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讯:疫情中,上海田头那些事 
疫情中,上海田头那些事
2020年03月01日   06: 特稿
庄行镇一家农业合作社里,农民忙着抢收蔬菜。但每天的损耗依然非常大。 资料照片
1
■本报记者 杜晨薇
种植在奉贤区蔡家桥村的15万斤小青菜,已经长开了花。疫情导致附近交易市场关闭,菜农不敢贸然收割,只能任它烂在地里。
这不免令人费解,现在这光景,蔬菜是紧俏货,怎么卖菜的还能赔死?个中原因,不是一句“时运不济”就能解释的。
不光小青菜,过去这一个月,上海农产品市场上当季的禽、蛋、果、蔬,少有能躲过的。疫情,揭开了市场的残酷本质。此起彼伏的求救与自救之中,有人侥幸脱险,有人心灰意冷,也有绝处逢生的,硬给“逼”了出新商机。
即将春暖花开,人人期待一切归常。可发生在上海田头那些事,却仿佛一次集体补课,让越来越多农人大梦初醒。
熬着
对于高荆来说,今年的2月过得太煎熬。
113亩大棚,日产一万斤绿叶菜,原本直供一家连锁食品企业。然而,从2月初接收到对方即将“复工”的信号,高荆已经几次准备好了人工、运输车。可几次都是虚晃一枪,对方的开工日一再延缓。
眼下供应链断了,临时开辟的零售渠道尚不能覆盖产量,每天少说近50%的损耗。“再撑几天还过得去,若是过了3月,那边还没消息,就只能认亏了。”
高荆经营的上海荆旺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上海郊区范围内属中等规模。这些年,通过和那家企业合作,可维持日均1万元左右的营业额,发展还算稳健。王祥(化名)则不同,从安徽来沪务农三年,包下30亩地种蔬菜,销路则是由菜贩子决定的。
王祥说,镇上有个自发形成的交易市场,聚集的都是他们这些种菜为生的大农户,以及种植规模更小的散户。菜贩子每天来,按行情给价。“只要脚勤快,赚不多,但也赔不了。”
疫情出现后,交易市场关闭了,买家和卖家碰不着面,有些农户的收成,就只能烂在地里头。为了不影响下一茬西红柿的种植,王祥等不到开市,忍痛把已经过熟的草头悉数铲去。
上海不缺菜,即便在当下这样的特殊时期。2月以来,上海累计播种绿叶菜面积3万亩,日均上市3000吨,40万亩在田蔬菜长势良好。仅仅奉贤一个区,蔬菜种植总面积超过3.8万亩,成规模的蔬菜合作社有52家,大小农户加一起,有5000多户。
其中,若有那么几十户,甚至上百户日子难熬些,于整个市场而言不痛不痒。“可咱们的农民是有感觉的。”奉贤区蔬菜技术推广站站长任荣美说,因为这场疫情,从散户到大农户再到合作社,总归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是小有小的难,大有大的难罢了。”
危难面前,人有百态。金山区漕泾镇的草莓种植户夏卫英,或许已经熬过了那会焦头烂额的劲儿,平静地述说着这些天草莓地里发生的事。73亩草莓,日成熟量3000斤。1月里长势最好的那几天,无人来采摘。她好几次不忍进大棚,“见不得东西就这么糟蹋了。”当地政府发动了社区、机关前来对接购买,每天约能消化500来斤,算是给了夏卫英一些慰藉。但亏损60%,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这能有什么办法?农民靠天吃饭,得有这种心理准备。”说这番话时,“90后”新农人孙鹏正仔细地清点当天的损失,头也没抬一下。年初,他在奉贤区金汇镇种下的10亩草莓即将上市,一场猝不及防的灰霉病,毁了近30%的草莓苗,许多已成熟果实在灰霉菌的作用下溃烂。
草莓,堪称当下农业产业现代化的缩影。农人在探索“一产”向“三产”延伸过程中,大都是从变果品销售为采摘体验开始的。在上海,草莓是采摘农业中的大宗。往年,因种植点偏远,孙鹏的采摘生意做得并不如愿。今年,孙鹏提前谈好一家亲子活动平台,客户有了保障。“本来是想打个翻身仗的。没料想,刚治好了灰霉病,却来了疫情。损失恐怕要再加上30%。”
触网
有观点认为,2003年非典之后,电子商务迎来爆发期。尽管二者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但不可否认,互联网生活的缔造,的确能给疫情之下的许多问题带来解决方案。
农产品面临滞销,农人最先想到的求助对象,也是互联网。
1月26日,唐春红在朋友圈发出养鸽生涯中第一条带有推销性质的文字。点击发送键后,她忐忑地刷新着朋友圈里的内容,等待买主的搭讪。
在唐春红所经营的上海欣荣大皇鸽养殖专业合作社里,以往每天有近万枚鸽蛋通过批发商销至各家单位食堂、菜市场,“我是走薄利多销的路子,不做散客生意。”疫情暴发后,许多菜市场封门、单位延后复工,批发商也断了销路。
一连两天不见生意,唐春红不得不启用6年前为应对禽流感所准备的冷库。以冷库的体积,可以让近两个月的产量保鲜半年以上,眼下还不会产生损失。但唐春红的焦虑并没有因此消解,她想到两个月后的鸽场,仍有可能被困死在这场疫情里,总觉不安。
那条朋友圈上的帖子,是唐春红“触网”自救的第一步。此后,她会每天发一些与鸽子、鸽蛋营养价值相关的科普信息。“哪天发得多,说明哪天心越急。”
前不久,奉贤区农委将包含欣荣大皇鸽在内的当地36家规模较大、品质有保障的农业合作社信息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供市民联系选购。很快,唐春红迎来了第一单网上生意。
过去一周,孙鹏亲眼见证了网络的力量。尽管草莓市场已是溃不成军,所幸孙鹏还种着几十亩蔬菜,此次奉贤区农委的信息公开名录里,他经营的上海末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亦在其列。
联系方式公开后,孙鹏的手机再没有片刻安静过。“我一连建了三个蔬菜销售群,两三天就加满了。将近600号人。”买家通常话不多,需要什么,就直接下单。这让孙鹏感到有些眩晕,“做生意还能这么容易?”
疫情切断了人与人面对面表达需求的机会,农人们自然也不会知道,此刻数以千万计的市民百姓,正奋力寻觅着物美价廉的消费渠道。互联网,不过让他们更快地找到供需两头的彼此。
金山区政府许是早早领悟了这点,近日急切地推出了一个叫“金山味道”的线上平台,把区域内的蔬菜供应以套餐形式摆上“网络货架”。还有许多城里的社区,为了方便那些居家隔离户线上采买,干脆拉一家合作社的经营者进入业主群。不多时,那农人变成了全小区的拥趸。
不像农民的农民
记者朋友圈里有个卖水果的老唐。此人常爱挤眉弄眼地拍一些小视频,以网红姿态推销着自己的商品。以往从未感到稀奇,以为不过是司空见惯的营销把戏。而今猛地意识到,这些年结识了那么多农人,“老唐”,却只有这一个。
谢三同在嘉定工业区灯塔村承包了36个大棚,开了一座草莓采摘园。如果不是因为一个老客户的提醒,他或许早已关上园子的大门,认栽了。
老客户问谢三同,草莓能不能送货上门,还把他拉进了社区里自发组织的一个“拼团群”。很快便有人响应,一箱、两箱、三箱……忙得谢三同不得不提高配送标准:十箱起送。谢三同说,在这之前,还从没在微信上卖过货,“想不到这么管用。”
曾几何时,我们或许也是某些拼团群里热衷“剁手”的一员。可互联网营销的玩法迭代太快。微商大军刚把“血拼战场”从淘宝网店引向熟人圈子,瞄准客户心理弱点的“拼团”“砍价”出现了。而“直播带货”兴起后,又有谁会在乎那些没有李佳琦的日子里,人们究竟是怎样消费的呢?
在市场激烈的厮杀中,农民始终像局外人,跟不上那些变化。“女汉子”徐立波在奉贤区四团镇种了400亩蔬菜大棚。据说她有二十几家企业单位客户,其中之一是迪士尼乐园,远近几家合作社,无不羡慕她“能干、路子广”的。疫情出现后,原先所有大客户都暂停拿货,徐立波不得不转向网络零售。
起先徐立波觉得很是麻烦。“网上买菜,要专门雇人分拣、称重、包装,再刨除快递费和包装费,那不等于干赚吆喝?”硬着头皮找了顺丰快递和当地一个包装袋生产商后,发现成本并没有想象的高。如果出货量足够大,每斤菜也有一块多的利润,比起批发还略有赚头。
徐立波如今在合作社临时搭了一条“流水线”,让雇工分头负责蔬菜零售中的各个环节。自己则紧盯各个微信群里顾客发来的订单。“你看,我这农民也不下地了,整天抱着个手机。”徐立波总感觉自己不像农民。
最近困扰她的事,更是史无前例的。“老板,我收到这把芹菜,叶子都黄了。”“好的亲,我等下帮你退了。下次记得及时去楼下取菜哦,我们都是现摘现送……”大约每100单里,徐立波要处理5单售后问题。从学着叫“亲”开始,徐立波向互联网营销的世界,艰难迈出第一步。
事实上,当今沪郊职业农民所缺乏的,并非先进的种植和管理能力。高科技含量的农机、生态循环种养的模式、天然有机种植的理念,早已是诸多农业合作社普遍的追求。但在互联网时代的市场面前,绝大多数农人甚至做不到亦步亦趋。
如果不是这次疫情出现,徐立波不会感兴趣究竟发一单快递需要多少钱。唐春红还不知道,原来微信上会有那么多陌生人愿意一次性花1000块钱买鸽子蛋吃。谢三同呢?终于学会了“建群”这个动作,并一口气开了10个以自己为群主的“草莓拼团群”。
当老唐又一次在视频里咋咋呼呼地演示着他卖的橙子如何“爆浆”时,记者默默下了一单,作为对这个走在市场前沿农民的诚意支持。内心则希望,每个农人都有成为“网红”的一天。
电商之困
当然,也并非所有农人都是互联网的门外汉。至少在过去一个月,各家生鲜电商的销售额不约而同增长3到6倍,外界由此推断出,只要是能上了那趟车的农人,日子大概也不会太难过。
罗鹏(化名)是其中一位“幸运儿”,他所经营的蔬菜合作社连续两年和叮咚买菜、盒马鲜生两大线上平台合作。从疫情暴发至今,每天出菜30吨,货车从合作社里开进开出,未曾停歇过。罗鹏唯一担心的是,万一翻地、轮疏的外地工人到不了位,下一茬蔬菜能不能及时种上。
“你肯定赚翻了。”很多人这么说。而罗鹏也懒得去解释合作社门庭若市背后的事实真相:与大型电商平台做生意,自己从来是被动的那一方。
“毛菜扣除10到30个点不等。如果蔬菜里有黄叶和虫,平台会记在账上,按成交价的6个点扣除。租用平台的周转筐,有些用在车间,有些用在运输车上,还有压在仓库的,要付日常租金的3倍。租用运输车辆,天热要冷链,天冷要加温,温度需保持5—15℃之间,否则平台有权拒收……”
罗鹏算过,如果不是因为合作社蔬菜种植面积高达1700亩,是很难支撑起与电商平台的长期合作的。“一方面,只有量大保供,人家才瞧得上你;另一方面,单价利润太低,要是不能以量取胜,我甚至不如去蹲批发市场。”
有时罗鹏会去羡慕那些“小而美”的农业合作社。“地皮压力没那么大,要养活的人没那么多。”
可疫情暴发后,罗鹏反而感到庆幸。“如果不是有机会能跟电商合作,我这些菜可能就出不去了。地荒了,一年200万租金就真打水漂了。”
罗鹏说,他相信现代农业发展集约化种植是趋势,与符合市场规律的网络平台合作也是不错的方向。只是不知为什么,如今各方却深陷某种怪圈:“我拼命提高种植品质,电商拼命压低价格。而市场上,总有可怜的农民为了活命,自愿接受不赚钱的买卖。”
这两年,吴佳希掌舵的崇明首个铁皮石斛种植基地——上海健威果蔬专业合作社,也曾多次尝试过与电商平台合作。自己开淘宝店,“斗”不过那些买广告位和拼命压价的;入驻商家自营店铺,要产生大量仓储、物流费用和商家抽成。最后发现,“虽然网络市场客户基数大,但匹配度不一定高。一年下来,销量不及线下渠道的六分之一。”
年初这场疫情,让合作社的线下会员流失了20%。“我们也只能是痛定思痛,裁掉一部分员工降低全年成本。接下来,我打算以疫情为突破口,给铁皮石斛好好做一个市场推广,争取更多线下会员加入吧。”吴佳希也清楚,过度依赖线下经营,总是不太健康的发展模式。“尤其是一旦遇到疫情这样的大风浪,可能‘半条命’就没了。”然而电商就像一棵大树,树下农夫,未必好乘凉。
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变化
疫情这些日子,许多农人开始意识到多元经营的好处。鸡蛋不放一个篮筐,线上、线下同步找寻出口,是处“市”的正道。
高荆近日重整旗鼓,准备先动一动去年底刚流转出的350亩土地。那原是预备好要扩大青菜种植规模的,以便和更多企业单位合作。而今,高荆改了主意,打算施行多样化种植。
“现在好多公司不是讲to C(面向消费者)、to B(面向大客户)嘛,我原来和一家连锁食品企业合作,那是to B,疫情一冲击,我只能‘吊死’在一棵树上。以后咱也要搞一搞to C,零售、批发两手抓。”
孙鹏则忙着酝酿一个大计划。这些天,一边应付那近600人的蔬菜采购群,孙鹏有了新的主意:“疫情过后,我打算把群里的客户重新整合一遍,搞一个分众管理。喜欢吃水果的搁一起,吃蔬菜的搁一起,再发展鸡蛋、大米的销售,往线上农庄的方向做做看。”而去年种下的15亩无花果,孙鹏则打算继续发展采摘农业,“多找几家亲子项目合作,把采摘体验和科普结合在一起。”
罗鹏和电商平台签了长约,意味着今后合作社的命运基本“绑”在了互联网市场上。朋友劝罗鹏,既然不赚钱,就换个行业做做。罗鹏回答,自古哪有农民发财的。但内心却深信,这条路应该坚持下去,只是还没到“火候”。“和电商打了这么多年交道,我学到一点。市场面前,永远不要谈公不公平。只有当你足够强大,或者足够重要时,别人自会给你说话的机会。”
任荣美推断,疫情之后,会有不少合作社走更加集约化的道路。“这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趋向,也是抵御外部风险的好方法。”而一旦合作社向更优化的种植结构、更集中的高效生产发展,农人面对大型电商平台时的“议价空间”,自然也会逐步提升。
眼下,疫情进入胶着状态,谁也看不清它的走势。恰如上海市郊的农产品市场,似乎正酝酿着什么变化,却又不甚明朗。
至于奉贤蔡家桥村的那些大农户、小农户们,在向当地政府“诉苦”后,那个关闭了好一阵子的街边交易市场又启用了,只是加强了防疫管理。
菜农和菜贩得以成功“接头”,彼此传递的不光是钱货,更是市场稳定的信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荣成市大疃镇西洋参种植
董家镇有机蔬菜将直通济南市区 将设6个直销点
感受山村之美,乡约天然纯真
农业部发布全国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推选结果
山西省经济信息网
园艺特产 助力我市农业经济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