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普遍化到一定程度必被形式化打断

普遍化到一定程度必被形式化打断

■ 方文竹

海德格尔哲学的中心努力是回到古希腊原点,对人类最基本的事实“sein”(是、在、处)感到惊异,这样世界一体化了,仿佛创世之初、主客分化、对象化、抽象化、预设性之前的浑然原始状态,即“纯构成境域”,类似中国冯友兰先生的“天地境界”。后来的一切哲学——形而上学均遗忘了“存在”,作为“存在”的交融体,“人”这个“此在”也遭到了强烈的变形甚至变质。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存在”与“时间”相映发,而“时间”受到了“存在化”的改造,不是亚里斯多德式计量化的物质现量。由此提出“实际生活经验”和“形式显示”,后者是前者表述,类似于反思范畴与投入体验的关系,但却是自足构成的,实际上还是“实际生活经验”的表述,与普遍、形式化有着严格的区分。注意,这里的“形式”并非流行或古典定义,与“质料”相对或“先天形式”,而是“缘在”性的即二元区分之先的原发生体验之中。

通过“形式显示”实行了西方两千多年来形而上学传统的革命。古希腊哲学就已开始进行普遍化即不断由低级种属上升到更普遍种属,最后达到最普遍的“存在”概念。我们知道,“普遍化”是人为的,强加于世界之上的“哲学行为”。为了反击之,海德格尔破天荒地认为,普遍化到一定程度后必被形式化打断,因为“形式化”的逻辑判断是抽象的,没有意义的,更没有事物域的“内容”,因此必须加以抛弃。“普遍化”由于失去了“形式化”的“供水”而枯竭。而“形式显示”足以对抗、代替这种普遍化原则,以实现海德格尔所谓的“存在论的整合”。

◆ 胡塞尔没有“存在”的问题

胡塞尔明显影响过海德格尔,他的“范畴直观”理论触及了“sein”(是、在、处),并由此探讨了“意向必”及发生机制。这里有“存在者”之本源“存在”的问题。海德格尔批判:虽然克服了现象与本质、个别与普遍的二元论,“意向性”中的“存在”仍然意味着对象的存在。这其实是一种传统形而上学的认识论构架,“范畴直观”中的“直观”直观什么?显然是让“外在的事物”在瞬间显现,主客两极明摆着,主观上属先验主体,客观上指向意向对象,从而未能实现海德格尔所谓的“纯境域”即存在本身。

◆“缘构发生”

通过“缘构发生”,海德格尔进一步阐发“存在”的要义,即人与世界本就一体化存在,人在行为的来回发生过程中获得自身,处处发生。这样,人与存在以相互激发的方式相互归属,人与存在实现相互网状化构成和占有,于是预设和概念破产,一切都不是现成的,认识突破主观框架,从直观感觉直接进入存在现象。

和他的“存在”一样,海德格尔反对概念化,任何语词都不能直抵事物的内核,为了接近词语的要义、达到相对准确,干脆生造词语,有时候采取在词语之间之间加“+”表示,如“缘+在”等。

(《海德格尔》,李海峰著,长春2013年1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张旭: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
德里达能否走出逻各斯中心主义?
近代以來西方哲學中“物”的概念 WORD
《存在与时间》释义:海德格尔为什么首提「存在」的必要性?
陈晓明:起源性的缺乏
存在与时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