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中职生自豪地站立起来
郑科专注比赛中
绅士淑女授冠暨成人仪式
学校主雕塑“立”

学校名片

    绍兴中专创办于1984年,是一所普通中专性质、直属绍兴市教育部门管理的公办职校。2009年由市政府部门投入1.8亿元完成新建。目前,学校总占地1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分南、西两个校区。现有教职工261人,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3600余人,设有建筑工程、生物化工、财会经贸、机械电气四大类17个专业。学校曾先后荣获国家教育部门中职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学校共青团重点工作创新试点单位、浙江省名职校建设单位、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中职“美丽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

    上月,因在世界技能大赛上的出色表现,来自浙江绍兴中专的技能选手郑科在中南海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的称号。32块金牌的骄人成绩以及“金牌学生—金牌教练—金牌学生”独有的“生态育才”模式,催生了独特的“中专现象”。而这一切的背后,都与学校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时空都一以贯之的“立文化”密不可分。笔者最近走进绍兴中专,试图品味与解读“立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实现路径。

    水乡绍兴,鲁迅故里。

    初冬时节,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绍兴中专”),如蝶的银杏叶给地面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一阵阵轻盈的脚步从上面流过,留下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门口广场,冬日的阳光打在那个伟岸的“立”上——一座庞大的、深紫铜色的文化雕塑。它是这个校园的图腾,那上面古老的凹凸文总让人浮想联翩。

    “生态育才”催生“中专现象”

    不经意间,绍兴中专21岁的郑科成了“网红”:他从全国众多选手中杀出,以首名的身份代表中国队参加2017年世界技能大赛,最终战胜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管道与制暖专业高手,以第七名的好成绩获得优胜奖。

    11月21日,因在世界技能大赛上的出色表现,郑科在中南海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集体接见,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获得国家奖励5万元。消息从北京传到绍兴,母校沸腾了!绍兴感动了!他年轻生动的脸在手机上被人们一遍遍刷屏,在报纸上成为耀眼的封面人物。

    郑科曾是绍兴中专的学生,而这一次,他成为母校的一名教师。

    2011年,郑科进入绍兴中专学习建筑装饰专业。连他自己都想不到,初中成绩并不占优的他,在职业学校里竟有极为出色的表现——连续获得全国和省、市的给排水技能比赛冠军。中专毕业后,他被保送进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今年7月,大学一毕业,他通过“特招特聘”成为绍兴中专的一名新教师。如今,他更是拥有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自己的创作团队。

    成为教师的郑科早早地将目标瞄准了4年后在上海举办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为国为校争光是一方面,更希望能够到大赛中去取真经,好带回来传授给我的学生。”他说。

    据了解,两年一届的世界技能大赛,代表了世界职业技能发展的先进水平,有着技能界的“奥林匹克”之称。辛苦可想而知,光集训就要近一年。

    郑科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个默默的陪战者——一直陪他集训的老师兼学长——郑伊健。只比郑科大4岁的郑伊健,却有着和郑科同样的成长轨迹:2009年进入绍兴中专学习,通过三年竞赛训练,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012年保送进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其间又创造了一个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2016年大学毕业后,被母校绍兴中专特招特聘为学校建工系实训指导教师。

    “郑科、郑伊健”现象并非孤案。最近4年,像郑科、郑伊健这样,在全国技能大赛上摘金成为“金牌学生”,最后被保送进高职院校,毕业后反哺母校成长为“金牌教练”,继而又带出“金牌学生”在全国摘金夺银的,绍兴中专一共有6人。

    “出现一个郑科,两个郑科,或许有偶然性,但4年里出现了6个‘郑科’,肯定有其必然性,确实称得上是一种‘中专现象’。”有业内人士评价说。

    的确,“金牌学生—金牌教练—金牌学生”,独有的“生态育才”循环模式,催生了独特的“中专现象”,并源源不断地“生产”出金牌:绍兴中专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得了32金21银9铜,其获金数位列全省之首,并超过三分之一省份的总和。由此,学校被国家住建部门授予“建设领域人才培养特别特殊贡献奖”,形成了优质的技能品牌。

    “6个人齐刷刷一站,把他们的经历讲上一遍,就是生动的一课,极具成效的一课。”绍兴中专党委书记顾益明说,“郑科们”对学弟学妹的榜样引领作用是很大的。

    “生态育才”模式正在绍兴中专持续发酵。学校正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大力倡导“做中学、赛中练”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通过多年大赛历练,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专业训练和技能竞赛体系。

    当然,这一体系的背后需要智力和财力的持续支撑。将有限经费向培养未来的“鲁班们”倾斜,在这一点上,绍兴中专的领导班子从未含糊。被誉为“金牌教头”、多次带队参加“国赛”的绍兴中专老师卓建华举例说,光是建筑设备安装与调试(给排水)项目,拆装一次设备需要的费用就要800元,学生一年的训练材料费用就高达30多万元,这个项目绍兴中专已经参加了五六年,仅这个项目学校的投入就超过200万元。

    对于母校的培养,25岁的郑伊健有着更深的体会。“我是一个农村孤儿,是母校改变了我的命运。”他说,如果自己没有进绍兴中专读书,就不会有机会参加技能竞赛;没有获金,也不可能特招特聘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更谈不上去培养更多的技能“大咖”……“感谢母校,这个培养我并改变我命运的地方。”他在一篇日记中写道。

    文化立人 让中职生挺拔站立

    “中专现象”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内驱力?这一现象又折射出了学校怎样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反映一个学校的价值导向和追求目标,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有没有一种文化能从顶层设计,行之有效,并一以贯之,而不受时代的位移而改变?”绍兴中专校长邵国成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不同于那些百年名校,譬如清华、北大、绍兴的春晖中学,刚过而立之年的绍兴中专该如何树立有个性、有定性、有传承性的文化品牌?

    邵国成脑中迸出一个古老的汉字——“立”。

    “立”,康熙字典云:“直起也。”孔子有言:“三十而立。”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国家领导人强调: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他在浙江工作时,更是提出了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教书育人,立德树人,重在一个“立”字。而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这个“立”字更有着独到的意义。

    毋庸避讳的是,社会上或多或少地存在对中职学生的偏见。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邵国成发现,一些教师和家长认为中职学生都是成绩不好又不听话的学生,用分数线来给学生贴标签,却忽视了学生在技能、情商等其他方面的天赋与潜质。而一些学生也觉得,在中职学校学习是一种委屈,是“将就之计”,前途渺茫,没法跟别人比,不知道以后怎么办。由此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甚至丧失理想,信念和对自我的约束。

    “要让中职生挺拔地站立起来!”邵国成坚定地说。去年,在建校32周年纪念日致辞时,他向全体师生提出了“立文化”的概念:以“立”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在内涵上倡导“立德、立志、立业”,在实践上倡导“立规、立言、立行”,大力推进“文化立人,品质立校”的办学实践。坚定相信学生身上无限的潜力和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旗帜鲜明地倡导和践行“每个学生都是宝”“进步就是好学生”的学生观,明确提出学生“五好标准”——教育引导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在单位里做个好员工,在家里做个好儿女,在人际交往中做个好伙伴。

    今年6月,学校新立的主雕塑在校门口广场揭幕,取名为“立”。其外观宛如一本站立的古老的书,方圆相合、凹凸显隐,它将成为学校精神之象征、文化之表达。它将陪伴师生的成长,见证学校的发展,“立”在每个“中专人”的心中。

    有了“立”这个精神之魂,每个梦想都会开花,每个生命都将出彩。为了让学生走出中考失利的阴影,重新点燃希望,找准并树立人生志向,学校根据学生特点,从兴趣出发,为不同特长的学生搭建成功成才的平台,如各级技能竞赛、技能文化节、“文明风采”大赛等,帮助学生磨炼技能,提升素养;同时,设立“创客梦工厂”等项目,为学生提供项目启动资金,支持学生用智慧和专业技术创新创业。每年,学校会评选“六十佳”,其中包括“十佳技能之星”“十佳团学之星”“十佳礼仪之星”“十佳特长之星”“十佳生活之星”“十佳学雷锋之星”,鼓励学生实现多样化发展。

    “进入学校前,从来不敢想有朝一日我能那么积极开朗地与人沟通,还能当上校学生会主席。”曾经,只是默默无闻“路人甲”的肖烨涛,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班级团支书的工作,逐渐有了自信,性格越来越开朗,处事也变得有条不紊。今年他成功竞选为校学生会主席,也成了学生们心中的逆袭“男神”。张盼,中学里老师和家长眼中不听话的孩子,进入中专后,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成了学校广播台台长。“这个职务让我有了存在感和认同感。”张盼说:“我对摆弄机器很有兴趣,很快就把各种仪器操作得比较熟练。”广播台台长的工作,增强了他的责任心,学习也变得更有目标和动力。“而且我已经熟悉了活动的音响布置,毕业后,这或许会成为我的第一份工作。”

    “立”文化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它需要贯穿在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时空,从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上予以彰显,让“立”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达到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知行合一”的文化自觉。

    “立”文化的落地分多个层面:课程文化激发人、活动文化历练人、环境文化熏陶人、精神文化引领人、制度文化规范人、企业文化影响人。以活动层面为例,多年来,绍兴中专以活动传递文化、以文化立修身之德,全面提升学生“健康阳光、乐学进取、文技兼修、工匠精神、公民责任、创业创新”六大核心素养。“每一项校园活动都充分展示这样一种‘立’文化,目的就是要唤醒学生的思想、浸润学生的心灵和铸造学生的品质。”邵国成说。

    立德树人 德育花田结出“立”之硕果

    “立文化”之花,灿烂地开满绍兴中专的每个角落,而首先收获的是在德育这块花田上。这既是“立文化”的初心,也是首要之义。

    一位男老师生病住院了,加上他的妻子本就卧病在床,对这个家庭来讲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学校3位男老师自发组成陪护团,轮流24小时陪护。动手术那天,整整一个下午,几位老师一直默默地守候在手术室外。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手术,但是老师们都很紧张,或站或坐,并不时张望,深怕出点意外。直到手术结束,大家才长舒一口气。住院期间,3位老师轮流倒班,彻夜照顾,第二天一大早则赶到学校为学生上课。白色的病床因为他们逐渐有了暖色,这是老师之间浓浓的兄弟情;中专的校园也因为他们变得更加多彩,这是师生之间的脉脉亲情。

    技能竞赛前的一两个月,学生往往每天要苦战10多个小时,老师们为了学生的前程,时刻陪伴在他们身边。有的老师送孩子回家后马上赶回学校,心中牵挂的是学生;有的老师上完一天课程后,依然埋头批改着试卷,心中想的是多给学生讲一道题,让学生多一份自信;有的老师主动走进教室,为学生们答疑解惑,有时都来不及坐下或者喝一口水,心中念的是再苦再累也抵不过学生能考出一个好成绩……每晚,每天,甚至是周末,办公室的灯始终亮着,老师们正用爱为学生点亮前行的路。

    “我们的老师从来不会因为加班向我诉苦,或向我提报酬,一次都没有过。”邵国成自信地说。

    立德立言立行,教师的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时刻在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

    每年,绍兴中专有一项传统:考上大学后,学生都会走进绍兴东街的献血车无偿献血。每年去献血的学生有近百人。此外还有同样数量的学生应征入伍。

    一位老人将一面锦旗送到了学校,他要寻找该校的一名女学生,亲口向她说一声“谢谢”。原来,老人带孙子游玩时,两人走散了。女学生放学回家,看到小孩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中央走,觉得不对劲,立刻把他带到路边。之后,又通过各种途径将小孩送回家。任凭家长怎么问,女学生都不肯说出自己名字,然后一溜烟跑掉了。“我是根据她穿的校服找过来的,要是没有这位好同学,孙子有个三长二短……太谢谢她了,也谢谢你们学校教出了这样的好学生。”老人一个劲地重复。

    无数暖心举动的背后,其实是绍兴中专文化育心的一次观照。“德育教育不应是虚化的,应具体地落实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围绕生活、生态、生命三个主题展开。”学校党委书记顾益明说,为让德育教育可亲可感可操作,学校面向全体师生创造性地打造了“日循周环式”的主题活动,即将一周切分成7个单元,一天一个主题教育:

    星期一的活动主题是“三爱”,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以此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快乐”是属于星期二的,开出一系列“快乐菜单”,激发学生的兴趣特长,鼓励学生展示自信;通过“社团星期三”,打造特色社团,丰富课余生活;而“道德星期四”,则让学生感悟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星期五要放学了,其主题是“安全”,分时段、分对象、分系列开展各类安全教育,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星期六,学校希望学生回家后多与家长沟通,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引导学生懂得感恩,于是,“亲情”成了这一天的主题;星期日这一天,倡导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这一天的主题定为“公益”。

    “真正的育人,不光要育智、育技,更重要的还是要育心。”邵国成说,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综合表现,也是师生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学习中一种自内而外的自然彰显。学校围绕“生命·生活·生态”德育主题,探索“知行合一”为核心多元并举的学生德育评价模式,通过打造“绅士淑女”雅行教育、“一派(π)好习惯”养成教育、“青春与奉献同行”志愿服务、“快乐大本营”学生社团、“阳光体育”特色活动等多个主题德育品牌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加强学生道德修养,开发学生潜能,培育健全人格。

    最好的果实一定是自然生长、瓜熟蒂落的:从2009年启动“男学绅士,女仿淑女”文明礼仪教育至今,学校已发展十一批“校园绅士、淑女”近3000人。学校的“校园绅士、淑女培育工程”被评为市中职学校德育品牌。2013年,2012届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张亦珺被评为绍兴市“美德少年”;2015年,学生张宇婷被团组织评为“全国最美中职生”;同年,学生李金淦在省中等职业学校阳光学生评选中获首名。 目前为止,绍兴中专连续多年获得全国文明风采优秀组织奖,获得全国文明风采大赛13个一等奖、31个二等奖、28个三等奖;获得省文明风采大赛100个一等奖、87个二等奖、226个三等奖。2016年,“百梦启航”志愿服务队被评为“绍兴市杰出志愿服务集体”称号及省暑期社会实践“百优团队”。2017年绍兴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学校作为仅有的校园文化建设典型作经验介绍,志愿服务工作案例入选2017年第四期《中国共青团》杂志。

    (王家治 陈乙炳)

    “立文化”要升华 还要走出校门

    ——对话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校长邵国成

    笔者:当前,学校极富影响力的“中专现象”,与您倡导的“立文化”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

    邵国成:有关联是肯定的。优秀的文化和品质代代相传,一脉相承,形成很自然的良性循环,而不是昙花一现。32块金牌的取得是这么多年的累积,几乎每年都有收获,而不是“潮起潮落”,很稳。涌现6位“郑科”式的人才,也不是偶然的。如果没有一种文化、一种机制在背后发挥作用,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成果的。

    笔者:您刚才说“让中职生挺拔地站立起来”,您承认社会对中职生有偏见吗?在中职学校倡导这样一种“立文化”,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邵国成:不可否认,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我们中职生的。不要说社会,就连个别教师也有这样的“不自信”。举一个例子,曾经就有一名教师不愿佩戴校徽。所以,通过“立”这样一种校园文化,让我们的师生坚定有力地、挺拔地站立起来、自信起来,我认为很有必要。

    笔者:从您的表述中,感觉您最终是希望用文化立校,为什么不是通过制度来实现呢?

    邵国成:在我看来,通过能够贯穿始终的、可持续的校园文化来“管理”学校,本身就是超越于制度的更人文的操作和管理,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管死人,只有文化管人才能激发人。

    笔者:新时期下,学校是否已有将“立文化”进一步深化的打算,有哪些新动作?

    邵国成:绍兴中专才走了32年,办成百年名校是我们的目标。目前,校园内的文化体系已逐步形成,并逐步深入师生心智中,在今后的校园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立”这种特有的文化特质不会有大的转变。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学校的文化建设,让“立文化”走出校门,进入家庭、社会和企业,最终达到“立人”的目的。这是对“立文化”的升华和二次落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绍兴日报-数字报纸
试论职业中专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专教育理念:把学生的缺点当特点看
把学生的缺点当特点看
顺德,教育创造价值
中考落榜适合读中职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