表'权威’的西方理论和学者语录作为某个中国史研究问题的前提或结论,结果,历史本身的前提和结论反而被我蛮横地取消了……”;然后谈到“历史学者应该以怎样的知识结构来面对受众”,指出应该“拥有文史哲齐备的综合知识结构和连类格义的问题解释能力”;

第三,接着自然谈到“一篇有参考价值的文章,还应该内藏有该问题本身的微学术史”,但在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有些人的稿件“不是把先行成果说得一无是处,借以凸显自己的'创新’能力,就是把学术史回顾与文章展开内容处理成全无关联的两张皮”,接着指出正确做法,“一个好的学术史梳理,应该是在充分吸纳和尊重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相反。而行文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和逻辑递进”;

第四,指出编辑的修为问题,“'不懂的就是错误的’,容易堕为成见式进退稿件的潜规则。学界最喜爱的,应该是'读尽天下好文章’的编辑不拘一格的目力和魄力,以及敢于超越自我眼界的站位和勇气”,文献知识最后要经过出版社编辑才能面对读者,由于编辑也受西方话语、知识的影响,导致判断力出错,影响好作品的出版,最终知识的传播和发挥作用也会受到影响。

由语言到知识到文献,再到编辑文章从这四个方面阐述,符合分析问题的逻辑顺序,论证更深入,更有说服力。

(二)(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风吹彻

刘亮程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

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见雪。但我知道雪花漫天地落,落在房顶和柴垛上,落在扫干净的院子里,落在远远近近的路上。我要等雪落定了再出去,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往往要用一天半夜时间才能拉回一车柴禾。每次拉柴禾,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有时父亲也会起来帮我套好车。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只是这次,我是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趴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腿上的一块骨头生疼起来,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我想很快会暖和过来。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我没有问他的名字,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

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那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人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我们认为他死了,彻底地冻僵了。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

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河去看望她。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天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趟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姑妈也会走出蜗居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

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回家过年,记得是大年初四,我陪着母亲沿一条即将解冻的马路往回走。

“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咋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

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

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只顾静静地走路。“天热了过来喧喧。”我又想起姑妈的这句话,这个春天再不属于姑妈了。她熬过了许多个冬天还是被这个冬天留住了,我想起爷爷奶奶也是分别死在几年前的冬天。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随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

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选自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8. 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9. 文章塑造了路人与姑妈的形象,简析两者写法上的异同。

10.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11. 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说:“生命的悲剧意识来自对不朽的渴望,理解悲剧,不是为了悲哀地死去,而是为了更从容,更珍惜,更充满爱意地活着。”选文也体现了这一审美思想,请结合文本,多角度探究刘亮程笔下“深藏着的温暖”。

【答案】8. (1)运用白描,转述父亲责备的话,语言平淡冷静,反衬了寒冷的强大与生活的艰辛。(2)运用拟人和反复,生动形象地写出寒风巨大的杀伤力;运用短句,节奏急促,连用四个“一”字短语,层层递进,凸显了寒冷对肉体到精神的侵蚀与摧残。

9. (1)同:类型化描写(人物塑造具有典型性),路人和姑妈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具有普遍意义,他们都在“冬天”中死去,表达了人生旅途中的无常与生命的孤独渺小。(2)异:作者比较详细地叙述“我”与路人的相遇,并对路人之死展开追问与联想,表达了强烈的同情与悲悯之情;作者简笔勾画姑妈形象与姑妈之死,平淡冷静之中极富蕴藉,形成强烈反差,深刻反映了现实的残酷和生命的坚忍。

10. (1)时空交错,运用插叙和回忆(现实与回忆交织进行),将作者十四岁的过去、三十岁的眼前与三十岁后的未来有机融合,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笼罩全文的忧伤氛围与悲悯情怀。(2)情景交融,叙述散文化(叙述、描写和哲思融合),文中对“寒风”“雪”等景物的渲染,洋溢着质朴醇厚的乡土气息,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生动传神,使读者身临其境。(3)语言平实,节奏舒缓,叙述中见情感的节制,如“姑妈的死讯”的对话,母亲说得平淡,“我”答得平淡,却触动人心,深刻揭示了极端生活的困境和生命的坚忍。(4)用第一人称,使叙述真实自然,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发共鸣。

11. (1)“我”把流浪路人让进屋子送上热茶,他离开屋子时朝“我”点头,这是一种人性上难能可贵的同理心和善良、感恩的“温暖”。(2)在苦难的摧残之下,面对死亡,姑妈和母亲仍然期待“春天”的到来,这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是走出精神“寒冬”的信心与温暖。(3)父母早起为“我”拉柴火作准备、“我”冻伤了腿面对父亲的责问却隐忍不说、“我”和弟弟哥哥结伴过河看望姑妈、儿女回家陪伴日益衰老的母亲,这些都是人生寒冬中深藏着的亲情的“温暖”。(4)尽管屋外依旧“寒风吹彻”,但围炉吃菜啃馍的场景温馨感人,即使身处极端恶劣的环境,我们仍可以努力保持生命的温暖与希望,珍惜眼前拥有的美好。

(三)(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②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③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①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为接近其弟苏辙,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得准改任密州知州,该词为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所作。②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此以“二陆”比自己及弟辙。③“用舍”二句:任用与否在朝廷,抱负施展与否在自己。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

12. 填入横线上的本词词牌名应该是( )

A. 念奴娇 B. 沁园春 C. 破阵子 D. 声声慢

13. 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作一开头,便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旅途早行图。

B. “二陆”借指作者和其弟苏辙,“笔头千字,胸中万卷”指他们的才华,“致君尧舜”指他们的政治理想。

C.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相近;但前者比后者更耐人寻味。

D. 全词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统一,诗、文、经、史融会贯通,表现了东坡词的特有风格。

14. 本词调,多用四言句,还穿插了几个长短句。请结合全词内容,赏析这一特点。

【答案】12. B 13. C    

14. (1)本词多用四言句,句式对仗工整;在整句间又穿插几个长短句,参差错落;(2)全词节奏明快,开合自如,富有变化;(3)造成了跌宕起伏、排山倒海的气势,显示了东坡词的豪放风格。

示例:(1)如上片写景,七个四言句,前三个句式相同,三脚并立;后四句由“渐”字领起,贯穿到底,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旅行早行图。(2)如下片八个四言句略有变化,“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自成对仗;开头两句长短叙事,承接上片结句“往事”,后用四个四字句铺排议论,最后一个三字句停顿蓄势,“但”字提携、转折。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学过的词进行判断,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沁园春·长沙》《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声声慢·寻寻觅觅》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诗句表达意思是“作者自己怀才不遇的境况下,要避开政治斗争的漩涡,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姑且保全身体,饮酒作乐,悠闲度日”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同。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从句式对仗工整、参差错落、节奏明快、富有变化、跌宕起伏、豪放的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

(四)(18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王峻传

①王峻,字秀峰,相州安阳人也。父丰,为乐营将。峻少以善歌事梁节度使张筠。租庸使赵岩过筠家,筠命峻歌佐酒,岩见悦之。是时岩方用事,筠因以峻遣岩。梁亡,岩族诛,峻流落民间。

②太祖入立,拜峻右仆射、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刘旻攻晋州,峻为行营都部署,得以便宜从事。峻至陕州,留不进。太祖遣使者翟守素驰至陕州,谕峻欲亲征。峻屏左右谓守素曰:“晋州城坚不可近,而刘旻兵锐亦未可当,臣所以留此者,非怯也,盖有待尔。且陛下新即位,四方籓镇,未有威德以加之,岂宜轻举!而兖州慕容彦超反迹已露, 若陛下出汜水,则彦超入京师,陛下何以待之?”守素驰还,具道峻言。是时,太祖已下诏西幸,闻峻语,遽自提其耳曰:“几败吾事!”乃止不行。峻军出自绛州,前锋报过蒙坑,峻喜,谓其属曰:蒙坑晋绛之险也旻不分兵扼之使吾过此可知其必败也。”峻军去晋州一舍,旻闻周兵大至,即解去。诸将皆欲追之,峻犹豫不决。明日,遣骑兵追旻,不及而还。

③峻与太祖俱起于魏,自谓佐命之功,以天下为己任。凡所论请,事无大小,期于必得,或小不如志,言色辄不逊,太祖每优容之峻为枢密使兼宰相,又求兼领平卢。已受命,暂之镇,又请借左藏库绫万匹,太祖皆勉从之。又请用颜衎、陈同代李谷、范质为相,太祖曰:“进退宰相,岂可仓卒?当徐思之。”峻论请不已,语渐不逊。日亭午,太祖未食,峻争不已,是时寒食假,太祖曰:“俟假开,当为卿行。”峻乃退。太祖遂不能忍,明日御便殿,召百官皆入,即幽峻于别所。太祖见冯道,泣曰:“峻凌朕,不能忍!”即贬商州司马,卒于贬所。

(节选自《新五代史》)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峻左右谓守素曰      2)即峻于别所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筠因以峻        

A.责备 B.赠送    C.派遣    D.抒发

2)得以便宜从事(       

A.合乎时宜 B.经济实惠    C.方便顺利    D.见机决断

17. 第②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蒙坑晋/绛之险也/旻不分兵扼之使吾过此/可知其必败也。

B. 蒙坑晋绛之险也/旻不分兵扼之/使吾过此/可知其必败也。

C. 蒙坑晋绛之/险也/旻不分兵扼之使吾过/此可知其必败也。

D. 蒙坑晋绛之险也/旻不分兵/扼之使吾过/此可知其必败竹

18. 把第③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凡所论请,事无大小,期于必得,或小不如志,言色辄不逊,太祖每优容之

19. 第②段画线部分王峻的陈述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20. 分析第③段中“每”“皆”两字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5. (1)让……回避(2)囚禁

16. ①. B ②. D    17. B    

18. 凡是议论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期望必能如愿,有时稍不如意,言语脸色就不恭敬,周太祖每每宽容他。

19. 王峻从晋高祖所处的内外环境分析他应该如何正确行事。在外部,晋州城防坚固,而刘旻的军队非常精锐,不容易战胜,王峻在等待时机来击败刘旻的军队;在内部,晋高祖刚刚登基,各路诸侯并没有真心服从。慕容延钊的造反行迹已经非常明显,如果晋高祖亲自出征,那么慕容彦超就可能占据京城,那时晋高祖就失去了后方基地,非常危险。

20. “每”的意思是“经常,大多数”。而“皆”的意思是“都”。通过这两个字可以看出晋高祖对王峻非常迁就,显示出晋高祖对王峻的宽容。这两个字也从反面表现出王峻的跋扈。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1)屏:让……回避。句意:王峻屏退手下人对翟守素说。

2)幽:囚禁。句意:随即把王峻囚禁在别的处所。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1)B.遣:赠送。句意:张筠因而把王峻送给赵岩。

故选B。

2)D.便宜:见机决断。句意:得以全权相机行事。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蒙坑是晋、绛二州的天险,刘旻不派兵扼守,让我们过去了,可知他必败无疑。

“蒙坑晋绛之险也”句意完整,“晋”“绛”是两个地名,共同作“险”的定语,不可断开;且“之”是助词,连接“晋绛”和“险”,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

“此”为代词,作“过”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句意完整,不可断开,排除D。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无”,无论;“期”,期望;“如志”,符合自己的意愿;“不逊”,不恭敬;“每”,经常,多次。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是王峻对当时形式的分析,他从内外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晋高祖如果亲征会带来非常危险的局面。

在外部环境方面,根据“晋州城坚不可近,而刘旻兵锐亦未可当”可知,晋州城防坚固,而刘旻的军队非常精锐,这就表明刘旻不会短时间占据晋州,但想击败刘旻的军队也并非易事,所以只有等待时机。

在内部环境方面,根据“且陛下新即位,四方籓镇,未有威德以加之,岂宜轻举!而兖州慕容彦超反迹已露, 若陛下出汜水,则彦超入京师”可知,晋高祖刚刚登基,对各个藩镇并没有恩德,各路藩镇并没有真心服从,如果晋高祖贸然亲征,这些藩镇很可能会发动叛乱。慕容延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造反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如果晋高祖离开京城,那么慕容彦超就可能占据京城,那么就会给晋高祖带来不测之祸。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在文中“小不如志,言色辄不逊,太祖每优容之”“太祖皆勉从之”中,“每”的意思是经常,大多数。而“皆”的意思是都。从这两个字可以看出,面对王峻的无理要求,晋高祖几乎都勉强满足了,这表明晋高祖对王峻非常迁就,显示出晋高祖对王峻的宽容。这也从反面表现出王峻的跋扈。这就为后文晋高祖贬谪王峻买下了伏笔。

参考译文:

王峻字秀峰,相州安阳人。父亲王丰,为乐营将领。王峻年轻时靠擅长唱歌事奉梁节度使张筠。租庸使赵岩经过张筠家,张筠让王峻唱歌助酒,赵岩见了很喜欢他。这时赵岩正专权,张筠因而把王峻送给赵岩。梁灭亡,赵岩被灭族,王峻流落到民间。

周太祖登位,拜任王峻为右仆射、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刘旻进攻晋州,王峻任行营都部署,得以全权相机行事。王峻到达陕州,停留不前。周太祖派遣使臣翟守素驰马赶到陕州,告诉王峻说周太祖要亲自出征。王峻屏退手下人对翟守素说:“晋州城坚牢不可接近,而刘旻的军队也锐不可挡,我之所以留在这里,不是胆怯,是有所等待罢了。而且陛下刚登位,对四方藩镇,还没有施以威严和恩德,哪里能够轻举妄动!而兖州慕容彦超反叛的迹象已经表露,如果陛下出汜水,慕容彦超就会进入京师,陛下拿什么对付他?”翟守素驰马返回,把王峻的话一五一十地汇报给周太祖。当时,周太祖已下诏宣布西去,听了王峻的话,赶紧拉着他的的耳朵说:“差点坏了我的事!”于是停止前进。王峻的军队从绛州出发,前锋报告说已过蒙坑,王峻心喜,对他的僚属说:“蒙坑,是晋、绛二州的天险,刘旻不派兵扼守,让我们过去了,可知他必败无疑。”王峻的军队距晋州三十里时,刘旻获知周兵大批到来,就撤军离去。将领们都想追击,王峻犹豫不决。第二天,派骑兵追赶刘旻,没有追上而返回。

王峻和周太祖都在魏州起家,自认为有辅佐皇帝创业的功劳,以天下为己任。凡是议论请求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期望必能如愿,有时稍不如意,言语脸色就不恭敬,周太祖每每宽容他。王峻任枢密使兼宰相,又请求兼任平卢节度使。已经接受任命,刚到任所,又请求借左藏库丝绸一万匹,周太祖都尽量顺从他。又请求任用颜衍、陈同取代李谷、范质担任宰相,周太祖说:“任用和辞退宰相,难道能仓猝行事?应当慢慢考虑。”王峻不断议论请求,言语渐渐不恭敬。中午时分,周太祖还未吃饭,王峻争执不停,这时正是寒食假,周太祖说:“等到寒食过去,会替你办。”王峻才退下。周太祖于是不能忍受,第二天到便殿,召百官都进殿,随即把王峻囚禁在别的处所。周太祖见到冯道,哭泣着说:“王峻欺凌我,不能忍了!”王峻随即被贬为商州司马,死在贬所。

(五)(12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快园道古小序

·张岱

①张子僦居快园,暑月日晡,乘凉石桥,与儿辈放言,多及先世旧事,命儿辈退即书之,岁久成帙。因为分门,凡二十类,总名之曰《快园道古》。□老人喃喃喜谈往事,如陶石粱先生所记《喃喃录》者,无非盛德之事与盛德之言,绝不及嘻笑怒骂,殊觉厌人。后生小子见者如_______,则惟恐卧去。若予所道者,非坚人之志节则不道,非长人之学问则不道,非发人之聪明则不道,非益人之神智则不道,非动人之鉴戒则不道,非广人之识见则不道。入理既精,仍通嘻笑;谈言微中,不禁诙谐。余与石粱先生出口虽异,其存心则未始不同也。

②世间极正经极庄严之事无过忠孝二者,而东方曼倩偏以滑稽进谏,老莱子偏以戏彩承欢。在君亲之侧尚不虚谐谑,而况不在君亲之侧乎?则是世之听庄严法语而过耳即厌者,孰若其听诙谐谑笑而刺心不忘?

③余盖欲于诙谐谑笑之中窃取其庄言法语之意,而使后生小子听之者之忘倦也。故饴一也,伯夷见之谓可以养老,盗跖见之谓可以沃户枢。二三子听余言而能善用之,则黄叶止啼,未必非小儿之良药矣。

④岁乙未九月哉生明日,陶庵老人书于龙出之渴旦庐。

21. 最适合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 盖 B. 以 C. 而 D. 然

22. 填入第①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晨起诵读 B. 秉烛夜读 C. 倦极而闻丝竹 D. 端冕而听古乐

23. 第①段“余与石粱先生出口虽异”中“出口虽异”是指 ________________。

24. 请从语言形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的划线句。

25. 从本序文可以推知《快园道古》一书的内容、体例、写作意图和风格,请分条阐述。

【答案】21. A 22. D    

23. 两人写作的方式不同。

24. 两句的形式相似,形成了对称结构。让句式整齐,具有形式美。

25. 内容:关于过去旧事。

体例: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二十类。

写作意图:坚定人意志;增长人的学问;有益人的精神智力;让人有借鉴的意义;增长人的见识。

写作风格:诙谐幽默。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在文中,“老人喃喃喜谈往事”是作者推测的内容,此处应该是表示“大概”的意思,四个虚词中,“以”一般作介词和连词,作介词用时,表凭借或表目的等,可译为“用”“拿”“来”等。作连词用时相当于“而”的用法。“而”作连词,起转折、承接或者修饰等作用,“然”作连词时表转折,也可为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只有“盖”用于句首表推测,翻译为“大概”。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对于所填入的内容,根据文中“无非盛德之事与盛德之言,绝不及嘻笑怒骂,殊觉厌人”可知,《喃喃录》中的内容都是关于道德的故事和言语,非常严肃,让人讨厌。

A.“晨起诵读”是说早晨起床就朗诵阅读,表示喜爱之情,不符合文意。

B.“秉烛夜读”是说晚上点起蜡烛阅读,表示非常喜爱阅读的内容,舍不得停止。不符合文意。

C.“倦极而闻丝竹”是说在非常疲倦的时候听到音乐声,比喻在无聊中接触到新鲜的东西,不符合文意。

D.“端冕而听古乐”,穿着华贵的礼服而端坐听古乐。比喻非常正式严肃。符合文意。

参考译文:

我租住在快园,夏天午饭后,在石桥上乘凉,与晚辈说闲话,常常涉及原来的旧事,让晚辈们回去后就记下来,时间长了,就积攒下厚厚的一叠。于是将这些故事分门别类,共分为二十类,将它们总体命名为《快园道古》。大概老人们都喜欢唠唠叨叨的谈论往事,就像陶石粱先生所写的《喃喃录》那样,无非就是些盛赞道德的话和盛赞道德的事,根本不涉及嬉笑怒骂,让人觉得很讨厌。晚辈的青年人见到这种书就像看到一个穿着华贵的礼服而端坐听古乐的人,生怕他随时会倒下去。像我所讲的,不是使人坚强保持气节的内容就不说,不是让人增长学问的内容就不说,不是让人耳目聪明的内容就不说,不是有益人精神智力的就不说,不是让人有借鉴意义的就不说,不是让人增长见识的就不说。虽然在道理方面非常精深,但也夹杂着搞笑的内容;谈话中蕴含着哲理,但也并诙谐幽默。我与石粱先生讲述的方式虽然不同,但其中的用心却是一样的。

人世间最正经最庄严的事无过于忠孝这两种事了,但是东方朔以滑稽的方式来进谏,老莱子偏偏用穿戴彩色的衣服来让父母高兴以尽孝道。在国君和父母身边尚且不回避诙谐,何况我这种不在国君和父母身边的人呢?如果当世之人听到端庄严肃的道德说教就感到讨厌,哪如听我这些诙谐搞笑却深入内心不能忘记的故事呢?

我就是想要在诙谐搞笑之中蕴含严肃而富有哲理的内容,让晚辈青年们听了之后就忘记疲倦。所以同样是一块儿糖,伯夷见到后认为这可以充饥,而盗跖见到后认为这可以润滑门轴。如果有几个人听到我的话后能够好好地运用,就像用枯黄的叶子来让孩子停止哭泣,未必不是小孩子止哭的良药。

岁乙未九月哉生明日,陶庵老人写于龙出之渴旦庐。

 作文 70分)

26. 作文

卡夫卡说:你必须走完全程,你怎么也逃不掉的。

就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周书》(含解析)
唐朝李氏世袭表
卷四百二十八 ◎人事部六十九
2009高考考点梳理十七:归纳文言文要点、中心
2014年广东广雅中学高考模拟测试(三)语文
《五代史阙文》(宋)王禹偁 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