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期末加油】必修上册课内古诗词阅读试题精选+课内外对比阅读试题精选

必修上册课内古诗词阅读试题精选+课内外对比阅读试题精选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共305篇,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

B.诗歌开篇四句写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前两句表现出发前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流露出将要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

C.诗歌中间四句中“掇”“捋”两个字不但写出了芣苢的不同长势,而且使人想象出忙碌的场景以及人们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

D.诗歌最后四句具体描写人们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于是用衣襟兜芣苢,“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

13.诗中“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字能够调换顺序?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2.D项,“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错误,“袺”“襭”两个字直接写出了人们盛放芣苢的动作,间接突出人们采摘芣苢的敏捷灵巧。

13.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首先是“采”,采摘之后才“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捋”,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采摘,或捋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襭”,或是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一腰带掖起衣襟来兜着,都是对盛放芣苢的具体描写。切合劳动过程,既是源自生活,又深具艺术匠心。

二、(2020·新课标课时练)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案】1.赋

2.“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

3.①妇女一边唱着歌,一边在野地里摘取野菜,动作娴熟,十分快乐。②妇女们聚集ft间,三个一群,两个一对。她们个个笑容如靥,欢快地唱着民歌,弯下腰去捡拾野菜。③在采摘野菜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④我眼前出现了在广阔的野菜地里,勤劳辛苦的劳动妇女们边摘取野菜边歌唱的劳动景象,表现出那种在自然环境中无比欢乐的场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手法,然后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诗经》使用的手法可以概括为赋比兴三种。赋,铺陈、排比。诗歌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比,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诗歌描写了妇女采芣苢的情景,用三节表现她们的动作,属于赋的形式。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手法,然后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是不断变化的,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而其余全部是重叠,所以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以及所运用的手法来全面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分析题干的要求,“反复讽咏”的意思是使用赋的形式,对事情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意思是自然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本诗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芣苢的过程,采用重章叠句的方式,产生简单明快、回环反复的节奏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的喜悦之情。

三、阅读宋朝杨万里的《插秧歌》,完成第7题。(6分)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②。

唤渠③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④,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兜鍪:古代打仗所用的头盔。②胛:肩胛骨。这里指肩膀。③渠:他,代词。④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匝:满。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

 (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首联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出全家插秧时忙碌混乱的场景。

B.“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来雨势之猛,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C.本诗的颈联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样,都表现了农民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

D.《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

(2)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笠是兜鍪蓑是甲”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2分)

(3)诗歌的尾联写得极富生活气息,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试加以赏析。(2分)

【答案】(1)A

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1分),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地奋斗拼搏。(意思对即可,1分)。

(3)诗的尾联是农夫岔开呼唤送饭人的答话:“秧还没插完,没空吃早饭,你回去要管好家里的鹅与鸭,免得它们糟蹋庄稼。”(1分)这两句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爱惜劳动成果的农民形象)(1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插秧歌

契此

手捏青苗种福田②,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③,后退原来是向前。

【注】①五代时期的僧人,俗称“布袋和尚”。②青苗:指稻秧。福田:谓积德行善可得福报,如播种田地可得收获。③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插秧时洗净秧根有利于秧苗成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二句叙事:手捏青青秧苗将其种进田里,一低头就能看见水中倒映的天空。

B.三、四句议论:秧苗需根须清净才能长成稻谷,插秧时感觉是后退,其实是前进。

C.诗歌在用词上朴素易懂;在修辞上采用通感,“稻”通“道”,耐人寻味。

D.与本诗相比,杨万里的《插秧歌》重在表现插秧的繁忙艰苦,更具生活气息。

16.请简要谈谈“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6分)

【答案】:

15.C

16.①“六根清净方成稻”启示人们:“眼、耳、鼻、舌、身、意”等方面的人生欲望减少了才会在“道”的方面有所作为,人生修行才能有所成就。②“后退原来是向前”启示我们:有时候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是为了取得更大的胜利。(换个角度看问题。为人处世,若能适时谦让忍受,行退一步之法,就在求取成功的征途上向前迈进了一步。)(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插秧诗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的“低头便见水中天”一句,既是对插秧劳动情景的真实再现,又富有佛家的哲理意味。

B.两诗的动词“把、插、低头、退步”“抛、接、拔、插”都准确地刻画出插秧人专注劳作的状态。

C.后诗将“笠”和“蓑”比喻为“兜鍪”和“甲”,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D.后诗写作角度灵活有变,先描写场景后描述对话,绘就一幅多彩而富有生机的劳动图景。

16.请分析概括这两首诗的主旨。(6分)

【答案】 15.C(“化静为动”错,“笠、蓑”是物,“兜鍪、甲”还是物,没有动静的变化,只是以战喻农,突出了不敢耽误农时的紧张的劳动气氛)

16.①前诗旨在表达从插秧劳动中领悟的哲理(禅意)。诗歌写插秧时“低头”能看见水中天空,说明人在谦卑时心胸会变得坦荡宽广;写插秧时的“退步”其实是向前行进,说明人主动退让反而是在走向成功。②后诗旨在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与钦敬之情。诗歌表现了田夫一家人插秧的紧张辛苦,也将他们劳作的场景表现得和谐而富有情趣,透露出作者的欣赏与敬佩。(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六、阅读《短歌行》,完成题目。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革。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有杜康 杜康:这里代指酒

B.青青子衿 衿:古式的衣领

C.鼓瑟吹笙 鼓:弹奏

D.山不厌高 厌:厌恶

16、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起首四句,以朝露易干为喻,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而功业无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

B.“呦呦鹿鸣”四句,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描写宾主欢饮、融洽相处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

C.“月明星稀”四句使用典故,写诗人因贤才难求而孤独寂寞,形象生动,感人至深,韵味隽永。

D.全诗全用四言,四句一韵,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读者一种美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17、诗中多次出现“忧”,这种“忧”是否意味着诗人对人生持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呢?

18、“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在《三国演义》中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你觉得用“何”好还是用“无”好?为什么?

15【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解读能力。解读诗句中相关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诗歌语境以及自己所掌握的文言知识进行理解。D项“山不厌高”,意思是山不嫌其高,比喻品行越高尚越好。所以“厌”,可以理解为“满足”。故选D项。

16【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使用典故”及对诗句的理解有误,应为比喻,以“乌鹊”喻犹豫不定的贤才,以乌鹊南飞、绕树启发贤才要择良木而栖。故选C项。

17【答案】从“忧”产生的原因来看,正因为人生短暂,而诗人自己年岁已高,霸业未成,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才更迫切地希望实现自己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大志。作者的这种忧思,正是源于内心的焦急、内心的渴求,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体现的正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以这里的“忧”不是消极悲观的态度。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忧”的原因,一忧贤才难得,二忧人生苦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对招纳贤才的优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对人生短暂,而诗人自己年岁已高,霸业未成的忧思,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从其产生的原因来看,正因为人生短暂,而诗人自己年岁已老,霸业未成,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才更迫切地希望实现自己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作者的这种忧思,正是源于内心的焦急,内心的渴求,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体现的正是一种使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由此可以明确这里的“忧”不是消极悲观的态度。

18【答案】用“何”好。“无”字,展现的是往南去的人才没有“枝”可依,即没有接纳他们的地方,即使投靠曹操,也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何枝可依”展现的是乱世当中,往南而去的人才在徘徊、犹豫中待做出的选择,而此时的曹操,恰似那雄伟的山、浩瀚的海、求贤若渴的周公,成为那些贤才可以依托的对象。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此处主要考查诗歌的炼字能力,作答时把两个字代入句中进行比较,看表情达意上的区别。“无”字没有的意思,“何”字还有选择性。一“无”字,展现的是往南去的人才没有无枝可依,即没有接纳他们的地方,即使投靠曹操,也只是一种无赖的选择。而“何枝可依”,展现的是乱世当中,往南而去的人才在徘徊、犹豫中进行一种选择。诗人一方面写出了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的情形,另一方面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表明自己是那些贤才可以依托的对象。由此可知此处用“何”好。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短歌行

[东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2.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答案】:

1.C

2.同意。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各题。

短歌行

[东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大风歌

[西汉]刘邦

大风起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下列对上面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短歌行》第一节“对酒当歌”四句诗,妙用比喻,体现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情绪,蕴含着及时行乐的意思。

B.《短歌行》用单纯的四言节奏,语气变化不大,但无单调之感,读起来铿锵有力,透露着诗人的坚定意志和雄心壮志。

C.《大风歌》每句都有“兮”,带有楚风特点,大气磅礴,既表现了诗人对家国兴亡的担忧,又体现了他的王者风范。

D.“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表现出刘邦的那种威风凛凛、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冲天豪迈气概。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都抒发了什么感情?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析。

【答案】(1)A

2)都是抒发了渴求贤才安定天下的豪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运用了比喻、化用典故等手法间接抒情;“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运用疑问句直接抒情。

【解析】(1)A.“蕴含着及时行乐的意思”错误,此处表达的是诗人为人生短暂而焦灼的心情,其实是促使人抓紧时间建功立业,没有让人“及时行乐”的意思。

2)“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比喻、用典,属于间接抒情。诗人以周公自比,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殷勤接待人才,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这两句卒章显志,是画龙点睛之笔。突出表现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流露出一种忧虑,怕不能得到贤才治理国家,表现了对人才的渴望,采用的是疑问句的句式直接抒情。所以两首诗都抒发了一种渴望得到贤才来安定天下的豪情。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诗人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性格,这是他最终辞官的主观原因。

B.“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两句是上下诗文的过渡,既总结了上文辞官归隐的原因,又为下文描写归田后的田园生活作引子。

C.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作结,既回答了为什么津津乐道于茅舍草木、鸡鸣狗吠,又表达了作者回归田园后的愉悦心情。

D.本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质朴的图画,田园风光以其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使人悠然神往。

2.简析诗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答案】

1.D(“本诗运用夸张的手法”错误,本诗描绘田园风光用的是“白描”手法,而不是夸张手法。)

2.诗作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喻为一只关在笼中的鸟,现在辞官归隐就像鸟脱离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用“尘网”“樊笼”比喻庸俗、黑暗的官场;以“故渊”“旧林”比喻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贴切形象,内容的解。

【解析】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故渊”“旧林”比喻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贴切形象,内容的解。“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这两句是说自己像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用“尘网”“樊笼”比喻庸俗、黑暗的官场。诗作运用比喻的手法,把自己喻为一只关在笼中的鸟,现在辞官归隐就像鸟脱离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

十、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归园田居(其一)(节选)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___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暧暧”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暧暧”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一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案】(1)C.这里的“暧暧”:是迷蒙隐约貌的意思;“依依”是讲烟的形状;“暧暧”与“依依”不可以互换。“暧暧”和“依依”不可互换。

2)这句诗有景物描写,有人物活动,联系上一句来看,其内容是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热爱。

答案:

1)C

2)“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十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春日即事(其二)

耿湋

【注】

数亩东皋宅,青春独屏居。

家贫僮仆慢,官罢友朋疏。

强饮沽来酒,羞看读破书。

闲花更满地,惆怅复何如?

【注】耿湋(wéi)于唐宝应二年(763)举进士,不久任周至(今陕西周至)尉,四年任满后,罢居在家。此诗大约就写于

其罢居在家时。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园田居(其一)》前八句写诗人因鄙弃仕途而归田。后十二句写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以及诗人的愉快心情。

B.《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既无华丽的词藻,也无深奥的典故,而是用当时习用的语言,如“方宅”“草屋”“狗吠”“鸡鸣”等,语言朴素自然,真切地表现了田园风光。

C.《春日即事(其二)》颈联写诗人幸而尚可畅饮沽来的美酒,家里的藏书也很丰富,不必翻来覆去读破书。

D.以隐居为题材的诗歌往往着重表现生活的闲适与恬静,但《春日即事(其二)》这首诗可谓大异其趣。

2.同样是归隐田园,《春日即事(其二)》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为什么?试作简要比较分析。

【答案】

1.C .“写诗人幸而尚可畅饮沽来的美酒,家里的藏书也很丰富,不必翻来覆去读破书”理解错误。诗句“强饮沽来酒”是写诗人沽酒浇愁,并不快乐;“羞看读破书”是说仅有的藏书已翻来覆去读破,实在羞于再看。

2.①《春日即事(其二)》着重表现诗人青春隐居的抑郁不平及韶光易逝、时不我待的惆怅和伤感。诗人是任满而罢居在家,不得已而隐居。②《归园田居(其一)》则真切地抒发了诗人归隐山林、躬耕田园的自由和喜悦之情,以及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快慰、惬意与欢欣。诗人是主动辞官归隐,他本就热爱山林(田园),虽误入官场、但一直渴望归隐。

十二、读下而两首诗,完成下而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料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因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②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溪居:溪指冉溪,在今湖南省永州市:作者曾于此筑室而居,并改称冉溪为“愚溪”。

②榜:船桨,这里作动词。

14.下而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扎陶诗描绘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隐士形象:柳诗描绘了“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的贬谪者形象。

B.“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和“夜榜响溪石”都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突出了环境的幽静,表达了乡居生活的闲适与满足。

C.陶诗首两句真诚率直,诗人的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有一种内在的共同之处,表现了诗人淸髙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

D.柳诗末两句写诗人独来独往碰不见行人,于是放声高歌,声音淸越,在碧空久久回荡; 语言淸新晓畅,却又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15.下列诗句和“误落尘网中”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扎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火。(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C.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郑谷《菊》)

D.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红楼梦》批宝玉《西江月》)

16.两首诗分别是如何表现“闲居”生活的?“闲”的内涵有何不同?

【答案】14. B 15. D

16·陶诗远近、动静结合,选取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等多种景象,写出田园乡居的静谧美好,诗人身处英中,居室简陋,却自在闲逸,抒发了归隐出园的乐。柳诗开篇就是反语,说自己为官所累,幸亏贬谪南来这荒夷之地,过上闲适的生活。接着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自己的乡居生活“闲依”“偶似”''晓耕”“夜榜”,寓情于景地写岀被贬的寂寥孤独,饱含怨愤之情。

14题详解】

本题考査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B项,“表达了乡居生活的闲适与满足”错误,陶诗“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表达了乡居生活的闲适与满足:而柳诗“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表面写乡居生活的闲适,但联系首联“南夷谪”和尾联“来往不逢人”可知,柳诗实则表现了被贬的孤独寂寥。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査鉴赏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比拟(分为拟人、拟物)、衬托、对比、顶真、反复、对偶等,知道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并能根据苴特点判断出诗句所用的是何种修辞,并综合比较,得出最佳选项。题下中“误落尘网中”,比喻,陶渊明把官场比喻成尘网。A项,“樯橹”,借代,以樯橹代指曹操的战船;“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火”,夸张,写周瑜的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B项,“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夸张,写岀岳阳楼的高耸入云。

C项,“由来不羡瓦松高”,拟人手法,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高洁。

D项,“草莽”指丛生的杂草,比喻没有学问。故D项与题干中句子都用了比喻手法。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诗歌标题、作者、注解、意象、抒情关键词等,在理解全诗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关键诗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陶诗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暧暧”,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结尾四句, "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由写景而写心,写出诗人悠然闲逸的心境。

柳诗表而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但景中含情,字里行间隐含贬谪乡居时的抑郁之气。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是反语:“闲依农圃邻”包含着投闲宜散的无聊,“偶似山林客” 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对下列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实在。

B. “云霞明灭或可睹”。明灭:忽明忽暗。指天姥山在云彩中时隐时现。

C. “渌水荡漾清猿啼”。清:清澈干净。

D.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2.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B. “势拔五岳掩赤城” 是说天姥山是作者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C. “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D.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对权利地位斗争之不屑的愤懑。

3.下列对全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B. 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C. 这首诗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D. 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作者内心得到释怀,暂时远离了那喧嚣污浊的尘世。

4.诗人游的是天姥山,却首先谈瀛洲、五岳等山川,有何用意?

5.诗人是如何由现实过渡到梦境,又由梦境过渡到现实的?

6.“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十句诗描写梦中所见的洞天仙境景象,那么诗人所描绘的洞天仙境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景象?

7.“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中“惟”“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两句诗反映了李白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C.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2.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

3.D.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

4.①首先以“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衬托天姥山的可睹、可寻,使诗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②诗人将天姥山与五岳、赤城、天台山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它纵可入云,五岳、赤城相形见绌,万丈天台拜倒脚下。事实上天姥山只不过是浙东的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营造一种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的世界。

5.①从现实到梦境由过渡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衔接,既写出梦之所源,又写出了梦之所向。“之“代指越人语,承上;“飞度镜湖“这一神来之笔突出梦境,从而引出下文对梦境的描写。②由梦境到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面对现实,诗人禁不住长嗟短叹。

6.①诗人通过超越尘俗的想象,以奇谲瑰丽的意象,创造了一个神奇壮丽的洞天仙境。②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世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7.①“惟”“失”和“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一样,包含着诗人的失意与深沉的感慨以及梦醒之后的留恋和惋惜。②一方面,这两句诗反映李白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李白在政治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有些消极,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李白表达的是,梦破灭后,最终还是躺在枕席上。就是说,要回到现实,不能在梦中过日子。因此,李白人生态度的基调还是积极向上的。

十四、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①尽冠缨。

(李白《古风·十九》)【注】①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1)这首诗的前十句描写了怎样的太虚幻境?(不超过10字)

2)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相比,两首诗的主旨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3)在艺术上,这首诗采用了 ______神奇想象,将仙境与尘世,出世与入世,飘逸与沉重,一并交织在瑰丽奇幻的艺术境界中。

【答案】答案:

1)超尘脱俗,神奇缥缈。

2)《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诗人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本诗表现了诗人出世和入世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3)浪漫主义

【解析】(1)开头两句先分别交代游仙之地和所见之仙,展示出了一种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接下来四句紧承第二句,具体地描写了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七至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仙家卫叔卿的情景。给人的感觉是超尘脱俗,神奇缥缈。

2)《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抒情的句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傲岸情操;而本诗结尾四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写诗人与卫叔卿一起乘风驾鸿遨游太空的时候,俯首看到了洛阳一带地区。只见在洛阳川中到处都是胡兵。洛阳附近百姓的尸体纵横,鲜血染红了野草,而豺狼们个个都戴着官帽在庆贺胜利呢!诗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比较复杂,既有渴望超脱尘世、追求自由的理想生活的一面;又有正视现实,憎恨安史叛军,关切祖国前途命运,同情人民悲惨遭遇的一面。

3)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旨在对现实生活场景的重现,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浪漫主义则通过对自然的强调,要求文学表现真实的情感,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由题干“神奇想象,将仙境与尘世,出世与入世,飘逸与沉重,一并交织在瑰丽奇幻的艺术境界中”,不难总结出本诗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译文:

西上华山的莲花峰,远远地就看见了明星玉女。她手把莲花,在空中轻轻地踩着云朵走来了。身上云霓般的衣裳拖着长长的带子,在天空中飘拂着。她邀我登上云台,拜见了神仙卫叔卿。我觉得恍恍忽忽地与他们一起驾着鸿鹄,升上了天空。当我们飞至洛阳的上空时,俯首向下一看,只见在洛阳川中到处都是胡兵。洛阳附近百姓的尸体纵横,鲜血染红了野草,而豺狼们个个都戴着官帽在庆贺胜利呢!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2.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3.赏析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答案】1.C

2.C 【解析】C“缠绵悱恻”情感错

3.此联上句写羁旅之愁。“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在前两联写足了秋意之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之时节;“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居无定所的处境。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此联中的“万里”“百年”照应上联之“无边”“不尽”,使上联之景与此联之情融为一体。诗句词简意丰,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的处境,秋季独自登高,更生许多愁绪。

十六、阅读下面诗段,回答问题。

琵琶行(并序)(节选)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 “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 “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 “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2】以下对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 “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强调了弹者和听者都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

C. “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 “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3】分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对描写音乐的作用,并另选本首诗带“月”的诗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案】【1】D【2】B【3】最后诗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通过周围环境的侧面烘托,说明了乐曲的动人效果,使人陶醉在琵琶弹奏所造的艺术氛围中。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以“月”烘托离情,渲染营造沉重的气氛,为突闻琵琶做了铺垫。

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结合诗歌分析,把握正误。D项,“'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错误,从诗中来看,“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来写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故选D。

2】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以下对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结合诗歌分析,把握正误。B项,“'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错误,从诗中来看,后面说“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可见此时音乐并没有结束,“无声胜有声”强调了弹者和听者陶醉在乐声之中,选项对诗句解说不当。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对描写音乐的作用,并另选本首诗带'月’的诗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接着就要分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什么意思,使用什么手法,再看这一内容和本文所写的音乐之间有何关系。“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意思是“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这是环境描写,结合前面来看,这是音乐演奏后出现的场面,诗人借助周围的环境进行侧面烘托,表现出音乐的动人,让周围的人还沉浸在音乐中,这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接着考生要选出本诗中带有“月”的诗句,并分析这一诗句的作用。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意思是“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临别之时本就内心沉重,且没有音乐,这一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十七、阅读白居易的《夜筝》,完成下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诗人集中笔力写出“弦凝指咽声停处”这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它化用了《琵琶行》中的哪几句诗?

2.白居易认为,《夜筝》是《琵琶行》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在写法上的不同。

【答案】:

1.有丰富的暗示性,不仅引导读者发现奇妙的无声之美,更可以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去领悟那筝曲的全部妙处,同时也暗示出弹者的不幸与悲苦。这一句是“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节的化用。

解析:是留下空白,让人更有补充发挥的余地——一者让人回味刚才那美妙的乐曲;再者,也让读者产生了疑问,弹者因何而“弦凝”?自然与前一句中的“感”有关,那又是在“感”什么呢?从其中的“暗低容”可见,一定是伤心悲苦之事。

2.《琵琶行》得意的笔墨是对琵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则从侧面落笔,所取的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衬的描写。

解析:《夜筝》描绘了明月之夜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着力描写了音乐效果,表现了音乐的艺术魅力,这与《琵琶行》是相似的。再者,从弹奏者的身世来看,《夜筝》与《琵琶行》也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音乐本身的描写上。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大江东去”三句,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辽阔旷远深沉的意境,为英雄人物出场营造气势。

B.下阕“遥想”六句,塑造了年轻有为,春风得意,雄姿勃发,儒将风流,从容闲雅,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写尽了周瑜的风采才华,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自己人生的感慨。

C.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从“江山”联想到人事,都用历史上英雄的得志来反衬自己的“失意”。两词结尾的情调不同,苏词激愤、高昂,辛词低沉、抑郁。

D.本词将写景、咏史、抒情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16.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苏轼开北宋豪放词之先河,结合本词简析“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5.C (苏词结尾低沉、抑郁,辛词结尾激愤、高昂。)

16.(1)写景壮丽。“大江东去”、“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景(任选一句)壮阔、宏大。

2)写人豪迈。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指挥若定、从容不迫。

3)抒情旷达,写词人虽壮志难酬却能自我解脱。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断虹霁雨①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②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醺碌③?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④。

【注】①此词写于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作者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时。②张宽夫:作者友人,生平不详。③疆碌(1íng lù):酒名。湖南衡阳县东二十里有鄱湖,其水湛然绿色,取以酿酒,甘美,名鄙渌,又名醺碌。④霜竹:指笛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山染修眉新绿”一句,词人反用《西京杂记》中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的典故,一个“染”字,写出了经过雨水洗刷得青山鲜活的生命力。

B.“桂影扶疏”一句,此时月亮刚过八月十七,为了表现它清辉依然,词人用主观上的赏爱弥补自然的缺憾,突出欣赏自然美景的愉悦心情。

C.“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一句,词人快意潇洒,豪情满怀,表现出不与朝堂中人同流合污以及痛斥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D.此词以惊创为奇,其神兀傲、其气崎奇,玄思瑰句、自得意表,于壮阔的形象中勃发出一种傲岸不羁之气。

2)同是被贬之后填《念奴娇》词,试分析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不同。

【答案】

1)C

2)①黄诗抒发了作者身处逆境时旷达、倔强、伟岸的情怀;②苏诗在对历史的回顾中,寄寓人生短促,不能及时建功立业的自我苦痛;③二者相比,苏诗沉郁苍凉有余,而乐观超然不足,而黄诗则体现出词人在遍历生活的风风雨雨之后,彰显出荣辱不萦于怀,浮沉不系于心的人生态度,最终寻求洒脱乐观、归于淡泊的心境。

【解析】(1)C.“表现出不与朝堂中人同流合污以及痛斥统治者的愤懑之情”,表述不当,此句并没有表达不与朝堂中人同流合污以及痛斥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2)黄词上片写众人赏月的情景,下片抒写月下游园、欢饮和听曲之乐。全词意气纵横,情怀激荡,于壮阔的形象中勃发出一种傲岸不羁之气,充分显示了作者不惧人生坎坷、世事艰险的旷达旷达、倔强、伟岸的胸怀。苏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人生短促、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二者相比,“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词沉郁苍凉有余,而乐观超然不足。黄词“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用散文句法入词,信笔挥洒,写洒脱不羁的词人,正带着一群愉快的年轻人,张园密茂的树林中徜徉;“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离家万里,难得有今宵开怀畅饮;“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把词人豪迈激越之情推向顶峰。黄词体现出词人在遍历生活的风风雨雨之后,彰显出荣辱不萦于怀,浮沉不系于心的人生态度,最终寻求洒脱乐观、归于淡泊的心境。

译文:

雨后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桂影繁茂,谁知道,今与夕是那么的清辉不足?万里的晴天,嫦娥在何处?驾驶一轮玉盘,驰骋长空。寒光零乱,在为谁斟酌这醽醁?

我和一群年轻人在张园密茂的树林中徜徉,离开家万里,难得有今宵开怀畅饮!老夫,在江南海北,最爱的是临风笛。孙郎微笑着,是因为听着这笛子的声音。

二十、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8~10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4.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涵着对南宋国势日渐衰微的深切忧虑。

B.“英雄无觅孙仲谋出”,既赞美了历史上的孙权,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的故事,含蓄的表达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15.“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有何深刻含意?试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

14.C

15.“舞榭歌台”是吴国承平气象的象征。“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

【解析】14.C项,“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错误,选项对诗句的分析有误,对典故的分析也有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是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北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是能打胜仗,收复部分失地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应是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

1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有何深刻含意?试结合全词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意思以及情感的分析把握。首先理解设题句子的意思,“'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意思是“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风流”是指孙权的雄才大略以及其建立的功业,此处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风”都是指历史的风雨。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脑子里一一闪过千百年来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可是如今,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已无处寻觅的了。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而后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上句的基础上推进一层,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他当年修建的“舞榭歌台”,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

二一、对比阅读辛弃疾同时、同地写下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下面称它为甲词)和《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下面称它为乙词)完成15—16题。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5.对比分析甲、乙两首词,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乙词的上阕由景生情,下阕重点写人,借古喻今,讽刺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

B.乙词上阕末句巧妙地化用了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抒发了作者的壮志豪情。

C.两首词都写登上北固亭悼念古代英雄,以讽喻南宋统治者,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D.乙词写法多样,有用典,有设问,可见辛词艺术特点之一斑。

16.甲词下阕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15. B. 作者化用杜甫的诗句来感慨历史的兴衰,自古以来,多少次王朝兴亡,都像滚滚东流的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并非抒发壮志豪情。

16.(1)、写出北方沦陷区人们精神的麻木;

2)、表达了作者的隐忧: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3)、表达对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二二、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吹台春日怀古

[明]李梦阳

废苑迢迢入草莱,百年怀古一登台。天留李杜诗篇在,地历金元战阵来。

流水浸城隋柳尽,行宫为寺汴花开。白头吟望黄鹂暮,瓠子①歌残无限哀。

[注]①瓠子,又称瓠子口。汉武帝时,瓠子口黄河决口,淹死了不少人,帝派人筑塞,并亲临察看,作了《领子之歌》二首。明朝时,瓠子口仍时常泛滥,给人民造成极大灾难。“瓠子歌残”,意为《瓠子之歌》已经少有人唱了,言外之意是当今皇上已经不再像汉武帝那样亲自过问水利,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14.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既体现了作者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又对掌权者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体现了作者矛盾交织的复杂心理。

B.辛弃疾擅长运用典故来表达情感,“封狼居胥”借用历史鉴戒对朝廷的冒进政策进行告诫;“廉颇老矣”则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报效朝廷的遗憾。

C.《吹台春日怀古》也擅运用典故,“百年怀古”化用杜甫《登高》诗中“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意,暗含诗人年老体衰,内心伤感之意。

D.李诗颈联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今昔之景,表达兴衰之感,让人于怀古中触目生愁,感慨系之;同时又自然过渡到尾联的伤今。

15.分条概括李诗中包含的丰富情感。

【答案】

14.B.“'廉颇老矣’则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报效朝廷的遗憾”错。“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借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雄心犹在、报国之志不变,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15.(1)年老体衰的伤感(2)昔盛今衰的惆怅(3)对往事的追怀(4)对民生疾苦的忧虑。

二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15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2. 下列关于《声声慢》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本词又题为“秋情”,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哀愁,情调哀伤凄苦。

B. 首句七组叠字渲染愁苦之情。“寻寻觅觅”实写词人的动作行为,表现空虚怅惘的心态;“冷冷清清”是寻觅的结果;“凄凄惨惨戚戚”直接表白内心情感。

C.“梧桐”句描写黄昏细雨,梧桐叶落,更添愁思。“兼”和“细”细腻道出愁人的苦闷。“点点滴滴”活现细雨连绵,暗示愁苦的不可断绝。

D. 全词借景抒情,透过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景象,表现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读之催人泪下。

13.下列诗句与例句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4.这首词开篇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后人对其极为称道,试分析这些叠音词的表达作用。

答:

15.怎样理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的含义?

答:

【答案】12.B(“寻寻觅觅”并非实写,只是表现一种心态。)

13.D(例句与ABC都属于借景抒情,D是比喻,以滔滔江水喻无尽忧愁。)

14解析 抓住叠音叠字极富表现力的特点,结合作者南渡后的悲惨生活,自然可解。

答案 开首三句,七组叠词为全词定下了凄惨愁苦的感情基调。“寻寻觅觅”写作者内心空虚,若有所失;“冷冷清清”写处境的孤独,形单影只,无人相伴;“凄凄惨惨戚戚”极言心情之悲怆。叠词运用得体、准确形象,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15答案 看到雁从北来,自伤身世,缅怀故国,已是十分伤心,而此雁又像是过去在家乡见过似的,越发触动了悲伤的心情。

二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南乡子

刘秉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描写羁旅的词,从词的上阕可以看出,主人公不仅有无休止的漂泊羁旅之苦,更有一种功业未成、年华老去,生命虚耗的憾恨。

B.从“行路无情”“年去年来”中我们能看出词人的漂泊,从“何成”中可以看出词人老大无成的遗憾,“垂垂雪几茎”更反衬其悲愁之重。

C.“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以竹喻人,以竹显志,营造出一个与词人心境相通的清寒世界,情景交融。

D.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游子形象:半生漂泊,人到中年,功业未成。词人消沉没有追求,还要被迫读书,青灯黄卷,让人感到凄凉。

2】本词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试作分析。

【答案】【1】D

2】同: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作结(或都营造了凄清之境)。

:《声声慢》借"梧桐"表达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孤独寂寞、天涯沦落)的愁苦之情,本词借"君子竹"传达出词人不惧孤寒的高洁志向。

解析:本题考查两首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解答此题,可分别结合两首词在表现手法及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分析。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看,二者均是写景的词句,而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词与《声声慢》均营造了凄清的意境。不同点:本词中"窗外几竿君子竹"是不惧孤寒的象征。"凄清"一词很准确地道出了竹子虽身处孤寒之境却不失清雅风韵的品质。"时作西风散雨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君子竹"那潇洒无畏的精神,传达出的是词人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精神。而《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表达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后孤独寂寞的愁苦之情。

二五、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①,俟我于城隅②。爱③而不见,搔首踟蹰④。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⑤。彤管有炜⑥,说怿⑦女美。

自牧归荑⑧,洵美且异⑨。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下列对《静女》一诗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静女》是一首赋体诗,它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B.本诗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青年男女热恋中的情趣,人物神形毕现,呼之欲出。

C.“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的挚爱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2)下列对《静女》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此诗采取男子的视角、追忆的口吻,写恋人的约会的情景。

B.本诗讲究“空白”艺术的运用,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C.本诗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D.作者由静女写到彤管,由荑草联想到静女之情,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

3)你认为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D

2)C

3)《静女》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心灵情真的少女。约会时,这位姑娘看见小伙子急急忙忙走来,想和他逗趣,故意“爱而不见”,躲藏了起来。一个“爱”字显示了这姑娘天真活泼、聪慧多情的思想性格。再加上前文的“静女其姝”,我们知道静女的大体风姿了。一个“静”字和一个“姝”字,就已经刻画出了女子的恬静性格和秀美容貌。在两人的交往中,静女赠给小伙子彤管作为信物。这支小小的管笛,看似平常,却代表着静女的一片诚心和纯朴,更代表着她对他的诚挚爱情。经过短暂的逗趣之后,聪慧多情的静女不忍心再让自己心爱的人为不能相见而焦灼了。她赶忙出来和他会面,还带给他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礼物——一束从牧野采来的荑草,使男子惊喜不已。这说明,静女心灵纯正的,对爱情也是一往情深的。

【解析】(1)D.“借代的手法”错误。不是借代手法,而是象征手法。

故选:D。

2)C.“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错误。本诗没有运用比喻手法。

故选:C。

3)她活泼开朗,纯朴热情,对爱情表现得十分积极主动甚至是大胆热烈,对生活寄予了强烈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诗歌第一章写少男少女的约会。女子先到,等待男子。看看少年还未到来,姑娘有意躲藏起来,表现出姑娘机智风趣、活泼顽皮的一面。诗歌第二章写少女赠送信物给少年。“静女其娈,贻我彤管”,信物很简单,但情深义重,颇能昭示人物心灵。一根红白柔嫩的茅草,实在是再普通不过的礼物,却见证了一对少男少女的忠贞爱情,更彰显出姑娘纯洁无瑕而又大胆热烈的爱心。诗歌第三章侧重写男子接受信物之后的心理感受。姑娘刚刚结束一天的劳动,就急急忙忙赶来约会,兴冲冲地把采摘的茅草赠送给少年,也许一天的劳动是紧张辛苦的,也许姑娘还不及回家修饰打扮,也许姑娘还没有调整休息一下,但是,她来了,而且提早到达,目的只有一个,早一点见到她的心上人,由此我们又不难了解到姑娘勤劳质朴、坚强能干的劳动本色。

二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一句刻画人物形象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2《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你认为《静女》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上邪》使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试比较这两首诗的女主人公的异同。

【答案】

动作描写。传神、细腻地表现了小伙子热切盼望见到少女但又没见着的失望、焦灼心理。

《静女》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它“直陈其事”,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以生动的语言,风趣的细节,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热恋中的情趣,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本诗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抒发了女主人公对所爱男子的强烈的、忠贞不渝的爱情。

同:两位女主人公都表现了古代女子对爱情的渴望、追求;

异:《静女》着重刻画了一个俏皮、活泼、美丽的女主人公;《上邪》着重刻画了一个对爱情决绝、态度坚定的女主人公。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搔首踟蹰”运用动作描写,传神、细腻地表现了小伙子热切盼望见到少女但又没见着的失望、焦灼心理。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注意结合文本分析其“铺陈直叙”的特点。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抒发了女主人公对所爱男子的强烈的、忠贞不渝的爱情。

本题考查诗歌艺术形象的赏析,作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二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4. 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

B. 诗歌选取了“芙蓉”“兰泽”以及“芳草”三个美好事物为意象,以乐景写乐情。

C.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很自然地表达了诗歌的情感转变。

D.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还顾”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

E. 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采用了《》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

15.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

【答案】

14. BE

15. ①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旧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表达了此种心境。②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同心”形容的是夫妻生活的和谐美好。“离居”展现的是现实的凄苦处境,既表达了对对方的爱也有着深深的思念。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此题B项,“以乐景写乐情”错,应该是以乐景衬托哀情。E项,"比和兴”错,只有“起兴”。应选BE。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题干要求分析“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解答该题应分析诗歌,然后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情感,本诗主要内容是“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土的爱人。回想起故土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思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诗歌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说,这样的结尾明白晓畅,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旧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表达了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

二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涉江采芙蓉

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庭中有奇树

佚名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涉江采芙蓉》中“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

B.《涉江采芙蓉》中女主人公将同心离居之人的痛苦准确又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C.《庭中有奇树》中描绘了春天的庭院里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自然景象。

D.《庭中有奇树》中一个“盈”字暗示了主人公痴痴地手执花枝久久站在树下。

2)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分别用什么举动表达情感?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

1)B

2)《涉江采芙蓉》中,“还顾”用回头不断遥望的动作,表现游子对故乡和思妇的相思之情。《庭中有奇树》中,“折其荣”,用攀折花枝的动作,表达女子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解析】(1)B.“含蓄地表达了出来”错误,原诗句“忧伤以终老”是直抒胸臆,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爱的决心。故选B。

2)《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一句从游子角度来写,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一句从女子角度来写,写女主人公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

译文:

《涉江采芙蓉》: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庭中有奇树》: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二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春花秋月,四季更迭,词人面对东风、明月美景,却伤感无限:上片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B.第三句中“又”字加重了前两句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岁月不再、不堪回首、复国无望的感慨。

C.下片后两句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愁情,浓重强烈,悠长深远,化抽象为形象,具体可感。

D.同“大江东去”一样,本词用语豪迈,通过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对比,表达了独特的情感。

2)有人评论此词,说“朱颜”后着一“改”字而悲情三匝。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D

2)“朱颜改”三字,既可以理解为古国宫殿的颜色已经陈旧,也可以理解为旧时宫女的容貌已经衰老憔悴,又可理解为原为故国君主的词人自己已经沦为“阶下囚”而憔悴不堪,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江山变色,这三句词抒发词人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深沉的亡国之痛。

【解析】(1)D.“本词用语豪迈”错。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故用语看不出豪迈的特点。故选D。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所以“朱颜改”三字,既可以理解为古国宫殿的颜色已经陈旧,也可以理解为旧时宫女的容貌已经衰老憔悴,又可理解为原为故国君主的词人自己已经沦为“阶下囚”而憔悴不堪,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江山变色,这三句词抒发词人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深沉的亡国之痛。

三十、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②.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注释】①这两首词均作于词人亡国后被囚汴京期间.②阑珊:将尽,衰落.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往事知多少"一句责问自己做了多少错误的往事,后悔当初未能励精图治.

B.南唐故宫的"雕栏玉砌"应该依旧,而"朱颜"已改,物是人非,对比强烈.

C."一晌贪欢"之"欢"只是梦里的片刻欢愉,有力衬托了梦醒之后的悲情.

D.曾经的无限江山再难见到,即使凭栏远眺也是徒劳,因此劝自己"莫凭栏".

2)两首词的下阕写到了"春水"或"流水",下列句中的"春水""流水"与两首词中的这两个意象情感内涵一致的一项是______

A.一池春水绿如苔,水上新花取次开.(刘无极《漾花池》)

B.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

C.秋后风光雨后山,满城流水碧潺潺.(苏轼《暴雨初晴》)

D.画桥浅映横塘路.流水滔滔春共去.(张先《偷声木兰花》)

3)两首词上阕均借写春景来抒情,但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却有不同.请结合词中的内容分析其不同之处.

【答案】:

1)A

2)D

3)《虞美人》以乐景写哀情,景与情是对立的。上阕中“春花”“东风”本是春天的美景,令人愉悦,此处却勾起词人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徒增伤感。美好怡人的春景反衬了词人的亡国之痛。

《浪淘沙令》以哀景写哀情,景与情是一致的。上阕的春雨、春寒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春意阑珊”更是写出美好春景的衰败凋残,衬托出身为异乡之客的悲伤和亡国之痛。

【解析】

1)A.“责问自己做了多少错误的往事,后悔当初未能励精图治”有误,此句中“往事”既包括了往昔欢愉的宫廷生活,又包括了亡国惨象。这一桩桩、一幕幕的往事,如今回忆起来,实在是太多了,心中悲苦至极。

2)两首词中“春水”“流水”象征时间的无情流逝,感情较为消极。

ABC三项中的“春水”或“流水”则充满生机,传递的感情较为积极昂扬。

D.“流水”与这两首词中的意象一致,都象征时间的流逝。

故选D。

3)第一首词中写了“春花”“秋月”“东风”,展现的是春天的美景,勾起了对往昔那些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回忆,但对比现在沦为阶下囚与亡国之君的处境,往昔越美好,如今就越痛苦,所以是以乐景衬哀情。第二首词写了美好春景即将逝去的萧瑟残败之景,以萧瑟凄清之景营造出凄清的氛围,以哀景衬托哀情,属于正衬,传达出身为他乡之客的感伤以及作为亡国之君的伤痛。

三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本词虽然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但却独出机杼,立意高远,跳出了格调哀婉、凄楚的传统窠臼,堪称词中佳品。

B.上片写假期相会的盛况,下片抒依依惜别之情。整首词表达了作者的超凡脱俗的爱情观:只要情比金坚,哪怕聚少离多!

C.本词笔触轻盈,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语言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D.本词将“牛郎织女”传说赋予新意,变有情人之间离别的痛苦为欢乐,认为不管是朝朝暮暮还是聚少离多都同样值得珍惜。

2)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答案】

1)D

2)①“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三句写景,展现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美景,为表现牛郎织女圣洁永恒爱情营造了的冰清玉洁的环境氛围。②“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既是描写相聚与别离的场面,也属于抒情语句,写出了他们相见之欢和离别之苦,情真意切。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都是议论兼抒情的语句,表达了作者理想的爱情观,也流露出作者对牛郎织女爱情的深情赞美。

【解析】(1)D.“变有情人之间离别的痛苦为欢乐,认为不管是朝朝暮暮还是聚少离多都同样值得珍惜”赏析有误。词中“飞星传恨”“忍顾鹊桥归路”,离别不可能“欢乐”,更不是作者的“新意”;“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语句可见,作者否定朝朝暮暮的庸俗爱情,歌颂的是牛郎织女般至死不变的忠贞爱情。

故选D。

2)①“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是写景的句子,描写“纤云”“飞星”“银汉”等景物,为牛郎织女的相聚渲染氛围。②“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是抒情的语句,抒发相聚的美好情愫和离别的依依难舍。③“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是议论兼抒情的语句,评价牛郎织女相聚的情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也是议论兼抒情,表达作者独特的爱情观以及对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的高度评价。

三二、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行香子·七夕

李清照

草际鸣蛩①,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②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③,霎儿雨,霎儿风。【注】①蛩(qióng):蟋蟀。②浮槎: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③甚霎(shà)儿:“甚”是领字,此处含有“正”的意思。霎儿:一会儿。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纤云弄巧”,既写出了初秋夜空轻盈多姿的美丽,又将纤云与织女之巧联系了起来,形象地烘托了织女的美丽和聪慧。

B.《鹊桥仙》这首词主要运用叙事、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C.“草际鸣蛩,惊落梧桐”,词人巧妙地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极写万籁俱静的环境特点,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D.《行香子·七夕》整首词幻想与现实结合,天上人间遥相呼应,境界奇丽,曲径通幽,写透了青年男女的离愁别恨。

2)这两首词同是写七夕,但是却情致不同,各有一番风味。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鹊桥仙》:词人巧借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表达了对爱情的独特见情长不在朝暮。《行香子·七夕》:作者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表达了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并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聚少离多,抒发了自己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达了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

【解析】(1)B.“描写”错,这首词主要运用叙事、议论的表达方式。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故选:B。

2)《鹊桥仙》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上片写牛郎织女聚会,下片写他们的离别。上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下片“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词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

《行香子·七夕》上片从人间写到天上,在云阶月地的星空中,牛郎织女被千重关锁阻隔,只有在如浩渺星河中的划着木筏,游来荡去,终不得相会聚首。借感叹牛郎、织女离愁之浓重,来抒发自己与之同病相怜的浓重的离愁。也有对牛郎织女因阻隔极深不得团聚的深切同情。下片紧承上片词脉,词人继续展开想象。上片是感叹牛郎、织女离愁之浓重,这里则是忧虑牛郎、织女别恨的难以穷尽。一个“想”字,道出了词人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也表露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怀。这首词由人间写起,先言个人所见所感,再继之天上神话世界。全词以托事言情的手法,通过对牛郎织女悲剧故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牛郎织女的同情,并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聚少离多,抒发了对自已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达了词人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精选100题(三)
2013年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资料
2020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专题训练.doc
2014年高考二轮复习题点训练:专题3 古诗鉴赏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中考真题汇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