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养育人性是家庭教育的终生使命

育邻梦

养育人性是家庭教育的终生使命。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每个人享受美好生活的基地,是孩子人生成长出发的地方。家庭教育原本是一切教育形态的始祖,是传承社会道德、生活礼仪的基本场所,然而随着社会化分工的细化,家庭教育的职能已逐步被更加专注、专业的学校教育所替代。现今,家庭教育已经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比如:

家传承爱

父母缺乏育儿知识

现如今是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随手借助网络工具以家庭教育为主题搜索都会出现一大堆信息、一众的专家和各种育儿书籍。但是,与网络搜索信息结果相反的却是,生活中很多父母面对孩子时的迷茫、无主见、不知所措,遇到关于孩子的问题时就“临时抱佛脚”式的上网搜索一通。父母缺乏育儿的主见、缺乏育儿的经验,根本原因就在于时代变化快,而且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在面对他们时真的没有一件万能的“法宝”。

2010年7月20日,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公益文化中心与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妈妈网联合发布了《中国九大城市家庭育儿现状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接近80%的父母认为目前掌握的育儿知识远远不够,16%的家长认为自己育儿知识勉强够用;分别有80%、78%、51%的年轻父母主要通过书籍、网络、长辈了解育儿知识,此外,相比于内陆城市,沿海城市的家长更为关心孩子的智力发展。同时,2020年3月,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757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这段时间兼顾工作和孩子学业,72.7%的受访家长表示吃力,小学生家长尤其感到吃力。为了做好平衡,54.5%的受访家长会提前把第二天的时间规划好。谈到这段时间的收获,74.6%的受访家长表示对孩子的日常学习有了更多了解。

“专家”的育儿经验并不是每个家庭都适用,年轻父母了解育儿知识的主要渠道依次为育儿书籍、网络、长辈和朋友,但是在一项“您最信赖的育儿信息渠道”的调查中,选择网络、长辈和朋友的,占比均不超过20%,而育儿书籍、育儿课堂和儿科医生列居前三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一调研结果反映了两个问题:其一,现在的年轻父母们遇到育儿方面的困惑后,习惯于通过最方便的方式获取答案,例如通过网络搜索他人的经验或者是咨询父辈朋友;其二,虽然年轻父母们会去参考他人的育儿经验,但是并不十分相信这些信息,反倒对邻近的儿科医生、亲属更加信赖。

陪伴孩子阅读

家庭教育无头绪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最小组成单元,家庭本身就是一个混合型小社会,这个小社会中有老年的祖辈、中年的父母、年幼的孩子,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社会成长经历,有不同的生活习俗和文明礼仪习惯。古代家庭遵循以“男主外、女主内”为主的生活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教导更多落在母亲的身上,由此母亲成为了教导孩子成长的中坚力量,也就有了“好女人旺三代”的说法。

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脚步,男女分工更加平等,过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被打破,虽然生孩子的仍然是母亲,但是生完孩子之后很多孩子的母亲又重新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参与到社会生产分工、协作之中,孩子成了夫妻双方或者祖辈一起培育的对象。然而,由于每个人都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制定引导孩子成长的方式与方法,这就为教导孩子这项工作带来了多个“标准”,比如父亲觉得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以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母亲觉着应该给予孩子快乐的成长,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很多家庭的基础矛盾便“由子”而生,表面看很多离婚家庭在争夺孩子抚养权,其实离婚是更早家庭中关于孩子应该遵从谁的教导、应该按谁的方式成长灯一系列问题集中爆发。

家庭赋予孩子适应生活的技能

家庭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附庸”

家庭教育教授什么?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必然面对的棘手问题。曾经家庭教育以族训、家规为更本,但是现在家族变得越来越松散,家规也因跨地域、跨民族通婚而变得模糊。家庭教育内容已然变成了社会的“弃儿”、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附庸,关于孩子的成长教导离开了学校、课本就不知道何去何从,在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无法开学的当前展现的“淋漓尽致”。有家长说“教育孩子本就应该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停课不停学”也只能借助学校的网课、网络视频等信息载体,更有家庭关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已经委托给了第三方工具——手机。

唯学校教育“马首是瞻”使家庭教育失去了自我学校教育本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优化社会分工的结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本有各自完全不同的使命和呈现形态,学校教育以传授智慧知识为主,家庭教育以传承道德、社会习俗为主。但是,怎奈孩子学习成长的系统性“考试”规则所限,家庭教育的内容不被升学制度所接纳,家庭教育逐步变成了学校教育的“加餐”。目前家庭教育最核心、最关键的病症是遗忘了自我的存在,遗失了自我主体性。家庭教育失去了主心骨,只能每个家庭根据各家实际“自生自灭”,缺乏系统的组织和强有力的推手。家庭教育即缺乏必要的系统框架支撑,同时更缺乏社会的集体认可。因为,教育升学考试没有家庭教育学科、社会人才选聘机制没有家庭教育“文凭”可参考。

分数是“择优录取”的唯一标准,让高分变成了成长路上“勇往直前”的通行证。家庭只能选择依附和迎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的“家庭作业”练习场,使得整个社会陷入“唯学校是教”的片面化教育思维里,造成一种“谈教育必学校,言学习必课本,言成长必分数”的极端教育生态。成千上万孩子的童年成长变成了学校和家庭期待高分期待的简单双倍叠加,形成了现行重知识轻技能、重记忆轻实践的畸形发展形态。成千上万的家长终日围绕学校升学考试的指挥棒疲于奔命,为督促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练习而绞尽脑汁、为孩子取得学习分数上的“相对优越感”费尽心机,对所有能够提高应试能力的培训趋之若鹜,对孩子的分数变化提心吊胆。

教育宜早

家庭教育应面向未来

俗话说,“育林先育苗,育人当育小。”“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家庭对人性的影响具有早期性、全面性和深远性。家庭生活的每一个元素、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学的素材和行为实践案例,家庭生活是人性形成的基础。简言之,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养育人性来达成人生幸福,养育人性是家庭教育的终生使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学习并不局限于知识,更需要全面提升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能力;教育的内容并不只限于课本,课本是对生活智慧的总结和汇编,最终仍然需要回归到生活之中。家庭教育应该:1.基于家庭触达邻里,全民参与;2.自我做主,终生学习、成长;3.以学习为中心,兼具互动性,通过相互影响和激发真正落地“三人行必有吾师”。

马云2018年5月杭州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演讲关于未来教育的展望:“未来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创造力的竞争和想象力的竞争,是智慧和体验的竞争,是领导力、担当力、责任的竞争,是独立思考的竞争。未来的教育不能只教知识,教和育一样,教的是知识,育的是文化。学和习是两个概念,学的是知识,习是尝试知识、体验挫折,是一种想象力,是一种文化。教和学是对知识来说,乐和习是对文化来讲,机器只有芯片,而人类有伟大的心和爱。面对未来的孩子,智商、情商以外,我们更需要培养爱商。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不会被机器所取代,才不会在变革中被淘汰。未来教育的使命一定不是培养多少高分的孩子,也不是培养学习为机器,也不是一种在流水线上培养的孩子,我们要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真正的人。”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魏书生:家长如何教育陪伴孩子成长!!!
塑造孩子八种成长意识之三:责任心
引导孩子成长——南阳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使命
父母的使命是养育美好的人性
南阳市家教家训家风座谈会发言 杨连山
孩子成功的关键,不是学校教育,也不是家庭教育,而是家长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