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张新民】积德累仁之家:王阳明的家世

积德累仁之家:王阳明的家世

——“阳明学研究”系列文章之二

 

题记:二0一五年,应《当代贵州》编辑部开设“阳明学研究”专栏之邀请,余遂每月撰一小文,前后历时一年,得文共十二篇。惟刊物提供篇幅过小,文字多遭删节,未免不感遗憾。兹陆续全文刊出,或可供世之爱好阳明学者哂正焉。


 


王阳明官服像(佚名绘)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明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西历14721030)出生于浙江余姚。余姚位于绍兴府与宁波府之间,历史上归属绍兴府管辖,当地自南宋以来,人才辈出,撰述甚多,形成了渊源流变既深且长的学脉,学者多以“浙学”一词来加以概括或总结。阳明崛起于明代中叶,则可谓“浙学”之光,不仅上承孔、孟儒学传统,而且开启以后席卷天下的心学学派。阳明之后的“浙学”既重心学又重史学,也与阳明的心学特别是他的“六经皆史”说关系颇为密契。晚近如王国维、章太炎等一类大师级的历史人物,一定程度上也可看成是“浙学”的发扬光大者。

 

研究历史人物,按照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看法,当不能不特别注意地域与家世两个方面。阳明出生时父亲王华(1453-1522)才十九岁,少年时读书于家乡龙泉山,学者多称其为龙山公。阳明后来曾回忆自己的家世说:“吾宗江左以来,世不乏贤,自吾祖竹轩府君以上,凡积德累仁者数世,而始发于吾父龙山先生。”[1]可证王氏家族的发达,当始于阳明的父亲王华。但由阳明上溯其入浙初祖,有可靠资料依据准确查考的,当始于他的六世祖王纲。王纲文武兼擅,洪武四年(1371)曾受刘伯温的推荐,历任广东参议等职,后在增城死于国难。阳明晚年曾有题壁吊唁诗说:

 

我祖死国事,肇湮在增城。

荒祠幸新复,适来奉初蒸。

亦有兄弟好,念言思一寻。

苍苍见葭色,宛隔环瀛深。

 入门散图史,想见抱膝吟。

 贤郎敬父执,童仆意相亲。

 病躯不遑宿,留诗慰殷勤。

 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

 道同著形迹,期无负初心。[2]

 

足证王纲死难后,朝廷曾为其建祠;阳明祭祀之前,又曾一度重加修葺。诗虽为一时之感兴,也足以告诉我们,历经六代家世传承的记忆,经过上百年的口碑叙说,六世祖王纲与其他先辈的史迹一样,也构成了阳明思想资源的重要内容,不仅伴随着他的童年成长,而且成了他晚年难以磨灭的怀念对象。


王纲之子彦达,即阳明的五世祖,或许哀痛父亲死得过于酷烈,遂一生屡不应诏,始终隐居乡里,粗衣恶食,躬耕养母,同时又注意子女的教育,常以先世所遗之书课读儿子王与准,因而一方面对他无任何科举仕进的要求,一方面也希望他能维系家族声望。传统中国耕读传家的文化精神,在王氏族人身上也有鲜明的反映。


与准是阳明的四世祖,他闭门勤奋读书,先世遗书一一读尽后,不少年轻后进慕名前来求学,他总是谦逊地推辞说:我学无师承,不足以教你们。与准又曾跟从四明赵先生学《易》,赵先生十分赞叹他的志节,遂以族妹嫁他,并劝他入仕。他回答说:“昨天先生不是还以遁世无闷教诲我吗?我愿终身按您的教导做人做事啊!”赵先生听后感到十分惭愧,竟站起身来向他谢罪。他又长于为人卜卦测字,均无一不奇中应验,以致惊动了县令衙门,也派人来邀他卜筮,并一而三,再而三,甚至一天之中便好几次来找他。他痛恨至极,遂当着县令的面,烧掉自己占卜之书说:“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公门,为你们这些官老爷谈祸说福。”县令大人听后怀恨在心。与准则干脆逃入四明山石室中,有一年多不归家。以后朝廷下令访求民间隐逸,县令向朝廷使者说了他一大堆坏话。使者听了大为愤怒,不仅拘押了他的第三个儿子,而且派人深入山区追捕他。他听说后又向更远的深山躲逃,不幸途中坠崖伤了双足,遂被来人抓住带出。朝廷使者见他伤势颇重,但相貌言谈依然坦荡耿直。他详述了之所以烧书逃入深山的缘故,使者听后恍然大悟,不但当场就释放了他,而且认为他的次子王杰人品不错,向他建议说:“足下既不愿出仕,朝廷最终可能治罪,最好的办法便是以你的儿子代替入仕。”他不得已,只好将次子补为邑庠弟子员。事后他常对人说:“我不是恶富贵而乐贫贱,而是因为我的命太薄,何况先人留有遗愿,当然不忍心违背。”阳明一生讲求孝道,为人坦荡有豪气,显然也继承了家族遗风,始终保持着孟子意义上的大丈夫性格。


与准次子王杰,即阳明的曾祖。因其先世曾在家门外植有三棵槐树,遂自号槐里子,学者多称他为槐里先生。从儿童时代起,他便有志于圣贤之学,十四岁便已遍读《四书》、《五经》及宋代诸大儒之书。父亲让他为邑庠弟子员后,德行学业均受时人夸奖。一次参加考试,他看见一个个考生披头散发,赤裸着身体接受考官检查,当下就不无感叹地说:“我宁愿终生贫穷,自由自在地隐居,也决不参加这种有辱人格的考试!”于是愤然而归,躬耕授徒,奉养老母,终生不再应试。他不仅谨守家庭孝道遗风,而且言行始终以古圣贤为法,曾教导他的门人说:“学者如果真能见得孔门曾点的意思,必然洒然无人而不自得,甚至官位利禄无动于心中,也难以道出其境界的万分之一。”


阳明的祖父王伦,字天叙,生性爱竹,凡其所居之处,均无不种有茂密的竹林。自己每天在竹林中啸歌咏诗,将挺拔苍翠的竹林当成他直谅多闻的好友,根本就不以外部世界的纷华势利为意,学者因此称他为竹轩先生。阳明后来之所以“格竹”,即与祖父喜欢种竹所提供的生活环境有关。


竹轩公从小受父亲王杰庭训,德业声名早就传播在外,无论浙东或浙西的大家豪族,都争着延聘他为自家子弟的老师。而经他指点的及门学生,无论贫富,举凡人品学问,往往都极为可观。他一生好读《仪礼》、《左传》、《史记》,雅善鼓琴。常常在风月清朗之时,焚香弹奏数曲,曲尽又歌以诗词,弟子则应声和之。阳明后来谪居修文龙场,艰难困苦之际,也教人调曲唱歌排忧。清康熙年间,田雯巡抚贵州,散步街头巷里,便不时听到歌声霭霭如越音,一打听才知道是阳明夫子所教,数百年流传不断,可见影响世道人心之深。而考查其渊源来历,则可追溯至其早年跟从祖父读书习乐,离不开竹轩公潜移默化的教诲。


竹轩公家居贫穷,靠授徒来奉养老母,等到儿子王华考中进士,家境才稍有改变,但孝悌传家的风气,始终一如往昔,甚至影响到乡里,人人都以为是敦睦治家的楷模。


竹轩公极为了解阳明的性格,一方面深知他将来必大有作为,另方面又担扰他的豪迈不羁。前代专制政治的黑暗,当是王氏家族自六祖王纲以下,始终不愿出仕,或根本拒绝合作的深层原因。尽管父亲王华后来改变了家族坚拒不仕的选择,但政治高压的阴影未必就能在家族心理中抹去。阳明一生深受祖父的影响,家族的强烈认同感时常流露于他的诗文,表现为重气节与讲孝道合为一体的人格品性。王氏家族长期积仁累德,但真正与国家政治发生密切关系,乃至影响家族兴衰的,仍要到王华及阳明两代人的出仕,才有了历史环境提供的可能。也就是说,阳明的出生不仅意味着家族的巨大声光荣誉,而且更预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时代的到来。


王氏家族积仁累德的经历,已在呼唤阳明的出现。阳明的出现则极大地提高了“浙学”在全国的地位与影响,预示着“浙学”与“黔学”即将发生历史性的交融,从而形成席卷天下的心学思潮。

 

 

 



[1]《易直先生墓志》,《王阳明全集》卷二十五“外集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上册,第927

[2]钱德洪:《年谱》“嘉靖七年十月”条引,《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五“年谙三”,下册,第1323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成就卓著,祖上更具传奇,强大基因遗传想不出名都难
他是帝国的神话,他的子孙却沦为笑话
人人都曾自命不凡(王阳明:人生即修行节选)
在尘封的历史中探问王阳明家世,还历史以公正公平的面目!
东晋琅琊王彪之家族世系
庾亮原本不愿在东晋的朝廷做官,为何最后却又开始大权独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