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SCI论文审稿人和审稿流程介绍,带你打开SCI论文评议的“黑匣子”

有不少的SCI论文初写者,对论文审稿过程有或多或少的恐惧和忧虑,仿佛自己是被按在刀板上的鱼肉,无助又无力。不知道会遇到“善良的”还是“恶毒的”审稿人?不明白自己披肝沥胆、呕心沥血,自觉得再也不用修改的稿子,为什么会被残忍拒稿?不知道审稿人到底是怎么审稿的?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来解析上述问题,帮助大家打开SCI论文审稿这个“黑匣子”,让大家对SCI论文审稿过程有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以后的SCI写作中更有的放矢。本文中的一些内容,也可用于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的审阅和写作,同时亦可以为其他参与SCI或中文论文评审的朋友们提供参考。

在介绍SCI论文评议流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那些掌握着我们论文命运的“审稿人”,究竟是些什么人?

在很多刚接触科研论文写作的中国学者心目中,审稿人都应该是“专家”,他们经验丰富、水平超群、目光如电,瞄一眼就能看出一篇文章的优劣。这种想法非常正常,因为绝大多数的中文学术期刊的审稿人,确实都是“专家”,即在相应领域具备多年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或者,是相关领域单位的领导人员(当然,不排除有稿子发给“专家”去审,但是专家交给下属去具体实施的情况)

然鹅……绝大多数的SCI期刊,是采用“同行评审”,也就是所谓的Peer Review,换句话说,你的审稿人,其实就是一些和你差不多的“小伙伴”,他们和你有着相近的研究领域,水平可能比你高些,但是你们之间的差距也不会太大。试想,一个在Science,Nature发文的大牛,是不太可能为二三分的期刊审稿的;同样的,一个没在相应水平期刊上发文章的人,一般也不会收到这些期刊的审稿邀请。因此,完全不必要把SCI审稿人想成是高不可攀、力不可及的“专家”,或不可琢磨的“科研怪人”,相反,他们就像是你身边的老师、同事或者学长,他们在你的研究领域发表过文章,对你的研究所涉及的方法或内容有所了解,因此他们就被期刊邀请来审你的这篇稿子,而他们也你的这篇文章感兴趣,又刚好有空,就愿意接受这个邀请。于是,他们就成了你这篇文章的审稿人了。

就是这样,仅此而已。

在破除了对审稿人的迷信和误解以后,我们再来介绍,审稿人是怎么审阅一篇文章的,他们究竟审什么。他们的审稿是率性而为么?审稿报告的内容是漫无边际的吗?

首先要说明的是,不同的SCI期刊可能有不同的审稿要求,有些是格式化或半格式化的,也就是具体列出需要评审的项目,由审稿人回答“是”或“否”(比如,你是否认为本研究存在伦理方面的问题?)或者进行等级评价(比如,对本研究的创新性按照1-5进行评分)。也有的是非格式化的,由审稿人撰写一份评审报告(Review Report),这个报告多数情况下没有固定的格式要求,由审稿人按照自己的经验或者习惯来写。可见,这两种方式各有所长,前者更客观,后者则更有利于充分挖掘审稿人的意见。现在多数期刊,都是两种方式相结合,既有客观评价,也给审稿人机会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个别期刊,审稿人除了可以公开给作者意见,还可以私信负责编辑,考虑可谓是越来越周到。

尽管缺少统一的审稿标准,但是审稿过程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本人为多个SCI期刊审稿的经验,一般审稿流程如下:

先看摘要,通过这个摘要可以初步判断,研究目的是否清晰、方法是否恰当、结果是否支持研究目的、结论是否合理,等等。看过摘要以后,对于这个研究就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对于是直接拒还是继续审,也有了一个倾向。因此,摘要对于一篇论文而言,就是门面,非常重要,在写作论文的时候要特别予以重视。

然后是第一篇的通读。我接触到不少的审稿人都表示,在第一遍通读的时候,他们会先看表格和图,以判断结果的展示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支持或回答研究的问题和目的,如果图表的质量过得去,再继续审;反之,可能“拒稿”这个念头,就会一直存在于后面的审稿过程中了。这一遍的通读,基本是大致浏览一下背景和讨论部分,但是会重点研读研究目的、方法和结果部分。多数的审稿意见,也都是围绕着研究目的、方法和结果展开的。

具体而言,审阅和评价一篇文章的角度包括(但不限于):

1. 研究目的是否有意义,换言之,就是应该对已有的知识和文献产生新的贡献,而不是“灌水”,或者仅仅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

2. 研究方法是否合理、严谨、符合伦理要求;

3. 研究的数据和结果是通过研究方法可以得到的、并且支持研究的目的。按理说,所有的文章都应该符合这些基本的要求,但实际上,有不少稿子,说着想要研究A,方法却重点解决B,结果部分的数据又在讲述着C的故事。

一般在第一遍通读之后,审稿人已经形成和记录了大部分的意见和建议。一般来说,审稿人可能还会进行第二遍通读,目的是核查第一遍通读中形成的意见和评论是否合理,以及明确一些在第一遍阅读中可能存在疑问或自己遗漏的问题。这样,可以对第一遍通读中自己形成的一些审稿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比如,第一遍通读中提出了一个疑问,但是在读第二遍的时候发现作者已经在某个地方交代过了,于是那个疑问就可以去掉了。当然,也有可能,通过二次阅读坚定了原来发现的问题,甚至发现了新的问题。

经过上面几个步骤,审稿人基本就可以撰写一份完整的审稿报告了。一般情况下,一篇稿子都有至少2个审稿人,如果两个审稿人之间意见差距较大(例如,一个认为非常好,可以直接发表,另一个却认为存在严重问题,建议直接拒),负责编辑可能还会邀请第三或第四个审稿人。所以你会收到2份及以上的审稿报告。

当然,如果审稿人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信息来支持自己的判断,而不需要进行下一步的话,那么审稿这个过程可能在上述任何一个步骤后终止。

接到审稿报告后,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反应(茫然,不解、委屈?或者盲目自信,甚至愤怒?),如何客观、准确地解读审稿意见,进而着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另审稿人满意的修改和回复,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介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SCI论文应该如何写作?
sci论文多久能发表
SCI期刊推荐 | 任何医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都可以提交给该杂志
发表SCI论文怎样降低初审的拒稿率?
N个国外著名SCI期刊的主编论文写作PPT汇集而成的精华论文写作总结-论文投稿
SCI科研投稿发文宝典(每一条操作都附链接了哦,欢迎分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