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家文学奖,一个错失的云南文化名牌
 本帖最后由 石坎 于 2012-12-17 12:03 编辑

作者:石坎


  这两年的中国文坛领袖,当之无愧是莫言,经过多年的非议曲折,所谓厚积薄发,前后一年中,茅盾奖、诺贝尔奖接踵而来。特别是诺奖的获得,一扫中国文坛多年的空白和焦虑,成为第一个撞线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长期笔耕不辍,获奖无数,然而说起他得到的第一个著名的文学奖,还要数1995年的“大家·红河文学奖”。那年是云南第一本纯文学期刊《大家》问世不久,颁出第一届与刊物同名的文学奖,而获奖作品正是迄今莫言自己第一看重的作品。莫言和初生的《大家》不经意地一次碰撞,双方就把自己很多的“第一”,互相托付给了对方。 

  

  想当年《大家》推出时,心志高着呢。名字起得就响亮,大家,文学大家?大文学家?总之肯定是大作家,可不是你我他坐在一起合称的这个大家。每期的封面也做得门当户对,全部是历届诺贝尔文学大师的高对比黑白大头照,眉头紧锁,眼光深遂,那个气势,那个意境……紧接着通过与云南知名企业联姻,共同推出当时可谓天价的十万元文学奖,在略显清冷的文坛开创了巨奖先河。凭此大境界,大手笔,《大家》一炮而红。

  其实论名气,莫言在圈里圈外早已经大名鼎鼎,原因是电影《红高梁》——这个大胆往前走的妹妹早就红遍全国。但他的作品,在今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前,相信连广大文艺青年也不一定系统地读过,因为魔幻现实主义可不容易阅读,莫言的作品题材很乡土,文字很跳跃,想象漫天游,便是在国内专业文学界,这种风格长期以来也受到主旋律正统派某种程度的不屑。莫老爷江湖成名多年,直到去年五十六岁了,才凭着《蛙》拿到代表国内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茅盾文学奖,当时就有评论说,《蛙》不是莫言的最好作品,但作协欠着莫言一个茅奖,这还幸好赶早一年在诺贝尔奖之前颁给了他,要不然叫中国作协情何以堪?

  从这点看,《大家》似乎比茅奖、诺奖的评委有着更超前的慧眼,在十七年前,就把自己的第一次交付给了今后注定要成为文学大家的莫言,奖励的也是作家本人最有代表性,宣称可拍成巨制电影,却似乎一直存有争议的《丰乳肥臀》。慧眼拾珠难,力排众议难,而更绝的是《大家》每期的封面图案,直接就预言了某某将来会成为诺贝尔文豪中的一员,这已经超越了魔幻现实界,真怀疑当时的《大家》团队里面有条会玩塔罗牌的章鱼。

现在回头看,《大家》的创刊推出过程,是一次成功地整合不同行业资源的策划。从企业的角度说,和文学联姻绝对不是单方面付出,纯文学毕竟是山高水长的东西,孤独的作家代表着国民的思维,就像很多地方重奖科学家、劳模一样,即使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有正面广泛正面的社会口碑。甚至很多人觉得,比起赚得盆满钵溢的各路明星,重奖作家,早该如此了。
  从期刊本身来说,一起始就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其定位,时机,着力点,大局观,包括十几年后的今天才被证明很毒的眼光,以及后来邀请金庸担任评委再度引起热议和关注(金大侠当时在内陆严肃文学圈里还颇不受待见,如今其江湖地位早已刺穿了坚冰),一连串花钱不多的运作都堪称完美。在这么多年所看过听过经历过的云南人创品牌的实际事例中,绝对无出其右者,完全没有本地人惯常特有的那种地方山寨气。其运作成果也堪称斐然,大家文学奖当时俨然成为可与茅盾奖、鲁迅奖比肩的国内三大文学奖之一,堪称云南创出的又一个全国性文化名牌,刚问世的《大家》也迅速挤身中国几大主流纯文学期刊的行列。

  可惜文学界的主流,却是社会的非主流,因为文学本就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通过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可以红红火火,原著愣是没多少人去看,那多累。可以想见,此后《大家》在纯文学寒冬中经历了一系列外人不可知的经营困难,资金短缺,几经波折。从今天看,莫言成功了,《大家》却暂时莫言成功。尤其可惜的是,当年具有广泛声誉,已成为刊物本身非物质资源一部分的“大家文学奖”,已经销声匿迹多年。


  困难肯定是有,不过也很有必要检讨一下操作过程中的问题,作点反思。“大家文学奖”设立后,第一届轰轰烈烈,第二届却突然宣布空缺,美其名曰那两年没有相应份量的作品。笔者因在关联企业工作,一直关注《大家》的动向,当时看到这个消息,心里就暗叫糟糕,就像NBA选秀有大年小年,你不能指望届届都有乔丹詹姆斯这种不世出的天王,既然定好两年评一次奖,状员就得按规则选出来;刘翔哪怕没有跑进十三秒,成绩很普通,如果赛道上另外七个人都在他后面,你还是应该把冠军奖给他。这是规则,是原则,也是做事的态度。连诺奖、茅奖得主也不敢说个个都是不容置疑的扛把子。更何况同期其他知名文学奖都在如期评选颁发,也不乏重量级作品,这不打击了一大片笔耕不坠的专业作家吗?
  后来的第三届直接没有了消息,2002年突然又冒出来,居然是三、四届并做一起颁发,而且第三届仍然空缺,理由相同;第四届终于有主,池莉的《看麦娘》,虽然没看过,总算有着落了。此后,就放鸽子直到现在。

  现在想想,空缺的那两届,有实力企业赞助,不像是缺钱,也不像是缺优秀作品,倒像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把奖金分散奖给了几位本土作家,大度的开头终归又流于小家子气。规则自己破坏,当你不重视大家,大家也不会重视你,《大家》也不代表大家了。当时还为此写过一篇时评《大家文学奖不应该空缺》,草民放屁,无声无气,若不是今年莫言获诺奖引起的效应,连自己都快忘记有这档子事了。是的,我们都忘记了,云南人曾经差点就多了一个全国性的文化名牌。


  时至今天,几经波折的《大家》复刊,莫大师深遂而悠长的眯眯眼,已经有资格做成黑白封面供人观瞻,而莫言和《大家》的故事,让人唏嘘。文学圈注定要耐得住寂寞,知名度不是靠奖金码起来,一块牌子竖起来不容易,热点只是暂时,更重要的是坚持。对比同处西部落后地区的另一本全国畅销杂志冠军《读者》,那是多年对同一风格清教徒式的坚守。西部虽穷,正适合撇开浮燥,耐心坚守,对原则的坚守,对价值观的坚守,百年诺贝尔就是靠这个才在阴冷偏僻的北欧建立起不朽的文学殿堂。而《大家》曾掌握了绝佳的时机,却没有坚守下来。所以,如果要恢复“大家文学奖”,不妨先省视一下,有没有做好长期坚守的准备,包括心理上物质上的准备,要不然,难免是在这一轮消费莫言的热潮中,又沦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虎头蛇尾的云南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2年纯文学遭遇冰火两重天 诺奖刺激获复苏
连海平:诺奖,让中文更加自信
诺贝尔文学奖真的要来了?
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引发的杂思
中国作家无缘“诺奖”并非全是坏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