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形势不如德论》阅读训练

《传》有之:“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此言形势之不如 德也。而吴起亦云:“在德不在险。” 太史公以为形势虽强,要以仁义 为本。儒者之言兵,未尝不以藉 其口矣。请拾其遗说而备论之。

凡形势之说有二,有以人为 形势者,三代之封诸侯是也。天 子之所以系于天下者,至微且危 也。欢然而合合而不去则为君臣 其善可得而赏,其恶可得而罚, 其谷米可得而食,其功力可得而 役使。当此之时,君臣之势甚固。 及其一旦溃然而去,去而不返, 则为寇仇。强者起而见攻,智者 起而见谋,彷徨四顾,而不知其 所恃。当是时,君臣之势甚危。 先王知其固之不足恃,而危之不 可以忽也。故大封诸侯,错置亲 贤,以示天下形势。刘颂所谓“善 为国者,任势而不任人。郡县之察, 小政理而大势危;诸侯为邦,近 多违而远虑固”。此以人为形势者 也。然周之衰也,诸侯肆行而莫 之禁,自平王以下,其去亡无几也, 是则德衰而人之形势不足以救也。

有以地为形势者,秦、汉之 建都是也。秦之取天下,非天下 心服而臣之也。较之以富,搏之 以力,而犹不服,又以诈囚其君, 虏其将,然后仅得之。今之臣服 而朝贡,皆昔之暴骨于原野之子 孙也。则吾安得泰然而长有之! 汉之取天下,虽不若秦之暴,然 要之皆不本于仁义也。当此之时, 不大封诸侯,则无以答功臣之望, 诸侯大而京师不安,则其势不得 不以关中之固而临之,此虽尧、 舜、汤、武,亦不能使其德一日 而信于天下,荀卿所谓合其参者。 此以地为形势者也。然及其衰也, 皆以大臣专命,危自内起,而关 中之形势,曾不及施,此亦德衰 而地之形势不能救也。

夫三代、秦、汉之君,虑其 后世而为之备患者,不可谓不至 矣,然至其亡也,常出于其所不 虑。此岂形势不如德之明效欤? 《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人存则德存,德存则无诸侯而安、 无障塞而固矣。

(节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卷》




  1. D、H、L(参考标点:欢然而合,合而不去,则为君臣,其善可得而赏。)

2.C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为”表示被动。)

3.A (吴起仅说军事上在于实施德政而不在于修防御工事,没有说实施德政是根本。)

4.(1)儒家学者谈论军事战争,从来没有不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请让我采用他们遗留下的见解再详细地论说。(关键点:兵、藉、备,全句大意。)

(2)汉朝取得天下,虽然不如秦朝残暴,然而关键在于没有以仁义为根本啊。(关键点:取、要、本于仁义,全句大意。)

5.①如果德政衰败,即使有人的优势如适当安置亲属和贤臣也不能够救国。②如果德政衰败,即使有地理环境的优势如修固都城的城墙也不能救国,因为危险来自国家内部。③只要人心向往施行德政,国家就会安定。


【参考译文】

《左传》里有这样的说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说客观环境再好也不如以人为本的德政好。战国时期的名将吴起也说:“军事上在于实施德政而不在于修防御工事。”司马迁也认为客观的形势虽然非常重要,军事上还是要以仁义为根本。儒家学者谈论军事战争,从来没有不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请让我采用他们遗留下的见解再详细地论说。

关于形势的说法有两种情形,有的是以人为优势的,夏商周三代册封诸侯就是这样做的。天子之所以能够管理天下的原因,是最微妙的也是最危险的。天下人互相依存就能聚合在一起,在一起而不愿分开,就必然要分清君臣的关系。臣子们的好处可以获取并且要进行赏赐,臣子们的恶行也可以控制并且要进行处罚,他们的谷米可以获取而作为享用,他们的功劳和能力也可以获取并且可以派遣使用。当时的这个时候,正是君臣关系形势最牢固的时候。等到一旦他们的君臣关系崩溃败坏后离开,并且离开后再也不返回,那么他们就成为了相互的仇敌。兵力强的人行动起来就是攻打,聪明的人行动起来就是使用谋略,犹豫不决,四处观望,也不知道这样做依赖的是什么。只是在这个时候,君臣关系的形势是最危险的时候。先前的帝王知道这种牢固的关系是不可以依赖的,并且君臣关系的决裂也是不可以忽视的。所以要大封诸侯,适当地安置亲属和贤臣,以展现顺应天下的形势。西晋法学家刘颂这样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会顺应形势而不是依靠人。考察郡县,就使小的政务得到治理但大的局势却很危急;诸侯作为藩邦,则会目前虽多失误但从长远考虑却很稳固。”这就是以人为优势的做法。然而周朝衰败的时候啊,诸侯们肆意妄为而没有人能够禁止,自周平王以后,周朝离亡国也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说德政衰败了即便有人的优势也不足以救国。

 有以地理环境为优势的,秦朝、汉朝的建都就是这种情形。秦国的获取天下统一,并不是天下人心悦诚服而甘愿做臣子的。用财富与其他国家较量,用实力与其他国家搏斗,即便这样胜利了还是不服,又用欺诈的方式囚禁别国的君王,掳掠别国的将军,然后才能达到目的。今天要求这些国家的人要臣服并且还要朝贡,而这些人都是那些战死沙场暴尸原野的子孙后代啊。而自己怎么会心安从容地认为可以永久地拥有这个天下呢?汉朝取得天下,虽然不如秦朝残暴,然而关键在于没有以仁义为根本啊。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如果不大封诸侯,就没有什么能酬谢功臣们,而诸侯们自我发展强大了必定会引起执政者的不安,这种形势就不得不用修固都城的城墙来面对,即便是尧、舜、商汤、周武也不能使他们的德政在一天之内而取信于天下,这就是荀子所说的这些天时地利都可以参透并利用的。这就是以地理为优势的做法。然而等到这种有利的地理形势失去衰败后,大都是大臣们不奉上命自由行事,危险从国家的内部就出现了,而都城的地理优势,也就来不及施行了,这就是德政衰败之后即便有地理上的优势也不能救国的原因吧。

夏、商、周、秦、汉朝代的国君,因为考虑后世延续而做出防范忧患的措施,不可说不详尽了,然而等到国家灭亡的时候,常常出现在他没有考虑到的事情上。这不就是形势不如施行德政最明显的地方吗?《易经》上说:“玄妙高深的道理,在于个人的领会。”人心向往必然就有了德政的实施,只要有德政的实施就会没有诸侯国家也会安定,没有关塞障碍都城也会牢不可破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4年文言文专号参考答案(主题1-3)
新语
子库·儒家《 陆贾新语 》
关于“继承政治遗产”问题的讨论
文子通玄经(下)
《过秦论》课堂教学实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