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临用)(两材料)关于“逻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逻辑和印度逻辑是东方逻辑思想的两大源泉。东方逻辑起源于作为逻辑应用的论辩,并具有把这种应用贯彻始终的特点。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邓析、惠施、公孙龙等人就以“辩”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了与“辩”有关的诸多问题,并逐渐形成了名辩学派。惠施的“历物十事”和辩者的“二十一事”,公孙龙和荀子的正名学说,韩非子的“矛盾之说”等标志着名辩学的兴起。尤其是后期墨家,集先秦名辩学之大成,完成了中国逻辑的标志性著作《墨经》,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被称为“名辩学”的逻辑学体系。简言之,东方逻辑研究以名、辞、说、辩为主要内容,偏重于名辩的应用,不同于西方那种面向抽象理论的论辩研究,是一种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应用的应用逻辑学。它彰显了论辩应用的自觉意识,催生了东方逻辑并伴随其不断成长,构成了东方逻辑沿着应用型逻辑发展道路前行的主旋律。 

西方的逻辑推理以几何学为摹本,建立在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基础之上,而东方强调的是在经验研究中如何运用名辩推论去正名,以明辨是非,说服对方,在一系列隐晦的推理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因此,它强调的是对“穷理致知”的尊重,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如:   

宗(论题):此山有火。  

因(原因):以有烟故。 

喻(例证):如灶——并非如湖。  

合(应用):此山亦如是。 

结(结论):故此山有火。  

在西方推理中,喻例是多余的。但东方古正理派认为,这五支缺一不可。原因在于,只有具备五支才能获得“第三次的知识”。“第一次的知识”是看到灶中的烟与火,从而知道烟与火的联系。“第二次的知识”是看到眼前此山中的烟。“第三次的知识”是联想起烟与火的(因果)必然联系,从而知道此山有火。东方逻辑学既把喻例视为必不可缺的,因而它必然否定在找不到喻例的情况下进行推理的可能性。

西方逻辑的特征之一是形式与实质的分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二者关系。东方逻辑中固然有关于形式的初步研究,如《墨经·小取》中有侔式推理,但中国逻辑更重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的研究。如果不从二者结合的角度考虑,我们就不能合理解释如“白马非马”那样的论辩。若单从形式角度分析,“白马非马”显然是诡辩,但是,若从形式真和实质真相结合的角度分析,“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则可以自圆其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这里的“非”是“不等于”的意思。中国思想家所考量的难点在于,“公孙龙了解的是一般的马,而他的论辩对手想到的白马,是一种特殊的马”,“属”“不等于”“种”,这是辩者建立“白马非马”论的真正基础。也就是说,从形式真和实质真相结合的双重角度看,白马“不等于”马,因此,“白马非马”。

(节选自任晓明《东方逻辑的特质》)    

材料二:   

西方逻辑在其发展中特别注意引进人工符号语言,特别强调建立形式系统和公理系统,可以说,西方逻辑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逻辑向完全形式化、公理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西方逻辑的发展为什么会呈现出如此之特点?从文化的视角进行探析,在于西方崇尚求知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古希腊,人们把求知当作人类的一种本性,人们追求知识,不以任何功利、实用为目的,纯粹是“为知识而知识”。这种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注重向周围的客观事物作究根究底地探索,把哲学与科学从神话中解放了出来并为之营造了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这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地探讨自然、人事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某一问题,人们可以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论证。

西方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强调怀疑、批判与超越,这使得人们在知识问题上敢于拒绝一切个人的和历史的权威,勇于拓荒觅径,追求创新。西方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还注重理性的完善。在古希腊,人们推崇抽象与演绎,并认为这种能力可以为知识建立一种普通的原则。基于此,人们把理性的内在的完整性当作知识的最高标准,要求一种知识必须具有结构上的完备性,推导程序的严格性和规范性,以及表达上的准确性。这种思想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强调分析,追求精确性与确定性,致力于从某个初始的命题出发,按照一定的形成规则而推导出确定的结论。

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注重致用、讲求实效,在思维方式上重直觉轻论证,好综合而恶分析,善于类比而拙于演绎,崇尚经验、先哲而怯于怀疑、批判与超越。这使得中国逻辑从一开始便“为实践的目标所限制”,一直没有获得独立而又系统的发展,也无力走上形式化、公理化的道路。

(节选自赵发海《西方逻辑发展的特点及其文化探因》)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逻辑应用的论辩是东方逻辑的起源,东方逻辑是一种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应用的应用逻辑学,它彰显了论辩应用的自觉意识

B.东方逻辑强调对“穷理致知”的尊重,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因而要求隐晦的推理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

C.西方逻辑特别强调建立形式系统和公理系统,它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逻辑向完全形式化、公理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D.古希腊人推崇抽象与演绎,并认为它能为知识建立一种普通的原则,这体现了西方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注重理性的完善这一重要特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东方逻辑学把喻例视必不可缺实在找不到喻例的情况下的推理不会进行全然否定。

B.《墨经·小取》中的侔式推理有关于形式的初步研究,所以《墨经》兼具东西方逻辑的特征不言自明

C.“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如果脱离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这一范畴,就不能自圆其说,只能是诡辩。

D.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为哲学与科学塑造了不以任何功利、实用为目的的文化精神使人们可以自由地探讨问题。

3.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一所体现的东方逻辑的特征的一项是(3分)

A.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B.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C.《易传·文言》曰:“修辞立其诚。”          

D.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东西方逻辑的不同。(3分)


1.B

【解析】因果倒置。材料一第 3 小节,原文为“在一系列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因此,它强调的是对“穷理致知”的尊重,重视经验和实践态度。A 项见材料一第1、2 小节;C 项见材料二第 1 小节;D 项见材料二第 3 小节。

2. C

【解析】A 项颠倒文意,材料一第 4 小节,原文“必然否定在找不到喻例的情况下进行推理的可能性”,选项意思与此全然不符;B 项强加因果,材料一第 5 小节,原文以《墨经·小取》中有侔式推理的例子证明东方逻辑中也有关于形式的初步研究,但不能据此得出《墨经》兼具东西方逻辑的特征;D 项主客异位。原文见材料二第 2 小节,应该是崇尚求知的文化精神为哲学与科学营造了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使人们可以自由地探讨问题;C 项见材料一第 4、5 小节。

3.D

【解析】材料一介绍了东方逻辑的三个特征,分别为应用性、经验性、形式真和实质真相结合。A   项是名实之辩的具体应用;B 项是经验主义的体现;C 项体现了形式和实质的统一,“修辞”为形式,“立诚”为实质;D 项体现的是逻辑中的矛盾律。

4.(5 分)

①采用总分结构。

②首先,概括性提出东方逻辑的起源和特点。

③其次,通过举例论证,指出中国逻辑注重论辩应用的特点。

④进而,将东西方逻辑进行比较,指出中国逻辑重视经验。

⑤最后,以“白马非马”的例子解释中国逻辑更重视形式真与实质真相结合的研究。

(每点 1 分,共 5 分)

5. (3 分)

①西方逻辑注重面向抽象理论的论辩研究,东方逻辑偏重于论辩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②西方逻辑建立在追求真理的理性主义基础上,东方逻辑则强调“穷理致知”,重视经验和实践   态度(在隐晦的推理中直接深入到经验性实在的本体论基础)。

③西方逻辑的特征是形式与实质的分离(西方逻辑注重形式化),东方逻辑则讲究形式与实质的   结合。

④西方逻辑走向了形式化、公理化的发展道路,东方逻辑则未获得独立又系统的发展,无力走上   该道路。

(共 3 分,第④点与②③有交叉关系,所以,答①②③给 3 分,答①④两点即给 3 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方逻辑的特质
名家为何提出“去尊”、“偃兵”主张?
以“论辩”闻名于世的《公孙龙子》
历史上著名的一个逻辑陷井,到现在还有人跳不出来
「通鉴中国1000年」之十四:名士之辩
中国逻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