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建平

校友档案:周建平,湖南望城人,1984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月20日,周建平院士回到母校,参观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了解母校相关学科的科研实力。

不久前,风靡全球的好莱坞科幻大片《地心引力》中,宇航员登上了中国空间站,并最终驾驶神舟飞船返回地球。尽管这是虚拟的情节,却激起了国人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自豪,更期待中国空间站的建立。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的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我校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建平带领中国航天人逐步实现国人翱翔太空,探索未知星空的夙愿。

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三年的大工求学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周建平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批大学生。1977年,年轻的周建平想报考一所学术水平较高又能为国家发展、进步贡献力量的学校,离家近的长沙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前身)成为了不二选择。1981年,从长沙工学院毕业的周建平看中了大连工学院力学学科雄厚的实力,毅然从长沙来到大连。三年的大工求学经历,对周建平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周建平看来,大工的求学经历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以钱令希、唐立民、钟万勰、程耿东、周承倜等为代表的、成就卓越的科学家都给我上过课,对我的专业素养产生了极大影响。”周建平依稀记得研究生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谈起自己的老师更是娓娓道来——“唐立民老师讲有限元的时候,对其基本原理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印象非常深刻;钟万勰老师讲计算力学在工程中应用的时候,极大激发了同学们对这门科学的求知欲;程耿东老师讲结构优化的教材是自己从国外最新资料翻译过来的……上这些‘大家’的课,不仅能学到书本知识,还能深入学科的精髓,甚至展望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建平如今感慨这段岁月,当初正因为自己打下的坚实力学基础,才让自己有机会走进了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

大工给周建平留下的深刻印象远非谆谆教诲的教师,一批有抱负的同学共同营造的良好学习氛围也让周建平难以忘怀。上个世纪80年代学校的学生人数并不多,本科生每年招收1000人左右,研究生只有100人左右,让周建平记忆深刻的是不同专业、从事不同研究方向的同学用自己学科的观点和知识对学术问题的探讨,这极大扩展了学生们的视野,激发了大家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更有意思的是,因为刚恢复高考制度不久,那个时代考进大学的不少学生都经历过上山下乡,有的还在工厂工作过,年龄相对较大,具有较为丰富的人生经历,经常跟同学们在一起交流,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如今,这批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也产生了一批以顾元宪为代表的优秀校友。

说起大工的力学学科,不得不提的一位科学家便是钱令希先生。虽然只听过钱令希先生的报告,但周建平却是钱老的忠实粉丝。钱老治学严谨,特别是他强调的力学与工程相结合的理念深入到了周建平的思想当中,影响深远。“我现在是一个工程师,而不是一个力学家。正是听了钱老的学术报告,使自己在日常学习中既重视理论学习,也重视工程应用。”周建平认为,正是大工力学系的学术思想和氛围让自己从一名学者转变成为一个工程师。

如今,周建平还担任了学校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的职务,每次回母校参加会议,都会到看望自己的老师。那段求学的经历,已经深深镌刻在自己的心中,难以忘怀。

从“三尺讲台”到“航天一线”,他见证了载人航天的辉煌历史

在周建平的简历当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的称号因“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的交会对接而再次备受瞩目。从1992年参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到如今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技术领军人物,周建平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史。

1984年,从大工硕士毕业后,周建平回到国防科技大学工作,此后不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博士毕业后,周建平留校任教,三年后便晋升为教授。那时候的大学生并没有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早早地开始设计人生道路,对周建平来说,自己的人生路走得非常简单,就是不好高骛远。“当时毕业分配到哪儿就在哪里安心工作,更专注点,更勤奋点,尽自己的力量做好份内的工作,发挥好自己的能力。”靠着这股拼劲,周建平一步步走到了现在。当然,周建平也感谢时代,作为77级高考制度恢复以来的第一批学生,正处于人才断层的年代,自己有幸把握住了机会。

1992年1月,国家启动载人飞船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的王永志作为论证组组长,在全国挑选专家参与这一论证。力学是支撑载人航天的基础学科,这与周建平的研究领域不谋而合,被选中的周建平当时是总体论证组中最年轻的一位专家。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论证组完成了载人飞船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开端。

1999年,周建平被调入北京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工程总体室主任,专门从事载人航天工作。两年后,调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担任总工程师、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2004年,担任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2006年起,担任总设计师。

从1999年11月20日发射升空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到2003年首次载人飞行的“神舟五号”,宇航员杨利伟进入太空;从发射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到“神舟十号” 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批准实施至今22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周建平认为,中国基本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

“中国载人航天能发展到现在,是几代航天人经过50多年努力的结果,以钱学森先生为代表的第一代航天人为实现中国载人航天从无到有打下了坚实基础。”周建平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自主创新,实现了跨越发展。

他要带领航天人实现航天事业的战略目标

从工程的论证到任务的完成,每一个环节都牵动着周建平的心。载人航天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周建平指出,工程的设计方案需要通过充分论证,既要体现当代科技发展水平,也要系统优化,更好完成工程任务目标,还要能够更好的带动航天技术的发展;工程实施过程中要保证系统各个方面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并能够协调运转,有效地发挥各系统的作用,使得整个大系统能够实现目标,从而确保飞行任务圆满完成。

严格把关各个环节研制的质量,解决工程中可能存在的任何问题,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这是周建平必须确保的底线。周建平深知,航天事业是一个高风险事业的事业,来不得半点马虎。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足以致命——法国阿里亚娜火箭发射失败是因为发动机里数万个接头中有一个长了半毫米;而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也仅仅缘于一个小小的密封圈失效。为确保工程万无一失,中国载人航天制定了“质量归零”制度——发生任何故障,要定位准确,机理清楚,故障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周建平说,每个航天产品既是先进技术的结晶,也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品。为了追求完美,一代代航天人时常打响确保工程成功的攻坚战。正因为有这样一批航天人,铸就了宝贵的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至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未出现一次重大失误,为国家争得了诸多荣誉。

今年1月10日是周建平难以忘记的日子,在国家科技技术奖励大会上,载人航天空间交会对接工程项目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代表团队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证书。这一沉甸甸奖励的背后是载人航天工程科研团队多年奋斗的结果:自2005年2月,国家批准实施载人航天空间交会对接工程以来,9年多时间里,先后实施了神舟七号、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等五次飞行任务,圆满完成了天宫一号与载人飞船的四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两次手控交会对接,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为空间站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对实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2013年12月,周建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对其工作的再一次肯定。

“大工程的成就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也是国家工业技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体现,是工程所有参研参试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是其中较好地履行了责任和使命的一个人。”周建平说。面对未来,周建平充满信心,他要带领航天人一步步脚踏实地实现中国载人航天的战略目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建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2020年中国建起空间站 或成全球惟一(图)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天宫二号2016年发射
中国空间站年度大戏!两个乘组将会师太空!
明后两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预计实施11次发射
【电视剧】神舟 30集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