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选择性必修下册《离骚》试题精选 (课内文段阅读+课内外对比阅读+课外延伸阅读)

选择性必修下册《离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帝高阳之苗裔兮(后代)

恐年岁之不吾(等待)

B.草木之零落兮(思)

余以嘉名(赐给)

C.吾既有此内美兮(众,很多,指美盛的样子)

扈江离与辟芷兮(生于幽僻之处的白芷)

D.乘骐骥以驰骋兮(骏马,比喻贤智之臣)

之以修能(加重)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诗人称自己与楚王同姓同宗,目的不仅在于表明他有高贵的血统和身世,而且也表明他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B.“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诗人感叹时光匆匆流逝,并表达了自己的忧心,即时光如流水逝去,而自己却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C.“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这是诗人对楚王发出的警告。他警告楚王应该把握年岁壮盛的时机,丢弃秽恶的行径,改变不善的法度。可见,屈原的言行过于放肆。

D.“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诗人想象驾着骏马奔向远方,为楚王引路。诗人崇仰真理,有着高尚的人格,所以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②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答案:

1)D

2)C

3)①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

②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

解析

1)D.重:再、不断。句意: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2)C.“警告……”错,这是劝诫自己。

3)①忽,迅速的样子;淹,停留;代序,不断更迭。译文: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

②骐骥,千里马;道,通“导”,引导。译文: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3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提贞于孟陬兮   摄提:星名,指寅年

B.又重之以修能   修能:美好的才能

C.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内美:内在的美德

D.日月忽其不淹兮   不淹:不被淹没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搴阰木兰兮

②唯草木零落兮

③肇锡余嘉名

④又重之修能

A.两个“之”相同 两个“以”也相同

B.两个“之”相同 两个“以”不同

C.两个“之”不同 两个“以”相同

D.两个“之”不同 两个“以”也不同

8.对“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句表明屈原出身于楚贵族正室,身世非常人可比。

B.从“苗裔”来判断,屈原应是苗族人的后代。

C.由“朕”、“皇”可以推断,屈原的太祖父曾经是皇上。

D.此句表明屈原出身高贵,是楚王室后裔,所以他必须要为他的应得之位奋斗。

9.对“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句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诗人具有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

B.说明诗人在被楚王放逐后,曾经管理过花草树木。

C.此句运用了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即互文见义的表达方式。

D.句中的木兰喻指美好的事物,宿莽喻指丑恶的东西。

10.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诗人自述了家世、出生年月和名字的由来。表现了诗人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

B.三、四节“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写出了诗人一生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品行。

C.第五节写诗人深感时不我待,借以慨叹时光飞逝,引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表达了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D.最后两节用“美人”比喻诗人自己,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6【解析】 D项,不淹:意为不久留。

【答案】 D

7【解析】

①为结构助词“的”;

②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为介词“把”;

④为连词,不译。

【答案】 D

8【解析】 B项,“苗裔”是“后代子孙”的意思,“苗”本有“初生的植物、禾谷之实”的意思,后来从“禾谷之实”转义引申为“后代子孙”;C项,“朕”自秦始皇开始为皇帝的专用词,在此之前意思是“我的”;D项,原文并未表现出屈原为“应得之位”而奋斗。

【答案】 A

9【解析】 这两句话是屈原对为使自己的品行高洁而努力的行为做的比喻,木兰和宿莽都是生命力顽强的植物,也可表达诗人矢志报国的决心。故A、B、D项不正确。

【答案】 C

10【解析】 “美人”指的是“理想中的君王”。

【答案】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皇览揆余初度——初度:_______________

2)秋兰以为佩——纫:_______________

3)日月忽其不——淹:_______________

4)不壮而弃秽兮——抚: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粗词比喻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纫秋兰以为佩——秋兰:比喻内在的美好品质

B.汩余若将不及兮——汩:比喻时光流逝得快

C.乘骐骥以驰骋兮——骐骥:比喻一马当先的人

D.恐美人之迟暮——美人:喻君主,一说是自喻

3.从作者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与楚王有什么关系?作者表述这些意在传达什么信息?

答案

1.(1)初生时的气度。(2)连缀。(3)停留。(4)握持。

2.C

3.同宗关系。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秋兰以为佩   纫:联缀。

B.日月忽其不兮  淹:停留。

C.不壮而弃秽兮  抚:握持。

D.来吾道夫先路    先路:以前的路。

(2)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比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纫秋兰以为佩   秋兰:比喻内在的美好品质。

B.余若将不及兮  汩:水流迅疾的样子,这里比喻时光流逝得快。

C.恐美人之迟暮   美人:喻君主,一说是自喻。

D.乘骐骥以驰骋兮  骐骥:比喻一马当先的人。

(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试谈谈《离骚》的主题。

答案:1.D;2.D;解析:(1) D.先路:在前引路。(2) 骐骥:比喻贤智之臣。(3)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强烈追求和不屈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这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

五、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3题。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江离与辟芷兮,秋兰以为佩

扈:披 纫:联缀,贯串

B.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汩:楚方言,水流迅疾的样子。这里形容时光如流水,过得飞快。

C.日月忽其不兮,春与秋其代序

淹:淹没

D.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惟:思,想

2.下列各句中,没有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摄提贞于孟陬兮   B.又重之以修能

C.纫秋兰以为佩D.恐年岁之不吾与

3.“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C2.A

3.屈原对祖国深沉的爱和无比的忠诚,使他始终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关心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屈原要引导怀王走上一条康庄大道,使怀王能够效法先王,沿着先王的足迹前行。

六、阅读屈原《离骚》(节选),完成各题。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写“吾”注重修养品性,因而有美好的品质,喜欢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于身旁。

B. 五到八句写“余”惟恐抓不住飞逝的时光塑造美好的心灵,早晨在大坡上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C. 最后四句希望君王趁着壮年抛弃恶习,改变原有政治法度,若君王乘上骏马驰骋,“我”愿意在前面做向导。

D. 诗歌中表达了尽管时光轮转、年华易逝,但作者仍不懈追求美好高洁的品格,并希望能够辅佐君王的愿望。

2】诗歌采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A【2】①比喻。用香草比喻美好的品德和人格。②象征。“美人”可以指自己,也可以指君王,亦可以象征美好的理想。③借景抒情。借日月交迭,春秋更替,黄叶飘零,表达时光易逝、时不我待的迟暮之感。④反问。反诘君王,加强肯定语气,情感强烈。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注重修养自己的品性,因而有美好的品质”有误,从诗中来看,“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既…又…”是并列关系,选项变成因果关系,错误。故选A项。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歌采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然后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等角度思考。“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芷”“秋兰”均为香草,这里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和人格;“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美人”使用象征手法,象征自己、君王以及美好的理想;“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使用借景抒情,借岁月流逝、春秋更替、草木零落来抒发迟暮之感;“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使用反问修辞,加强语气。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春与秋代序   安陵君许寡人

B.乘骐骥驰骋兮  至丹荆卿为计

C.惟草木零落兮  师道不传也久矣

D.不抚壮弃秽兮  后人哀之不鉴之

(2)下列对有关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我既有这众多的内在美德啊,又加上美好的才能。

B.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太阳和月亮忽然不肯停留,春天和秋天轮流着相互交替。

C.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想到草木也有凋零之时啊,便害怕美人也将衰老。

D.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乘着骏马奔驰啊,随我来吧,我愿做向导在前开路!

(3)“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解析

答案:1.C;2.B;解析:

(1)

C项中的“之”,均为助词,用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中的“其”,前者为“助词”,无实义;后者为“副词”,表示祈使语气,意为“可要,一定”。B项中的“以”,前者为“连词”,表示目的,意为“用来”;后者为“介词”,意为“用”。D项中的“而”,前者为“连词”,表示修饰;后者为“连词”,表示转折,意为“可是,却”。

(2)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的翻译要注意“忽”“代序”分别解释为“迅速”“依次更替”。正确译文为:太阳和月亮匆匆地不肯停留,春天和秋天依次更替。

(3)

  参考答案:屈原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和无比的忠诚,使他始终以积极的进取精神关心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是他最宝贵的思想品格之一。屈原要引导怀王走上一条康庄大道,使怀王能够效法先王,沿着先王的足迹前行。

  解析:这是节选部分的重点语句,要结合屈原的爱国思想和崇高人格来考虑。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哀民生之多艰

B.宁溘死以流亡

C.固时俗之工巧

D.伏清白以死直兮

2.《离骚》作为诗歌,是讲究押韵的,仔细诵读该部分,请分析其押韵的特点。

3.从内容上来看,该部分主要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三点。

【答案】

1.B

2.每个诗节往往选用两个不同的韵,且奇数句与偶数句分别押韵。

3.①自己从善爱美。②小人投机、追曲、诽谤。③君王不察。

【解析】

1.本题考查字词的古今异用法。B项中的“流亡”为“随流水而消逝”,现代汉语中则为“因为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古今异义词是文言文词汇积累的一个重点。需借助句意理解,并牢记一些例句。

2.本题考查诗歌的押韵能力。先找出韵脚,再进行简要分析,就可以发现其押韵的特点。押韵是在诗文中,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句子押韵,不仅便於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重点是对文意的概括。要训练迅速把握文章要点的能力。“余虽好修姱以羁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1)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诗人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作者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思想情怀的语句:___________

4)表现作者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高尚品德的语句:___________

(2)从内容上看,第一段主要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三点。(可借用诗中的字词)

(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是作者“忧愁幽思”而作,该文中哪些诗句最能表现“忧愁幽思”的感情?为什么?

(4)《离骚》多用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臣,灵修美人以媲于君。”请从选文中各举一例,作为王逸所说的例证。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与“謇朝谇而夕替”的“替”相同的一句是

A.孤舟之嫠妇

B.火尚足以

C.洎牧以谗

D.鱼虾而友麋鹿

(6)对下列诗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许多小人忌妨我的忠道直言,把淫邪的罪名硬加在我的头上。

B.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违背常规来追求曲折啊,竟然把取悦于人奉为法规。

C.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重的。

D.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裁剪芰叶荷叶做成上衣啊,缀缝荷花的花瓣为下装。

(7)“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情感逐渐高昂,他明知自己处境艰难,但情愿突然死去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志向。

B.诗人情感逐渐高昂,以至这节的末尾加上一个“也”字来强调自己不屈服的思想。

C.这是诗人不善与人交往而造成的孤独“不忍为此态”,是说他自己不忍心看到自己这种状态。

D诗人虽遭“众嫉”,虽“独穷困”,但也不愿改变自己而宁愿突然死去。再一次表示他意志坚强。

答案:5.C;6.B;7.C;
解析:

(1)(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答案:(1)自己从善爱美;(2)小人投机、追曲、诽谤;(3)君王不察。

  解析:自己、小人、君王是造成屈原受屈被贬的三个原因。

(3)“宁溘死以流亡兮”“伏清白以死直兮”。一个人不到万不得已,恐怕不会想到死。以死殉志,足见作者幽怨深广。

(4答案:“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解析:“芰荷”“芙蓉”比拟诗人的美德;“灵修”比拟君王;“鸟”指一般的鸟,这里比拟周围群小。

(5)“替”“诛”都是表被动。A项“泣”,使动用法;B项“明”,形容词用作动词;D项

“侣”,意动用法。

(6)应为“违背准则而任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奉承、取悦于人奉为法规”。

(7)“不善与人交往而造成的孤独”“不忍心看到自己这种状态”错误,这是诗人不想与群小同流合污,而想去追求自己品德的高洁。

十、阅读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婷以轨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壤兮,又申乏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謇朝而夕替       谇:谏诤。   

B.固时俗之巧兮     工:仔细。    

C.竞周容以为      度:法度、准则。   

D.宁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忽然。

2、.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长太息掩涕兮    ②又申之揽茝    

B.①怨灵修浩荡兮    ②鸷鸟不群兮   

C.①屈心抑志兮        ②忍尤攘诟     

D.①九死其犹未悔    ②体解吾犹未变兮

3.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B.“余虽好修娉以轨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茝”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答案】 1.B 2.A 3.B 4.(1)这也是我内心所追求的啊,即使为此多次而死,我也绝不后悔。   (2)世俗本来是适合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   (3)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选自《离骚》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謇朝谇而夕(废弃、贬斥)
B.伫乎吾将反(久久)
C.宁死以流亡(突然、忽然)
D.余情其信芳(苟且)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吾独穷困乎此时
②怨灵修之浩荡
③忽反顾以游目兮
④佩缤纷其繁饰兮
⑤宁溘死以流亡
⑥伏以死直兮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③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各句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进不入以离尤兮
A.高余冠之岌岌兮
B.不吾知其亦已兮
B.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D.谣诼谓余以善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汉代汉语。
①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②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答案解析

1)D.“苟”解释为“只要”。译文:只要我内心是真正的馥郁芳芬。
2)①穷困:古义,不得志,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②浩荡: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形容水势汹涌壮阔。
③反顾:古今义相同,回头远望。
④缤纷:繁多而凌乱。古今义相同。
⑤流亡:古义,指随水流而消逝;今义,指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或祖国。
⑥清白:指品行端正无污点及廉洁自律等。古今义相同。
③④⑥古今意义相同。
故选C。
3)例句的句式为被动句,意义被动句。译文:进入朝廷而不被君主接纳,又遭指责啊。
A.定语后置句,应是“高岌岌余冠”。译文:加高我那高高的帽子。
B.宾语前置句,“不吾知”正常语序是“不知吾”。译文: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啊。
C.被动句,意义被动句。译文:即使身体被肢解我也不会改变自己的选择。
D.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谣诼以善淫谓余”,译文:造谣诬蔑用妖艳好淫说我。
故选C。
4)①“固”,本来;“偭”,背弃;“改错”,改变政策。译文: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②“鸷鸟”,指猛禽;“固然”,本来这样;“周”,调和,协调;“异道”,志向不同。译文: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方和圆怎能够相配,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

答案:
1)D
2)C
3)C
4)①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②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方和圆怎能够相配,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

十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謇朝谇而夕替       谇:谏诤。
B.固时俗之工巧兮   工:仔细。
C.竞周容以为度   度:法度、准则。
D.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忽然。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长太息掩涕兮②又申之揽茝
B.①怨灵修浩荡兮②鸷鸟之不群兮
C.①屈心抑志兮②忍攘诟
D.①九死其犹未悔体解吾犹未变兮
3)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
B.“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至“又申之以揽茝”四句,既写了诗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又点明其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说明当时楚国混乱,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可言,朝廷上下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明作者将古代的圣贤作为榜样,同时也透露了诗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古代的圣贤。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答案解析

【答案】1)B.工:善于。译文: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
2)A.①连词,表并列关系;②连词,因。
B.“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而”都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D.“虽”都是连词,“即使”。
故选:A。
3)B.“原因是自己不注重修身”说法错误,从这四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很注重修身洁行的。
4)①善:追求的,赞同的;虽:即使;九:多次;犹:仍然。
译文:这也是我内心所追求的啊,即使为此多次而死,我也绝不后悔。
②固:本来;时俗:世俗;工:善于;巧:投机取巧;偭:违背;错:通“措”,措施。
译文:世俗本来是适合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
答案:
1)B。
2)A。
3)B。
4)①这也是我内心所追求的啊,即使为此多次而死,我也绝不后悔。
②世俗本来是适合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

十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离骚(节选)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

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方圜之能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修姱:修洁而美好,实指美行美德。
B.怨灵修之浩荡兮
灵修:神圣,指代君王,具体指楚王。
C.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众女:众多女子,指楚王身边受宠幸的众多女子。
D.何方圜之能周兮
方圜:方枘和圆凿,即方榫头和圆榫眼。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謇朝谇而夕    余以蕙兮

B.余不为此态也   尤而攘诟

C.亦余心之所  谣诼谓余以

D.竞容以为度   何方圜之能

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开头两句承上外,是从自述遭贬黜写起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表达了自己面对遭贬黜的巨大打击,决不放弃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
B.第二段以一个“怨”字领起,揭示了遭贬黜的诸多原因,由此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激奋,也可以看出诗人在逆境中的清醒与冷静。
C.第三段表达了自己于失意与困窘中,宁死决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而要发扬前圣所推重的“伏清白以死直”的献身精神。
D.作者想象丰富,善于比喻,他以“蕙纕”“揽茝”比喻美行美德,以“鸷鸟”喻自己如同搏击长空的雄鹰一般的斗争精神,以“方圜”比喻自己不会与不同道者相安。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答案】1)C.“众女”喻指国君左右的小人。译文:众多小人嫉妒我的蛾眉美好;
2)A.“替”均为动词,“贬黜”的意思;
B.形容词,忍心/动词,忍受;
C.“善”均为动词,“爱好”之意;
D.“周”均为动词,“相合”之意。
故选:B;
3)D.“鸷鸟”是指雄鹰与凡鸟。作者以此比喻自己不会同邪恶势力同流合污。
4)①太息:叹息;哀:为……哀伤;
译文: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呀,我哀伤人民生活是如此多灾多难。
②善:向往、爱好;虽:即使;九:多次;
译文:这是我心所向往(或“爱好”“崇尚”)的美德啊,纵然(或“即使”)多次死去,也不后悔。
③宁:宁肯;溘死:突然死去;忍:忍心;
译文: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长逝啊,我也决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答案:
1)C;
2)B;
3)D;
4)①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呀,我哀伤人民生活是如此多灾多难。
②这是我心所向往(或“爱好”“崇尚”)的美德啊,纵然(或“即使”)多次死去,也不后悔。
③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长逝啊,我也决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十四、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悔相道之不察兮察:观察,了解

B.步余马于兰皋兮步:缓行

C.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D.芳菲菲其弥章弥:更加

【小题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诗人后悔自己从政的人生选择,想一切从头开始。

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用夸张的服饰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洁品格。

D.“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诗人将自己与一般百姓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的坚贞。

【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答案】【小题1】察:看清楚,明辨。

【小题2】A项,"想一切从头开始”不当,应为产生了退隐的思想。B项,"对偶"错,由于有"兮"字,前后两句字数不相等。D项,"民生,此处意为人生。

【小题3】(1)关键词:"不吾知"“苟""信"“芳";(2)关键词:"虽""体解""岂""惩"。

【答案】【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1)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2)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

十五、阅读下面的课文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悔相道之不兮,延伫乎吾将反。

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不入以离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兮,集芙蓉以为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悔相道之不察兮    察:观察,了解

B.进不入以离尤兮   尤:怨恨,指责

C.唯昭质其犹未亏   昭:光明,纯洁

D.芳菲菲其弥章    章:同“彰”,明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有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自汉武帝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B.“进”,即“进身”,到朝中做官;“退”,即“隐退”,拒绝或辞去官职。

C.“衣”与“裳”,古代有明显区分,上身穿的为衣,遮蔽下体的裙为“裳”。

D.“四荒”即“四方”,指辽阔大地。“荒”,边远的地方。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诗人后悔自己从政的人生选择,想一切从头开始。

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用夸张的服饰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洁品格。

D.“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诗人将自己与一般百姓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的坚贞。

4)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答案解析

1)A.“悔相道之不察兮”意思是“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察”的意思是“看清楚”。
故选:A。
2)A.“自汉武帝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错,应该是:自秦始皇起,“朕”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故选:A。
3)A.“想一切从头开始”不当,应为产生了退隐的思想。
B.“对偶”错,由于有“兮”字,前后两句字数不相等。
D.“将自己与一般百姓形成对比”有误,没有对比。
故选C。
4)①“不吾知”,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不了解我;“苟”,如果。“余情”,我的本心。“信”,确实。“芳”,指芬芳之物,引申指美好的。译文: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②“虽”,即使。“体解”,表被动,被肢解。“犹”,尚且,仍然。“岂”,难道。“惩”,惧怕。译文:即使被肢解我仍然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会因为受到警戒而惧怕吗?

答案:
1)A
2)A
3)C
4)①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②即使被肢解我仍然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会因为受到警戒而惧怕吗?

十六、阅读《离骚》选段,完成下面问题。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说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使用的艺术手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对下列诗句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吾知其亦已兮”,而自己“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强求,是隐忍退让,但自己坚信自己的品性是高尚的,追求“美政”是正确的,这是退让后的更进一步。这种退与进的辩证法是思考的重要思路。
B“芳菲菲其弥章”,是借外形以彰其内心世界的美丽与高尚。形与神的结合,以形写神、显神、造神的表里思路给人以启迪。
C“余独好修以为常”,坚定自己的信念,走自己的路,任凭风狂浪打亦不回头,这是一位巨人的悲壮。直抒胸臆是思路的直接外现。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诗人借外表的奇异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这是诗人的一种内心发泄方式,也是表里的表现思路。
3.下列对诗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整节诗给人的整体感悟是:诗人在反省自己,省察自己的行为,进一步表现追求美德,即使遭受肢解也不悔的决心。
B.诗段的思路是:省察自己的进退、举止、制衣、服饰,“众人不吾知”,自己游目反顾,四处皆“荒”,而自己仍“芳菲菲其弥章”。
C.诗段以“悔”开头,以“体解不变”作结,在内容和情感上似乎形成反差;然而,“悔”并非后悔,而是检查自己是否选错了道路。
D.诗段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表现在诗人启动发散思维,产生想象,用异花香草、鸾鸟凤凰等来形象地揭示自己的美好心灵。

答案】1.用奇花异草来装饰自己,表现自己的美好精神世界。诗句在暗喻诗人自己在刻意追求美的外形。这种用“服饰”、“配饰”描写,暗示自己品性、道德追求的手法,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意对即可)
2.D
3.D

【课内外文段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锡余以嘉名:开始                

余曰正则兮:名字
B岂维夫蕙茝: 绳索                 

彼尧舜之耿介:光明正大     
C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正直敢言的样子 

及前王之踵武:脚后跟
D后悔而有他:逃跑                 

伤灵修之化:屡次
小题2:比较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路幽昧险隘       ③余固知謇謇为患兮
②夫唯捷径窘步    ④夫唯灵修故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诗人以大量笔墨交代家世出身,意在塑造血统高贵、身世不凡、器宇轩昂的自我形象,意在表达自己承担厚望,有辅君爱民、强国兴国的巨大责任感。

B.诗歌中大量使用比喻手法,如以申椒、菌桂、蕙茝、荃等香草喻德才兼备的贤臣,以灵修喻国君,使诗人的情感抒发含蓄优美,生动形象。

C.诗人用“三后”、“尧、舜”等明君与“桀、纣”等昏君进行对比,旨在借古劝今,委婉劝告楚王仿效明君任用贤臣,远离奸佞,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

D.诗歌以六、七言为主,句式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大量的“兮”字,使全诗的旋律回环往复,具有一唱三叹的抒情效果。

答案】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c(A名:动词,取名字;B纫:动词,连结;D遁:改变心意)

小题1:D(①连词,表示并列;②连词,表示结果,以致;③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④助词,的。小题1: B(荃喻国君)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 余曰正则兮        名:名字
B.纫秋兰 以为 佩        以为 :以之为,把它当作。
C.日月忽其不 淹 兮      淹:淹没
D.及前王之踵 武         武:武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摄提贞 于 孟陬兮    何不改 乎 此度?
B、日月忽 其 不淹兮    春与秋 其 代序。
C、又重 之 以修能      唯草木 之 零落兮
D、肇锡余 以 嘉名     夫唯捷径 以 窘步。
3.选出与“恐年岁之不吾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肇锡余以嘉名
B、又重之以修能
C、不患人之不己知
D、指九天以为正兮
4. 对“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一句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诗人具有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
B、说明诗人在被楚王放逐后,曾经管理过花草树木。
C、此句运用了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即互文见义的表达方式。
D、句中的木兰喻美好的事物;宿莽喻指丑恶的东西。
5.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2)把下列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②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答案】1、B
2、B
3、C
4、C
5、(1)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2)①我已经具有这么繁多的内在美好品质,又加上优秀的才能。
②乘上骏马快跑,来吧,我引导做前驱带路。(意对即可)

【课外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屈原的《湘夫人》,回答后面问题。

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蓣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榜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襟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子降兮北渚 渚:洲

B.蛟何为兮水裔 裔:边

C.夕济兮西澨 济:成功

D.将腾驾兮偕逝 偕:同

2.下列诗句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葺之兮荷盖” ——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

B.“灵之来兮如云”—— 神灵的到来就像云朵满天。

C.“时不可兮骤得”——欢乐的时光难以马上得到,

D.“聊逍遥兮容与”——暂且一起逍遥快乐。

3.下列对本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湘水男神表达对女神的思慕向往之情。描述了彼此相爱思而不见的悲欢离合。

B.第一节写男神焦急地等待和张罗着女神的到来。

C.第三节写男神到处寻觅心上人,想和她一起比翼双飞。

D.第四节写到精成所至金石为开,终于与女神恩爱相聚。

4.下列对本诗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多处以“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一类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强调爱而不见,事与愿违的相思之苦。

B.本诗作为抒情诗完全是直抒胸臆,没有什么景物描写。

C.本诗采用男女对唱的形式,诗、乐、舞相配,表演性较强。

D.诗中用佳树香草所筑起的美丽的居室,象征了两人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是屈原惯用的艺术手法。

【答案】1.C(济:渡)

2.D(应为“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3.D(男神没有与女神相聚)

4.B(“没有什么景物描写”说法错误,第一节主要是写景)

(二)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屈原庙赋

苏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④。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⑤将去此而沉吟 ⑥。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⑦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⑧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⑨。”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⑩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①曰惟:句首语助词。②伊:助词。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惊湍:惊人的急流。⑤逝:发语词。⑥沉吟:犹豫不决。⑦退默:引退隐居。⑧九关:九重天门。⑨中浦:水滨。⑩要:总结。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浮扁舟以适楚兮 适:到

B.去家千里兮 去:离开

C.又或为之臣佐 佐:辅佐

D.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 勉:鼓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赋《怀沙》以自伤兮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B. 独嗷嗷其怨慕兮 其如土石何

C. 独茕茕乎中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 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3.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子孙散兮安在

B.宜夫人之不吾与

C.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D.句读之不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屈原庙赋》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记念“骚体赋”的创使人屈原,此赋是发屈原之心而作,其词气与屈原有暗合之处。

B.本赋叙事、议论、抒情相给合,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国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他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建立匡时济世的情感。

C.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2)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3)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答案】1.D(勉:努力)

2.C(都是介词,相当于“于”;A为连词“来”和介词“把”;B为“助词”和副词“将、将要”;D为连词,分别表“转折”和“递进”)

3.C(C为介词结构后置,A、B、D为宾语前置)

4.C(“劝诫世人不要像屈原那样为保全生命而远离祸害”说法错误,应是“哀叹孤独的个人面对社会压力和人生必死的脆弱性,也是他流放后的理性思索”。)

5(1)答案: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

解析:注意重点词语“争”“ 谏”“ 冀”“ 改行”的意思。

(2)答案: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解析:“怀”名次作动词怀揣;“归”:容身;还要注意“独”“ 茕茕”的意思。

(3)答案: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

解析:注意重点词语“畏讥”“ 改度”“ 斫”“以为”的正确意义。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4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湄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浴者必 抖掉

B.而去 敲打

C.遂,不复与言 前往某地

D.何故至于 这,这个地步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屈原放,游于江潭     不难夫离别兮

B.何不湄其泥扬其波    

C.沧浪水浊兮    渔父见而问

D.子非三闾大夫    遂去,不复

1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著。今指知道变通。

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1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②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11【解析】 去:离开某地。

【答案】 C

12【解析】 A项,两个“既”都是“已经”的意思。B项,连词,表并列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C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代屈原。D项,助词,通“欤”/介词,“跟,和”。

【答案】 A

13【解析】 凝滞:今指:

①停止流动,不灵活;

②凝聚。

【答案】 C

14【答案】

①全天下的人都污浊了,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就被放逐了。

②一个才德兼备的人是不会执著拘泥于外物的,而且能够配合时局转变作为。

【参考译文】

屈原被放逐以后,来往于江潭之间,在水边且走且叹息,看起来憔悴枯瘦,一副病态愁容。 渔夫看到了就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流落到这个地方来呢?”

屈原回答说:“全天下的人都污浊了,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就被放逐了。”

渔夫说:“一个才德兼备的人是不会执著拘泥于外物的,而且能够配合时局转变作为。全天下都污浊了,为什么不跟着同流合污呢?所有人都昏醉了,为什么不跟着饮酒享乐呢?为什么要思虑得那么深远,表现得那么清高,而使自己遭到放逐呢?”

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拍干净才戴上;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干净才穿上。怎么可以用洁净的身体去承受污秽的东西呢?宁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葬身在江中的鱼肚里。怎么可以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间的尘土呢?”

渔夫微微一笑,敲击着船板离开了,一面唱着歌说:“沧浪的水清澈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污浊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然后就离去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解释“端午节”。(不超过35字)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

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我认为源于纪念投旧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过要吃粽子,这是用箸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

答案:(端午节是)我国夏历五月初五以吃粽子、赛龙舟等形式纪念屈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长句变短句、短句变长句中下定义的知识点。做此题时现找出主干:端午节是节日,然后根据所给材料在宾语中心语前边依次添加修饰成分,哪个国家、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有什么意义、是什么性质等,就可得到答案。

(五)将下面标有序号的六句话依次填到空白处,使之构成衔接连贯的一段话。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过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种重要窗口

答案:③ ⑤ ② ⑥ ④ ①

解析:所给语段陈述的对象是“古村落”,前四个空的内容应当同“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一句所表现的信息一致,而一致的句子为②、 ③、⑤、⑥。其中③句的主语应该就是“乡土建筑的精华”,所以应该排在首位;⑤句恰恰是对③句解释,应紧接其后,然后是②句,⑥句应该是上述文化价值给中国带来的影响。④句中的“它们”,应指代前面的内容;“看似陈旧”与①句中的“却”联系紧密,构成转折关系。由此可知①④的排序应为④①。

六).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学校准备举办“端午节晚会”。请你以晚会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在横线上写一段开场白。要求:

①主题鲜明,语言生动;

②80字左右。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晚上好!

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目。

【答案】 两千多年来,不朽的诗人屈原和飘香的端午一路相伴走来,他那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今晚,让我们用青春的旋律、美妙的舞姿、动人的歌声,欢度民族的传统节日。(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目。)

七).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的作者。

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被《离骚》无情地揭露了出来。

①以《离骚》为主语

②以屈原为主语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按照要求从以上短句中找出一个基本的句子,以它为基础,然后将其余两个句子融入其中,让它们做句子的组成部分,同时也要注意调正语序。

【答案】

①《离骚》是屈原创作的无情揭露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的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

②屈原是以无情地揭露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为主题的我国古代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的作者。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离骚》写作年代问题,宋代以前基本是清楚的。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均明确记载: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刘向《新序》更是明确指出:“屈原为楚东使于齐,以结强党。秦国患之,使张仪之楚,货楚贵臣上官大夫,内赂夫人郑袖,共谮屈原。屈原遂放于外,乃作《离骚》。”也就是说,屈原《离骚》是在怀王十六年被放逐后所作。可以说,这是宋代以前楚辞学界的普遍看法。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继承了太史公和刘向的看法,认为《离骚》的内容是屈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而朱熹《楚辞集注》则提出《离骚》并非屈原“逐”后所作而是“疏”后所作。尽管朱熹提出的实际是个伪命题,因为与司马迁同时代的孔安国曾经明确指出,在先秦时代,“疏”是“放”的一种形式;但是,由于朱熹肇端发疑,明人汪瑗、清人蒋骥等骚学名家相继对此加以发挥,以致其后在《离骚》写作年代问题上的歧见更显纷纭。《离骚》写作年代竟然成了一个大难题,严重影响着楚辞研究的深入。
不过,经过近几十年的激烈争辩,问题越来越清楚,即屈原于怀王十六年放逐后作《离骚》这个观点应该是最符合历史记载的。有些学者曾经借口“文本为重”,提出过一些质疑,如作品中的“江南地名”“叹老心情”等,但早在20世纪,汤炳正等骚学名家均已对这些质疑一一反驳。而且,恰恰是《离骚》的文本有力地证明,《离骚》作于怀王时期。《离骚》中明明白白写道:“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屈原列传》等史料证明,对屈原“数化”,即时而信任,时而猜疑的,是怀王,而非顷襄王。因为顷襄王一直没有重用屈原,根本不存在“数化”的问题。
 屈原是在楚怀王十六年作的《离骚》,而且,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这个写作时间是在秋天。清人李渔《闲情偶记》有云:“善咏物者,妙在即景生情。”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离骚》通篇未言“冬”。言“春”者仅有两处,曰“溘吾游此春宫”“春与秋其代序”。“春宫”是建筑名词,“春与秋”泛指时间。言“夏”者亦只有两处,而两处的“夏”均指朝代名。但是,《离骚》实实在在地写到了秋天的景物:“纫秋兰以为佩。”“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两处之“秋”,确实是指季节。从情理上讲,屈原不可能在其他季节来讲“纫秋兰”或“餐秋菊”,因此,只能理解为“即景生情”。
《礼记·月令》载云:孟秋之月,“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仲秋之月,“乃命有司,申严百刑”,等等。这些记载均证明,古代判决罪犯一般都在秋天。“屈原放逐之“放逐”,据《尚书》所载,是所谓“宥五刑”的一种手段,其判决时间当然也在“仲秋”。《离骚》作于被判放逐之际,因此创作时间也自然是在秋天。
(节选自周秉高《<离骚>写作年代新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离骚》创作于屈原被放逐之后,这是宋代之前人们一致的观点,在当时并不存在争议。
B.朱熹对“逐”“疏”的含义缺乏了解使《离骚》的写作年代误判,直接导致楚辞研究难以深入进行。
C.《离骚》的写作年代在近代众说纷纭,但其作品于怀王十六年屈原被放逐之后是最符合历史记载的。
D.探究《离骚》的写作年代,不能只以文本为依据,一些学者从作品中“江南地名”等出发,就犯了错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题,基本按照历史先后顺序论证了《离骚》写于屈原放逐之后。
B.文中列举汪瑗、蒋骥等对《离骚》写作年代的错误认识,意在告诫人们对名家也应存疑。
C.文中列举的例子、引用的典籍,既增强了可信度和说服力,又与论述的对象紧密相关。
D.在论述完《离骚》作于屈原放逐之后,文章进一步论证了《离骚》写于秋天,行文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刘向、王逸虽然生活年代不用,但都认为《离骚》是在楚怀王年间屈原被放逐后所作的。
B.《屈原列传》等文献明确记载屈原时而被信任,时而遭猜疑是在楚怀王时期,这与《离骚》文本相印证。
C.即景生情是古代咏物诗常用的手法,《离骚》虽出现春、夏、秋、冬四字,但真正写到的季节只有秋季。
D.由《礼记–月令》可知古代一般在秋天判决罪犯,而“放逐”属于“宥五刑”之一,因此《离骚》当作于秋天。

答案解析

1)A.文中第一段说“这是宋代以前楚辞学界的普遍看法”,选项说成了“人们”,扩大了范围。B.“直接导致”说法有误,原文第二段说朱熹只是“肇端发疑”,而“明人汪璦、清人蒋等”对此加以发挥则起到推波助的作用,所以不能说是“直接导致”。D.“不能只以文本为依据”错误,前后逻辑关系有误。文中第三段说”恰恰是《离骚》的文本有力地证明,《离骚》作于怀王时期”。故选C。
2)B.“意在告诫人们对名家也应存疑”分析有误,结合第二段“由于朱熹肇端发疑,明人汪瑗、清人蒋骥等骚学名家相继对此加以发挥,以致其后在《离骚》写作年代问题上的歧见更显纷纭。《离骚》写作年代竟然成了一个大难题,严重影响着楚辞研究的深入”分析,文章举明人汪瑗、清人蒋骥的例子,是为了论证《离骚》写作年代竟成了一个大难题。故选B。
3)C.“《离骚》虽出现春、夏、秋、冬四字”错误。结合第四段“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离骚》通篇未言'冬’”分析,没有说“《离骚》虽出现春、夏、秋、冬四字”。故选C。

答案:
1)C
2)B
3)C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九)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每提起屈原的《涉江》,人们总喜欢把它与《离骚》作比较,有人说它是“一部小型的《离骚》”,有人认为,“《涉江》同《离骚》一样,反映了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遭贬后的愤懑与不平。”有些学者把《离骚》和《涉江》都看作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都写于放逐江南之时,陶今雁在《漫谈屈原的〈涉江〉》中说:“《涉江》与《离骚》一样,都是诗人对一生生活经历的总结,是他晚年流放于湘沅一带写的”。郭沫若也说过下面的话:“《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不远。屈原在长期窜逐中,南下湘沅流域应不止一次,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屈原赋今译》)固然《涉江》与《离骚》都像一面闪光的镜子,反映出屈原伟大的人格和贤贞的品质,也像一道深深的辙印,印下了诗人求索中坎坷的历程。但《涉江》与《离骚》是有明显的不同的,仅就写作时间与地点来说,差别也是巨大的。对于《涉江》的写作时间与地点,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但《离骚》却是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不久,当时屈原应为四十四岁左右。

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离骚》本身的内容来看。细析《离骚》诗意,诗中对君王听信谗言、朝废昔替,是有埋怨和责难的,但也有希冀和期待,希望他能改其度,继前王之踵武;同时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但也表示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并没有自弃和绝望。有对自己受谗遭贬怀着牢骚和不平,但对未来也还抱有希望企求。这与后期作品那种决绝的调子,凄凉的色彩是有所不同的。在《离骚》中,我们看不到《涉江》中“世溷浊而莫余知兮,余将高驰而不顾”,“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那种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我们也听不到像《悲回风》中“吾怨往昔之所冀兮,悼来者之逖逖”,“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任重石”即抱石投河之意)那种对君王、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相反地,它却有着强烈的牢骚和不平。一个人只有在有希冀、有企求之时,才会有因实现不了这希冀、企求而产生的牢骚和不平。不然,也就如老子所云“无可无不可”了。所以,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同白居易所云,“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另外,《离骚》中还有强烈的改变现实的自信心,这更是一个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的人的心理特征了。

1.1.第1段意在说明( )。

A.《涉江》与《离骚》都反映了屈原的伟大人格

B.《涉江》为屈原壮年时期写于湘沅流域

C.学者们对《涉江》的写作时间和地点观点不一

D.《离骚》是屈原四十四岁左右写于汉北的作品

1.2.第2段引用白居易诗句“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意在说明( )。

A.《离骚》中的牢骚与不平反映了屈原具有进取心

B.写作《离骚》时,屈原年轻气盛,常为是非而不平

C.屈原年轻时也曾常常为世道不公而鸣不平

D.屈原把壮年时期的牢骚与不平表达在于《离骚》中

1.3.第2段旨在从内容的角度证明《离骚》( )。

A.充满希冀与不平,是充满生机的作品

B.不同于《涉江》和《悲回风》的格调

C.充满牢骚与希冀,以此证明它不是晚年作品

D.没有表达自弃和绝望,但有对年华易逝的惋惜和懊丧

1.4.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我对传统的看法是没有疑义的”中的“传统的看法”暗指《涉江》的写作时间与《离骚》大致相同

B.郭沫若的“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今知其非是”一语,说明《涉江》之作殆与《离骚》相去很远

C.《离骚》作于放逐汉北之时,大约是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之前,说明屈原当时还有进取心,对事业和前途并未绝望

D.《离骚》主要反映的是屈原政治理想抱负,而《涉江》则更多地体现了屈原对世事极度伤心的态度

1.5.根据本文,屈原在《悲回风》中明确表达出的情感是( )。

A.懊丧

B.惋惜

C.埋怨

D.绝望

1.1.答案: D

解析:据提问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

文章第一段的前面引用罗列《涉江》的分析,最后引出作者的观点,即对《离骚的》观点,同时材料也没有谈人们对《涉江》的不同认识。故C不选,选D。A选项在文中没有涉及,B只是文中“陶今雁”观点的陈述,并非隐含主旨。

故正确答案为D。

1.2.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细节。

在引用白居易的诗之前,作者写道“这牢骚和不平也正是有进取心的产物,如同白居易……”由此可知,引用白居易的诗即是为了说明屈原的牢骚和不平也正是其进取心的一种表现,故正确答案为A。

1.3.答案: C

解析:本题目考查隐含主旨。

文章第一段抛出问题,即离骚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不同于前人所述,第二段围绕这个命题进行论证,通过《离骚》和《涉江》内容上的对比,判断两部作品在时间上的差异,进而证明《离骚》并非晚年作品。所以能够反映这一中心的只有C项。ABD都只停留到了表面,指出作品上的风格差异,却没有指出隐含的主旨。

故正确答案为C。

1.4.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细节。

B项郭沫若的“今知其非是”是针对“余昔以《涉江》作于《哀郢》之后”而说,只能说明其原意是说《涉江》作于《哀郢》之前,不能说明与《离骚》相去很远。故B项说法错误。

A项“传统的看法”根据原文是指关于《涉江》创作的时间、地点的看法,而原来学者的看法认为《离骚》和《涉江》基本是同一时期的,故A说法正确。C、D项也均能从原文直接推出。

综上所述,故正确答案为B。

1.5.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态度判断。

根据原文第二段“我们也听不到像《悲回风》中……对前途完全绝望的凄绝的心声”可知,《悲回风》所表达的情感是绝望,故正确答案为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名句名篇默写演练
2021年3—5月各地模考情境默写题汇编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大单元达标测试:名篇名句默写
2015年高考各地模拟卷情景式名句默写专题五
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2016名句默写和文学常识训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