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材料)关于“非虚构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材料二:

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情和诗性的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的。譬如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用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

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

(摘编自洪治纲《非虚构写作的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一切艺术创作都应该与幻觉和象征形式有关。

B.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是一种纪实文学。

C.非虚构作品往往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

D.非虚构作品因为要突出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就只能牺牲艺术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叙事是非虚构文本的必由之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有大量的非虚构作品能说明这一点。

B.非虚构文学因为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所以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

C.从目前已发表的非虚构作品来看,它们有着独特的文体特征,其理性的思考和辨析要多于感性的抒情。

D.我们往往可以从非虚构作品中,读到作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陈年喜的《微尘》文字粗粝斑驳,饱含着悲悯和温度,结合作者做过十六年矿山爆破工的工作经历,篆刻出一群生动的劳动者群像。

B.李辉的《封面中国》,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

C.余华的《文城》描写长江以南的风土人情,让读者追寻主人公的脚步由北入南,一同去见证一种审美的震撼,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乱世里一个南方小乡村的风土人情。

D.梁鸿的《出梁庄记》是作者基于梁庄创作的,专注于记录细部幽微的纹理,展现出个体在时代洪流里的生活与命运,展现一个中国乡村的缩影。

4.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划横线的句子?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以非虚构文学(写作)为论说中心,但论说的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1C 2B    3C    

4.因为非虚构性文学现场直击式的介入性,作品会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从而让读者从一个品味把玩趣味、人性和意蕴的旁观者,变为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的剧中人,从而感同身受,代入其中。   

5.(1)材料一侧重厘清非虚构文学真实的概念,侧重论说非虚构创作真实文学的融合;

2)材料二侧重论说非虚构写作的文体特征是深度介入深度介入的现实意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错误。这一观点只是韦勒克的观点,而不是通行的文学标准。

B.“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是一种纪实文学错误。非虚构文学不等同于纪实文学,材料二是说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

D.“因为要突出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就只能牺牲艺术性错误。材料二是说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只是艺术性有时会偏弱,而不是牺牲艺术性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因为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所以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错误,原因概括不全。原文是说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而且原文为似乎包含,并不确定。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主要论说非虚构最大的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

A.陈年喜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进行创作,是对现实进行的一次深度介入。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B.通过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传达作家对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是对现实进行的一次微观化的深度介入。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C.《文城》是一部虚构的作品。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D.《出梁庄记》是基于梁庄创作的,展现一个中国乡村的缩影,是对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结合前文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可知,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是因为非虚构性文学现场直击式的介入性,作品会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从而让读者从一个品味把玩趣味、人性和意蕴的旁观者,变为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的剧中人,从而感同身受,代入其中,使读者从对作品的品味把玩,变为与作品内容息息相关,产生强烈的现实感和迫近感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一的标题非虚构的真实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可知,材料一侧重厘清非虚构文学真实的概念;从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可知,材料一侧重论说非虚构创作真实文学的融合;

从材料二的标题“'非虚构写作的价值“'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知,材料二侧重论说非虚构写作的文体特征是深度介入深度介入的现实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对现实说话:非虚构文学的写作
作家阿来:拓宽“非虚构”写作空间
“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比较之我见
非虚构文学的兴起及辨析【梁鸿】
迟子建:若无虚构,文学会死
非虚构写作:为何非虚构文学会如此吸引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