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


陶高柄豆
1980年三星堆遗址出土
高46厘米、圈足径16.8厘米、豆盘径17.98厘米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收藏
      高柄豆上部呈盘状,中部为管状的豆柄,中空,与喇叭形器圈足相通,圈足上刻有一眼睛符号。高柄豆是三星堆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高柄豆通常较高,最高者近一米,席地而坐的古蜀人,将盛滿食物的高柄豆拎来拎去,随意放置,拿取食物非常方便,是一种设计巧妙的实用生活器皿。这件高柄豆的圈足上还刻划着一只眼睛,三星堆文物中,眼睛的图案十分普遍,可能代表着某种特殊的含义。



陶高领壶
1986年三星堆遗址出土
高33.5厘米、底径5.2厘米、口径13.4厘米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收藏
      敞口,高领,领部长度约占整器的一半,朿颈,圆肩,腹部往下逐渐内收。
      陶高领罐是三星堆文化的典型陶器之一,早在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中即已出现,出土数量众多。是一种盛水或盛酒的容器。



陶盉
1986年三星堆遗址出土
高34.1厘米、宽21厘米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收藏
      器顶有一半圆形口,一侧有一管状短流。器身宽胖,一侧有一宽鋬。有三个中空的袋状足与器身相通,这既可以增加容量,又方便升火加温。
      陶盉是二里头文化的典型器物,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的陶盉,可能受到了二里头文化的影响。三星堆早期的陶盉形制器身较修长,足较粗,较晚者体矮胖,足较细,且有实心足尖。陶盉是一种温酒器,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酒器,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相当繁荣,已有大量的剩余粮食用于酿酒。



陶尖底盏、陶器座
1986年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
尖底盏直径13.3厘米、高4.6厘米
器座直径6.3厘米、高1.8厘米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收藏
      尖底盏为夹砂陶,内侧黑褐色,外侧黄褐色,局部黑色。圆唇,圆弧壁,内底平缓,底中部略呈漏斗状外凸,外底呈在锥状。陶器座为夹砂黑褐陶,朿腰,圈足方唇外叠.。陶尖底盏及器座同出于一号祭祀坑,估计是配套使用的饮酒具。





陶鸟头勺把
1982年三星堆遗址出土
长14.03厘米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收藏
      这件鸟头勺把的喙部如勾,粗壮有力,可能是鹰类的猛禽。器物纹饰简洁,寥寥几笔就将雄鹰的气魄刻划得栩栩如生,堪称三星堆陶器中的艺术精品。
      鸟头勺把是三星堆最具特色的陶器,它们是“鸟头把勺”的一部分,因为勺体不易保存,大多仅存勺把。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鸟头形勺把,其鸟头形象颇似鱼凫(鱼鹰)。可能与古蜀传说中以鱼凫为族名、族徽的鱼凫王朝有关。有学者认为,鸟头勺把应不仅仅是生活用品,而是古蜀人在祭祀礼仪活动使用的一种祭祀用品。



陶小平底罐
1980年三星堆遗址出土
高16.8厘米、底径6.6厘米、腹径19.8厘米、口径15.04厘米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收藏
      直口、短唇、束颈、转角圆折肩、鼓腹,下腹急促内收,小平底。小平底罐是一种以夹砂灰陶褐陶制作而成的炊器和容器,在三星堆遗址二期开始出现,贯穿了三星堆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是三星堆文化中最常见的标型器物之一。小平底罐的发展过程有一些不同的类型和式样,具有形制和时代上的差异,到后期下腹内收越来越斜,器底越来越小,到最后阶段发展到近似于尖底。



玉刀
1986年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
长27厘米、宽3厘米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收藏
      直背较厚,刃薄则锋利,后端收朿成直柄,其上刻画回形和平行线纹饰。这种玉刀在三星堆两个祭祀坑仅出土一件,其形制与中原地区同期的直柄青铜刀十分相似,玉刀也应为不具实际用途的礼器。



玉戈
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长55.4厘米、援宽7.2厘米、厚0.6厘米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收藏
        戈身瘦长,是三星堆祭祀坑玉戈中最细长的一类。呈长条形,无脊,仅近锋部中间有脊线,刃略显厚钝,近锋部略折并以外弧三角形内收成锋。阑部以收缩尾部来表示,无阑线及出头。尾部较长,作长方形,后緣内弧。尾部中央偏阑处有两个呈一线排列的圆穿孔。前一孔稍大,直径1厘米。此外,在尾部后上角有一小圆孔的部分,系两面“桯”钻而成。该玉戈甚长,在其他地方很罕见,具有鲜明的古蜀地方风格。



玉戈
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长40厘米、宽10.1厘米、厚0.8厘米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收藏
      戈身呈长条形,分为两段,无中脊,仅近锋部才有脊线。锋部较短小,前的上刃微呈弧形与较直的后段自然相连;下刃的前段和后段都略内弧,两段交界处形成尖齿。阑部以收缩尾部来表现,既无阑线也无出头。尾部较长,呈长方形,后缘微内弧。戈身后部中间有一圆穿孔,为两面钻。
      三星堆玉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表明三星堆文化在接受东方中原文化的同时,又融入了诸多自身的文化因素。此类玉戈仅见于四川地区,与后来晚期巴蜀文化中很有特色的长体三角援铜戈或许有一些渊源关系。



玉管
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共十颗、每颗直径0.7~1.1厘米、长3.3~6.2厘米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收藏
      一串共10颗,玉管呈直筒形,每颗的长度从3.3至6.2不等,每颗玉管都采用挰钻法钻孔,孔壁很直,打磨光滑,表现出高超的制玉技术。玉管的颜色为墨绿色,光亮可鉴。玉管应是佩戴于颈部的装饰品,同项链的功用一致。
      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共出土了玉串珠、玉串管等饰品共10件,展现了古代蜀人的佩玉习俗和审美情趣,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作为珍贵的装饰品,在祭祀活动中玉饰通常也会被作为祭品奉献给神灵。二号坑的玉管、玉珠等饰品在出土时均装在铜罍里,大概就是作祭品之用。



玉斤
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高33厘米、刃寬5.7厘米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收藏
      器身修長,圆弧形刃外侈。柄上有一直径1.2厘米的单面管钻孔,孔上刻画两条平等阴线。三星堆出土的玉石工具,仅此一件为单面凸刃,其形制类锛,较锛体长。锛和斤在古蜀文化中似乎不仅仅作为工具,而且也被视为礼仪用器。兵器和工具的玉制化和礼仪化是三星堆晚期遗存的重要特点,它标志着等级观念和宗教形态已渗入玉器中,使其成为祭祀工具或等级权力的象征物。



玉戚形璧
1986年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
长20.8厘米、宽9.7厘米、孔径3.75厘米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收藏
      平面呈鞋底形,两面平,边缘较薄,中部较厚,有一圆形穿孔,孔缘向两面凸起成高领。凸领呈圆筒形,中腰微向内收。
      此类器物目前仅见于三星堆,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共出土此类器物3件,大小形态不尽相同,有依次递减的迹象,发掘者因其中间有圆孔,外形类“戚”,故将其命名为“玉戚形璧”,也有学者认为其造型与常见的凸领铜锄相似,称其为“玉锄”,是模仿农具的礼仪用器。



玉有领璧
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直径11.7厘米、好径6.5厘米、肉宽2.7厘米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收藏
      碧玉质,淡绿色微黄。体薄,肉面平。好缘凸起,肉两面有五组同心圆阴线紋,每组两圈,各组之间又有同心圆浅凹槽,各组同心圆之间的距离相等,显然经过精确的计算,阴线纹线条均匀流畅,表现出极其高超的冶玉技术。
      有领玉璧是一种产生时间较早、流行地域很广的玉石器。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共出士了12件有领玉璧,好与肉的比例各有差异,形制多样。壁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祭祀礼器,古人认为“天圆地方”,璧制象天,正所谓“以苍璧礼天”,是祭天的礼器。



玉凿
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长19.4厘米、寬1.9厘米、厚1.3厘米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收藏
      软玉质,白色。形制规整,磨制较精,通体圆润,刃端明显宽于顶端,顶端两面磨薄,顶端断面略呈椭圆形,圆弧形刃。



玉凿
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长23.5厘米、寬3.5厘米、厚2.8厘米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收藏
      此件玉凿形体较大,体形厚重,柄端平,刃部为弧形双面刃。
      三星堆两个祭祀坑中出土玉凿数量甚多,共78件。材质、形制各异,是三星堆玉石工具中最大宗的器类。这些玉凿并非实用工具,而是在宗教祭祀礼仪器中使用的祭祀物品。三星堆二号祭祀坑的玉凿出土时,均盛装于铜罍等容器中,极可能是奉献给神灵的祭品。


玉璋
1986年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
长25.2厘米、寬7.2厘米、厚0.6厘米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收藏
      玉璋器形较小,呈长条形。射宽大而邸窄长,前端宽薄,末端厚而窄,射两侧略内收。射前端叉形刃向两侧宽出,刃锋利,刃端呈凹弧形,多齿状扉棱向器身两侧充分展开,恍若张开的翅膀,极为美观漂亮。
      璋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礼器之一,在所谓礼拜天地四方之中,璋被认为是用米“礼南方”的器物,一般认为它最主要的用途是祭山。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士了一件铜持璋跪坐人像,非常直观的表现了璋在古代作为祭祀礼器的用途。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一件玉璋上的刻划图案,则更直接地表现了璋的祭祀主题。玉璋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末期,与此类似的双阑玉璋在二里头文化的中心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也有发现,联系到三星堆文化中多见二里头文化因素,玉璋的形制及用途应当也受到了二里头文化的影响。



玉璋
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长68.8厘米、射寬7.5厘米、厚1厘米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收藏
      器体窄长,射较长,两面平,两侧较直。射中部两侧微内凹,前部逐渐宽出,前端成叉形刃,叉口较深 、稍宽,刃锐利。射本部两侧上下各镂刻有一组向内勾卷的云雷纹齿饰,表现出精湛的加工工艺。尾部较短,与障身宽度基本相等,两侧直,后缘斜抹。后阑处有一直径0.7厘米的管钻圆穿。
      三星堆遗址出土玉璋数量众多,形式各异,这是一件形体较大的玉璋,一类为牙璋,呈长条状,柄部有锯齒状扉棱,端部分芽开叉,该类器物在陕西神木石峁龙山文化、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但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牙璋数量最多,制作最为精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星堆遗址曾被洋人惦记,幸亏当地土匪太多,挖掘十天就匆匆离开
广汉·三星堆
三星堆遗址八十载发现发掘记
“三星堆遗址”发掘过程中的故事
首页 - 三星堆博物馆2
良渚文明遗民是古蜀国重要的组成部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