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与端午节有关的诗词鉴赏题汇编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南乡子·端午

李之仪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20。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对于表达作者的感情有何作用?21.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20.上片写端午节冷清的景象。端午节下着小雨,诗人独自一人,回忆往日的热闹时光。这样的景象,为全词奠定了清冷的感情基调,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

21.下片叙写旅居在外的词人在端午节没有友人的陪伴,喜悦的事情只有自己一人享受。表现出心中的寂寥、落寞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和分析概括文学作品情感的能力。分析时要结合具体情境,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如“湿”“独”“尽”“销魂”“空”等加以分析把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词的下片主要通过叙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分析概括时既要联系上片的情景描写,同时要把握叙述中的典型细节加以鉴赏。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六幺令·天中节

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苏轼一生坎坷,几上几下,最后客死异乡,与屈原有一些相似之处。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籍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安徽省青阳县陵阳镇。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运用了动静结合、铺叙、渲染、夸张和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选取庆祝端午节的几个场面描写出了端午节的盛况。

B.“异客垂涕”“鬓白知几许”指屈原已远离了自己的故土,被流放到了外地,两鬓白发如霜。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C.词的下片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淮确贴切,是因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D。词中有景,景中寓“境”。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阅读答案:

14.A(“象征”错,词的上片没有运用“象征”的手法。)

15.①表达人对屈原的景仰、凭吊之情。词的上片通过描“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渲染端午节的盛况,抒发词人对屈原景仰凭吊之情。

②表达词人仕途失意、怀才不遇、遭受贬谪的痛苦哀怨之情。屈原“异客垂涕”,“泪竭陵阳”,词人以屈原来自比,感怀了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虚写屈原,实写自已,慨古人之忧,发今人之叹。

③表达词人对北宋朝廷昏庸腐败、小人得志的悲愤之情。词的下片“感叹怀王昏聩”,直接抨击楚王昏庸,不明事理,借古讽今,暗讽时政,锋芒直指向北宋王朝,词人的爱恨情仇寓于其间。

(答出一点得2分,满分6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诗歌解析】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民间认为五月为“恶月”、“產月”,瘟疫流行,毒虫滋生,因此要采取各种方法避邪祛毒。“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民俗,将青翠的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以避邪驱瘴,有驱魔祛鬼之神效。江渚:江边。湘累:屈原。屈原是赴湘水攴流而溺死的,古人称之为湘累。

“断肠句”指《九歌》。

【译诗】

孩童臂上缠虎符,良辰佳节正端午。艾蒲青青门前挂,天高云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外,清樽美酒肉在俎。龙舟竞渡呐喊疯,临江祭悼诵君赋。感叹怀王真糊涂,悲痛秦国吞并楚。流亡异国泪潸潸,双鬓白发知几许?新亭对哭早晚哀,眼枯泪尽陵阳处。汨罗江畔屈子逝,惟留万千断肠句。

【赏析】

全词艺术特色,至少有六点值得推介:一是咏今叹古,在上片极力渲染当下“端午”诸种盛况,却重在下片“感怀”,“借古”而“启今”也。二是动静结合,“缠臂”、“纸鸢舞”、“香飘”、“对酒”、“争渡”、“呐

”、“凭吊”、“诵君赋”、“吞楚”、“垂涕”、“对泣”等是为“动”,“虎符”、“粽叶”、“艾蒲”、“青翠”、“新亭”、“陵阳”等是为“静”;动与静自然转合,在“动”与“静”的变化之中,历史的车轮已经走过千年。

三是明暗结合,明写屈原,直接抨击楚王“昏庸”,暗讽时政,锋芒指北宋王朝,将苏轼自己的爱恨情仇寓于其间,却不露痕迹。四是虚实相间,叙说眼前庆祝端午诸景,是“实”;感怀屈原悲苦仇怨的往

事为“虚”;“虚”写屈原,实及自己,慨古人之忧,发今人之叹。五是前呼后应,前有“辟邪”之“虎符缠臂”、“艾蒲青翠”,后有“怀王昏聩”、“新亭对泣”;似乎旧恶未去,新恶难除。前有“香飘十里”,后有“湘累已逝”;前有“诵君赋”,后应“断肠句”。六是词中有景,景色如画,画里“有话”。且看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童之臂、门之艾、菖蒲之剑、风筝漫舞、对酒当歌、龙舟竞发、诵君之赋,哪个不是美轮美奂的图画?再看下片,怀王之昏、秦之吞楚、异客垂涕、新亭对泣、汨罗江渚,哪一个不是再现历史的沧桑?这些词中之境,如诗如画,一唱三叹,色香味俱全,岂非神来之笔?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小重山  端午

[元]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16.下列对词中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道出了端午时节的忙碌。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描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

B.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给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

C.“离骚读罢总堪伤”,此一句不单单写出了对屈子大义的崇敬,还道出了文人的惺惺相惜。而“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则表明了作者对元朝覆灭的感伤。

D.“树转午阴凉”,以景结情,情在景中,是古诗词的常用收尾法,可以收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余韵缭绕的效果。作者的悲喜之情溢于言表。

E.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17.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6.C(对元朝的忠贞之心)D(悲观绝望之情)(5分)

17.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日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的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6分)

附:【古诗词赏析】

“端午”,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节日。一到端午,人们忙着准备“碧艾香蒲”,一个“忙”字,写出了家家户户“庆端阳”的热闹景象。“细缠五色臂丝长”,写出楚地端午风俗。这描写,为下片抒情作了铺垫。在这热闹喜庆的节日里,诗人却“空惆怅”,与“庆端阳”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原来人们忙着过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庆,而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谁还记得那为爱国诗人屈原呢?作者有感而发,直指俗弊。下片直抒自己的感情,仍然运用了对比手法。词人在端午“读罢”《离骚》,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而那些忙着“庆端阳”的人们,却无人解“其中味”,更令人惆怅无比!词人多么希望能记住这位富有“忠义气”,美好的品格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的屈大夫啊!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深沉、有力,值得品味。

四、阅读下面的宋,完成后面小题。

五月五日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注]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注]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端午由来:屈原投江殉国,楚人感念他忠诚却不被国君容纳而纪念他。

B.屈原的才华和忠诚也无法阻止小人的诽谤,“何尝”二字道出诗人的惋惜之情。

C.“未泯”一句说明公道自在人心,人民对小人的痛恨即使过了千年也没有消除。

D.“遣漫后踪”一句说端午赛龙舟的风俗,而“遣”字也可看作后人对屈原的追慕。

16、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的传统,请具体分析本诗最后一联景物描写中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5、C.“人民对小人的痛恨即使过了千年也没有消除”错误。“未泯生前恨”的意思是“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而不是“人民对小人的痛恨没有消除”。16、

①湘水和沅水曾经见证了屈原的才华和忠诚,斯人已去,物是人非,只留下江山“自照”,“应自照”三字寄情于物,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哀悼之情。

②能映照山峰的江水是清澈的,诗人用清澈的“碧水”赞扬了屈原高洁的人格。

③“干峰”是巍峨挺立的,诗人借此赞扬了屈原精神的伟岸。④江水和青山是恒久不变的,诗人借此歌颂屈原的精神会像它们一样永久流传下去。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贺新郎·端午

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注:刘克(1187-1269)南宋末年豪放派词人,因咏诗讥刺时政遭权臣忌恨,病废十年。②陌头:襄着头巾,③灵均标致:屈原风度。屈原字灵均。④把似:假如。

14.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篇四句点明时节。石榴花开于五月中,后三句创写出端午节的气候特点。

B.“溪雨急,浪花舞”本是自然景色,借此描绘年轻人争渡的场面,极富动态。

C.在生龙活虎,竞相争渡的少年面前,作者也流露出老当益壮、不甘人后的豪情。

D.“谁信”是反问,意为不信。作者认为投粽入江祭奠屈原的传说,纯属无稽之谈。

E.作者在上片描绘端午节热闹的场景,风物,是为了表达人在节日的快乐之情。

15.下片运用屈原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4.CE.选E项3分,选C项2分(C项“老当益壮、不甘人后的豪情”有误,作者流露出年华已晚、身遭废弃的抑郁不平。E项就全词来看,作者是托屈原之事,抒心中怨愤之情。)

15.参考答案:①对屈原高风亮节的赞扬以及自己的追求。“标致”是作者对屈原的高度评价,引用《离骚》的诗句展现出屈原的美好德行。

②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懑。作者对投粽民俗不认同,认为屈原若在今世还不如醉死,免受痛苦,表达对当权者极度的失望和怨愤之情。

(每点3分,正确理解,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七、阅读下面的宋,完成后面小题。

乙卯重五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乙卯: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1)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端午节的什么习俗?

2)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诗人“笑”的原因。

答:【答案】(1)本题考查诗歌手法与内容理解。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意思是: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就像“发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从句式来看,这两句“粽包”与“艾束”、“分两髻”与“著危冠”词性相对,属于对偶。“粽包”是端午节吃粽子习俗,“艾束”是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据说艾叶气,熟芬芳,能通九窍,去疾病,故载于帽子上。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插艾枝。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探究。《乙卯重五诗》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写山村景色美好,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节日气氛浓厚。“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写诗人较早做完天的事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这些都是诗人“笑”的原因。

答案:

1)比喻(或对偶);吃粽子、插艾枝

2)山村景色美好;节日气氛浓厚;较早做完天的事情;能轻松享用晚餐。(意思对即可)

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阅读。《乙卯重五诗》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表达了诗人端午节的喜悦心情。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八、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小题。

渔家傲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1.词的上片选了哪些与端午时节相关的意象,试分析其作用。

2.与李清照的《醉花阴》相比,两首词所用手法及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

1.词的上片选用了“榴花”“杨柳”“角粽”等与端午节相关的意象,这些意象点明了时间,体现了端午节的传统风俗,表明了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2.相同:两首词都使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所抒发的都是女子内心孤独寂寞的愁绪。不同:欧词是以景衬情,运用用反衬手法,用端午节带有欢乐的浓郁节日氛围的景物来反衬未出阁的姑娘节日里寂寞孤独,倍感无聊之情,抒发了闺中女子的情思。李词则是运用直接抒情和融情与景的手法,开篇就以“愁”点明情感,接着运用生活中的景物意象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考生要熟知意象这一概念,并能熟练地把诗歌中的意象找出来。本题需要考试找出与端午时节相关的意象,比较简单,但要分析其作用就有点难度。上片的诗意“五月是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上片写端午节的风俗。用"榴花""杨柳""角粽"等端午节的标志性景象,表明了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九.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减字木兰花竞渡【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首词描会的是端午节(填写节日名称)的场景。2)有评论者认为词中“飞”改为“冲”更好。你认为有道理吗?请主说理由。

答案

分析 此词采取白描手法,注意通过色彩、声音来刻画竟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同时,词还反映了人们热烈紧张的精神状态.龙舟飞驶,鼓击春雷,这是写参与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如此一来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黄裳的这首词以龙舟竞渡为题材,颇具历史价值.龙舟竞渡,即赛龙船.相传伟大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常举行竞渡,象征抢救屈原生命,以表达对爱国诗人的尊敬和怀念.这一活动,后来成为民间的一种风俗.当地居民准备轻便快船,选拔优秀船员,到节日,在附近江河举行竞赛活动.男女老幼,官员百姓,纷纷集聚赛区观赏助兴.这首词描会的是端午节的场景.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飞”写出龙舟赛开场的景象,开篇就将紧张激烈的比赛气氛渲染出来.答案:1)端午节2)没道理.“飞”字写出诸多竞渡的船只在比赛开始的瞬间从柳阴深处飞驶而出,冲破浩渺烟波,向前竞发的实况.换作“冲”就没有了这种意境.

点评 炼字题作答主要抓住几个切入口:一是立足情感主旨.分析关键词语要着眼全篇,结合诗歌的内容,看怎样强化诗歌的情调氛围,如何体现诗歌的思想主旨.二是瞄准词类活用.词类的活用,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在锤炼字眼时也值得重视,往往以形容词的活用多.三是体察精当修辞.辞格运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其中又以拟人居多.风月花草,在诗人、词家眼中莫不可以被人格化.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   陈与义①

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④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时所作。 ②午日:端午节,阴历五月五日,为纪念屈原而设。 ③“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④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8.词的上片,词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9.与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相比,本词中“试浇桥下水”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 

答案:

8、①借事抒情。适逢端午,词人高歌楚词来表达对屈原的凭吊和自己的爱国情怀。②借景(物)抒情。“榴花不似舞裙红”表达如今的失意与痛苦;“满帘风”显出词人情绪的激荡和无人理解的痛苦和悲凉。③直接抒情。“无人知此意”直接表达无人理解的凄凉。(三点各2分,意思对即可。)9、 “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苏轼对自己仕途上无所作为、空有盖世才华却不得施展的落寞心情和慨叹。看似消极洒脱却难掩内心苦闷失落;(2分)而“试浇桥下水”表达出①词人对屈原的凭吊与敬仰②表达真挚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身世漂泊的感慨。(两点答对一点得1分,对两点得3分)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端午日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15.下列诗句中,属于描写端午节的一项是(    )

A.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B.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C.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D.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16.本诗颈联和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请从艺术手法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

15.D16.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一联,用对比手法,将诗人日渐老去与石榴年复一年花开依旧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年华老去的感伤。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则从时空的角度写出了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对自己老而多病的感慨,悲秋之愁,身处异乡的羁旅之愁和孤独思乡的思想情感。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和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A.“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出自《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根据诗句中“轻柳”可知,本句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排除A。B.“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出自《清明后登城眺望》,根据“百花”可知,描写的春天百花盛开的情景,排除B。C.“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中,“晓寒料峭”表明是冬末春初的景色,排除C。D.“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描写鼓声震天,红旗招展,龙舟竞发的情景,是端午龙舟竞赛的习俗。故选D。

十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3题。

喜迁莺·端午泛湖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1.作品显示端午习俗的词语有龙舟、________、________等。

2.作品生动描写了赛龙舟的热烈场面,请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1)色彩,例子;__________________。

2)____,例子:__________________。3.画线句的描写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

答案:

答案:1.角黍(香蒲),斗巧,结彩丝;

解析:

(2)(1)浪花飞作湖间雪 红旗闪电

  (2)如:声音,画鼓喧雷(其他角度与例子也可)

(3)(1)动静映衬,鲜明对比(2)寓情于景,韵味无穷

十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余靖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家酿寄君须酩酊,古今嫌见独醒人。和端午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注]①讵:难道;岂。表示反问。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写了端午赛龙舟以纪念屈原的风俗,“争”“竞”写出了赛龙舟的热烈。

B.两首诗都写了诗人对屈原的凭吊,分别用“特”“深”强化和渲染这份凄怆之情。

C.余诗写诗人将家酿之酒寄给都官庶回,希望他陪自己大醉一场,化解心中的哀情。

D.张诗写人们通过竞渡方式纪念屈原,也无法使忠魂回还,饱含无限的悲哀与无奈。

15.两首诗尾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作答。(6分)14.C(“陪自己大醉一场,化解心中的哀情”属于无中生有,劝人酩酊,是因为“古今嫌见独醒人”。)15.①余诗表达了对古今厌嫌“独醒人”这一现象的愤懑与不满;②张诗写《离骚》留传于世,是对屈原爱国精神永不磨灭的讴歌与赞美。(每点3分,共6分)

十四、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8分)

竞渡诗

 卢肇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注】 

①卢肇:字子发,江西宜春文标(今新余分宜)人,江西第一个状元。时卢肇和黄颇均为举人,卢住城北,家境贫赛;黄居城西,家境富有。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卢肇与黄颇一同进京赴考,袁州刺史成应元眼浅势利,大摆筵席为黄颇饯行,而把卢肇冷落一旁。卢肇高中状元衣锦还乡,成应元大摆专席为卢肇接风洗尘,而又把黄颇冷落一旁。此诗乃卢肇在外地为官偶思之作。

②譀(hàn):呐喊。1:诗中颔联和颈联描绘了怎样一种动人场景?采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4分)2:这首诗尾联有什么讽刺意味?(4分)

答案

①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②颔联采用“鼙鼓、兽头”渲染龙舟待赛的竞渡氛围,画龙点睛,以点带面;颈联采用“冲波、鸟退”衬托龙舟比赛的竞渡速度,视野开阔,以景衬人。(答到动静结合也可给同等分)2)诗中表面描绘龙舟竞渡的场面,实则讽刺阿谀奉承的小人。万事都有改变的可能,开始风光的不一定始终风光,做人不能见风使舵,而要脚踏实地。(言之有理即可)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午日①观竞渡边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③。云旗猎猎翻青汉④,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注】①午日:端午节这天。②边贡,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③木兰舟:这里指龙舟。④青汉:云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午日观竞渡”,不仅点明了时间、事件,暗含了地点,还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期待

B.首联从观众感受入手,先设疑,再释疑,生动地描述了端午节人们观看赛龙舟时的热闹场景。

C.颈联言端午节人们祭奠屈原的古风依然存在,“冤魂终古”,在思古幽情中尽显不平之气。

D.尾联言闲暇的日子正适合江亭喝酒聚会,醉读《离骚》,吐露生活中的淡淡哀愁,间接抒情。

15、边贡的诗以富有文采为时人称许。请结合颔联简要说明。

14、D.“间接抒情”错误。尾联写到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哪觉得其中的忧愁。这里面虽然说不觉得其中的忧愁,但实际上却吐露了诗人生活中的淡淡哀愁。所以“不解愁”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属于直抒胸臆。故选D。15、①使用叠词,“猎猎”形容风吹动旗帜等的声音,“嘈嘈”形容鼓声粗重,拟声逼真,节奏感强。②比喻恰当,以云喻旗,鼓声如雷,细致描绘了参与竞渡龙舟的装饰,凸显了赛龙舟的热闹场面。③巧用夸张,云旗翻飞于重霄,如雷鼓声震动清流,在夸张性描摹中展示了龙舟竞渡的浩大声势。④视听结合,凸显热闹场面。

【翻译】  

在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惊怕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不知道原来这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猎猎作响震纪空中翻飞,敲响的锣鼓喧闹,清清的水流。从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哪觉得其中的忧愁。

《午日观竞渡 》是明代诗人边贡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七言律诗,描写了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流露出自己对爱国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是对自己在仕途道路上的一种忧虑。这首诗从端午节期间戏水,赛龙舟的风俗开始写起,触景生情,表明了对屈原的思念,对异乡的端午风俗的赞同,在闲暇的日子里总会有一丝丝闲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关端午节的古诗词名句总结
十首端午诗词,祝你端午安康
龙舟竞渡激荡的端午情感——咏端午古诗词赏析(中)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咏端午节古诗词赏析
12首端午节诗词,祝大家端午安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