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 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①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注释 ①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次年,兄弟二人于徐州短暂相聚,在又将离别的前夕,苏辙写下此词。②〔素娥〕嫦娥,此处指月亮。③〔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居荆州十二载,才华不得施展,登楼远眺而作《登楼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前两句直接点出与兄长分别时间之长,然后抒发去年与兄长未能相聚的感慨。
B.上片"凉州""鼓吹""鸿雁"等意象暗示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及思乡难归的无奈。
C.下片写宾客宴饮欢乐,无奈良宵易逝,无法挽留,抒发了词人内心黯然惋惜之情。
D.下片后两句词人借王粲登楼相望的典故,以王粲自比,表明对自己和兄长仕途的担忧。
16.这首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写到中秋月,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




15.B
16.相同点:都借月抒怀,表达了内心的孤独、离别的愁苦之情,表现了兄弟二人的手足情深、相互牵挂之意。(2分)
不同点:①苏辙词写明月无情,情感稍显低沉;②苏轼词抒写了对人事的达观和美好祝愿,情感更为豁达。(每点2分)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是北宋词人苏辙所作的一首留别词。神宗熙宁十年(1077),苏轼出知徐州,四月离京赴任,苏辙与之偕行,并在徐州停留百余日,然后转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任。临别前夕,适逢中秋佳节,兄弟二人泛舟赏月,苏辙写下这首词告别兄长。兄弟二人自熙宁四年(1071)于颍州(今安徽阜阳)相别后,至此已七年。这首词抒写了词人与兄长久别重逢继而又将分别的依难舍之情。
词的上片叙写二人在彭城欢度中秋的情景。开篇自问自答,谓兄弟相别离,已有七个中秋了。接着又回忆去年的中秋夜。“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去年”即熙宁九年(1076)。苏辙在济南,苏轼在密州(山东诸城),虽相距不甚远,然无由相见。苏轼因此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寄怀子由。中秋明月,在兄弟之间勾起了无穷无尽的忧愁。以上追忆过去,谓月圆人难圆。接着转入言今,具体描写这次聚会的情景:"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岂意",表示出乎意料,没想到今年中秋能在彭城相聚。言外之意:今夜相聚是多么难得,多么令人惊喜。他们沿着护城河,泛舟赏月,对着明月高唱《凉州曲》,以鼓吹乐伴奏,游船所经之处,惊起了沙汀渚洲上栖宿的鸿雁。以上写出兄弟二人赏月的欢乐情景。
下片抒发离散之愁,表"早退"之意。前三句承上片而来,转写人物。船中座客,披翠羽,着绮裘,个个身份不凡,大家留恋在赏月的欢愉之中。然而,无奈明月“西去曾不为人留"。明月不解人意,渐渐西沉,竟不为赏月的人多留片刻。“无赖”二字,表露出词人对良宵易逝的惋惜之情。“今夜”三句,因月生感。由西去之月无法挽留,想到"盛筵必散",今夜与宾客歌酒赏月,热闹一时,明夜,却是“孤帆水驿”,各散五方,天上明月“依旧照离忧”,其凄凉景况可想而知。最后两句,用典却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由此写出了《登楼赋》。后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词人以此句做结,言如今应早作归来打算,否则,只怕兄弟二人也会像王粲一样,他乡宦游,故里难归,每年中秋只有相对登楼,抒写感慨罢了。词末揭出题旨,表达怀才不遇,担忧未来之意,撼动全篇。
通首词以乐景衬悲情,景真情真,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元代词人萨都剌所写的一首词作]
苏轼思念弟弟苏辙,水调歌头千古传,可你知道苏辙的中秋诗词吗?
《杨雨话中秋》之《千里共婵娟》
中秋:嚼月 | 我们的节日
节日诗词赏析之中秋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