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物理学:亚里士多德自然作品的总论,西方最早系统性物理著作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物理学》这本书研究的是自然,但并非现如今分门别类的自然科学,其实质是自然哲学概论,按亚里士多德所说,“自然是事物运动的根源”。

这本书探讨了存在物的本原,将其确定为质料和形式,并提出著名的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运动因、目的因)。

运动是《物理学》的主体部分,包括运动及与之相关的时间与空间,连续与非连续,有限与无限,运动的分类等等。

其中许多结论以现今物理学观之已经过时,但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将一般哲学与自然哲学区分开来,研究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他提出的问题,至今仍令人惊叹不已。

本文共计7254字

阅读时长约9min

物理学

《物理学》是西方最早的系统性的理论物理学著作,作者是亚里士多德。

他在书中探讨了运动、无限、时间、空间等抽象的物理问题。

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分为理论性的、实践性的和生产性的三类,《物理学》属于理论知识。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 Physics,但它的原意是“自然”,所以它的更准确的标题应该是“论自然”。

我们现在说的“物理学”就是“关于自然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不是指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而是指那些在自身内部有运动和静止原理的事物。

这些事物的“自然”就是它们的运动和静止原理。

与之相反的是“人造物”,它们的运动和变化原理不在自身内部,而在人的制作中。

亚里士多德写了很多关于自然问题的著作,涉及天体、天气、灵魂、回忆、睡眠、做梦等方面,还有五本关于动物学的著作。

《物理学》是这些著作的总论,它从最一般的角度讨论了研究“自然”时会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运动、无限、时间、空间等基本问题。

《物理学》并不是基于对自然现象的经验观察,而是基于逻辑推理。

因此,这本书是一部理论物理的著作,而不是经验或实验物理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物理问题在今天看来也很难理解,比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奇点等,我们很难用日常语言来解释它们。

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些问题,并给出了他的答案。

他的答案不一定正确,但是他的问题为后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提供了研究的起点。

他的观点,比如对运动、无限和时间这些本质问题的讨论,也不是完全过时的,在今天仍然有价值。

接下来,我们从《物理学》这本书中讨论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关于运动的概念,它是这本书的核心。

介绍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分类和分析,以及他对“第一的推动者”的思想。

第二个是关于无限的概念,说明亚里士多德对无限的理解和态度。

第三个是关于时间的概念,我将探讨亚里士多德对时间的本质的看法。

运动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物理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个问题就是他对运动的理解。

我们已经知道,亚里士多德把自然定义为事物内部的运动和静止的原理,所以运动和静止是《物理学》的核心概念。

但是亚里士多德主要关注运动,而不是静止,因为静止只是运动的反面,不是独立的概念。

我们还要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运动概念很广泛,几乎等同于变化概念。

我们平时说的运动,比如我在操场上跑步,只是亚里士多德的运动概念中的一种,叫做“位移运动”。

《物理学》里的运动概念包括了所有的变化,无论是实体的、数量的、性质的还是位置的。

运动和变化在希腊语里是同一个词,只是在现代语言里有了不同的侧重。

亚里士多德把运动或变化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生成与毁灭”,就是一个事物从不存在变为存在,或者从存在变为不存在,这是一种实体上的或本质上的变化。比如一个孩子的出生,一棵树的死亡。

第二类是“数量的变化”,就是一个事物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比如一个孩子的体重从三十公斤长到四十公斤,身高从一米四长到一米五。

第三类是“性质的变化”,就是一个事物的性质改变。比如我因为晒太阳从白变黑,或者因为学习从无知变得有知识。

第四类是“位移运动”,就是一个事物的位置改变。比如我从北京到天津。

亚里士多德不满足于区分运动的种类,他还想找出运动的共同原理或要素,也就是所有运动都必须具备的共同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运动都有三个要素或原理:

变化的承载者、缺乏和形式。

变化的承载者是变化的主体,是变化之前就存在的,也是变化之中不变的东西。

缺乏是变化之前的状态,是某个事物还没有存在,或者还没有具有某种性质。

形式是变化之后的状态,是某个事物存在了,或者具有了某种确定的性质。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的降生是一个“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前,这个孩子还不存在,这就是缺乏存在的状态。

当精子和卵子结合,形式和质料就结合了,这个孩子就存在了,这就是形式的状态。

再举个例子,我因为晒太阳从白变黑,这是一个“性质上的变化”,在这个变化中,我这个人是变化的承载者,我是变化之前就存在的,也是变化之中不变的东西。

晒太阳之前,我是白色的,这就是缺乏黑色这种性质的状态。

晒完太阳之后,我是黑色的,这就是具有黑色这种性质的状态。

在分析运动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哲学里常用的“潜能”和“现实”这对概念又派上了用场。

运动就是一个事物从潜能的状态变为现实的状态。

比如,一个孩子在出生之前,只是一个潜在的孩子,而“生成”这种运动让一个潜在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现实的孩子;

再比如,我要从北京到天津,在到达天津之前,我只是潜在地“在天津”,而当位移运动完成,我就是现实地“在天津”了。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探讨了运动的本质和原因。

他认为,运动是潜能变为现实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有一个外在的推动力才能实现。

他否认了自然物能够自己运动的可能性,因为自然物的运动都是由灵魂或形式所驱动的。他还指出,运动的推动力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不断的。

这个理论虽然在科学上是错误的,但是在经验上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

我们可以举例说明,比如推车或跑步,如果没有持续的推动力,就会停止运动。

这个理论在西方科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直到牛顿的惯性定律出现,才被推翻。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推论,如果所有的运动都需要有一个推动者,那么就不能有无限的因果链,因为这样会违反逻辑。

所以,必然存在一个最初的推动者,它不需要被任何东西推动,而只是推动其他东西。这个最初的推动者就是一个不动的推动者,是运动的永恒原因。

这个不动的推动者不能有形体,因为有形体就意味着有潜能,也就可能被推动。

所以,这个不动的推动者只能是一个纯粹的精神,它不在宇宙的任何地方,而是在宇宙的边界,以某种方式推动着天体的圆周运动,而天体的运动又影响了地球上的万物的变化。

这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亚里士多德对运动的四种分类,以及运动的三个基本原理,都是为了说明这一点。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形而上学最终汇合在同一个主题上,那就是不动的推动者。

在《物理学》中,他从运动的角度证明了不动的推动者的存在,但没有详细说明它的本质和作用。

在《形而上学》中,他从实体的角度证明了不动的推动者就是神,它是最高的实现,没有任何潜能,它只是思考自己,而它推动万物的方式,就是作为万物的最高目的。

这样,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就成了形而上学,或者说,神学。

无限

亚里士多德想要弄清楚运动、时间、空间、质料,甚至宇宙的本质,他认为这些都和“无限”有关,但是“无限”又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

一方面,我们好像可以在任何地方看到“无限”,比如时间、空间、质料都可以无限地分割,就像《庄子》里面的那个故事,一尺之锤永远也用不完。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好像从来也看不到“无限”,比如我们走的路程、物体的大小、切割的次数都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真的无限地分割一个东西。

这样看来,“无限”既存在又不存在,这怎么可能呢?

亚里士多德的答案是,我们要分清楚两种不同的“无限”,一种是“潜在的无限”,一种是“现实的无限”。

我们不能把一个确定的长度分成现实的无限,因为这样的分割总会有个头。

但是我们可以把一个确定的长度分成潜在的无限,因为这个长度上的每个点都可以分割,只是我们不会真的去分割。

正是这种潜在的无限,让时间、空间、质料都是连续的,而不是断开的,这样我们才能理解连续的运动。

亚里士多德还精辟地讨论了“点”的问题。

我们可能会认为一个长度是由很多点组成的,但是这样的话,点到底有没有长度呢?

如果点有长度,那么无限个点就不能组成一个确定的长度。

如果点没有长度,那么无限个点也不能组成一个确定的长度,因为零加零还是零。

亚里士多德的解决方法是:

“点”不是真实的东西,而只是我们思考时的工具,是我们的思想创造的。

点就是分割的可能性,但是这些可能性并不都会实现。

这和现代数学里的“点”的概念是一致的,或者说现代数学借鉴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通过这些讨论,我们明白了,亚里士多德不认为无限是一个超越一切的东西,而是一种存在于其他东西中的潜能。

亚里士多德对“无限”的理解是他的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他用这个理论解决了很多难题。

在他之前,有些哲学家认为宇宙是无限大的,因为它包含了一切。

但是亚里士多德却说,无限不是包含一切的东西,而是被一切包含的东西。

他用逻辑分析证明了宇宙是有限大的,这和今天的理论物理学家很像,也和现代人的宇宙观很接近。

亚里士多德的“无限”理论还帮助他反驳了芝诺的运动悖论。

芝诺是一个比亚里士多德早100年的哲学家,他提出了一些悖论,试图证明运动和变化都是假象,他的悖论在哲学和数学上都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先来看他的两个悖论,第三个悖论我们下次再说。

第一个悖论叫“二分法”。

芝诺说,我们不可能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因为我们要先走过一半,再走过四分之一,再走过八分之一,如此无穷。

这样,我们要走过无限多个点,才能走完一个距离,这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悖论叫“阿基里斯追龟”。

芝诺说,阿基里斯是希腊最厉害的英雄,跑得很快,但是他追不上乌龟。

因为当阿基里斯跑到乌龟的位置,乌龟已经爬了一点,当阿基里斯跑到这一点,乌龟又爬了一点,这样,阿基里斯只能越来越接近乌龟,但是永远追不上乌龟。

这两个悖论听起来有点道理,但是又和我们的经验不符,这就是悖论的魅力。

悖论就是看起来正确,但是又和常识相反的说法。

亚里士多德用他的“无限”理论轻松地驳倒了这两个悖论,他的关键就是区分潜在的和现实的点。

他说,如果我们要走过现实存在的无限个点,那么芝诺是对的,我们不可能走完一个距离,也不可能追上乌龟。

但是当我们运动的时候,并不是把无限多的点都实现了,芝诺说的“无限的点”只是潜在存在的。

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点,亚里士多德对“无限”的理解。

他认为无限不是现实的存在,而是潜能。他用这个理论,反驳了宇宙无限大的说法,也反驳了芝诺的运动悖论。

时间

亚里士多德对时间的理解是他的物理学的一个要点,他用这个理论解释了很多问题。

在他之前,人们对时间的本质一直很困惑,古罗马的奥古斯丁就曾经说过,“什么是时间?如果没人问我,我还知道;但是如果我想要对提问者解释它,我就不知道了。”

在历史上,人们对时间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奥古斯丁认为时间是心灵感受到的“现在”,过去和将来都是心灵的活动。

牛顿认为时间是绝对的,不管世界上发生什么,时间都是匀速流逝的。

康德认为时间是人的思维方式,是人认识世界的前提。

爱因斯坦认为时间是相对的,会随着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可能倒流。

但是西方思想史上,最早的时间观,就是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里提出的。

他说,“时间就是运动的量度。”

当然,这句话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和上面提到的任何一种时间观都不一样。

他不认为时间是绝对的,也不认为时间是相对的,也不认为时间是主观的,也不认为时间是先验的。

他认为时间是依赖于运动的,是用来量度运动的。如果世界上没有运动,也就没有时间。

这个看法,考虑到了时间的客观性,也就是和运动有关。

同时,亚里士多德也考虑到了时间的主观性,也就是和心灵有关。

当我们的心灵没有变化,或者没有注意到变化,我们也不会感觉到时间的流逝,比如说我们出神或者专心做事的时候,就会忘记时间。

那么我们是怎么量度运动,确定时间的呢?

他认为,我们量度时间的方式,是判断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不同,而第三个事物在它们之间。

当我们认为两端的事物和中间的事物不同,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灵看到了两个“现在”,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时,我们才说时间过去了。

“现在”就像是直线上的“点”,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我们的心灵用来标记和理解时间的工具。

我们用时间来量度运动,他认为,所有的运动中,最恒定,最有规律的就是天体的运动,比如太阳的升落,恒星的转动。

这种运动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参照物,定义了“天”这个时间单位。

其他的时间单位,比如小时、分钟、月、年,都是从“天”这个单位里放大或缩小得到的。

他认为,天体的运动是永恒的,这样就保证了时间不是纯粹主观的东西,而是有客观的基础的。

我们可能不完全同意亚里士多德对时间的这种解释,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解释非常深刻,特别是它把时间的主观和客观方面结合起来了。

我们继续探讨芝诺的第三个运动悖论,以及亚里士多德是如何回应的。

这个悖论叫做“飞矢不动”,是哲学史上最著名的悖论之一。

芝诺认为,一支在飞行中的箭,在任何一个瞬间都只占有和自己长度相等的空间。如果一个物体只占有和自己长度相等的空间,它就是静止的。

所以,这支在飞行中的箭其实是静止的。这就产生了一个明显的矛盾,或者说悖论。

这个悖论引起了哲学和科学史上的广泛讨论,但是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正面回应的人。

他在《物理学》这本书里用两个方面的论证反驳了芝诺。

首先,他用我们之前讲过的时间本质的理论,否认时间是由很多个“现在”组成的。

他认为,“现在”本身是没有长度的,只是过去和将来的分界点。如果每一个“现在”都没有长度,那么一系列的“现在”也不可能构成一个长度。

所以,即使这支箭在每一个“现在”都是静止的,也不能说明它在整个飞行过程中是静止的。

亚里士多德的第二个论证,是否认这支箭在某个瞬间是静止的。

他认为,无论说这支箭在某个瞬间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是错误的。因为运动意味着有速度,而速度是距离除以时间。

所以,说某个物体在某个“瞬间”中运动是没有意义的。按照芝诺的说法,瞬间就是没有长度的,所以不能用它来计算速度。如果没有速度,我们就不能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同样,我们也不能说一个物体在“现在”这个瞬间是静止的,因为说一个物体是静止的,就意味着它在现在和过去都没有变化,这也需要一个时间长度。

所以,在一个没有长度的点上,我们也不能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这样看来,运动和静止都需要发生在一段时间内,运动要求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处在不同的地方,而静止要求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处在同一个地方。

这样亚里士多德就反驳了芝诺的悖论。

有人批评亚里士多德的论证,认为它阻碍了物理学和极限、微积分思想的发展。

其实正好相反,亚里士多德对芝诺的反驳非常深刻。

他正确地认为,一个运动的物体必须有一个速度,而速度就是在一段时间里穿过一定的距离。

后来的微积分和物理学发展,并没有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误的,而是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洞察。

我们现在会说一个物体在某个点的“瞬间速度”,比如,网球场上有一个电子屏幕,显示发球时,网球离开球拍的“瞬间时速”。

这个数值并不是真的在一个没有长度的点上的速度,而是网球在不断缩短的时间跨度里的运动距离,当这个时间跨度趋近于零,就得到了这个速度的极限。

现代物理学对运动的理解确实超越了亚里士多德,这要归功于极限思想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说,亚里士多德的论证,也就是在某个瞬间不可能有运动,是错误的,或者阻碍了极限思想的提出。

相反,正是他关于运动与速度关系的看法,激发了极限思想的出现。

这就是我们要解读的第三点,亚里士多德把时间看作是“运动的量度”。

这样看来,时间就不是一个绝对的存在,而是依赖运动的,而且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我们用“现在”标记不同的时间点有关。

但是因为天体的运行这个最基本的时间单位是永恒不变的,时间就不是纯粹主观的,又具有了高度的客观性。

亚里士多德用他关于时间的理论,成功地回应了芝诺关于运动的第三个著名悖论“飞矢不动”,并且启发了现代的极限思想。

最后的话

我们再来简单回顾一下这期音频的知识要点。

首先,亚里士多德这里说的“物理学”,原本的意思其实是“自然之学”,而“自然”指的就是内在于一个事物的运动和静止的原理。

第二,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这本书主要围绕着“运动”的问题展开,他把运动分成四类,讨论了不同运动的共同结构,也就是都要有运动的载体、缺乏以及形式。他关于一切运动最终都是被推动的理论,最终引出了“第一推动者”的思想,从而让他的《物理学》和《形而上学》殊途同归。

第三,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不理解“无限”,我们就没有办法真正理解运动、时间、空间,甚至宇宙,他把“无限”理解成潜能,而非现实,由此他推论出包罗万有的宇宙必然是一个有限的空间。

最后,我为你解读了亚里士多德对时间的独特看法,他认为时间是“运动的量度”,同时具有主观和客观的属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亚里士多德的时间、空间及运动概念
王老师讲物理学史——芝诺和芝诺悖论
芝诺
西方哲学史之古典哲学第23章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哲学概念(2):只有哲学能够拯救人类
世界图像、科学、现代性 ——浅谈海德格尔的科学技术批判(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