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年高考文言文训练及重点字词解析(八)

文言文训练


01



文言文训练学生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论诛诸吕功,右丞相勃以下益户、赐金各有差。绛侯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郎中安陵袁盎谏曰:“诸吕悖逆,大臣相与共诛之。是时丞相为太尉,本兵柄,适会其成功。今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十二月,诏曰:“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诏振贷鳏、寡、孤、独、穷困之人。又令:“八十已上,月赐米、肉、酒;九十已上,加赐帛、絮。赐物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两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时有献千里马者,帝曰:“鸾旗在前,属车在后,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千里马,独先安之?”于是还其马,与道里费,而下诏曰:“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中郎将袁盎骑,并车揽辔。上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圣主不乘危,不徼幸。今陛下骋六  ,驰下峻山,有如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上乃止。贾谊说上曰:“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上感谊言,春,正月,丁亥,诏开藉田,上亲耕以率天下之民。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太宗孝文皇帝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B.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C.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D.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11.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月,古代序数纪月法。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 一年分为12个月,并以此来纪月,如《赤壁赋》中“七月既望”。

B.两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郡守又称郡丞。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而有此称。

C.高庙,可指宗庙,又可指死后庙号为“高”的君主。文中取后者义,借指汉高祖刘邦。

D.藉田,即“籍田”,是古代天子、诸侯借用民力耕种的田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亲自到此田耕作,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皇帝重视有识之士,善于纳谏。袁盎劝谏皇帝要坚守君臣礼节,也曾拉着马缰绳对皇帝的冒险行为进行劝阻,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B.孝文皇帝施行仁政,宽厚爱民。他下令赈济那些鳏寡孤独穷困之人;他体恤年老百姓,诏令两千石官员巡视督察所属各县,并对失职者加以责罚。

C.孝文皇帝提倡节俭,反对侈靡。当时有人进献千里马,他退还了宝马并给送马人旅费,下诏说自己不接受贡献之物,让全国不要请求前来进献。

D.孝文皇帝重视农业,躬耕垂范。贾谊提出重视积贮,让百姓回归农业、附着于本业的主张,皇帝被他的话打动,亲自耕作来给天下臣民做表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赐物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

(2)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千里马,独先安之?



文言文训练教师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论诛诸吕功,右丞相勃以下益(增加)户、赐金各有差。绛侯朝罢趋(小步快走)出,意得甚。上礼(礼遇)之恭,常目送之。郎中安陵袁盎谏曰:“诸吕悖逆,大臣相与(一起,共同)共诛之。是时丞相为太尉,主兵柄(兵权﹐军权),适(正好,恰好)会其成功。今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后朝,上益庄(庄重,威严),丞相益畏。十二月,诏曰:“法者/治之正也/(判断句)今犯法已论(判罪)/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同母所生之兄弟)坐(连坐)之/及为收帑(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谓之收孥。)/朕甚不取/其(还是,表示祈使语气)除(废除)收帑诸相坐律令。”诏振贷(赈济)鳏、寡、孤、独、穷困之人。又令:“八十已(通以)上,月赐米、肉、酒;九十已上,加赐帛、絮。赐物当禀(赐给,赐予)鬻(粥)米者,长吏阅视(检查视察),丞若(或)致(送去,送达);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两千石(年俸禄两千石的官员。汉代对郡守的通称,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两千石)遣都吏循行(巡视;巡行),不称者督之。”时有献千里马者,帝曰:“鸾旗(天子仪仗中的旗子)在前,属车(帝王出行时的侍从车)在后,吉行日(吉日:平安的日子,每天)五十里,师(率军)行三十里。朕乘千里马,独(单独,独自)安(哪里)之?”于是还其马,与(给)道里费,而下诏曰:“朕不受献也。其(表示请求或命令)令四方毋求来献。”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中郎将袁盎骑,并车揽辔。

上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堂边近阶处屋檐下)’。圣主不乘危(登上或踏上危险之地,犹言冒险),不徼幸(侥幸)。今陛下骋六  ,驰下峻山,有如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看轻自己),奈高庙、太后何(奈……何“对……怎么办”)!”上乃(才)止。贾谊说上曰:“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如果)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依附,使依附)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古指工商业)、游食之民(游手好闲,不劳而食的人)转而缘(绕,围绕)南亩(农田),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上感谊言,春,正月,丁亥,诏开藉田(即“籍田”,是古代天子、诸侯借用民力耕种的田地),上亲耕以率(为……做表率)天下之民。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有的)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顺心;称意)。朕忧其然,故今兹(此时)亲率群臣农(从事农业耕作)劝(勉励)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太宗孝文皇帝上》)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B.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C.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D.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11.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二月,古代序数纪月法。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 一年分为12个月,并以此来纪月,如《赤壁赋》中“七月既望”。

B.两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郡守又称郡丞。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两千 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而有此称。

C.高庙,可指宗庙,又可指死后庙号为“高”的君主。文中取后者义, 借指汉高祖刘邦。

D.藉田,即“籍田”,是古代天子、诸侯借用民力耕种的田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亲自到此田耕作,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皇帝重视有识之士,善于纳谏。袁盎劝谏皇帝要坚守君臣礼节,也曾拉着马缰绳对皇帝的冒险行为进行劝阻,皇帝都采纳了他的建议。

B.孝文皇帝施行仁政,宽厚爱民。他下令赈济那些鳏寡孤独穷困之人;他体恤年老百姓,诏令两千石官员巡视督察所属各县,并对失职者加以责罚。

C.孝文皇帝提倡节俭,反对侈靡。当时有人进献千里马,他退还了宝马并给送马人旅费,下诏说自己不接受贡献之物,让全国不要请求前来进献。

D.孝文皇帝重视农业,躬耕垂范。贾谊提出重视积贮,让百姓回归农业、附着于本业的主张,皇帝被他的话打动,亲自耕作来给天下臣民做表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赐物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

(2)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千里马,独先安之?

【答案】

10.D   原文标点为:“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此文段断句应特别注意以下几处:(1)“今犯法已论”,意为“如今犯法之人已判罪”,句意表述完整,应与下文“而使……”句断开。

(2)“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是一个带定语的偏正短语,中间不应断开。

(3)“其”一般不用于句末,文中“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中的“其”为句首语气助词,表示祈使语气。上文“不取”与“其”之间应断开,而“其”字不应与下文断开。综上所述,答案为D。

11.“郡守又称郡丞”错,“郡守”又称“太守”。按照汉朝制度,郡守下设丞及长史。郡丞是辅助太守的官,秩六百石(太守秩二千石)。《孔雀东南飞》“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中的“丞”,即为“郡丞”。

12.“诏令两千石官员巡视督察所属各县,并对失职者加以责罚”错。根据原文“两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可知,不是两千石长官(郡守)亲自巡视督察所属各县,而是由郡守派出都吏(督邮别称)前往,负责巡察。

13.(1)赐给的物品中,凡是应当赐给粥米的,各县的长吏要亲自检查视察,由县丞或者县尉送达;赐给不到九十岁老人的东西,由啬夫、令史送去。(得分点:“禀”,赐给、赐予;“鬻”,粥;“者”,……的人;“阅视”,检查视察;“致”,送去、送达)

(2)平安的日子出行,每天可以行进五十里,率军出行就每天只能走三十里。我如果乘坐千里马,能先单独奔往哪里呢?(得分点:“吉”,吉日,即平安的日子,吉祥的日子,没有征战的日子;“日”,每天;“师”,率军;“独”,单独、独自;“安”,哪里)

【参考译文】

       评定诛杀诸吕的功劳,右丞相周勃以下,都被增加封户和赐金,数量各有差别。绛侯周勃散朝时小步疾行退出,十分得意;文帝对绛侯以礼相待,甚是恭敬,经常目送他退朝。郎中安陵人袁盎劝谏文帝说:“诸吕(吕氏一党)谋反背叛,众臣们一起将吕氏斩杀。那时丞相担任太尉,执掌兵权,才恰好建立了这番功劳。现在,丞相似乎已有骄矜圣上的神色,可您还是谦让着他;君臣都失了礼数,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如此!”以后每次上早朝的时候,文帝愈加庄重威严,丞相周勃也就愈加敬畏。十二月,皇上下令说:“法律是国家的根本。如今犯法之人已判罪,却还让并未犯罪的犯人父母、妻儿、兄弟一起连坐,甚至将他们收没为奴婢,朕认为这种做法十分不可取,还是废掉各种收没罪犯家属为奴婢及各种相互连坐的律令吧!”皇上下令赈济那些鳏、寡、孤、独和穷困的人。(皇上)还下令:“年龄在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给米、肉、酒若干;年龄在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另外再赐给丝帛和棉絮。赐给的物品中,凡是应当赐给粥米的,各县的长吏要亲自检查视察,由县丞或者县尉送达;赐给不到九十岁老人的东西,由啬夫、令史送去;郡国两千石长官要派出负责监察的都吏,让他们巡视督察所属各县,发现有不按照诏令做的,给以责罚督促。”当时有人向皇帝进献日行千里的宝马,汉文帝说:“我出行时,前有仪仗的旗子做先导,后有属车跟随做护卫,平安的日子出行,每天可以行进五十里,率军出行就每天只能走三十里。我如果乘坐千里马,能先单独奔往哪里呢?”于是把马还给了进献者,并给他旅途费用;接着下诏说:“朕不接受贡献之物。下令让全国不要请求前来进献(贡品)。”文帝从霸陵上山,想要从西边的陡坡奔驰而下。中郎将袁盎骑马上前,与文帝车驾并行,伸手挽住马缰绳。皇上说:“将军害怕了吗?”袁盎回答说:“我听说'家有千金的人,就座时不靠近屋檐边’。贤明的君主不去冒险,也不祈求侥幸。现在陛下放纵驾车的六匹马,从险峻山坡上奔驰而下,如果马匹受惊,车辆被撞毁,陛下纵然是看轻自身安危,又怎么对得起高祖和太后呢!”皇帝这才停止冒险。贾谊劝说皇上:“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国家积贮了大量粮食而钱财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土地),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文帝为贾谊的话所打动,春季,正月,丁亥,下诏举行“藉田”仪式,皇帝亲自耕作来为天下臣民做出表率。九月,皇上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百姓依靠它而生存;有的百姓不从事农耕的本业,却去从事工商末业,所以百姓生活(生存)艰难。朕对这种情况很担忧,因此现在亲自率领群臣从事农业耕作,以鼓励百姓务农。”

02


文言文训练学生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九月己酉,上面定勋臣爵邑。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等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遂皆悦服。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闰三月,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上神采英毅,

    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B.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C.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D.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11.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邑,指爵位和食邑。《礼记·王制》中记载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万户侯即拥有食邑一万户的侯爵。

B.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地神和五谷之神。后来用作国家的代称,在“执干戈以卫社稷”中即是此意。

C.少师,官名,春秋时楚国设置,为辅导太子的官员。北周以后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少”,多为大官的加衔。

D.炀帝,是隋朝皇帝杨广的谥号。谥号是古代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炀、幽为恶谥,文、灵为美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即位后确定诸将功劳,李神通认为自己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功劳最大。而太宗认为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功劳应该在李神通之上。

B.太宗认为,选用人才如同选用器具一样,取其长处即可。大臣推荐人才,应该担心自己不能识别人才,而不应该诬蔑当代的人。

C.太宗认为自己的弓箭优良,但是造弓的工匠却指出这些都不是好弓。太宗从这件事情当中悟出了道理,于是多次接见官员,询问民情与施政情况。

D.太宗的神采英武刚毅,大臣们见他时手足失措。于是太宗每次见人奏 事,都对他们和颜悦色。他也要求大臣们以前人为戒,敢于直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

(2)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文言文训练教师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九月己酉,上面定(当面议定)勋臣爵邑(指爵位和食邑)。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停止)。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于)关西,首应(响应)义旗,今房玄龄等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本来)宜(应该)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确实)无所爱(吝惜),但不可以(凭借)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遂皆悦服。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担忧)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闰三月,壬申,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不能再增加;没有比它更好的),近以(之)示弓工,乃(竟)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明白)向者(之前,先前)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于是)令京官五品以上更(更替,轮换)宿中书内省,数(多次)延见(接见,引见)问(之)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通佯   假装)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使……浊)其源而(却)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正)以至诚治天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举动,行为);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假,给。辞:言辞;色:神色。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冀(希望)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借助)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如果)其君愎谏(坚持己见,不听规劝)自贤(认为自己是贤能的,是对的)/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毋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B.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C.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D.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11.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邑,指爵位和食邑。《礼记·王制》中记载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万户侯即拥有食邑一万户的侯爵。

B.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地神和五谷之神。后来用作国家的代称,在“执干戈以卫社稷”中即是此意。

C.少师,官名,春秋时楚国设置,为辅导太子的官员。北周以后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少”,多为大官的加衔。

D.炀帝,是隋朝皇帝杨广的谥号。谥号是古代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炀、幽为恶谥,文、灵为美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即位后确定诸将功劳,李神通认为自己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功劳最大。而太宗认为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功劳应该在李神通之上。

B.太宗认为,选用人才如同选用器具一样,取其长处即可。大臣推荐人才,应该担心自己不能识别人才,而不应该诬蔑当代的人。

C.太宗认为自己的弓箭优良,但是造弓的工匠却指出这些都不是好弓。太宗从这件事情当中悟出了道理,于是多次接见官员,询问民情与施政情况。

D.太宗的神采英武刚毅,大臣们见他时手足失措。于是太宗每次见人奏 事,都对他们和颜悦色。他也要求大臣们以前人为戒,敢于直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

(2)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答案】

10. D  原文标点为: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11.   “灵”为恶谥。

12.  李神通只是认为自己的功劳超过了房玄龄等人,并没有说自己的功劳最大

13(1)

叔父是皇族的至亲,我对您确实没有什么吝惜的,但是不能凭借私情胡乱地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得分点:判断句式,“爱”,句意通顺)

(2)君主,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使源头浑浊却希望支流清澈,是不可能的事。(得分点:使动用法,“而”,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季八月甲子(初九),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继承帝位。九月己酉(二十四日),太宗与群臣当面议定开国元勋的爵位食邑。于是各位将领纷纷争功,议论不止。淮安王李神通说:“我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义旗,现在房玄龄等人的功劳却在我之上,我内心不服。”太宗说:“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安定了大唐江山,论功行赏,功劳本来就应该在叔父之上。叔父是皇族的至亲,我对您确实没有什么吝惜的,但是不能凭借私情胡乱地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于是大家都心悦诚服。太宗命令封德彝举荐贤才,很长时间没有举荐一个人。太宗质问其原因,封德彝回答道:“不是我不尽心竭力,而是现在没有奇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长处。古时候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去借人才的吗?按道理应当担心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愧地退下。闰三月,壬申(二十日),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朕得到十几张好弓,自认为没有能超过它们的,最近拿给做弓箭的工匠看,他说'都不是好材料’。朕问他原因,工匠说:'木料的中心部分不直,所以脉纹也都是斜的,弓力虽强劲但箭发出去不能走直线。’朕这才醒悟到以前对弓箭的性能分辨不精细。朕以弓箭平定天下,而对弓箭的性能还没有能完全认识清楚,何况对于天下的事务,又怎么能遍知其理呢!”于是下令在京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夜班,多次接见他们,询问民间百姓疾苦和政治得失。有人上书请求除去奸佞之人,太宗问:“奸佞之人是谁?”回答道:“臣身居草野,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之人,希望陛下对群臣说话的时候,有时假装恼怒加以试探,那些坚持道理、不屈服于压力的,便是耿直的忠臣;畏惧皇威、顺从旨意的,便是奸佞之人。”太宗说:“君主,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使源头浑浊却希望支流清澈,是不可能的事。君主自己使用诈术,又如何能要求臣下耿直呢!朕正以至诚之心治理天下,你的建议虽然好,朕不采用。”太宗的神情、风采英武刚毅,众位大臣进见他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后,每次见人上朝奏事,都要对他们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之言。他曾对公卿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一定要借助于镜子;君主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然要善待忠正耿直的大臣。如果君主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大臣阿谀逢迎,顺从旨意,君主就会失去国家,大臣又岂能独自保全!像虞世基等人对隋炀帝阿谀奉承以求保全富贵,炀帝被杀后,世基等也难免一死。望你们以此为戒,每件事的得失,都要不惜畅所欲言!”


03



文言文训练学生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孝慈,扶风人也。父武周,周兗州刺史。孝慈少沉谨,有器干,美容仪。周初为中侍上士,后拜都督,聘于齐,以奉使称旨,迁大都督。其年又聘于齐,还授宣纳上士。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高祖受禅,进爵安平郡公,拜太府卿。于时王业初基,百度伊始,征天下工匠,纤微之巧,无不毕集。孝慈总其事,世以为能。俄迁大司农,岁馀,拜兵部尚书,待遇逾密。时皇太子勇颇知时政,上欲重宫官之望,多令大臣领其职。于是拜孝慈为太子右卫率,尚书如故。明年,上于陕州置常平仓,转输京下。以渭水多沙,流乍深乍浅,漕运者苦之,于是决渭水为渠以属河,令孝慈督其役。渠成,上善之。又领太子右庶子,转授左卫率,仍判工部、民部二尚书,称为干理。数载,进位大将军,转工部尚书,率如故。先是,以百僚供费不足,台省府寺咸置廨钱,收息取给。孝慈以为官民争利,非兴化之道,上表请罢之,请公卿以下给职田各有差,上并嘉纳焉。开皇十八年,将废太子,惮其在东宫,出为浙州刺史。太子以孝慈去,甚不平,形于言色,其见重如此。仁寿初,迁洪州总管,俱有惠政,其后桂林山越相聚为乱,诏孝慈为行军总管,击平之。其年卒官。有子会昌。

               (选自《隋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B.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C.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D.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寿,文中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中国封建君主都有年号,有的还不止一个。

B.受禅,指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承受旧帝禅让的帝位,尧舜禅让是我国古代经典的传说。

C.廨钱,隋唐时期官府用以放债收息的公款,由各州令史负责,所收利息作为官员津贴。

D.东宫,因方位得名,一般指我国古代封建时期太子所居住的宫殿,也可借指太子本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孝慈颇具外交才能,曾两次奉命出使齐国,皇帝十分满意并因此提拔了他。

B.苏孝慈军事才能出众,先从武帝征伐齐国,后接受诏命,平定桂林山越叛乱。

C.苏孝慈管理能力突出,新帝登基之初,由他总管从全国各地征召而来的工匠。

D.苏孝慈为官心系百姓,任尚书时主动疏通渭水、反对官民争利、对民施行惠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皇太子勇颇知时政,上欲重宫官之望,多令大臣领其职。

2)太子以孝慈去,甚不平,形于言色,其见重如此。



文言文训练教师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孝慈,扶风人也。父武周,周州刺史。孝慈少沉谨沉着谨慎,有器干才器;才干,美容仪容貌和仪表;容貌举止。周初为中侍上士中侍上士是古代官名,指北周禁卫武官,秩正三命。官名。北周禁卫武官,秩正三命。隋讳字,记载或改作内侍上士。金甲执长刀,掌御寝之禁,后拜都督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①探访;访问②聘请;招请③通“娉”,用礼物订婚或迎娶于齐,因为奉使称旨符合上意大都督。其年又聘于齐,还授宣纳上士。武帝①讨伐;攻打②夸耀,自夸/以功进位开府/爵文安县公/(①城镇②封地③县④通“悒”。忧愁不安。【邑人】同属一县的人。【邑邑】通“悒悒”,忧闷不悦的样子)千五百户/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高祖受,进爵安平郡公,拜太府卿。于时王业百度(各行各业)伊始(当初;开始),征天下工匠,纤微(细微)之巧,无不集。孝慈(统领)其事,世以为能(不久)大司农汉朝廷管理国家财政的官职。秦及汉初,设治粟内使管理国家财政,汉景帝改治粟内使为大农令,武帝又改为大司农。大司农下辖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分别负责掌理粮食库藏,物资供应,物价调节,国库出纳,皇帝亲耕田等事务。此外盐铁专卖业务亦属大司农主管。元代也在朝廷设大司农,但其职权仅负责农桑水利事。清代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岁馀一年过后,拜兵部尚书,待遇通“愈”,更加密。时皇太子勇①偏斜;偏差;不平正②略微;稍微③很;甚①知道;了解②主持时政,上欲重宫官之望,多令大臣领其职。于是拜孝慈为太子右卫率,尚书如故。明年,于陕州置常平转输运输.转输京下京城(因为,由于渭水多沙,流①忽然;突然。《阿房宫赋》:“雷霆惊,宫车过也。”②刚刚。《满井游记》:“于是冰皮始解,波色明。”③时而。《汉书·景十三王传》:“没。”,漕运者之,于是决渭水为渠以(作为)属河,令孝慈督其役。渠成,上认为……好之。又领太子右庶子,转授左卫率,仍工部、民部二尚书,称为干理治理;料理。谓干练有理事之才。数(年),进位大将军,转工部尚书,率如故。先是,以百僚亦作“ 百寮 。 百官费不足,台省府寺咸廨钱隋初官府用以放债收息的公xiè官署,旧时官吏办公处所的通称,收取给。孝慈以为官民争利,非兴化(教化。化,风俗;风气)(方法),上表请罢之,请公卿以下职田"职分田""食租田"。北魏以后政府按官职品级授给官吏作为俸禄的田地,即以租田收取的租粟为俸禄各有差,上并赞美;嘉奖(代词)。开皇十八年,将废太子,怕;害怕其在东宫,为浙州刺史。太子以孝慈,甚不平因不平的事而激动,愤怒或不满表露;表现于言色,其(被)如此。仁寿初,迁洪州总管,俱有惠政,其后桂林山越相聚为乱,诏孝慈为行军总管,击平之。其年卒官。有子会昌。                                                                     (选自《隋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B.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C.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D.后从武帝伐齐/以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邑千五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增邑千二百户/累迁工部上大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寿,文中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中国封建君主都有年号,有的还不止一个。

B.受禅,指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承受旧帝禅让的帝位,尧舜禅让是我国古代经典的传说。

C.廨钱,隋唐时期官府用以放债收息的公款,由各州令史负责,所收利息作为官员津贴。

D.东宫,因方位得名,一般指我国古代封建时期太子所居住的宫殿,也可借指太子本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孝慈颇具外交才能,曾两次奉命出使齐国,皇帝十分满意并因此提拔了他。

B.苏孝慈军事才能出众,先从武帝征伐齐国,后接受诏命,平定桂林山越叛乱。

C.苏孝慈管理能力突出,新帝登基之初,由他总管从全国各地征召而来的工匠。

D.苏孝慈为官心系百姓,任尚书时主动疏通渭水、反对官民争利、对民施行惠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皇太子勇颇知时政,上欲重宫官之望,多令大臣领其职。

2)太子以孝慈去,甚不平,形于言色,其见重如此。

【答案】

10A

11A

12D

13.(1)当时皇太子杨勇对时政非常了解,皇帝想提高东宫官吏的声望,就常让朝廷大臣兼任东宫的官职。

2)太子因为苏孝慈的离开,(心中)很不平,在言语、表情上也有所表露,苏孝慈就是如此的被太子倚重。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翻译:后来他又跟随武帝讨伐齐国,因为功高而升为开府,皇上赏赐他文安县公的爵位,食邑一千五百户。不久又改封为临水县公,增加食邑一千二百户,之后连续升迁做到工部上大夫。

“进位”指进升爵位,“开府”是“进位”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D

“改封临水县公”动宾短语,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中国封建君主都有年号”错误,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任尚书时主动疏通渭水”错误,由原文“漕运者苦之,于是决渭水为渠以属河”可知,是朝廷决定疏通渭水,而不是苏孝慈任尚书时主动疏通渭水。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时,当时;颇知,非常了解;重,提高;领,兼任。

2)以,因为;甚,十分;形于言色,状语后置句,应该为“于言色形”,在言语、表情上也有所表露;见,被。

参考译文:

   苏孝慈是扶风人。父亲苏武周是周朝兗州刺史。苏孝慈年少时沉着谨慎,很有才干,容貌俊美。周朝初年任中侍上士。后来又拜授都督的官职,(苏孝慈)出使到齐国,因其奉命出使让皇帝满意,回京后升为大都督。当年他又出使到齐国,回来以后授予宣纳上士。后来他又跟随武帝讨伐齐国,因为功高而升为开府,皇上赏赐他文安县公的爵位,食邑一千五百户。不久又改封为临水县公,增加食邑一千二百户,之后连续升迁做到工部上大夫。

   高祖接受禅让后,(苏孝慈)晋升爵位为安平郡公,并被授予太府卿的官职。当时皇家大业刚刚奠定,各行各业刚刚开始,朝廷征召天下的工匠,即使只有一点点手艺的人,也无不把他们全部集中起来。(皇帝让)苏孝慈总管这件事,世人认为苏孝慈很有管理才能。不久,他又升迁为大司农,一年多以后,又授予他兵部尚书的官职,皇上待他更加亲密。当时皇太子杨勇对时政非常了解,皇上想提高东宫官吏(太子属官)的声望,就常让朝廷大臣兼任东宫的官职。于是(皇帝)就授命苏孝慈担任太子的右卫率,仍旧担任兵部尚书的职务。第二年,皇上在陕州设置常平仓,以便把粮食转运到京城。由于渭水含沙量大,水流忽深忽浅,漕运的人为此都很苦恼,于是朝廷决定疏通渭水,挖一道水渠同黄河相连,命令苏孝慈监督这项工程。水渠修成后,皇上认为他做得很好。后来又让他兼任太子右庶子,转而授予他左卫率的官职,仍旧担任工部尚书、民部尚书,人们都称赞他很干练。几年以后,他晋升为大将军,转任工部尚书,依旧担任左卫率。这之前,因为供给官吏的经费不足,台省府寺都设置了放贷的机构,收取利息作为官俸。苏孝慈认为官府和百姓争利,不是教化天下的办法,就上表章请求予以禁止,(同时)请求对于公卿以下的官吏按职位差别分给田地,皇上都很赞成并采纳了这些建议。开皇十八年,皇帝将要废除太子,又担心苏孝慈在东宫辅助太子,于是就调苏孝慈出京任淅州刺史。太子因为苏孝慈的离开,心中很不平,在言语表情上也有所表露,苏孝慈就是如此的被太子倚重。仁寿初年,(苏孝慈)升任洪州总管,在两地他都施行仁政。这以后,桂林山越人纠结叛乱,皇上下诏命苏孝慈任行军总管,(苏孝慈)击败了叛军,平定了叛乱。这一年苏孝慈死在任上。(苏孝慈)有一个儿子叫苏昌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文精准分析概括文意——仔细比对,准确提取(上)
《贞观政要》原文及译文(上)
广东省各地2020-2021年期中语文高二下学期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唐代后妃轶事大全
(2)【唐朝后宫2】一代贤后: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皇极典 第一百九十一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