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非子·和氏》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以和为诳,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文王即位,和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尽而继之以血。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注];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肢解于楚。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明法令,遂公家之劳,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矣,然而肢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选自《韩非子·和氏》,有删改)

[注]近习:国君身边的人。卖重:买卖权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B. 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C. 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D. 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泣尽而继之以血”与“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两句中的“泣”含义不同。

B. “乃群臣士民”中的“乃”是“竟然”的意思,与“和乃抱其璞”中的“乃”含义相同。

C. 什伍,文中指古代户籍的基层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连相保。

D. “已当矣”与“当与秦相较”(《六国论》)两句中的“当”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氏得玉璞,在先后献给厉王和武王时,不仅被否定,还失去左、右足。韩非子借“和氏璧”的故事告诉世人:法术要被帝王及其臣下接受是很难的。

B. 韩非子认识到,法术之所以不被帝王采纳、接受,除了有来自群臣士民等的阻力外,主要还是因为现在的国君对于法术,不一定像和氏璧那么急需。

C. 吴起教楚悼王改革楚国旧习俗,建议减少或者砍掉官员的俸禄、减少不重要的官职用以供养精锐干练的武士等。执行了一周年后,楚悼王就去世了。

D. 韩非子认为,楚国不用吴起,国内混乱;秦国实行商鞅之法,国家富强起来。这证明他们的法术应该是适合当时用来治国的。但两人最终都遭极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

2)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14. 文中提及了多位人物,综合全文内容,分别简要概括韩非子对这些人的态度。

【答案】10. A    11. B    12. B    

13. 1)和氏即使进献的璞石不完美,但也没有成为君王的危害,然而还是在两只脚被砍断之后那块宝玉才被认定。
2)那么法术之士又怎能承受吴起、商鞅这两个人的危险,去(向国君)阐明自己关于“法术”的主张呢?    

14. ①和氏、吴起、商君,韩非子对他们充满了同情、惋惜。②楚文王、楚悼王、秦孝公这些识宝、能够任用法术之人的君王,韩非子对他们是称赞的。③楚厉王、楚武王、群臣士民、细民,阻挠法术实行,韩非子对他们持批评态度。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句意:文王派人问和氏痛哭的原因,说:“天下被砍断脚的人多了,您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呢?”和氏说:“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腿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本来是块宝玉却被称作石头,本来是正直的人却被叫作骗子。”文王就派玉匠雕琢那块璞石,就在那块璞石中得到了宝玉。

“问其故”是动宾搭配,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C

“宝玉而题之以石”中“以石”作“题”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宜断开,且“宝玉而题之以石”和“贞士而名之以诳”结构一致,排除D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以及把握文言词语含义能力。

A.前句,眼泪。句意:眼泪流干后流出了血。

后句,使……哭泣。句意: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含义不同,判断正确。

B.前句,竟然。句意:(法术)竟然被群臣百姓(看成是祸害了)。

后句,于是、就。句意:和氏于是抱着那块石头。含义不同,判断错误。

D.前句,正确。句意:二人的主张已够正确的了。

后句,倘若、如果。句意: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当”含义不同,判断正确。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主要还是因为现在的国君对于法术,不一定像和氏璧那么急需”中主要原因分析错误,主要是因为触犯了群臣士民等的利益。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虽”,即使,“为”,成为;“论”,被认定。

2)“安”,怎么;“蒙”,承受;“明”,形作动,阐明。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和氏因献玉而被砍掉两脚,吴起、商君为国献策,安国富国,但因为触及了权贵的利益而造肢解、车裂。所以韩非子对他们充满了同情、惋惜。

依据“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壁’”“悼王行之”“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可知,楚文王、楚悼王、秦孝公这些识宝、能够任用法术之人的君王,韩非子对他们是称赞的。

依据“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厉王以和为诳,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可知,楚厉王、楚武王、群臣士民、细民,阻挠法术实行,韩非子对他们持批评态度。

参考译文:

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了块含有美玉的璞石,恭恭敬敬地把这块璞石献给楚国国君厉王。厉王认为和氏是个骗子,把和氏的左脚砍掉了。等到楚厉王死了以后,武王当了楚国的国君。和氏又捧着那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也认为和氏是个骗子,又把和氏的右脚砍掉了。楚文王即位,和氏于是抱着那块璞玉在楚山脚下痛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派人问和氏痛哭的原因,说:“天下被砍断脚的人多了,您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呢?”和氏说:“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腿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本来是块宝玉却被称作石头,本来是正直的人却被叫作骗子。”文王就派玉匠雕琢那块璞石,就在那块璞石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那些珍珠宝玉,是国君急于要弄到手的。和氏即使进献的璞石不完美,但也没有成为君王的危害,然而还是在两只脚被砍断之后那块宝玉才被认定。判断宝玉是这般困难啊!现在国君对法术,不一定像和氏璧那么急需。那么,法术之士没有被处罚,只不过是他们还没有向国君进献“法术”的主张罢了。(如果)国君运用法家的治国之“术”,那么大臣就不能独断专行,国君身边的侍臣也不敢买卖官爵;官府按法律办事,那么流民便会走向农业生产,而游说之士也就不敢夸谈战争了,如此,“法术”竟是群臣士民认为有害的东西。国君不能违背大臣的责难,(也不能)超越百姓的职责,(他能)不顾一切地采用法家的主张吗?那么,法术之士,即使到被杀死和逃亡的地步,他们的主张也一定不会被认同。

从前吴起向楚悼王指出楚国的传统,说:“不如把有封邑的贵族的子孙的封爵俸禄到第三代就收回来。减少或砍掉百官的俸禄,裁减不急需的多余的职官,用(省下来的费用)供养精锐干练的将士。”楚悼王(对这办法)执行了一周年就死去了,吴起(因失去帝王的支持)在楚国被肢解。

商鞅把十家五家相连的办法教给秦孝公,明确法令,及时兑现为国家立功者的奖赏,让耕地、征战有功的人地位显赫起来。秦孝公实行了这套主张,国君(秦孝公)凭这套法令地位更崇高,也更稳固了,国家靠这套办法也富足强大了。八年后,秦孝公死了,商鞅在秦国被车裂。

楚国不用吴起而国土被侵夺国内也一片混乱,秦国实行商鞅之法而国家富强起来,这两个人的主张已(被证明)是适合(治国)的了,但是吴起被肢解而商鞅被车裂那又是为什么呢?(那就是因为)大臣认为新法(给他们带来)痛苦,游说之士讨厌(用新法使国家)太平有秩序。现在的社会,大臣贪图(能损公肥私的)大权,游说之士安于(用请托可得爵禄的)混乱局面,比当年秦、楚的传统还厉害,但国君并没有像楚悼王、秦孝公那样听取(法家意见的气魄),那么法术之士又怎能承受吴起、商鞅这两个人的危险,去(向国君)阐明自己关于“法术”的主张呢?这就是现实混乱而没有霸王(产生的)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百练:韩非子·和氏
韩非子·和氏原文与翻译
《韩非子》卷13和氏诗解1法禁私邪言行有方
《韩非子·和氏》全文、注释和鉴赏
李说我听:韩非子谈的和氏璧,充满悲愤
红林悟道《韩非子》-和氏:和氏璧前传的启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