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材料)关于“江西诗派”“黄庭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揭示了江南西路文化对当时的影响。所谓“宗派”原是禅宗的名词,黄、陈等人都习禅甚深,所以吕本中用这个词来称呼诗派。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是他少年所作,名单的取舍都很随意,所列25人中除陈师道以外,只有少数作品有较多的流传,其余的只有零星作品留存,但吕本中所提出的江西诗派确实是符合事实的,诗派成员大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黄庭坚的影响与指点,在诗歌的选材取向与艺术风格和黄诗存在相似之处,确实是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
宋初以来,宋人对唐诗中的典范不断进行新的选择,这种选择沿着道德判断和美学判断两条途径同步进行,最终汇聚在杜甫身上。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的诗。苏、黄的诗学理想貌似有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他们追求的都是“平淡”,那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古老风格,到了北宋中叶,尊杜成为整个诗坛的深刻变革。苏轼则提出了著名的尊杜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庭坚举起了以杜甫为诗家宗族的大旗。到了宋末,因为诗派成员多学习杜甫,便把杜甫称作江西诗派之“祖”,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推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也是一个以地域命名的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
黄庭坚、陈师道去世以后,诗坛的空气趋于凝固。当时宋代诗歌特征已基本定型,黄、陈法度森严的创作更为青年人提供了法则和规范,而严酷的政治局势又从外部促使诗人的心态更加收敛。于是,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便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倾向,这也是当时整个诗坛的倾向。
突然发生的靖康事变打破了诗坛沉闷的空气。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蹄踏入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这可以算是北宋最大的历史事件。因为“靖康之变”,诗人们的生活颠沛流离,原先平和的心境不复存在。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宋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诗歌创作的内容、意象、题材、风格均发生了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
进入南宋以后,黄庭坚诗风的影响逐渐减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轻快圆美的新风格。与此同时,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所谓“活法”是主张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其中并没有特定的风格论内容。但由于当时盛行的诗歌法则都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所以这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
(摘编自王晶《江西诗派的形成及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二:
文学总是于不断创新中发展前进的。在文学的创新中,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时代氛围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都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但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和文学家个体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般认为,以曹丕的《典论·论文》为标志,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因此,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曹丕在论及文学创作时强调“文以气为主”,这里的“气”是作为人的一种心理、生命状态和内在修养而存在的,它决定着作家的个性与气质,从而决定作家文学创作的整体风貌。我们可以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作家主体对自我意识的体认后的一种文学创作的状态,是作家主观能动性及对这种能动性及时把握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作家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创作,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
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表明,文学主体意识总是处于不断弱化和强化的过程之中的,就南宋中兴时期而言,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而趋于失落后的强化和回归,正是由于此才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江西诗派自黄庭坚始,形成了一套可供学习的创作理论和方法。黄庭坚首先强调要多读书,“资书以为诗”,“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其次是提倡作诗要讲究方法,惠洪《冷斋夜话》卷一曾引黄庭坚语云:“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从此可以看出,黄庭坚强调作诗要注意在前人文辞文意上引申加工。黄庭坚的本意是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推陈出新,他自己也精于此道,并且取得了不少的成绩,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但他把读书作为创作成败的关键,同时又追求奇崛瘦硬的诗风,这样就必然填塞典故,连缀奇字,把创作活动引入狭隘的境地。因此,才力低下的江西后学以此法为诗,就难免蹈袭之弊。
江西诗派的后学者在前人之后亦步亦趋,不敢稍逾规矩,逐渐丧失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这样,江西诗派作家放弃了文学创作最重要的一环,即从生活中寻找诗思,以生活和情感作为表现对象。从而使得文学创作和文学审美放弃了对主体意识的把握,徒然注重表现形式和技巧,这就必然导致诗思的枯竭而使得创作进入困境,即使有所创作,其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为前人诗歌的“复制品”,没有个性,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从黄庭坚到江西诗派末流,诗人的主体意识处于不断的弱化之中。
(摘编自颜文武《论南宋中兴诗人对江西诗派的超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而陶渊明的诗风平淡质朴,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所以,苏黄两人的诗学理想是不一样的。
B.受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和当时严酷政局的影响,江西诗派的创作乃至当时整个诗坛的创作都倾向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
C.“靖康之变”后,宋代诗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被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成为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
D.南宋中兴时期,此前已经趋于弱化的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和回归,诗人主体意识觉醒,由此最终形成了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南宋以后,由于当时盛行的法则都源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所以吕本中提出的“活法”之说也只是意味着江西诗派的内部演变。
B.魏晋时期的诗人们能够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感和审美理想,这是魏晋时期被认为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的真正原因。
C.黄庭坚之语“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指出作诗要讲究方法,推陈出新。
D.江西诗派后学者在文学创作上放弃了从生活中寻找诗思,以生活和情感作为表现对象,是因为他们在前人之后亦步亦趋,不敢稍逾规矩。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
B.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C.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荀子《王制》)
D.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杜牧《答庄充书》)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4分)
5.请分析下面两则材料,说说每则材料的内涵并指出它们分别体现了黄庭坚的什么创作理论或方法。(6分)
材料一:古人学书,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

材料二:腐儒坐井观天,泥古不化,若五岳三江,瞬息间千变万状,岂陈陈相因者得之于笔墨间欤?


1.B【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和概括文本信息、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做出评价的能力。A项曲解文意,从原文“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的诗。苏、黄的诗学理想貌似有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可知,苏黄两人的诗学理想的“终点”都是归于“平淡”,是殊途同归的。C项以偏概全,从“金兵的铁马胡笳彻底打破了宋人宁静的书斋生活,诗歌创作的内容、意象、题材、风格均发生了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可知原文只是说“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当中”,但并没说明它们成为了当时诗歌的主要题材。D项未然变已然,从“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江西诗派的主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而趋于失落后的强化和回归,正是由于此才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可知,原文只是说“有可能形成南宋诗歌创作的最高峰”,并不是“最终形成了”。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归因不当。原文是说“一般认为,以曹丕的《典论·论文》为标志,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因此,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对“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自觉的起点”一般的看法是“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故选B。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论点、论据的能力。A项是“文以气为主”的生动比喻,指出文章的气势和言辞就好比水与物的关系,只有文章气势旺盛,语言的长短和语调的抑扬才会适当。B项的“六气”指自然界的冷热阴阳等现象,此项与曹丕“文以气为主”的观点无关。C项“气”是指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性的东西,是古代哲学名词,此项也与曹丕“文以气为主”的观点无关。D项虽指出了写文章“气”很重要,但还是不如“意”的主导地位。
4.①宋徽宗初年,江西诗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诗派成员的诗风大多受到黄庭坚的影响,整个诗坛追求平淡为美,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大的诗派;②黄庭坚、陈师道去世后,江西诗派乃至整个诗坛的创作倾向于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③靖康之变后,宋人诗歌创作的内容、意向、题材均发生变化,乱离之苦、家国之思涌现到诗歌题材中;④南宋后,诗风有所变化,吕本中提出“活法”之说,江西诗派的内部发生演变。(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一第一、二段得出第①点,从材料一第三段得出第②点,从第四段得出第③点,从第五段得出第④点。
5.材料一指出要反复研读,用心学习,内心领悟,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这则材料体现了黄庭坚的创作理论一多读书,多学习,“资书以为诗”,“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
材料二指出客观事物瞬息万变,见识窄小和因循守旧是不会写出好东西的。这则材料体现了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创新,在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的基础上要学会推陈出新。(每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内观点在文外材料中的应用能力。从材料二的第四段可以归纳出黄庭坚的文学创作理论和方法:一是多读书,多读多学习才能领悟其中意味,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二是借鉴和利用前人优秀的文学遗产,推陈出新(即创新)。材料一是说学书要多研读多领悟,才能手随心动,创作出好的作品,体现的是黄庭坚的第一个创作理论和方法。材料二的意思是迂腐的儒生见识短浅,拘泥于古代事物不知变通,而高山大河瞬息变化,那些因袭古人文字没有创新的人是不能用笔墨写出来的。这则材料的观点体现的是黄庭坚的第二个创作理论和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代诗歌的发展、演变与特点
江西诗派[源于北宋的诗文派别]
第二章 宋代的诗
中国诗歌发展概述 (五)宋
杜甫在诗坛典范地位的建立,宋代这帮文人功不可没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诗歌的历程(四十一---四十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