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惠民药局:古代行政化公立医院的兴衰

观史如饮酒与君共醉,读书若品茶余我清香

很多人都以为,现在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很完善,发达国家就是有钱,生老病死、方方面面国家都会予以保障,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的社会福利机构早在公元前就顺应时代发展产生,在宋朝臻于完善,在明朝得到进一步发展。

因为在古代贤哲的思维中,执政者要给予百姓一切保障,让天下百姓都远离穷困病痛,这样才能算得上达到了执政的最高状态——仁政。

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责令官司收养,可谓仁政矣。

比如,国家粮食储备机构,战国魏李悝设平籴仓,汉宣帝设常平仓,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使得农耕文明的百姓有能力应对灾荒;官立养老抚幼机构,南朝梁武帝设孤独园,唐武周武则天设悲田养病坊,宋设福田园、慈幼局,元时养济院,收养抚恤孤寡老人、收留失依孤幼;还有就是官立医疗机构,汉文帝时晁错就上书建议在边远之地设医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北魏宣武帝诏令:'太常立馆·······严敕医署分师治疗',到了宋朝,就出现了惠民药局,施舍医药给贫病之民。

今天就讲一下惠民药局在明朝的情况。

明朝惠民药局基本概况

一说古代医疗机构,在饱受明清宫廷影视剧轰炸的现在,大家都知道那肯定有太医院啊,毕竟每次重要的配角挂的时候,总会拉上几个可怜的太医。

太医院。全国最高医药行政与管理机构,因为明朝有两京并立的原因,太医院也分北京、南京两处,当然,南京的太医院是打酱油的。惠民药局,就属于太医院里面的一个下属机构,并有中央和地方之分。

中央在太医院所属衙门设惠民药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南京太医院惠民药局大使一员,地方惠民药局设置在外府州县,有提领和官医。当然,惠民药局里的工作人员级别都很低,长官官职大使、副使俱未入流,意思就是比大家熟知的九品官阶里最低级的从九品还要低,因此地方惠民药局里面的人员基本就不是公务员了,大概也就只能相当于参公了。

大明开国没多久,穷苦人出身的太祖朱元璋深知百姓疾苦,因此就对地方的惠民药局进行了明确规定:

洪武三年命天下府州县开设惠民药局,拯疗贫病军民疾患,每局选设医官提领,于医户内选取内、外科各一员,今府医学授正科一员,主掌县医学,授副训科制药惠济,其药于各处出产并税课抽分药材给降。

由此可知,惠民药局在机构上是和医学结合在一起,并特别强调了它所需药材的来源,就是由各药材出产地的实物税收。朱元璋的制度,直接就导致了,惠民药局从他下诏之后在地方的推行都不尽如人意,说到底,就是缺人、缺钱。

缺人,就是惠民药局的人在里面干没前途,级别太低,没有进步空间,那自然就留不下优秀的人才。根据记载,太医院偶尔会选派优秀人员赴各地惠民药局锻炼,相当于下基层镀金,这个基本能下能上,干几年就调回去了。因此惠民药局的人员更多的就是在医户子弟里选拔,通过考试、举荐等方式入职,然后经过长时间考验,干的好了,才能有所提拔。比如嘉靖时就对神机营里面的惠民药局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规定:

凡神机营与惠民药局,提调医士未冠带者,三年无过,赴部告明,给予冠带;九年积有功劳者,咨送南京吏部奏除,署吏目,仍支医士月粮,在局提调;遇有恩例,实授三年,照例给由。

这种三年、九年、三年的日子,谁过的都不得劲啊,没有了优秀的人才,再好的制度也坚持不下去。并且明朝政府对医学人才的培养又不重视,每次处理太医就果决迅速,可是培养一个优秀的医学人才那是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所以中央直属太医院质量都保证不了,更别谈地方的惠民药局了。

缺钱,说实际点应该是缺物资,放到惠民药局,就是缺药啊,朱元璋说,惠民药局的药材由药材出产地以课税的形式供给,但是,人家药材出产地的人民要交的税多了去了,惠民药局又是免费发药,没有收入来源,这种只出不进的,自然不然长久。

女医明妃传剧照

因此惠民药局在各地都是时有时无,大都是依靠中央的临时性拨款来执行临时的防疫、救灾等任务。

如成化十二年:令有司支给官银,贾办药饵送部,疗治囚人,及令各处惠民药局疗治囚人

如嘉靖年间河间府:学训科措置银两,令其买药······凡有病者俱赴惠民药局,任其取药

明朝惠民药局作用发挥

虽然限于人力和物资的不足,惠民药局并不能实现明朝统治者们随时救助贫病百姓的初衷,但是在封建王朝里,这已经是比较完善的公立医疗,并且在古代的瘟疫、救灾等突发情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嘉靖二十一年,京师瘟疫,礼部侍郎孙承恩上书请求太医院和顺天府惠民药局参与抗疫,'依按方术预备药饵施给',嘉靖帝采取了这个建议。

万历十五年,京师瘟疫,朝廷命礼部牵头抗疫救灾,根据事后统计,惠民药局协助'医过男妇孟景云等十万九千五百九十名口,共用过药料一万四千六百十八斤八两';后河南灾荒,地方政府设惠民药局,'据各府州县申报,医过病人何财等一万三千一百二十名'。

根据温州府志记载,在万历年间,'官府遇岁疫病,令医生开局于城隍庙施药',这个局,就是惠民药局。

在不能达到随时救济贫病的初衷后,能履行在瘟疫、灾荒时施医舍药的作用,也算得上是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们的一项德政了。因此惠民药局更多地是作为明朝恤政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养济院、义冢,义仓共同成为明朝普通百姓最后的保护伞。万恶的封建制度剥削了广大劳动穷苦百姓,但是,封建制度也是人创造的,它的本质是为了统治人,自然也会想方设法更好地统治。

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的穷人、失护儿童和乞丐,根据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宛平县的养济院就收容了两千余人,并且它的职能和惠民药局有一部分重合,这也是后面惠民药局时有时无的一个原因。

义冢:公墓,收埋无主尸骸或者在大灾大疫后集中处理尸体,明会典记载:令民间立义冢,仍禁焚尸,若贫无地者,所在官司择近城宽囿之地,立为义冢。

义仓:国营粮仓,明朝时按照不同级别设置,中央设太仓、水次仓,地方设常平仓、社仓、预备仓、济农仓。

惠民药局退出历史舞台的几点思考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惠民药局在明朝后期就慢慢地失去了作用,成为了历史中的尘埃,这个有很多原因。

女医明妃传剧照

首先是制度僵化。朱元璋理想化地制定了包括惠民药局在内的民众福利保障制度,但是后面的统治者在明知推行不力的情况下,并不能结合不断发展的社会实际进行改革,反而是畏葸不前,明知弊病深重却熟视无睹,导致惠民药局时断时续,最后不了了之。当然在封建制度下,这种赤裸裸的收买人心、聚拢民心的行政措施,只可能是国家层面依靠政府来主导,任何一个帝王都不可能把这项工作给其他人来做,不然就容易动摇统治根基。所以在经济繁荣的宋朝,惠民药局等机构运转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到了明朝,只能依靠国家临时性的拨款来维持,到了明朝后期,吏治更加败坏,干脆就有名无实了。

其次是社会发展。明朝自隆庆开海后,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间接促使民间医学得到了迅猛发展,而惠民药局都是设在府州县城,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冲击,老百姓平时有病只要自己有能力,那肯定花钱办事来的心安,国家福利性质的光,那不是随便能沾的。而等到大灾大疫之时,国家的救助力量变得十分有限,特别是明朝后期,天灾四起,烽烟遍地,国库到处花钱,到最后很多地方的灾荒就救不了,就算有赈济,那也是杯水车薪,根本就不能再把惠民药局这个临时性的机构再搭起来。

惠民药局的发展存续,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一项手段,在明朝的发展变化则表明,它如果不能适应所处朝代的社会实际,就必然要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明朝统治者如果能依据朱元璋的初心,及时调整改革惠民药局甚至是太医院等国家医疗机构,那必然会使得中医药的发展迈向一个更高的巅峰,从而巩固统治根基,不然在后期面多那么多瘟疫、灾荒也不至于束手无策,在内忧外患中失了江山。

参考资料:1.陈松·《明代惠民药局研究》

2.柏桦、吴爱民·《论中国古代官设救助机构的得与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医事制度
浅析明朝惠民药局——是一场作秀,还是真的心存百姓?
中国古代的“官办医院”,是如何给平民百姓看病的?
从明朝“医事制度”入手,来看看明朝“民间医疗体系”是什么样子
太医院那些事儿 带你了解太医院的历史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卷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