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说《静》的叙事张力(钱艳丽)

摘要:沈从文写作于三十年代的小说《静》,以平静的笔触叙 述一个逃难困顿的家庭的故事,在“静”中蕴含着丰富的阐释空间。 本文尝试从小说的叙事张力角度,通过叙事视角的变换、叙事与留白 的结合、叙事与抒情的衔接三个层面,分析其丰厚意蕴的产生机制。

关键词:《静》;叙事张力;留白;诗化小说;悲悯情怀

沈从文写于1932年3月的短篇小说《静》,讲述的是一个家 庭逃难而被困于小城的故事。一个春日,十四岁的女孩儿岳珉与 母亲、大嫂、姊姊、五岁的侄儿北生困于小城中,爸爸及两个哥 哥都没有音信,母亲生病静卧,大嫂及姊姊去城北卜课,岳珉走 到楼上的晒楼眺望屋外的景象。作者的叙述有着一贯的平静与节 制,然而“沈从文在这篇作品中成功地营造了一种静穆的气氛, 一种由各主角无缘无助的心境衬托出来的悲情”“如此富有象征 意味、如此感情丰富”,而这丰富意蕴最突出的一点,即是小说 中叙事的张力。

作为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艾伦·退特在《论诗的张 力》中提出了“张力”(tension)的概念。它取自英文词“内 涵”(intension)和“外延”(extension)去掉词缀后的核心 词,意为紧张关系。退特认为:“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 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体。”后来,英国 学者罗吉·福勒《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中将其释为“互 补物、相反物和对立物之间的冲突和摩擦”“凡是存在着对立而 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突和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这之 后,“张力”也被运用到了除诗歌外的其他文学批评中。《静》 这篇小说的特色即在于其叙事方面蕴含的丰富外延和内涵,在 “静”中彰显出“不平静”。本文试图从叙事视角变换、叙事与 留白、叙事与抒情三个层面,分析其叙事的张力及由此诞生的丰 厚意蕴。

一、叙事视角变换之间

在对整个故事进行全景式的勾勒中,叙事者采用了全知视 角,读者藉以了解了故事背景:一家人逃难来到这个“并不是家 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的小城,目前贫且病,又与家中的男 性失了联系四十天了。由于此种全知叙事,读者很容易就能进入 故事的假定性情境,了解了这一家人的来路与此时的困顿。

在故事的展开中,叙事者适度采用了限知视角,以岳珉眺 望的景象进行铺叙:无人的渡船,洗菜的小尼姑,飘荡的风筝, 盛开的桃花……城中一切的人事都显出生活的平静与常态,与战 事和逃难无关。在眺望中,她对眼前的美好景象生出几分欣羡之 情。作为一个暂时与逃难生活隔离的少女,她对生活也感到了丝 丝喜悦,并心存幻想。所以她“想起许多事都觉得十分可笑,就 微笑着,也学到低低的喊着'四林’'四林’”。

小说的结尾:“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 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 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全知叙事中呈现的岳珉视线之外的死 亡,与岳珉视角中的清净明丽的春景,二者之间蕴含着一种美丽 与哀愁。美景却非良辰,赏心却无乐事。美方逝,哀待至,她们 含着无限期待的等候,在这小城静静的黄昏之中,透出一种平静 的感伤。

而在这种全知视角下,结局突转,逝者已逝,而生者还寄 托着无限的期待,这种幻想与真相的对比,更显出人生变幻的无 情,给读者一种惊异之感。两种视角的交错运用,显出的艺术效 果正如岳珉般的对于生活的懵懂,生活的真实的荒诞显现,从而 让故事产生一种“间离效果”,并从中透出叙事者的悲悯情怀。

二、叙事与留白之间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 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沈从文的小说叙事是节制的,有时,笔 墨简略,其中隐藏的深意容易被忽略从而引起不解或 误解。小说营造了静穆,叙写了无助,而在这之外却 留下了许多的空白,召唤读者的参与和完成。

站在晒楼上,岳珉“想起这小尼姑的快乐,想 起河里的水,远处的花,天上的云,以及屋里母亲的 病,这女孩子,不知不觉又有点寂寞起来了。”眼前 之景让她微笑,也让她觉得寂寞。逃难至此,眼前景也许是她逃难前的的回忆,也许是她对于将来生活的那点想象。 但在此刻,她只是一个别人生活的旁观者,生活的偶然将她的命 运抛掷到这样的小城,观看属于彼岸的生活风景。可是,“美丽 总令人忧愁”,当命运的无常再度袭来,谁又是新的旁观者?

小说的结尾,故事戛然而止却又余韵悠长。困顿城中的三 代人,等待家中的男人带来消息。在楼下的压抑的空间里,母亲 尽力掩藏病情加重的事实,女儿们尽力假装不知,城外的卜课, 楼上的眺望,编造的梦境,无一不是在一个悬置的空间里,对生 活的可能性进行着有些卑微的希冀。一群女人被搁浅在生活的河 滩,家中的男人一个已逝,其余的不通消息。是继续搁浅,还是 谁将她们渡至彼岸?她们静静等候,而这个困顿于小城的家庭去 向何处,不容预言。

小说的叙述近于无事,小城的小小一家,简单的哀乐与希 冀。是战争的背景促成了故事,而叙述者不写战争,只把战争当 成一种生活的偶然,观照常态生活在偶然之下的变。生命在惘惘 的威胁下,显出自己的那点哀戚。所以小说叙述的是无事之事, 在留白之中,营造的却是在未知命运面前的怅惘与悲剧感。

三、在叙事与抒情之间

小说中有浓郁的悲剧感,但是依然有牧歌氛围似的诗意,这 也正是诗化小说的特色。这个概念最先由周作人提出,而却在沈 从文的笔下得到真正实现。《静》正是淡化了情节,而重视意象 的抒情,意境的营造。

凡俗人世中,楼下生病的母亲、忧愁的姊姊与大嫂,楼上 懵懂的岳珉与北生,远处洗菜的小尼姑,骑马的新娘,睡觉的摆 渡人,楼外又清又软的小河,碧绿的草坪,盛开的桃花,金黄的 菜花,长卧着的白布,飘荡的风筝,散步的马儿,唢呐声,吵闹 声,回声,谈话声……没有叙事,只是在风俗画式的勾勒中,显 示出尘世中涌动的那点快乐与哀愁,显示出带着不同命运的人的 那点心境。因此,他的叙事在抒情中得到最终完成。

战争背景下,区别于其他作家同类题材中的惨烈与悲痛, 作为叙事者,在这其中依然显示出的是平静的观照,所以小说流 露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调。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 事模式的转变》中谈到,这种对于情节中心模式的突破,来源于 中国古典文学的“风骚”传统。“史传”传统强调对于历史的补 阙,对形而下的描摹,而“风骚”传统强调的是自我情感的抒 发,形而上的意义探寻。叙事者以意境营造代替战争叙事,将节 奏缓慢的叙事转换成对空间的书写,对生活复杂性本身的展示。 他以一种道家的超然笔墨来叙写他所见所感的生活,其间点染出 沈从文式的人道主义。面对命运的无常,历史的宿命,如同庄子 的“虽是冷眼看穿,却到底热肠挂住”,沈从文的抒情式叙事也 展现着对人类命运的悲悯。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7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2]夏志清,刘绍铭等译.中国现代小说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龙慧萍.沈从文诗化小说的叙事学研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5).

[5]王本朝,沈从文小说叙事中的“突转”模式[J].作家与作品,2014(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说百练:静(沈从文)
20230725教学手记——真实的桃花源并不是单纯的美:全国新高考二卷文学文本阅读简释
《他乡》:一部当代女性的精神成长史
倪湛舸谈《莫须有》、小说的实证以及历史的虚构
小说叙事特点(1)
中国古代才女之二十——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