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是“兵不血刅”还是“兵不雪刅”?要搞清楚,不要人云亦云

不知怎么回事,突然在网上看到有人将“兵不血刃”写成“兵不雪刃”的,但在我的记忆中,还真不知道可以把“血刃”能写成“雪刃”的。于是,就到处找资料,网上也查,结果,还真找到有这样写的,这是怎么回事?

经过了解,我认为,应该是“兵不血刃”是正确的写法。虽然也有写“兵不雪刃”的,但应该是不正确的,是臆造的。下面我就来分析一下“兵不血刃”这个词语的意思、来源,以及为什么“兵不雪刃”的写法不正确的?

一、兵不血刃

兵不血刃,指的是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没有经什么战斗就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

兵不血刃,出自战国·荀子《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

译文:因此,近处的国家亲近他们的善行,远处的国家仰慕他们的仁义。兵器锋刃上不用沾血,远近的国家都来归顺。德行高尚到这种程度,威信自然达到四方极远的地方。

在《荀子·议兵》这篇文章中,荀子的思想,能征服天下的根本武器不是军队,而是昌明的政治。礼是国家强固之本,行仁义则政治昌明,这样的国家能吸引天下之人,因而能够兼有天下。

所以这个词最初指的是不用动兵而用仁德、计谋来使对方投降或归顺。后来慢慢就变成了形容打仗时取胜的比较容易。如果战斗的一方不战而降,那么另外一方就是“兵不血刃”用计谋轻易就取得了胜利。

1、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夫王者之兵,有征无战,尊而且义,莫敢抗也,故鸣条之役,兵不血刃。”

2、唐·陈子昂《燕然军人画像铭并序》:“则使元恶授首,群甿不孤,兵不血刃,荒戎底定。”

3、《晋书·陶侃传》:默在中原,数与石勒等战,贼畏其勇,闻侃讨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盖畏侃。

4、《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八回:“王贲兵不血刃,两月震之间,尽得山东之地。”

二、兵不雪刃

而关于网上查到的“兵不雪刃”写法,虽然有这种写法,但我认为这不是正确的写法,这种写法也应该是从“兵不血刃”演变来的。

因为从“兵不雪刃”的注解中可以看到,也是和“兵不血刃”的注解完全一样,都来自这一段战国·荀子《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

也就是说,用来解释“兵不雪刃”的,正是“兵不血刃”的典故,这说明它们同源。而“兵不雪刃”在历史典籍中却找不到对之解释,特别是对“雪刃”的任何解释,都是用“血刃”来注解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兵不雪刃”这样来的写法?据说是古时就有这种写法。有人认为这两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不同,语义还是有差别的,是不能混用的。

说什么,“兵不血刃”强调刀上不沾血,说明用刀的人武艺高强或者战斗强度不高。而“兵不雪刃”中的“雪”应该有擦拭的意思,在战斗中,直到刀刃上沾的血都来不及擦掉,代表战斗十分激烈或者仇恨很高,血都不擦也要追击敌人。

这种解释我不认可,我认为,这种理解纯粹是望词生义,胡乱想象,没有任何历史根据。要知道,成语的出现在历史上都是有相对应的典故的。兵不血刃有典故,而兵不雪刃却没有。

所以,我认为,出现“兵不雪刃”一词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历史上一种误写误传。

首先我们在官方正式文章和教材中见不到这种写法,普遍用的还是“兵不血刃”,这说明它不是正宗的写法。其次,两个词语的注解出处一样,这说明,极有可能是古人在抄写“兵不血刃”时出的错。由于血与雪的发音一样,特别是在以声音听写时,就容易写错字,但当时人们并不在意,就这样在传抄过程中,有人们就抄错了。导致,在一些书籍中出现“兵不雪刃”的写法。

最后,我想说的是,大家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不要人云亦云,要追根溯源,还是应该按“兵不血刃”来书写。

三、成语故事

话说东晋时期,一个叫郭默的屯骑校尉,他作战十分勇敢,曾与后赵的石勒等人作过战,石勒等人都非常害怕他。

但郭默做人骄横跋扈,从来都看不起别人,一次,他为私情竟杀死了平南将军刘胤。而且还伪造诏书,诬谄刘胤要谋反,立即向各州郡进行通报。此事暴露后,做为宰相的王导不仅不问罪,反而对他是加官晋爵。

这时一个重要的军事将领陶侃知道此事后,上书朝廷,要求讨伐郭默,同时还写信给王导,要他采取断然措施。他在信中说:“郭默杀害州官,朝廷就任命他当州官。难道他杀害宰相,也就让他当宰相不成!”

当王导读了这封信后,内心受到很大的震动,思考再三,派陶侃率军队去讨伐郭默。

郭默知道陶侃用兵很厉害,一听说他来讨伐,就开始焦虑了,于是他准备带领军队向南去。

没想到,陶侃先他而到,没等他走,陶侃的大军已将他团团围住。

在包围中,陶侃不知想干什么?他既不强攻,也没叫阵,只是围而不攻,进行心理战,让百姓到处传播他怎么英勇,郭默对他怎么害怕等。

这让郭默为难了,固守城池,可不是陶侃对手,最终城破也再劫难逃;如果投降,到头来朝廷也要杀他,这让他不知所措,真是左右为难。这时他手下的一名大将见大势已去,就将他逮捕,然后大开城门投降。陶侃终于兵不血刃取得胜利。

四、兵不血刃带来的启示

兵不血刃,讲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古人用兵,讲上兵伐谋,打仗要凭计谋而非武力就能达到目的。

战争,肯定是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这其中受伤害最深的就是百姓。

如果国与国,集团与集团之间发生冲突,能不用武力而用兵不血刃的方式解决是最好的。这就要考验人们的智慧和胆量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隋灭南陈时,隋朝宰相高颎提出的两条计谋,真的无法破解吗?
【荀子哲学系列16】如何用兵,如何获得民心?
历史的尘埃——荀子论兵
张诒三 | 《论语》“君子有三戒”章索解
编程调试中常用的计谋有哪些?程序员孙国兵教你几个锦囊妙计
三国史上最聪明的谋士不是诸葛亮,而是贾诩,史学家:确实如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